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观念改革模式的重要性本科论文(共6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0:02  

 

 第1篇:浅析体育保健在高校体育中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大学仍然以体育课程为主要技术项目,学生欠缺对体育保健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理解不足甚至是没有引起重视。学生没有学以致用,没有掌握体育保健知识的作用,即体育保健知识可以帮助了解人体运动过程中的保健规律,对学生预防损伤和掌握损伤后的基本应对办法,从而能有效预防伤痛的发生和提升处理伤痛的能力。加强学习体育保健知识,指导正确的体育运动行为势在必行。


  1高校现行的教学模式


  现行的高校教学模式通常是采用选课式教学模式,选课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模式中的位置十分的重要。教师在这一模式下进行授课。本科二年制教学,学时占144学时,专科教学一年半,学时占108学时。一般情况下实践课占时较多。教师以基本技术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运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纠错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上教师传授的保健知识很少,因此,即便出现突发状况,比如学生出现运动损伤,往往会迅速送到学校的医务室或者附近的医院,由于学生缺乏运动保健知识,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措手不及、无从下手,更谈不上现场处理,当然教学中涉猎的知识学而无用。这就是现阶段高校体育占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


  2强化大学生体育保健课的策略


  2.1完善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材内容


  遵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是目前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准则,通过教学课程目标重新构建教学课程体系。用教学实践经验不断充实教材内容,使新的教材内容同时又具备科学性、针对性及实用性。新的教学内容应结合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傳统健身内容,同时也要吸纳国外有趣味性的健身活动内容,吐故纳新用全新的内容充实体育保健教学内容,使得这一教学体系协调稳步发展。我国的许多渊源流传的传统健身内容,主要是通过调节气息,利用气带动全身的气血流通并使之运行通畅,运动过程缓慢、舒缓,调节气息健身与高校的保健课程要求非常吻合。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就是传统健身活动中肢体动作相对枯燥简单、单调,如果想长期坚持下来这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会让学生失去信心,因此可以结合国内外娱乐性强、节奏明快的的健身运动,增加内容中的活泼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健身的整个过程中易学易练而且多姿多彩,学生的锻炼意识是以自己的思想为主。要把培养学生自觉的健身保健意识作为重要目标,以新的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的前提下,正确领会体育保健运动的动作要领。在锻炼和实践中,逐步掌握了自我医务监督并能对保健健身运动做出正确的评价。


  2.2要构建适合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理论系统


  高校设置体育保健课程的同时,还要设置既客观又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和体系,推动体育保健课程趋于更加正规化、科学化,累积经验的同时逐渐发展,教与学相互并存。健康教育与健康意识这两个层面是教学反馈机制中的首要切入点,灵活运用体育健康的保健知识,并使其保健理论知识和保健能力更加娴熟,学生可以听取教师的合理建议,再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设置符合自己的保健运动方案,在短时间内恢复身体各项机能,设立以学生参与程度和参与情况来综合考量的保健运动方案,这一措施不仅正确对学生的保健效果做出评价,还可以让学生既掌握了运动保健知识还能感受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从而使这种习惯长久地保持下去,培养了他们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吸引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运动中。学生的健康检验了教学质量,合理调整高校教学目标就是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2.3提高体育保健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高校设立体育保健课,必须强化教师体育保健的教学能力和其专业素养。在高校相当一部分体育保健教师对所从事的专业教学知识欠缺,不精通专业技能,他们之前从事的专业是体育教学,从这一行业中转到体育保健教育上,尽管在体育运动的教学上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体育保健方面的知识缺乏,因而凸显了这一领域的短板,体育保健教师一定是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素养的教师,一定要掌握专业的保健知识。另外,学校要开展有关课题的研讨,通过运用合理系统化的教材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而全面提高体育保健教师的技能和水平。


  2.4要加大体育保健课知识的宣传力度


  当前社会上许多部门甚至包括高校对体育保健课的理解和认识都不深刻。不知道其在教学中所占比的重要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就是高强度锻炼,待在教室就无法进行体育锻炼。事实上在安静的教室里这些学生也可以做体育锻炼,提高锻炼技能,还能够提高自身免疫力,正确理解运用体育保健知识还可以很快恢复身体体能。因此学校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张贴广告牌,在操场醒目的位置增加提示,采用多种形式扩大宣传面,引起学生对体育保健的重视,培养他们终生体育学习和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体育保健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身心机能和心理机能方面都同样重要,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思想或者身体都有残缺,然而,有的同学由于自身身体残缺,在同学们面前,会表现出孤僻、暴噪、自卑等不良情绪,专业教师要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稍有不良情绪出现,就应该积极配合学校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使其状态趋于平静。


