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教学影响及原因研究论文(共4篇)
发布时间:2024-02-22 08:52  

 

 第1篇:浅谈汉语对英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一、引言


  词汇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古英语时期(450-1150)、中古英语(1150-1500)、现代英语(1500至今)。英语是一种能不断吸收融合外来词汇的语言,包括自拉丁语、法语及一些北欧语言,但对于汉语,其影响力相对较弱,甚至不及日语,随着社会发展这种现象逐渐发生了改变。本文从功能角度分析了汉语借词中结构变化及同化作用,并列举了词汇翻译的不同译法,针对汉语对英语词汇演变影响进行了一定总结。


  二、影响因素


  1.两国交流


  如果想考察两种语言间的相互作用,就必须考虑到社会因素。中国古代虽然有先进的文明,但由于地理与社会原因,英语从汉语中大量借词的现象并没有发生。tea、china、silk等词汇都是由丝绸之路上的国家间接吸收进去的。然后进入到了工业革命时代,两国交流到达了一个新阶段。这时期英语从汉语借词的数量明显上升,但大多来自粤语、闽南语等影响力大的地方语言,产生了如ketchup、mahjong等的借词。第三阶段是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在经济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国间的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借词数量也呈指数增长。


  2.新闻媒体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另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新闻媒体,其中ChinaDaily、BBC、VOA等主流媒体发挥了巨大作用。英语是一门世界语言,不同的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变体,像美式英语中的wok(锅)、chowmien(炒面)、澳式英语的guanxi(关系)等。在新闻媒体作用下,借词数量巨大、使用频率提高、影响力愈加明显。现代媒体中互联网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它使借词的数量更加丰富,传播的速度更快,也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


  三、词汇结构


  从汉语里借来的词汇有音译、意译、混合译、省略译等四大类,但音译比例要远远超过意译比例,如li(里)、ginseng(人参)、cheongsam(旗袍)、lici(荔枝)、kowtow(磕头)等。由于英语属于音位语言,字母组合和相应发音有关,所以进行音译的时候,汉语的发音要针对上相应的字母组合。这种方式直接、便利、弹性大,是一种主要的借词手段,特别如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近来意译的使用趋多,主要以构词法的形式出现,比如ricenoodles(米粉),runningdog(走狗),springdoll(春卷)等。这些词汇显示了汉语特征,体现了中式特点。对于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詞汇,BeijingOpera(京剧)、Mohism(墨家思想)、tungoil(桐油)等就是具体例子。这些词产生时就被部分同化了,处于稳定状态,使用也更广泛。还有一些使用省略法的词汇,如Maotai(茅台)、oolong(乌龙茶)、taichi(太极拳)等。这些词汇省略掉一些次要意义,并不影响理解和使用,形态相对稳定。由此可知借词的译法包括直译、意译、直译意译结合、省略等。不同的词汇结合不同的译法,决定着使用的频率。


  四、同化


  一个词汇被借入时,并不是静止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同化过程。这些发生在音系、形态、语义、拼写等方面,并不断适应英语语言系统,最终达到稳定的结构。


  音系方面,英语有48个因素(20个元音,28个辅音),而汉语有47个。另外许多中国方言(粤语、闽南语、吴语和一些北方方言)、洋泾浜语也是被借词汇来源。这些语言须适应英语词汇结构特点,如China(中国)、kylin(麒麟)、congou(功夫茶)、bohea(武夷茶)、kowtow(叩头)等。


  形态方面包括派生与曲折。利用-ese,-ism,-tion,-y,-ist等后缀可产生许多派生词,如Confucius(孔子),Confucian(孔子的),Confucianism(儒家学说)等;曲折变化的例子有kowtow(kowtows,kowtowed),typhoon(typhoons)等。


  语义层面上许多借词都有中国化的味道,如唐人街(Chinatown);有的却发生了变化如shanghai(伤害),词源为名词,现已演变为动词,意为诱拐、强行拘留。一些词汇语义被扩大,如tea,原意为茶、茶叶,现在还有茶点、喝茶、沏茶的意思。


  在拼写方面可从斜体与注释等判断词汇是否为外来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使用频率的提高,这些外来色彩会逐渐消失。


