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高职院校、跨地区联合办学机
发布时间:2024-04-23 18:47  

  高职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基本职能,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与社会物质与信息流的交换,实现对社会经济的服务,利用社会的可利用资源促进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在融人地方经济社会与人才培养的协调过程中,实现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高职院校是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生产要素之人力资源的重要开发载体,是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类社会进人了终身教育的社会,高职教育必须具有促进全民教育的重任:一是学者有其校,为所有有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适龄青年提供全民平等的人学机会;二是学有所成,为所有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以及有接受高职培训意愿的社会青年提供学业成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此外,要通过其影响力与社会资源为地方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优质、足够的人力资源。

 

  1高职教育服务的滞后性与社会升学取向对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影响

 

  中国的高职教育都是以省为单位分区管理,为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开发保障服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是根据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要求设计的,其毕业生就业服务区域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所在行政区域与生源地;而且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还停留在科技服务与成人教育方面,没有全面开放地融人当地社会,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尽管在设置新专业时依据区域产业布局,但对新产业的岗位要求及社会需要并不十分了解,加之企业对技术等相关信息的保密,高职院校在考虑提高原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使得其新设置专业与其学校的原有专业会有很高的相似度,从而造成新设置专业与新产业的岗位群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学生求学取向取决于自身的就业定位:职业、就业区域、未来工作的期望等,但这种取向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直接可利用的人力资源数量,造成在毕业季许多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为此,很多经济发达地区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服务体系培训的途径,实现区域产业与未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双方重新定位就业方向,实现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合理利用。此外,学生的就业取向也影响着久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致出现某些产业的人才留不住、引不来的现象。

 

  2地方经济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全方位向社会开放服务

 

  高职教育的部分专业教学资源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从工程一线获得的。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得的工程实践能力水平,应与学校所在地的产业岗位的技术水平相适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地方政府能提供给高职院校的财政、技术、政策支持也不相同,此外,20世纪末从沿海到内地及西部地区其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经济观念、企业经营等方面形成一个梯度分布,沿海经济最发达,产业技术装备水平高,企业经营与地方经济理念较先进,而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从而导致各区域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有着天然的差距。产业的转移,打破了我国各地区产业水平的分布格局,先进的技术装备催生当地产业的技术升级,先进的经济与企业经营理念冲击着当地的习惯性思维,让人们重新找到了新的学习榜样、赶超的目标。同样,产业转移也打破了高职教育原有人才培养的稳定生态系统,迫使高职教育适应产业转移,使其能尽快提供与产业承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

 

  产业转移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持续地进行着,产业总是向着有利其发展的方向转移发展。近来,珠三角多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倒闭,其原因主要涉及劳动力成本上升与环境保护的加强等,导致这些企业倒闭后转移到东南亚地区经营;其他地区也存在此类情况。这些区域的高职院校,当时为了应对区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设置了许多针对承接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投人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经过近30年的努力,并不遗余力地将这些专业培育成省内、国内较有影响的特色或品牌专业。然而,面对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高职院校纷纷重新思考专业设置定位与办学模式,在实现做强做精、做出品牌过程中,去积极运用社会的一切可利用资源,短期性地应急地方经济少而散的人才;同时,又能应对产业转移的人才应急需求。

 

  3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高职院校跨地区联合办学机制

 

  3.1当地政府要根据实际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未来

 

  人才培养需要一个周期,高职院校培养一届毕业生需要3年时间,如果还需要到实际岗位上锻炼培养,还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独挡一面。因此,为了让技术升级或产业转移的企业在第一时间获得所需要的人才,政府必须尽早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能在政策、财政上给予人才引进方面的支持。

 

  此外,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集中度与人才引进、委托培养的效益度成正比关系,即产业的集中度高,某一类人才的需求大,则引进与委托培养的此类人才就容易,且高层次人才的数量满足度更高;这样就促进了该产业的成长发展,也为后续同类相关产业企业的引进提供了人力资源保证,逐渐降低了产业后续企业引进的门槛,提高了该区域招商引资的影响力,增强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必须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本地区有一定基础的产业,引进同类企业,发展当地经济就比较容易,新建企业获得对应的人才与其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也比较容易,这样可大大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同样也能促进当地原有企业的技术升级与企业经营理念的变革,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当一个区域某一产业发展基本稳定后,就有许多类型人才与资本集聚,促进与该产业配套的其他产业的企业引进与发展,使当地经济由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方向自然发展,也实现了由政府规划推动经济发展转变为由市场推动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