  3体育保健理论知识


  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合理的膳食结构十分重要,由于大学时期课程相比于中学时期相对繁重,再加上大学生朝气蓬勃、活泼好动,有着旺盛的新陈代谢能力,身体对营养的需求特别强烈,营养维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是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饮食均衡为身体正常发育提供保障,提高了学生们身体的免疫力,增强他们的体质,使身体得到充分的营养并自行调节各个人体神经系统。体育运动中消耗的能量在均衡饮食中得到补充。假如营养得不到保证,就会影响到身体健康,人体的运动能力和体质就会降低,身体的乏力和疲劳将会导致疾病的产生。一旦学生出现这种状况,要想在体育运动中提升效果或者运动成绩就会及其不易。甚至不仅对身体造成伤害还会降低锻炼效果。所以,如果学生合理地摄取膳食营养,平衡膳食结构,充分发挥营养的保健作用,使摄取的营养足以满足其生活、学习、运动的需要,进而增强学生体质,增进他们的健康。体育保健包含运动保健,也是体育保健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按照国家规定,每年学校会对学生进行身体体式健康测试项目,这样做学校可以对学生的健康状况更加清晰、明了。从侧面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和他们的体质变化,从而更能准确地制定下学年的体育教学计划,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强健体质。


  作者:徐广艳

  第2篇:从体育保健谚语管窥大众的养生观


  随着人们精神生活层次的提升,社会老年化进程的加快,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职业病、生活方式疾病的增多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迫切需要通过保健来维护自身机体的健康。而如今电视媒体中铺天盖地“井喷”式的“养生热”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透视着国人对于健康的焦虑心态,正如养生专家说的“真正专业的养生建议并不是悬挂在墙上令人痛苦的清规戒律”,其实一些来自于民间的大家耳熟能详的体育保健谚语就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强健体魄的养生启示。这些谚语不仅以简洁明快的句式记载着人们日积月累的独特而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言简意赅的句式使得记诵起来声调铿锵、朗朗上口,不易遗忘,这对于有着随时通过简单可行的方式进行防病健体的养生愿望的人们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1体育保健谚语是民间养生智慧的结晶和瑰宝


  汉语的谚语源远流长,从先秦文学所引用的谚语来看,谚语已有三千年多年的历史。清代学者杜文澜在《古谣谚·凡例》曰:“徭谚之兴,其始止发乎语言,未著于文字”。因谚语的出现早于文字,故谚语通常被视为与“雅言”相对的村言野语,俗称“野语”“鄙谚”;到《辞海》中对其解释为“熟语的一种,流行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谚语起源于百姓的口耳相传,创作于百姓的田间劳作,流传于百姓的生产生活,是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百姓喜闻乐见的口头短语,可以说它“以一种机智又容易理解的形式把社会中的知识凝缩在短短的句子里”[3],在民间有着“水滴积多盛满盆,谚语记多成学问”的说法,所以,百姓又冠之以“智慧的花朵”“哲理的小诗”“生活的小百科”之称。


  体育保健谚语是属于谚语众多分类中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指通过短小凝练、富于警戒启迪的语句来强调日常生活中通过简单的肢体或躯干活动、身体运动来加强人体骨骼、肌肉的力量,增强心肺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再辅以合理的饮食、健康的卫生习惯,从而达到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适应能力的目的,是一种以强健体魄、延年益寿为养生目标的医事活动的短句。它们由于形式短小、通俗易懂、音韵和谐、生活气息浓郁,所以在口头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地加工琢磨,这些体育谚语不但保健内容详实具体,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根据收集到的体育保健谚语,笔者总结出大体采用了以下几种表达方式:(1)“直接说理”型:就是明了地把养生道理直接说出来,要求人们按理去做。如“天天千步走,药铺不用找”“不靠医,不靠药,天天锻炼最见效”“夏游泳;冬长跑;一年四季广播操”,这些虽然没有形象的比喻,但朴素精炼,不仅读起来一气呵成,而且道理突出鲜明。(2)“借物喻理”型:借通俗易懂的事物,喻示運动使人健康的道理。如“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卫生是妙药,锻炼是金丹”“蹦蹦跳跳,灵丹妙药”。(3)“以事晓理”型,就是以某一事物的现状或发展变化启发人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如“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水停百日生虫,人停百日生病”“铁不冶炼不成钢,人不运动不健康”“刀越磨越亮,体越练越壮”。(4)“借时喻理”型,就是运用时间或季节图景来传达体育锻炼要因时制宜。这个“时”融合了百姓对体育锻炼的看法与态度。如“任刮东西南北风,早晨晚上多活动”“早起做早晨,一天精神好”“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5)“对照说理”型,是指通过先言它物的对照,让人领会体育锻炼的真谛。如“常流的水不腐,常练的人健康”“庄稼没肥慢长,人不锻炼不壮”“勤劳的人力大,懒惰的人病多”。以上种种都是先辈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瑰宝,它们在与人为善中潜移默化地起着启迪和劝诫的作用,这些谚语凭借着形象生动、质朴明快、含蓄隽永的语言风格向人们揭示着养生的道理,可以说它既是前人保健经验的宝贵结晶,又是对今人保健谆谆教诲的金科玉律,值得今天的我们为了健康长寿而经常传诵并努力践行,所以,百姓称之为“既是科学的诗,又是防病的药”。