  五、小结


  英语词汇演变受到的汉化影响来自两国交流、新闻媒体作用。但词汇同化的过程是动态的,具有不确定性。借词往往会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并不断淘汰过时陈旧的、结构不符合英语规律的词,由此可判断某些借词能否被接纳。如果汉语借词有许多英语词缀,那么就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并可能成为高频词。综上可知汉语对英语词汇影响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并处在动态调整之中。


  作者:商大卫等

  第2篇:浅谈少数民族学生预科汉语词汇教学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词汇在语言交际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语法仅是起到辅助作用。在汉语语言系统中,起着重要枢纽作用的词汇一端连接的是拼音与汉字,另一端连接着语句与篇章,因此,在预科汉语课堂教学体系中,学习者能否准确、明白、流畅地运用所学语言表达意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量的大小和对词汇掌握的准确度,词汇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前提,更是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的重要铺路石。


  一、把好课前预习关,强化词汇记忆


  预习的任务就是要先感知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有序进行扫清障碍。因此学习者应合理安排课下学习时间,做到课前预习。预习对学习新知识极为重要,少数民族学生的预科学习能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初步基础。这期间如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大有裨益:以我校预科班为例,大多数班级为初级班,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理解能力更是相差甚远。在学习上,有些高中毕业的学生已经习惯高压式教学,过分依赖教师,自主能动性较差。鉴于此种情况,一般就要求学生将要学习的精读课生词进行朗读记忆,对于其中重点词语和不理解的字词,要求借助工具书或跟同学们相互探讨的方法去理解,将释义写在该词的后面,并布置一些词语辨析、该词的近义词与反义词等,让学生下去搜集信息。待上新课,我会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角,来给我们解释词语,组词,造句等。此举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预习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它能使学生有效地把握好相关的旧知识,较好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还可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它能突破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的束缚,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得丰富多彩;它还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学会如何学习,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精心挑选生词,用心解释词义,尽心练习用法


  词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从理解、接受词汇开始逐渐发展到能够灵活准确地运用词汇。在词汇教学环节中,选词是前提,释词是关键,练词是重点。


  我校少数民族预科班开设《初级汉语精读》课程中,一周十节课,每一课至少都有四十个生词,而《中级汉语精读》一课可达五十有余,进入新课学习时,是不是每个生词都要讲解呢?由于时间问题,课堂上不可能完全实现。经过教学经验可知,我们仅选择部分重点词语进行精讲,具体如下:


  1.以词性为标准,把握详略


  在初级汉语精读词汇中,实词中的名词一般拥有具体的涵义,所指的对象明确,在课堂教学中略讲或一带而过即可,而虚词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用心挑选出来给学生解释。比如:“到底”既可当名词用,也可作副词用。


  2.关注文化词和俗语


  由本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产生的词语被称为“文化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这方面的词语,并给学生解释清楚,这不仅能使学生扩大词汇量,还有助于学生了解汉民族的文化渊源,逐步建立起学习汉语的兴趣。


  3.多义词、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


  由于现代汉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多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它们在词性、词义、对象、范围、色彩、语法功能等方面存在着的差异,而且有的差异是非常小的,因而给学生的学习和交流带来一定困难,其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学习与掌握是学习汉语词汇中的一大难点,但是对这些词语的学习对丰富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词汇,扩大他们的选词范围和准确、生动地进行语言表达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比精解,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印象,还能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


  4.充满时代气息的新词及流行语要拓展


  新词是指新近创造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可能正在被融入日常使用中,新词通常会与特定人物、出版物、时期或事件有直接联系。这些词语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正逐步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实际当中,教师在课堂上可适当讲解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加关注、理解和运用这些新词。


  5.强化“形近字、多音字”的讲解与训练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部分学生对于形近字、多音字往往难以区分,容易写错。这就要求教师在词汇课堂教学中多注意这类字、词的讲解。形近字通常是偏旁不同,教师可根据每个偏旁或根据每个字的特点,将音、形、义结合去教。


