摘要:当前,我国微电子产业发展面临着全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环境,微电子产业中的人才要素对其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阐明构建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分析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从产业之间、高校内部和企业内部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其运行机制。
关键词:我国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引言
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创新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国微电子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教育部于2016年4月颁布了《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意见》(教高[2016]1号)。新形势下,“律规性”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我国微电子产业发展的需要,微电子产业人才供需开始失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有针对性地构建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制约提高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由此,客观分析我国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促进我国微电子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构建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当下,我国开始微电子专业的高校多采用“专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仅有少部分高校正着手改革,实施“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模式。美国的应用型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研发能力,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该校所设的微电子专业本科4年,分为高年级和低年级两个阶段。培养的学生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优秀的创新能力,能胜任企业高端研发工作。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注重专业应用的培训,如罗彻斯特理工学院所设置的微电子专业,学制5年,分为3个层次,培养的学生善于使用软件和仪器,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美国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知,首先,不断加大对专业建设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其次,加强自主创新,国家要制订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再次,对高校功能重新定位。最后,微电子专业跨学科势在必行。
推动发展的动力源于人才的合作,而培养人才则又需依靠高校。产业需要人才,高校培养人才,这是人才供需机制的基本前提。微电子产业亦是如此,其技术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预研阶段、开发阶段、产业化阶段和生产阶段,即自然科学家首先进行技术基础研究,然后到工程师的技术开发,接着是技术产业化阶段,最后到生产车间。由此,产业发展和人才供需对应关系可由下图(图1)来说明。
从纵向看,高校培养人才进行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等工作,职业院校培养技术员等层次的人才进行生产。从横向看,高校应进行学科革新,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微电子产业是新兴产业,若想满足其发展需要,仅靠高校是不行的,我国微电子产业的现状和美国的经验皆给我们以深刻启发。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实现供需对话,换言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应反馈至高校,并帮助高校积极地设置相应专业,以培养所需的跨学科人才。
2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述略与解读
2.1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述略
在组织理论基础和目前改革背景的前提下,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进以满足其持续发展需要。高校的运作主要靠计划调节,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供需的单一线性关系(见图2)。培养多少,如何培养,培养标准较为固定,政府、高校和企业之职责处于分割状态,高校所培养出的准人才,企业亦进行类似培训后方能上岗,如此,延长了人才培养周期,影响了微电子产业发展。
随着高新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应相应变革,以建立一种循环的、互动的培养模式。该模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应依据产业需求培养人才,这涉及到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利益。政府发展微电子产业,必须依靠微电子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的动力则源于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其推动力主要是通过高校实现。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有一种循环反馈的互动机制,这是构建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之目的,模式见上图(图3)。
2.2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构建该模式的初衷源于微电子产业发展的需求,故图示中有需求与培养模式这一提法。微电子产业人才将涉及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利益,各方应从其职责出发,共同确定人才培养层次分布,以为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提出建议。高校应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开展学科改造和建设,亦可通过实习教育和企业考察等方式,与企业形成相互反馈的动态机制,以实现“精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从人才培养层次而言,职业学院和专科院校等应主要培养工程技术员,研究型和本科院校应主要培养工程师和科研人员,不同高校的合作方式是有区别的,研究型和本科院校在科研合作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共赢。对于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政府主要进行宏观协调,通过政策来鼓励合作。该模式旨在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在对话基础上,实现人才供需平衡。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取决于高校的课程体系、学科设置及其实施方式和效果。该模式的实施需要新的运行机制,以满足微电子产业发展需要。
3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3.1产学之间:高校企业积极合作
要顺利实施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高校与企业改变原有的人才供需单向通道,实现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产学合作的前提是高校以竞争者身份面对人才培养,积极找寻人才需求的信息。研究人员和教师可通过到企业实践和技术指导等方式了解企业需求,以明确其研究方向。同时,微电子产业应改变以往的消极被动,主动地与高校对话,与高校建立共同培养人才与合作研究的伙伴关系,开展合作性研究,以推动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此外,政府应通过政策和资金的鼓励与支持,以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如建立大学工业园,使其能真正成为科研、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的基地,以促进其共同发展与进步。
3.2高校内部:相关学科之间重组
高校内部相关学科之间重组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微电子学科属于新兴学科,包括光、热、机、电、磁等诸方面内容,需要依据微电子技术需求,选择各领域相关知识,以形成新的学科体系。组建新的跨学科除时间上不断演进外,管理体制必须灵活。学科之间重组不仅包括重新设计課程内容,而且包括师资、设备和管理等资源的共同利用。目前,我国高校自主设置学科的权限还很不够,组建跨学科则有很多壁垒。把各相关的专业组合成新的跨学科,需要针对微电子产业发展特点,调动各学科所有资源,以实现高校内部整合。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灵活的思维能力,应既懂集成电路设计又懂整机系统设计,既了解集成电路知识又精通管理的经营性人才,这是高校内部各学科整合之目的。
3.3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整合优化
首先,企业内部应有人人平等的合作精神。微电子产业发展需要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和加工人员,只有人人平等合作,才能真正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其次,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合作统一。人才培养目标合作统一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整合优化的关键。若不能协调统一地供给人才,企业则无法有效地整合优化人力资源。最后,产业内部之间合作。在平等理念的引导下,在企业内部,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很容易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如果各类人才能够在企业内部实现团队合作,不断地提升自己,提升企业竞争力,那么高校所培养的微电子产业人才和企业人才需求目标才能实现真正统一,从而促进微电子产业健康发展。
4结语
微电子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其人才要素日益重要,人力资本对微电子产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微电子产业发展由物质资本竞争转为人力资本竞争,这亦是微电子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经验。能否根据微电子产业发展需求及时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微电子产业发展的成败。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我国微电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初步探讨了其运行机制,以期为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作者:曾凡铮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