  2体育保健谚语折射出大众的养生理念


  从内容上看,可以说大多数体育保健谚语是帮助健康长寿的金玉良言,它们有着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社会性、生动性、传承性的特点。虽然质朴无华,但在民间却有着“民间小谚语,长寿大道理”的认可度,如果常常照做,就会少生疾病、强健体魄,坚持不懈地持之以恒,身体定会获益匪浅。正因为这些谚语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所以,它们值得人们用心地遵守而行,以便为人们的健康服务。经过归纳和提炼,笔者发现这些保健谚语处处体现着大众的养生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以健康长寿的意识为养生导向


  健康、长寿是人们亘古不变的话题和追求的目标。所有的体育保健谚语都是以健康、长寿为宗旨,从而引导人们在运动(辅以饮食、卫生等)方面加以注意和得以加强。俗话说得好,“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加幸福”。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更多地体验高科技带来的便捷和享受的同时,长期生活的快节奏、工作事业的压力却使很多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健康都远离了,何谈长寿?长寿源于健康,健康才能长寿,所以,健康的身体弥足珍贵。体育保健谚语正顺应了大众对于健康的渴求,传播健康的运动理念,倡导健康的运动方式,努力提高大众的健康素质。如:“一日舞几舞,活到九十五”“身体锻炼好、八十不服老”“锻炼按摩练气功,健康长寿活百岁”“八成饱健身,十成饱伤身”等。


  2.2以日常的生活为养生契机


  保健养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做到未雨绸缪,就必须从日常的点滴生活做起。有人把好习惯誉为“健康的银行”,储蓄健康的人,一生都可让生命受益,而放纵不良陋习无疑是透支生命。很多体育保健谚语都是提倡人们以日常生活为养生契机,随时在运动(辅以饮食、卫生等)方面遵循和保持着健康的锻炼方式,从而融入为日常的一种生命状态和生活态度,日积月累,一定会带给自己意想不到的惊喜。其实,拥有健康的身体并非难事,因为健康,来源于日常习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活动和运动。如“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睡如弓”“生命在运动,人人皆可通。随时随地练,身体保安康”“舒臂多扩胸,肺气得通畅。呼吸胸肋动,平肝身轻松”“跳绳踢毽、病少一半”,辅以饮食方面平日进食时低盐、低糖、少肉、多食蔬菜瓜果等,如“鱼生火,肉生痰,粗粮淡菜保平安”“多吃萝卜和生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等。这些保健谚语都体现出了养生无需刻意而为之,只需要人们牢记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遵循而为,随着脱口而出的谚语踏“歌”而动,假以时日,一定会看到养生的成效。


  2.3以多动少懒为养生的不二法门


  古语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因此,养生最忌讳的就是“懒”,最推崇的就是“动”。动是维持人体代谢过程旺盛的重要因素,只有勤运动、常运动才是养生的不二法门,生命只有在动中才能求得平衡和发展。生理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体力和脑力是越用越灵,越动越活,要“活”就要“动”,一动生百巧,一懒生百病。“动则不衰,用则不退”是恒久不变的道理。很多体育保健谚语就是大力地倡导强身健体的办法就是锻炼,延年益寿的方法就是运动的,如“水不动生毒,人不动生病”“脑怕不用,身怕不动”“铁不炼不成钢,人不运动不健康”“勤劳健身,懒惰损身”“饭后散散步,不用进药铺”“捂捂盖盖脸发黄,风吹日晒身体强”“跑跑跳跳浑身轻,不走不动多生病”“每天遛个早,保健又防老”“常炼筋长三分,不炼肉厚一寸”等都说明了“动”才是健康的源泉,更是长寿的秘诀。


  2.4以坚持不懈为养生的原则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没有恒心是不行的,体育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很多体育保健谚语字里行间都传达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健康长寿目标的达成是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和努力,需要细水长流地坚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不懈地坚持遵循科学的养生方法,让机体长期地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养生方能见到成效。欲速则不达,半途而废也不可取,养生最忌讳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勉强成为习惯,习惯成为自然时,我们就会有着健康的机体保证。鼓励人们坚持而获益的体育保健谚语比较多,如“若要健,天天练”“坚持练功,百病不生,中途歇功,百病丛生”“运动不负有心人,经常坚持健身心”“天天坚持万步走,能够活到九十九”“生命在运动,人人皆可通,坚持天天练,益寿又延年”。