  三、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强化学生词汇运用能力


  汉语本就是一门工具课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短,实践机会有限,学生掌握词汇的用法不能很好的检验,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更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配合词汇教学的需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让学生有更多接受语言输入和使用词汇的机会,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储备,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是相辅相成的,它是第一课堂补充和延伸,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弥补第一课堂的缺陷和不足。它所采取的形式一方面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一些促进语言交际类的活动,比如:观看电影、报刊阅读、制作班级简报、最新流行语搜集等,形式多种多样,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


  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社会各个领域中的新词汇、新语言表达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让学生对教材中的词汇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总之,词汇教学是基石,是一栋大楼的根基,如果汉语词汇掌握不好,汉语交际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应讲究策略和方法,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作者简介:邰圣一

  第3篇:汉语词汇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及原因


  世界上现存的语言有几千种之多,但在实际的沟通和交流中,全球95%以上人口所使用的语言不过100种左右。其中英语在世界语言综合影响力中的霸主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虽然不同学者和专家基于不同角度,对汉语的排名有所争议,但在前10种语言中位居中上,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认可。正是由于汉语在国际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使得英语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和借用了汉语的语言特征。尤其是在词汇层面上,从明代起英语就开始对来自汉语的外来词进行借用,并随着两种语言接触的不断增多,更多的音译、意译、半音半意译等汉语词汇被引入英语语言体系中去。这些被英文化了的汉语词汇来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习俗和饮食等众多领域,它们不仅形成了新的英语词汇,在很多时候更是改变了原有英文词汇的固有语义。相关统计显示,《新牛津英语词典》大约收录了1000多个与汉语相关的词汇,可见汉语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颇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被引入英语词汇系统中。那么什么样的词汇会被英语收录,而英语借用汉语词汇的方式和特点有哪些,汉语对英语语言产生影响的具体成因是什么,这些都是文章所要分析和探讨的重点内容。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正是基于文化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人类才产生了大量的形式各异的语言体系。首先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在进化中所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生物学角度出发,人们从最初的通过模仿完成简单的沟通与交流,而当物质和精神文明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他们很难再依靠简单的模仿去实现对文化内容的准确表述,“语言”由此应运而生。语言是文化传播准确性的有效保证,反之,文化也极大地推动和促成了语言的产生。其次语言也是文化的客观反映,不同的语言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一种语言的词汇特征、语法特点、句式构造和表述形式,也是这个民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例如汉语和英语不同的语言称谓体系,就分别代表了各自国家和民族的宗族观念和伦理文化。同时语言和文化更是彼此影响并相互制约,文化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而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在不同民族的逐步交流和融合中,语言又不断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并由此得到不断完善和丰富,词汇量的增加就是文化影响语言的客观反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更加频繁。而一个有生命力的语言,能够始终融合和吸收其他语言中的精华部分,不断完善自身的语言体系。英语作为国际公认的通用语言,自然也不例外,下文将简要探讨汉语词汇对英语语言所产生的影响。


  2英语语言对汉语词汇的借用和吸收


  英语作为世界上所有语言中最具影响力和通用的语言,它在词汇上对其他语言的借用和吸收也是最为丰富的。英语的发展是伴随着英语言国家同世界各国在政治、经贸和文化的不断往来中日趋丰富和完善的。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鸦片战争西方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的被动文化交流,到今天中国崛起之下的强大文化影响力和输出力,都使得汉语词汇成为英语新词汇产生的重要来源,汉语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不断加深。一种语言中的词汇被另一种语言所借用和吸收是需要时间的,但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它所需要的时间正越来越短。以前一个外来词往往是部分商人、学者、旅行家从异国的语言环境中借用并帶回本国,并逐步被更广泛的母语使用者所接受。而今天,某些词汇能够被迅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传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整个语言使用群体所认同。当一个被广泛借用的外语词汇最终收录入该国词典并产生相应的词条,我们可以看作是对该词汇成功借用和吸收的标志。


  3英语语言借用和吸收汉语词汇的方式和特点


  3.1历史现象的客观反映


  英语语言借用和吸收汉语词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很多词汇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中国的政治和历史现象。例如“唐人”一词,这是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尊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鼎盛的时期,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和文化往来频繁,出于对中国的敬仰和尊敬,“唐人”一词演变成英文词汇;由地方方言粤语所衍生出来的英文词汇“大班”,指的是洋行经理,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了一些通商口岸,广东人对在口岸经商的外国驻华商馆主管统称为大班。综上所述,几乎每一个中国重要的历史时刻,都会产生一定数量的英文新词汇,因此在词汇的借用上具有历史现象客观反映这一特点。


