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亚景教研究新信息与新成果
发布时间:2024-04-14 10:08  

  由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与中亚景教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6月4日至9日在萨尔斯堡举行。来自奥地利、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土耳其、印度等国的30余位学者参会。有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的MartinTamcke作了题为“辉煌昔日:20世纪作为东方叙利亚语基督教象征的中国东方教会的历史”的报告。会上介绍了在萨尔斯堡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与中亚景教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隐藏的珍宝与跨文化交往:中国与中亚东方叙利亚基督教研究》(HiddenTreasuresandtheInterculturalEncounters:StudiesontheEastSyriaChristianityinChinaandCentralAsia,LitVerlag,2009)。


  大会首先由ChristophBaumer(瑞士)作了题为“从妙高山(Meru)到吐鲁番:中亚丝绸之路教会文物图说”的报告;KenParry(澳大利亚玛夸里大学)作了题为“新疆吐鲁番早期基督教绘画”的报告。


  会议的主题之一是讨论中国洛阳新发现的景教经幢石刻的内容。唐莉女士(萨尔斯堡大学)首先介绍了洛阳景教石刻的基本情况和经文内容;葛承雍(文物出版社)作了题为《西安和洛阳两件景教石刻比较研究》,张乃翥(洛阳石窟研究所)作了“唐代洛阳的外国人与洛阳景教石幢”,MatteoNicolini-Zani(意大利Bose教堂)作了题为“洛阳景教石刻提及的基督教神职人员”等报告。


  会议的另一主题是叙利亚文景教碑铭和写本的研究。如:(英国亚非学院)作了题为“吐鲁番的HT99号叙利亚文写本与其他祈祷者”,MarkDickens(英国亚非学院)作了题为“吐鲁番藏品中的叙利亚语祈祷书”,牛汝极(新疆师范大学)作了题为“一件中亚叙利亚语景教墓石铭文研究”,MaiellaFranzman(新西兰Otago大学)作了题为“扬州和泉州叙利亚语-突厥语铭文”,PierGiorgioBorbone(意大利比萨大学)作了“白塔中的习里吉斯神父再研究:丰州叙利亚语一突厥语题记”等报告。


  研讨会围绕着景教神学、历史、图像、考古等方面展开了讨论。GlenLThompson(美国威斯康星路德学院)作了题为“景教如何变成聂斯托里:西方构想与东方现实”,(英国一华人教堂牧师)作了“唐代中国景教神学对社会的贡献”,ms(美国Laylor大学)作了“东方教会中前尼西亚神学的革命”,王嫒嫒(中山大学)作了“唐代景教灭绝说质疑”,(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作了题为“大秦:景教碑的‘古罗马精神’”,PenelopeRibout(法国东方语言学院)作了题为“蛮人宗教适合蛮人:重新审视845年对外来宗教的法令”,MaxDeeg(美国Cardiff大学)作了“伊斯:一个交战的神父和他的政治环境”,谢必震(福建师范大学)作了“元代泉州景教的兴衰”,MehmetTezcan(土耳其黑海技术大学)作了题为“13世纪成吉思汗帝国中的一位贵族妇女及其与景教的关系”,(英国剑桥大学)作了题为“东方教会的一个道德传统?TashithaDha39;nar(I)Yabhallaha初探”,PierreMarson(法国高等研究实验学院)作了题为“两幅画像一个人:乔治――汪古汗王”,MauzigioPaolillo(意大利Salento大学)作了“白哒旦:来源及其与畏兀儿的关系”等报告。


  会议还讨论了印度和亚美尼亚基督宗教方面的内容。BabyVazghese(印度东正教学会)作了题为“15世纪东叙利亚教会去马拉巴的传教”,JasmineDum-Tragut(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作了题为“亚美尼亚的东叙利亚教会:亚美尼亚的亚述及其宗教组织和信仰”等报告。本次会议论文集计划于明年结集出版。


  由r与唐莉编辑的《隐藏的珍宝与跨文化交往:中国与中亚东方叙利亚基督教研究》一书的内容如下:


  本书收入了学者们有关中国和中亚教会最新的研究成果。来自中国、印度、欧洲、北美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世界知名学者所提交的新的研究成果掀开了基督教历史研究的新篇章。本书开头有编者导言,之后文章分为四部分:碑铭部分、文本部分、历史部分、礼仪与艺术部分。碑铭部分收有七篇文章:MarkDickens的《塔什干历史博物馆的叙利亚文墓碑》介绍了该博物馆景教叙利亚文墓碑的来龙去脉并详细解读了四件叙利亚文墓碑铭文;TjailingHalbertsma的《内蒙古景教遗址石刻雕像笔记和图像》介绍了王墓梁、奥伦苏木等地景教遗址中的一些佛教、道教等中国文化遗存;的《波斯对中国基督教的贡献:反思西安景教叙利亚文碑铭》对碑文中的叙利亚文部分进行了全面探讨;WassiliosKlein和KuvatbekTabaldiev的《吉尔吉斯斯坦新发现的两件叙利亚文墓碑》对两个碑中的铭文进行了译释;李崇林等的《中国新疆阿里麻里发现的景教碑铭》对该地叙利亚文景教碑石的发现经过经行了总结并对解读了三件叙利亚文墓碑铭文;牛汝极的《七河、内蒙古和泉州的景教铭文比较研究》探讨了三地的景教铭文中的共性;唐莉的《洛阳景教碑文初探:文本分析、注释和英文翻译》对2006年在洛阳发现的汉文《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幢记》进行了初步译释。