  2.5以舒适自然、循序渐进为养生的常态步调


  美国运动生理学家莫尔豪斯曾说“运动应当在顺乎自然和圆形平面的方式下进行”,说的就是为健康而进行的锻炼,应当是轻松愉悦、力所能及、溢满乐趣和丰富多彩的,人们才愿意坚持实行,疲劳和痛苦都是不可取的。很多体育保健谚语就是提倡大家要轻松地渐次自己的活动量,由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既不急于求成,又不墨守成规,这样的渐变式运动养生才符合生物机体对刺激的适应规律及运动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巩固的规律。如“锻炼养身,因人而异;修炼方法,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贵在坚持”“劳逸结合,延年益寿;动静结合,健康长寿;炼养结合,康乐长寿”等。


  2.6以实惠、可行为养生的上选


  养生其实是一种通过各种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颐养生命,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活动。这样的一种医事活动是需要长期地渐进地施行,所以,日常生活中方便可行、经济实惠的养生活动和方法是大众的首选,而几乎所有的体育保健谚语都是极易受大众接受和掌握的绿色箴言,大家不需要去健身房、瑜伽馆之类的健身场所进行专门的养生消费,只要充分利用平日闲暇时间依照谚语坚持培养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项目以及改正一些不良運动态度和方法,久而久之,拥有健康的身体指日可待。这些谚语更多地提倡大众普及的运动方式——散步、跑步、体操、跳绳、气功等,如“饭后散散步,不用进药铺”“跑步是运动之王,走步是健身之友”“要想疾病少,天天做早操”“早晨活活腰,一天精神好”等,辅以饮食上倡导大家“吃要有所节制,饮需适可而止”。这些种种活动都是大家平日里能够做到但是并不太在意的运动,与其花大价钱、精力去“寻求”养生,不如遵从这些谚语去培养养生的习惯,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融于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常态,积攒下来就是一笔不菲的健康财富。


  3体育保健谚语养生价值之所在


  3.1朗朗上口易记忆的语句有助于养生的坚持


  法国的布瓦洛曾经说过:“一句漂亮话之所以漂亮,就在于所说的东西是每个人都想到过的,而所说的方式却是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形式工整、读来又朗朗上口的体育保健佳谚在创制时多半采用谐音、对比、仿拟的修辞手法,从而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读起来平仄相合、悦耳动听,这些有着音乐旋律美的谚语寓意隽永深刻,趣意横生,表现形式简短深刻,易于识记、掌握和表达,它的实用性也易于被群众认同与接受。养生贵在坚持,而这些能够随时记起、随时取用、脱口而出的“顺口溜”不仅能够丰富大众的养生内容,鼓舞大众的养生热情,更能够成为很多人保持养生习惯的催化剂和座右铭。常言道,疾病是我们纵欲或忽视保健的一种惩罚,当大众意识到养生成为人们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时候,那么,只有坚持才是硬道理,这正应了这样的谚语——“一年三百六十六天,谚语三百六十六款,天天念谚语,按照谚语办,终身少疾病,寿域过百年。”所以说,经常识记一些体育保健谚语非常有利于人们的养生活动。


  3.2运用质量互变的定律对养生进行劝戒、引导


  belkevitch曾经指出“谚语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它的内部组织,而是取决于它的外部功能,它通常是符合道德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而大部分体育保健谚语都是通过劝诫和引导的功能来实现它的社会价值的,为了更加具有说服力,这些谚语的创制多会依循质量互变的定律来构思。质量互变定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即,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质变,质变过后又再一次进入到新一阶段量变的积累。如此回环往复。通过这样的定律创制出来的佳谚可以淋漓尽致地向人们展示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如“一日舞几舞,活到九十五”“天天坚持万步走,能够活到九十九”“一天跑百米,病魔不缠你”等都是通过量变质变转换原理来劝告大众养生是需要的是坚持不懈方能见养生的成效。


  4结语


  体育保健谚语是人们运动健体、防病治病、延寿养生的经验写照,由于它们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就不免会带有人们认识上的偏颇和局限性,也会存在不少违背科学原理的部分,我们在认识和运用的过程中,需要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此外,由于语言都具有相通性,一些谚语与许多固定短语,如成语、惯用语、俗语等相融相通,难分彼此,但是,这不影响体育保健谚语的社会价值,相反,它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这种保健理念的丰富性。


  作者:米虹宇

  第3篇: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保健课开课模式探索


  创新教育模式下学校身体弱势群体体育教学方式的探讨,这对提升身体弱势人群体育教学效率,改进身体弱势群体体育教学模式,从而建立平等的具备社会主义特色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动力。本文作者通过讨论高校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对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方法,供相关人员参考。


  前言: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逐步实施,大学生身体缺陷的数量逐渐增多,参加高考的标准也在逐渐放宽。实行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思想是要将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论作为根本,完全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个性需求,特殊问题特殊对待。同时,要将契约式体育教学方式作为根本,将多种方式相互融合,建立一个身体弱势人群多方位体育教学方式的理念以及实践过程。