 

  3.2政府在人才引进方面要有积极持续的政策与财政支持

 

  经济发达地区相对欠发达地区引进人才就比较容易,且容易获得企业要求的人才。因此,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政府要以自己培养为主的人才发展策略,构建以职业教育PPP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教育事业,实现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公私合伙企业模式、公私合作涉及基础设施的制度安排形式,共谋双赢多贏为合作理念的现代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模式,促进区域职业教育体系与经济发展配套的职业人才培养布局,实现职业教育投资渠道的多元化,迅速壮大职业教育发展后劲,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人才紧缺的矛盾,协同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在职业教育PPP运行机制指导下,地方政府及社会其他有志于投资教育的社会团体可以委托区域内相应的高职院校设置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还可以支持受委托的高职院校,通过政府教育行政机构跨地区建立校际联盟,共同来培养本地区急需的高职人才,实现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在职业教育PPP运作机制中,政府与私人企业都是投资者,政府代表社会公众利益,是公共服务产品的设计者与监督管理者,而私人企业代表投资者个体利益,拥有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生产和服务供给的专家。因此,PPP模式必须实行全面代理制,即在该制度的安排下,政府部门凭其拥有制订规则的权利,严格规定社会教育公共服务产品供应市场准入制度,监管企业为社会持续地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管理者的第三方,要在向社会投放的社会公共服务产品满足其设计要求的时候,权衡各投资方的利益,发挥各自优势,实现“1+1>2”的收益。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要控制私有资本背景与其投入的比例,永葆职业教育对社会贡献正能量,防止资本的过度侵入以致渗透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产生扭曲性影响。同时,要设计社会资本畅通的退出机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充分占领社会的道德制高点。

 

  此外,要构建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体系,充分利用各协会、商会、专业学会的力量,引进现代学徒制度,提高人才培养成效,缩短回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期,提高其对社会的应对能力,实现回流本地区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的有效二次开发与利用,解决高校单业生的就业与社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高校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让他们的聪明才智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能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体系,培育区域创业人才队伍,激发社会创业热情,推动经济蓬勃发展。

 

  地方政府要让高职院校参与到新型产业的规划与开发工作,并以购买高职院校教育与培训公共服务产品的模式,组织在校学生或社会应聘人员到所引进企业中接受联合专业教育与培训,让学员尽快适应新型产业岗位要求,掌握企业经营的先进理念,满足新型产业扎根、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3.3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列入有利于引导高职院校实现开放性办学的相关指标

 

  高职教育质量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是高职教育走向的风向标,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行动方针,推动高职教育迈向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轨道,引导高职院校促进内涵建设与控制外延的扩张,使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做强做精。

 

  3.3.1高职教育质量水平评估应以专业为评估对象

 

  高职教育质量水平评估不应以整个学校的教育水平进行质量水平评估,否则,被评估的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各专业之间的相似性成果来掩饰弱势专业的真实教育质量水平,这样,不利于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均衡发展。此外,有些招生就业偏弱的专业,也会因其办学效益等考虑而长期照旧开办,挤占有限的教育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教育资源浪费,更不利于高职院校内部深化改革。

 

  如果以专业为评估对象,则每所高职院校就必须按照专业建设的要求认真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去努力做好。学校没有能力建设的,就会想方设法借助校外的社会资源建设一个具有创新理念的专业。例如,可运用PPP混合体制运行机制来进行校企的深度融合与校校之间的合作,使所设专业的教育质量水平达到应有的高度,办出人民满意的专业,培养社会满意的工程一线人才。这样有利于社会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利用,符合培育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开发。

 

  3.3.2改变高职教育的办学绩效观

 

  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即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互为对方的生产要素,使得职业教育与地方相互之间具有包容与开放性,具有技术、经济社会信息流的交换,两者的发展互相依存,共命运,从而增强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能力,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同步协调发展性、可持续发展性。

 

  高职教育办学的绩效应是培养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与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枝术支撑,即培养地方经济社会欢迎的建设人才与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与技术服务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办学的绩效不仅仅是规模经济效益。

 

