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防教育思想是国防教育活动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集中反映,它是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国防教育思想的归纳、总结,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分析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对新时期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启示
邓小平对于国防教育非常重视,其国防教育思想贯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时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研究和分析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对推进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1.战争年代。在战争年代,邓小平就很重视爱国主义教育。1929年百色起义后,为了提高军队的文化素质和战斗力,他编写教材并亲自授课,号召红军战士既要做战斗员又要做宣传员,强调教育要为革命战争、为根据地建设服务。邓小平指出“加强民族的爱国的宣传教育,无论对本军、友军,根据地和敌占区的人民,以及伪军,都要灌输以民族的爱国的思想,提高其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
2.“文化大革命”之后。“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兴。1977年7月,邓小平复出,对全国各个行业进行了整顿,尤其是教育行业,对教育文化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提出合理的建议。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和劳动后备军是教育战线的首要任务,反映了高等教育也必须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国防教育也随之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85年7月,中央发出通知:“要向人民群众进行生动实际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随后,国家教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制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对新一代青年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提出了有效措施。由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国防教育的高度重视,1987年,在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将“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国防观念”写进党的工作报告,在全国范围内的国防教育活动蓬勃开展起来。
二、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树立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意识。邓小平指出:我们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处理问题的。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主要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利益……可以看出,邓小平在强调这种战略利益时,把它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他认为,国家利益是有层次的,在国家利益中,国家安全与国家主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主权,就不可能有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同样,没有国家安全,就难以维护国家主权。邓小平反复强调:“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因此,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利益观,就成了国防观念的核心。
2.强调将学校国防教育纳入全民国防教育体系之中。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领域中的教育现象,就是按照捍卫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的要求,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能等方面有计划施以影响的活动。全民国防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邓小平强调,要广泛进行国防教育,建立“国家、军队、社会、学校、家庭”的“五位一体”国防教育网络体系,这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的责任。
邓小平提出,要将国防教育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对待,尤其要加强青年学生的国防教育,这是国防教育的重点。邓小平指出:“青年是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将来”,“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的事业必定发达的希望所在”。学校的国防教育构成了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将国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国防思想和国防知识有机结合到各门课程中。根据不同的教育层次,合理安排教育内容,使广大学生接受系统的国防教育,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3.提出将学校国防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保证。邓小平说:“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邓小平倡导加强“五种革命精神教育”,即“革命加拼命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的教育。学校开展的国防教育正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显然,邓小平的学校国防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所以加强国防教育、提升国防意识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战略举措。
三、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启示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