  1.高校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


  1.1概念需统一,课程性质待更新


  近年来,特殊群体对于其身体和健康的概念说明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为促进体育教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许多概念非常模糊,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加统一的认识。目前,社会公众对于弱势群体这一个概念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容易将存在身体和生理上缺陷的人群组成在一起。这就将弱势群体的概念进行了扩大化,不利于满足其发展的根本需求。发展弱势群体的体育事业,必须要迫切改变发展计划,探索新的视野和领域。因此,课程和性质的名称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不断改进和更新。


  1.2教学状况有待加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学习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医疗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渴望能够满足其接受公平教育和进入大学学习教育的机会和要求。早在2001年,北京、福建、天津、上海、南京等10个省和直辖市30个部属机关就曾经做过统计指出:目前,我国不能正常参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超过了46.2%,并且这种趋势一年比一年还要明显。但是,这种情况的平等并不意味着在实现过程当中对于每个人是平等的,高校对于弱势群体接受教育这一部分一直都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在2007年,有23.53%的高校不为特殊人群提供体育课教学,其中有70%的高校更没有一个针对特殊人群的完整的教学大纲。因此,对于弱势体质群体的体育教学来说,在大学创新教育运动的理念下开展弱势群体的教学和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1.3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是新时期体育教学发展出来的产物。它不仅涉及到与体育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等各学科知识,同时还涉及到医学康复、心理学等各学科领域。由于在初始发展阶段接触时间短,没有可以值得参考的方案和教学经验,许多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在本质上与普通体育教学方式大致相同,无法满足当前弱势群体对于体育教学的要求。因此,必须改革体育教育的发展内容,教学模式需要进行大力的创新。


  2.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实施对策


  2.1构建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权利保障体系


  2011年,我国颁布的有关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规划纲,表明了发展残疾人事业将是社会今后发展的核心内容,有了国家政策的引导将会大大地提高残疾人的信心,使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让更多的残疾人能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大门。在大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让这些弱势学生成为体育院校的过路人,组织弱势学生群体进行自适应锻炼的物理方法势在必行。但是,在我们国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专门保护残疾人享有的体育权利。因此,中国应该学习美国的经验,提高针对特殊人群的法律地位和主体,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解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深入理解高校体育课程的内涵,加强体育课对特殊人群的有效引导,保证特殊人群能够接受平等的体育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2树立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观念


  将学校的教育政策和管理重点关注在优化弱势群体的健康和体育教学改革中,是增强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观念的关键所在。有关职能部门应该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发展要求和措施,着力改善弱势群体的健康体育教育,加强监督和管理,鼓励和支持为特殊学校体育课的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包括安撫好体育教学人员的后勤保障,增加体育设备、设施的投入,引入更多的政策资金。增强和落实高校管理策略的重要性可以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增强弱势群体的健康发展发挥着核心力量,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使得课程能够真正实现有计划的开展。


  2.3丰富课程资源,构建弹性课程体系


  考虑到被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质,我们还需要对课程进行更深一层次的研究,通过不断磨合和适应找到与之相连的相关点。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与更多的教育资源相比,弱势群体的身体健康也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考察项目,将身心健康作为体育课学分能否获得的一个评判准则。建立公平的教育资源理念,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发展局面。为特殊体育教育提供教育资源,是当前需要关注的特别需求,要以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为基础,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教学观念,以物理方式保证弱势群体体育健康教学的心理资源。设计、实施和安排等针对性极强的课程内容,选择其中的几个优势方面打造一个立足于弱势群体的健康的、高品质的、现代化的教育平台。同时,积极开发新的教育资源,满足弱势群体例如身体上的、情感上的健康的生理状态,制作各种微型视频作为校本课程的基础,实行大型网络公开课或者幕课授课的最新模式。


  3.结语


  从高校弱势群体的体育健康教育现状的结果来看,我国大学体育对弱势群体教育的健康发展水平相比其他国家来说相对较晚,对其基础性质的研究范围比较小,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一整套体育教学的特殊系统。因此,我们要改善弱势群体的健康和体育教育现状,加强体育教育的发展和管理,统一全国体育特殊教育的发展目标,对体育教学的建设各个系统环节提供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作者:候雪

  第4篇:高校体育保健选项课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第十条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组成部分,在对待这一特殊群体(方法)课程设置上是不尽相同,有些学校选择免修的办法对待,有些学校让这些学生和正常学生一起上课,有些学校则为他们专门开设了保健教学班并设立了专门的教材内容。在我国高校体育选项课程开展的如火如荼的同时,体育保健与养生课程却受到了一定弱化和忽视,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健身方法和技能,但对于体育保健常识、养生方法却知之甚少。体育保健课教学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目前,国内学者很少有对体育保健课教学做较为系统和深刻的研究,更少见相关体育保健课教学的专著面世,一些发表的论文对体育保健选项课课教学内容的研究不多见,而湖北省高校体育教师对此涉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开展高校体育保健选项课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是一件非常有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工作。