  3.2文化生活的具体体现


  中国地处东方,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与西方世界迥然各异。很多独具中国特色的饮食、服饰、称谓等很难用英语语言直接描述,因此借用和吸收就成为一个很好的解决策略。《新牛津英语词典》收录的近千汉语词汇中,反映中国人文化生活的词汇所占比例最高。例如中国的茶文化、地方戏剧、建筑装饰、娱乐活动、衣着服饰等西方世界日常生活接触不到的事物,都通过音译和直译的形式被转换成英文专有名词。


  4汉语词汇对英语语言产生影响的成因分析


  4.1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下的主观解读


  在全球数以万计的语言中,英语是使用人口最多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种,有70多个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或半官方语言,全球超过1/4的人口通过各种方式在使用英语,英语几乎成为国际沟通中的主导语言。英语的独占鳌头具有浓厚的文化霸权主义色彩,自英国殖民时期开始,英国就开始通过树立语言霸权来实现其殖民地和殖民文化的扩张。它通过本国语言来宣扬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走的是一条以语言服务文化,以文化服务殖民主义的霸权主义道路。


  4.2华夏文明的持久生命力和影响力


  虽然汉语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不及英语,但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工具,其在很多方面也有自身的优势所在。对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明,在近几十年来又强势崛起的中国来说,中华民族持久和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也是英语语言吸收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健康向上的价值理念、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蓬勃向上的经济发展动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着英语语言。


  5结语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同语言之间的竞争、渗透和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语言要保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广泛借用和吸收其他语言中的有益成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语言体系。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语言之一,两者相互影响的程度和频度正在不断加深,英语作为优势语言固然对汉语的语言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更多的汉语词汇也加入了英语语言体系,这种语言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能够积极有效地促进语言的发展。可以说,汉语词汇对英语语言的影响,正是中国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真实写照。


  作者:刘玉琢

  第3篇:韩国学习者初级汉语词汇教学研究


  一、韩国学习者初级汉语词汇学习时出现的难点及形成原因


  现如今学习汉语的韩国学习者越来越多,而作为贯穿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始终的汉语词汇教学,尤其是初级阶段的汉语词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汉语词汇的教学一般包括:词汇的音、形、义、使用及文化意义,而通过对韩国学习者进行词汇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观察,我们发现对于韩国学习者来说,初级汉语词汇学习时容易出现的难点主要为:词汇的书写、词汇的使用以及词汇的文化意义。


  (一)词汇的书写


  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自古以来便与中国贸易往来频繁,在世宗大王发明韩字之前一直沿用中国古代文字,即使至今,仍有一些年长的人使用古代韩字进行书法的练习及姓名的书写,然而,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汉字与韩字都不断的演化,变成了现代人们通用的汉字简体字和韩国特有的韩文字,这也使得韩国学习者在进行汉语词汇学习时,经常出现汉字书写偏误的情况。


  除此之外,汉语词汇的词形本身笔画多而繁杂,学习者经常出现多一笔或者少一笔的情况,甚至整个词的书写并非是“一笔一划”地写出来的,而是“照猫画虎”画出来的。


  (二)词汇的使用


  对于初级汉语水平的韩国学习者来说,词汇如何使用是一大难点,词汇的使用难点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词语的顺序


  汉语的语序主要为:主语+谓语+宾语,而韩语的语序主要为:主语+宾语+谓语,由于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韩国学习者经常会把“我去学校”说成“我学校去”。除了主谓结构的不同表达方式外,汉语与韩语介宾短语的表达方式也不同,汉语中介宾短语为:介词+宾语,而韩语种介宾短语为:宾语+介词,所以韩国学习者也会经常将“我在图书馆看书”说成“我图书馆在书看”。


  2.词类的区分


  对于韩国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来说,韩语中的词类较容易区分,在韩语中一个词只有一个词性。而相对于韩语来说汉语词类则较为复杂,在汉语中,一个词语可以有两种词性,甚至多种词性,这类词即为兼类词,如:关心、照顾、建议、便宜等。