  因此,高职教育的办学绩效考核中,应该明确考核指标体系中专业建设的开放度考核指标:注重新建专业或弱势专业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情况,优势专业对外开放情况,与职业教育PPP运作机制模式实施效果的社会认可度考核。

 

  3.3.3推动高水平高职院校跨地区建立高职教育联盟,促进跨地区高职院校联合办学

 

  可以借鉴上海西南片联合办学的经验,各合作方始终保持独立办学的身份,在各方合作平等的地位与自愿协商基础上成立某种合作事务管理机构,在承担相应义务的同时,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条件选择合作的内容与形式。这样,可通过校际合作办学打破原来学校各自封闭办学、自成体系的状况,对于优化高职教育结构和学校专业建设环境,促进教学及学术资源共享,促进专业交流与合作,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都是有益的。

 

  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构建成了比较成熟的高职教育校企业合作机制,比较完善的地方职业教育体系,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体系,企业较为完善的现代学徒制。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具有丰富的对外协作与贸易的经验,对于已经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的新疆等西部地区,完全可以通过跨地区的高职教育联盟,利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教育资源、完善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尽快地培养西部已经启动的陆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急需人才,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4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服务、实施跨地区联合办学的控制机制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尽管是依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定,但总是跟不上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因为专业设置需要投入、师资配备等,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与过程才能见效,而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呈波浪形推进,还涉及产业的转移,从而造成地方经济所需的人才显现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于专业面较窄、通用性差的人才与社会需求量不大的专业人才培养,如果以开设新专业的方式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因这类专业投入的装备较多,师资配备也困难,其办学效益肯定不佳,且其培养的人才很难在短期内满足社会的需要。还有,这些人才培养多了,因其专业适应性不好,会造成结构性失业或二次培训就业的问题。所以,如何以专业设置的长期稳定去应对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不确定性,就办学理念而言,必须是开放型办学,既利用原有的教育资源办学办出特色,又充分利用其他髙职院校及其所在地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服务,实现全社会教育资源的均衡利用。

 

  校际间的联合办学或跨地区的联合办学,可以让更多人到科技先进、经济发达地区进行系统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及到对应产业中实践与锻炼,可为本地区带回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而高职院校可采取全面开放的办学方针,融入社会,成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倍增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融人地方职业教育体系,引领地方职业教育,参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制造公共教育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生产要素——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增长与质量提高。

 

  首先,要融入地方毕业生就业与创业实习服务体系,并利用该体系的资源与人才培养标准,促进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其次,改革高职院校成人教育体制,在组织本校的成人教育的尚时,兼顾成人教育服务,即针对本区域稀缺教育资源的专业,跨地区为有接受高职教育培训意愿的社会青年提供学业服务,为区域紧缺人才培养提供服务保障,培养区域经济发展紧缺的技术或管理人才。

 

  最后,高职院校改革常年制为学分制,按学分——学费对应交费制度;并通过建立跨地区校际联盟,推行校际间学分互认制度,实现学生校际间走读,实现全社会公共教育资源的均衡利用。

 

  4、结语

 

  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高职院校跨地区联合办学方式是强化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融人社会职业教育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在学历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职能外,还要充分融入当地社会,有效优化配置当地人力资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育服务。因此,地方政府在建立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必须配置高职教育,并发挥其引领作用,利用其他高职院校的省内或国内知名的特色或品牌专业资源,为本地经济发展定向培养急需人才,实现社会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均衡利用;在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加大对外开放办学程度的考核,高职院校改革学籍制度与办学制度,引导高职院校在资源、师资投入上有利于向着办出特色创出品牌方向发展,而弱势专业或短期专业则充分利用校外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提高其教育质量。此外,地方政府利用职业教育体系,引导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采取人才培训教育代理制,在校际间联合办学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急需人才的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邹宁,罗淑云.浅谈高职院校职能的正确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3(06).

 

  [2]金毓.高职院校职能与课程改革关系之辨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07).

 

  [3]杨萍,徐国庆?PPP:公共实训基地融资管理的新途径[J].职教论坛,2009(22).

 

  [41吴伟伟.中美高校校际合作办学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06).

 

  [5]史志陶,宗小忠.“互联网十与髙职教育深度融合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构建的研究[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5(02).

 

  [6]史志陶.规划失地农民就业转型机制的研究[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4(04).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