  1研究对象、内容与目标


  1.1研究对象


  荆楚理工学院2015级、2016级、2017级特殊群体学生。


  1.2研究内容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逐渐在现代化生活节奏中感悟到“终身教育”“健康第一”的重要性,终身体育意识逐渐显现。然而,由于我国高校体育运动多以技能运动为主要发展目标,体育保健选项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仍然处在举步维艰的地位。体育保健课是高等院校专为在校学生中身体比较弱和有某种疾病或身体有缺陷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学习的学生开设的。它是在医务监督下,运用医疗体育手段,改善学生健康状况,提高身体索质,增强自身免疫能力,使学生成为健康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一门课程。在体育保健选项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意识,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教”与“学”的真正统一。鉴于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


  (2)高校体育保健选项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3)高校体育保健选项课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4)高校体育保健选项课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1.3研究目标


  以我校体育选项课为切入点,了解高校体育保健选项课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构建我校体育保健选项课课程教学实施的方案,采取实证研究进行检验,评价高校体育保健选项课课程教学实施并构建评价体系,为高校体育保健选项课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出可行的参考建议。本研究在总结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广泛研究高校体育保健选项课课程的理论,并把理论应用于高校体育保健选项课教学,在体育保健选项课教学进行全方面的试验,总结经验,理顺思路,试图提出适合高校体育课堂的体育保健选项课教学模式,找出适合高校体育保健选项课课程教学的模式。


  2研究价值


  高校体育保健选项课课程教学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本研究主要以荆楚理工学院在校特殊群体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国内研究成果,并将其辩证性地加以应用,取其精华,提出一些有价值、有创意的思维,反映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比较完整地介绍和分析高校体育保健选项课教学改革中提出的一些“新理念”,创新与优化高校体育保健选项课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以期抛砖引玉,推动高校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背景下体育保健选项课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本研究突破前人的可行性的探索,转变传统观念,多形式、多途径探索高校体育保健选项课教学的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广泛的试验与应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本研究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尝试构建一套融医疗保健、心理保健、体育疗法为主,以运动处方教学为辅的全新教学模式。本研究在总结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广泛研究体育保健选项课的理论,并把理论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在体育保健选项课进行全方面的试验,总結经验,理顺思路,试图提出适合高校体育保健选项课教学模式。


  3研究方法


  新的社会形势下对高校的体育保健选项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应尽力挖掘对学生弱势群体的体育需求。就全国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开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得知:学生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心理基础,并且内在体育需求较高;具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态度和兴趣,但缺少主动健身意识。学校对学生弱势群体的体育活动不够重视,体育保健课程亟需完善,运动场地器材等硬件设备匮乏。要充分发挥学校和教研室的主导作用,积极完善学生弱势群体健身活动管理体系,加强体育教师对体育保健选项课的认识,完善学校体育保健选项课课程的设置。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行动研究方法等。研究技术路线如下:


  阅读文献资料——选择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范围——明确研究题目-——细化研究题目——明确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制定研究方案——组织实施研究过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分析材料——设计调查问卷——检验问卷效度——调整调查内容——走访相关人员——进行教学实验——整理获得材料——发放问卷调查——收回统计问卷——整理分析问卷——整理分析终结性评价数据——进行逻辑分析研究结果——创新研究理论——撰写论文——形成最终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4研究可行性分析


  4.1研究团队组成分析


  课题组成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较丰富,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前期工作为项目申报和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余红盈,副教授,硕士。荆楚理工学院公共体育部第二教研室主任、专职教师人员,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理论功底深厚,擅长于跆拳道套路及課堂互动教学研究,参加过省、校级科研课题,参编过相关专著的编写工作。发表教学论文30余篇,论文多次被引用。参加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和精力保障。赵治勇,讲师,学士。荆楚理工学院公共体育部专职教师人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擅长于排球及课堂教学研究,参编过相关体育与健康教材的编写工作,发表教学论文多篇。黄华莉,讲师,硕士。荆楚理工学院公共体育部专职教师人员。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擅长于体育舞蹈及课堂互动教学研究,参加过省、校级科研课题,参编过相关体育与健康教材的编写工作,发表教学论文多余篇,论文多次被引用。参加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和精力保障。邓强松,讲师,硕士。荆楚理工学院公共体育部专职教师人员、心理咨询师。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擅长于排球及课堂互动教学研究参加过省、校级科研课题,参编过相关体育与健康教材的编写工作,发表教学论文多余篇,论文多次被引用。参加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和精力保障。


  4.2研究环境分析


  学校近年来十分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工作,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各环节的规范管理上,同时增大投入力度和经费支持学校重点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在全校科研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对本科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教学改革工作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树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观念,抓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力促教学改革工作的全面开展。学校有政策明文规定鼓励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实施工作的开展,能够提供完成本项目的时间和条件,有较规范的科研管理程序,充分保障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