  文本部分收有三篇文章:MaxDeeg的《唐代景教文献评论中的去留之道》对汉文景教文献中的一些词语的英译进行了评述;姚志华的《汉文景教文献的四福音合参阅读》分析了四福音合参的标准、死亡的复活、禁欲的规则、犹太基督徒的倾向、汉文的福音和谐等内容;PeterZieme的《一件出自布拉依克的双语祈祷书的说明》介绍了吐鲁番布拉依克的突厥语―叙利亚语写本情况。


  历史部分有11篇文章:MarApremMooken的《叙利亚语资料中的中国文献》提出阿罗本可能是叙利亚语Malpan(Malpana的缩写)“教师”的音转的疑问;陈怀字的《中世纪中国聂斯托里基督教与藏葳密佛教相遇》涉及对中世纪中国的印度一伊朗宗教的评论、藏密佛教与景教的跨文化翻译、藏密佛教和景教中的天文学知识、藏密和景教经文石幢、敦煌和西藏的景教与藏密佛教等;PierreMarsone的《房山十字寺何时成为“基督教寺”的?》对前人的几种观点进行了归纳;MatteoNicolini―Zani的《景教耶稣会:7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对唐朝基督教的“拨款”》通过《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碑铭材料探讨了景教传教在经费方面的“石头背后的故事”;MaurizioPaolillo的《探寻乔治王》讨论了蒙元时代汪古部首领乔治王的事迹;唐莉的《有关乃蛮及其王子的中世纪史料》根据辽金元史料梳理了乃蛮及其王子作为基督徒的事迹;GlenLThompson的《阿罗本是一个传教士吗?》对阿罗本是否是一个纯粹的传教士提出了质疑;AlexanderToepel的《13世纪末朝鲜的基督徒》根据前人的研究对朝鲜半岛13世纪末的基督徒状况进行了简要描述;JtirgenTubaeh的《使徒托马斯的传道地域》探讨了使徒托马斯5世纪时在泰西封(波斯帝国的大城,萨珊王朝的首都,在今伊拉克境内)等地的活动情况;尹小平的《根据(至顺镇江志)(1329~1332)看元代江南的基督徒》介绍了大兴国寺与马薛里吉思,比较了唐元二代景教状况,探讨了江南的景教等问题;r的《伊拉克的东方叙利亚语基督教: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今天的历史考察》对近一个世纪的伊拉克境内东方叙利亚语基督教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括。


  礼仪与艺术部分有三篇文章:葛承雍的《中国唐元时期的景教歌咏音乐考述》探讨了音乐与宗教的关系(原文为汉文,附英文提要);GarryMoonYuenPang的《景教碑:绝妙的中文圣歌》介绍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背景、内容和意义;闫小晶(译音)的《中国景教艺术中的东西方影响》探讨了景教艺术中的东西方特色和风格。


  会议期间,一些近期有关景教内容的出版物也做了展示和交流,主要有;葛承雍主编的《景教遗珍:洛阳新出唐代景教经幢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ISBN:978-7-5010-2698-2,定价:58元);牛汝极著《十字莲花: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ISBN:978-7-5352-4908-5/K?1087,定价:80元);PiercingGiorgioBorbone编《阿鲁浑汗王派往西方的大使――主教雅巴拉哈三世与拉班扫马的历史(公元1281~1317年)》(UnambassadeurduKhanArgunenOccident――HistoiredeMarYahballahaIIIetdeRabbanSauma,PeuplesetCulturesdeL’Orient,L’Harmattan2008,ISBN:978-2-296-06147-7;定价:33.5欧元);主编《伊拉克的基督教遗产――第一至五届伊拉克基督教会议论文选》(TheChristianHerit-ageofIraq――CollectedpapersfromtheChristianityofIraqI-VSeminarDays,GorgiasEasternChristianStudies。GorgiasPress2009,ISBN:978-1-60724-111-9),文中收有多篇涉及中亚和吐鲁番地区叙利亚语景教碑铭和文献的论文;ChristopherBaumer编《东方教会:亚述基督教历史图说》(TheChurchoftheEast――AnillustratedHistoryofAssyrianChristianity,2008,ISBN:978-1-84511-115-1),文中不少篇幅涉及中国和中亚景教史方面的内容并附大量精美图版。本文来自《中亚信息》杂志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