  作者:赵治勇

  第5篇: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育


  早在1985年我国就开始对全国青少年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一般,体质健康呈下降的趋势。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百姓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尤其是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更是受到了社会的关注。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出现了变化,营养摄入量的影响、压力的增大,都不利于百姓的健康。高校是一个特殊的团体,是人才集中的地方,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发展的未来,他们的健康状况更是不容忽视。目前,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人们对体育也有了新认识,终身教学的思想开始被人们所接受。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是将祖国医学与养生学结合起来的建设运动,能够很好的补充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传统的保健体育课程与终身体育思想息息相关,在新的教学背景下,高校教学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树立学生的体育新思想,并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搞好高校体育教学,真正发挥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优势。


  一、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


  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界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新思想,该观点认为教育不仅仅针对于学生,对人一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顾名思义,终身教育就是对一个人一生进行的教育,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阶段,是教育的综合特征。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具有普及性、连贯性、自主性以及整合性,这也就使得终身教育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很多国家教育改革遵循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终身教育与现代化教学相适应,能够谋求新的发展道路,并对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动力。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终身教学相辅相成。所谓的终身体育,就是将体育运动与人的一生结合起来,经过长年的体育运动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达到愉悦身心,受益终身的目的。在终身体育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不断通过先进的理论和科学方式完善发展,搭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运动体系。现如今,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高校教学变得更加丰富,终身体育业伴随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被人们多认同。另外,人的自我修养的提高,自我意识的确立,也使得终身体育实现了传播,对人的一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传统保健体育教学对终身体育教育的影响


  高校教学中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一部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精神,树立终身运动的观念。另外,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对终身体育教学也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终身体育在学校的传播,培养了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


  1.传统保健体育的锻炼形式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有利于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现代体育项目多受身体条件、性别、场地、时间、器材等的影响,运动体育对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很高,学生非常容易受伤。传统保健体育受到的外在影响则比较少,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其中的要领,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质、能力、审美、性情,可以树立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观念,养成他们终身体育的观点。


  2.传统保健体育有助于养成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多样丰富,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众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保留了许多民族特色。教学内容中包含初级长拳、太极拳、五禽戏、二十四式太极拳、易筋经等,文化内涵丰富,传承的都是经典文化。一些高校甚至在课程中安排了高跷、空竹、龙舟等具有特色的传统体育课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体系,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体会到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主动创造性,从而对体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传统保健体育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目标


  传统保健体育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要求精神传意。它侧重于对生命的整体调节和对大脑潜能的开发,采用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先动后静等动静结合的锻炼方法,体现了科学体育本质的规律和法则。传统保健体育锻炼通过调身、调息的活动克服身心紧张,增强心脉功能,使身心内外协调平衡。只有在进行外部动作教学的同时对传统保健体育的健身机理进行讲解,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传统保健体育保健强身、防治疾病的作用,进而实现终身体育运动的目标。


  4.灵活教学的传统保健体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高校实施传统保健体育教学,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高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丰富的教学形式,通过筹办活动、开展比赛等方式可以增强体育运动的活力,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传统保健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在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发展终身体育教育的方法


  想要从根本上发挥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作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通过它的特点养成大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学,找到有效教学的策略,不断彰显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魅力。


  1.加大对传统保健体育的研究力度


  对传统保健体育教学进行研究,可以明确这一运动的优势和作用,组织学科联合进行学习,加深对保健体育的认知,然后明确其中的运动原理、理论体系以及技术办法等等,从而掌握其中的精髓,对实现高质量教学奠定基础。


  2.编写科学的教材


  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多样,其中包含的知识非常多,没有系统、科学的教材做指导,就无法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依据,不能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针对这样的现象,高校体育部门可以组织一大批专家进行集中学习和研究,编制最新、最科学的教材,其中还要加入实验课程,并对教师教学提出要求,严格按照教材实施教学,对学生保健体育学习提供指导,全方位的优化教学。


  3.注重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理论传播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也是指导体育运动的关键和基础,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忽视理论的特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要突出理论课程的意义,适当的增加课时数量,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的理论知识,对其能够做好理解和应用。另外,通过增加理论课时和知识内容,还能够创新课程体系,普及传统保健体育的技术方式,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树立他们终身体育的思想。


  四、结束语


  在高等院校体育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在高等院校体育的教学中,融入传统的保健体育,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使学生能够对生理的方面以及心理的方面进行自我的控制,使学生的体质能够得到有效的增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自主的将体育的锻炼继续进行,增强自身的体质,进而将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以及体质进行有效的提高。


  作者:殷宏亮

  第6篇:中国“养生”与西方保健体育观念的联系


  随着传统文化教育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复兴,人们逐渐从金钱风暴中清醒过来,开始追寻迷失已久的幸福家园,然而遗憾的却是这个家园的载体(健康)已被疾病侵蚀,伤痕累累,于是,各种养生体育风生水起,养生体育与“保健”自然成为这个时代的热门话题。养生一词最早出现中国庄子《养生主》一篇,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它是指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是中国人保养身体的方法与手段,养生体育即是通过运动以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最终达到寿终正寝的目的;在西方同样有保养身体的方式及态度,虽然没有与养生对译的词,但在英语“keepfit”“stayhealthy”“healthcare”这些短语中却与养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中西方的不同特质,虽然中西方“养生”体育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但必然也存在巨大差异,对于差异性越卓越的事物,其比较研究价值越高,因此,对于中西方养生体育进行比较分析显然十分必要,前辈们如李兵、罗元翔、罗京梅等学者已对其有较为详细的论述,该论文希望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进行进一步探讨、比较、阐述两者将在时代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1正文


  1.1关于中西方选择保健运动原因的对比分析


  中国人选择保健运动其主要原因是为了预防疾病,西方人选择保健体育是为了强身健体,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得知:中国“养生”又称摄生,就是治未病,旨在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来培补元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五脏,来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寿终正寝的目的;而西方保健体育则主要偏向于身体锻炼,通过体育运动来促进骨骼肌肉生长,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各项身体机能,使各项指标达到一定标准。


  1.2中西方保健体育对锻炼环境要求的对比分析


  中国“养生”与西方保健体育对锻炼环境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表面上看是中国的养生运动对器械要求不是很大,西方保健运动对器械有较高要求,其实,当中包含了中国养生注重整体,西方保健注重局部的不同保健思想,中国人注重内求,中国养生运动通过太极拳、五禽戏等各种手段使身体由内而外,从头到脚得到最全面的锻炼,而西方人注重外求与对身体不同部位进行针对性锻炼,因此,需要不同的锻炼器材来满足身体不同部位的需要。


  1.3中国“养生”与西方保健体育的交融


  无论中国传统“养生”还是西方保健体育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西方保健体育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近代产物,最多不到200年历史,其实在西方,同样称得上保健巨作的《希波拉底文集》,其问世时间比中国《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还要早,但西方尤其注重挑战与突破权威的思维方式,一方面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免不了使前人的经验遭受损失,被世人遗忘。中国传统“养生”与西方保健体育他们都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作为依据,例如:我们中国奉行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的生克关系影响着世间万物的生老病死,兴衰荣辱。而西方则是认为世界是由火、水、空气、土四种元素构成,并且在“爱”与“恨”的作用下能够相互转化,该理论是出自《希波拉底文集》,由公元前500年的哲学家兼医学家恩培多克勒进一步系统化。中国“养生”和西方保健体育都与彼此的民族医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如,西方保健体育同西医一样,偏重于化整为零地解决问题,对健康问题注重对治,中国“养生”则同中医一样,偏重于从全局入手,对待健康问题注重化解。通过文献资料得知:无论中国传统“养生”还是西方保健体育都因来自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养生保健文化或多或少地流失。


  1.4中国传统“养生”与西方保健体育的互补发展


  综上得知:中国“养生”注重养性,西方保健体育则注重健身;中国“养生”注重内求,讲究天人合一,西方保健体育注重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中国“养生”注重整体,强调身心合一,西方保健体育注重局部,需要来自各方面的配合;中国“养生”对道德的要求较高,而西方保健体育对道德并无太高要求。例如:中西方保健体育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各种先进的体育思潮通过不同渠道传入中国,西方的健身方式因为简单,迅速,效果明显,富有激情,再加上当时的中国人身体素质过于羸弱,西方的体育思潮在晚清时期掀起了巨大的风浪,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西方体育在强国强种方面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地上升,人们又开始面临如抑郁症、惊恐症、空调病等各种文明病的困扰,但对于这些病症,现代的医疗技术水平还无法检查出到底是哪出了问题,西方保健体育因为主要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遵循单向因果决定论,所以,在应付亚健康这方面的问题上稍显费力。此时,一直站在幕后的中国传统养生术因为其注重身心合一,亲近自然等特点,受到大多数朋友的青睐,太极开始风靡全球,中国“养生”体育,得到了世界各国各个学术界的认可,并且欧美国家的人开始学习了解经络,尝试着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印证中国养生体育的神奇之处,中西方文化再次进行融合、交叉,进步,满足着不同体质,不同时代的需要,同时这也说明,我们都尊重自己的祖先与彼此的文化,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2结语


  我们始终相信,无论中国“养生”还是西方保健体育,无论是“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它们最高层次一定会殊途同归,达成共识,就好像世界不同地方的大圣贤劝导世人的方式可能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爱”,可能我们精通了其中一种思想就足以了然人生,但绝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一定有精力去搞懂这些,如果能够抱着一种谦虚的态度,在深入了解中西方养生保健体育的基础上,大胆地将两者进行结合,各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在更大局面中寻找更好的合理点,能够以内达外,亦可以外达内:既可以了解宏观整体也可以针对微观局部,在崇尚道德的基础上竞争合作,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能够满足人类需求,这样很可能会帮助更多人比较快并且容易、全面地达到保健目的,认识生命本源吗,当然,有例行就有例外,符合大众需求的也不一定适合我们每一个人,因此,符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作者:张琴琴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