  (三)词汇的文化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有其特有的文化意义,而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词汇的文化意义更是应该得到重视。而在对韩国学习者进行初级阶段的汉语词汇教学时,我们发现,学习者往往弄不清楚词汇的文化意义,如在询问年龄时,无论老人或者孩子,韩国学习者都往往会出现如:“你多少岁”;“你多少年龄”这样的问法,但是,在询问老年人年龄时,我们应该用“您多大年纪了”或者“您贵庚了”等问法,而韩国学习者由于“年纪”与“年龄”其中的文化含义并不理解,而造成了这样的偏误。


  二、韩国学习者初级汉语词汇教学建议


  (一)增加词汇量


  汉语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该学习者是否能用汉语完整地进行表达,因此,教师应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增加学习者的汉语詞汇量。


  我们认为,利用汉语语素进行教学,对韩国学习者初级汉语词汇量的扩展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初级阶段学习者学习的词汇大多以单音节词为主,而单音节词都是一些自由语素,灵活性强,构词能力强,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新的词语,如在讲解“电灯”时可以将“电”与“灯”分开解释,并将学过的字词与其相组合,形成新的词语如:“电话”“电车”等。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利用语素进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将语素组合成词的能力,将汉语词汇变成一个网络,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但是,在运用语素进行教学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语素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汉语词语的意义并不是语素简单意义的相加。如在对如:上学;对不起;马虎等词语进行教学时,就有学生提出如这样的疑问:“上”与“下”是相反的,那么有“上学”这个词,那么对应的相反的词是不是为“下学”呢?“对不起”中“对”为正确的意思,“不”为否定,“起”表示起来这个动作,那么这个词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马虎”这一词中“马”与“虎”都是动物,为什么用马虎就能表示不认真呢?由此可见,我们在利用语素进行词汇教学时,应注意将整词教学与语素教学相结合,恰当使用语素,尽量避免将语素教学运用到这样有文化意义且为成词语素的词汇教学中。


  (二)注重汉字书写


  汉字的书写对于韩国学习者来说,尤其是年轻的韩国学习者来说是难点,而教师在对其进行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汉字的书写。汉字的笔画多且复杂,但在对词汇词义的理解上有一定的作用。我们认为,教师在初级阶段应该从象形字入手,讲解文字的内在含义,让学生从汉字中理解词义,如在讲解“河”时,可以对其偏旁进行讲解,并扩展出“江”“湖”“海”“洋”等词,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让学生记住字形,避免汉字书写偏误。


  (三)锻炼语感,加强语境教学


  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下使用的,且具有约定俗成的特征。在初级阶段,教师往往只重视词汇意义的教学,而忽视词汇使用规则的教学。我们认为,词汇意义只能帮助挑选表达时需要用的词汇,而使用规则才能够帮助我们将这些挑选出来的词语排序整理,形成完整而正确的语句,从而进行正确的表达。除此之外,我们认为汉语词汇的教学也应该注重语境教学,汉语词汇具有系统性和客观性,在对初级阶段学习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词汇进行分析归类,并为学习者构建语境,引导并鼓励学习者运用所学词汇,在给定的语境中进行交际,有助于学习者汉语词汇使用规则的使用。


  三、结语


  在对韩国学习者初级汉语词汇进行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重汉语词汇的词义教学,也应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对词汇的使用、文化意义方面的教学,培养学习者的运用能力,扩大学习者的词汇量,加强语感,形成汉语的思维方式。


  作者:郭萌

  第4篇:框架语义学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探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在世界影响力逐渐增加,以及在世界组织中众多角色的扮演,汉语成为一股热潮,正走向世界各地。为了与中国接轨,培养汉语人才,开设汉语课程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教学任务。正因为如此,我国需要提供大量的汉语教师到世界各地,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同其他语言一样,汉语由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等要素共同构成。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英国语言学家ns曾说:“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Withoutgrammar,verylittlecanbeconveyed;withoutvocabulary,nothingcanbeconveyed).”由此可见,词汇在语言学习与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很多学者忽视了词汇教学的深入研究,没有找到高效,明晰的理论框架进行词汇教学指导,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因此,本文试图从框架语义学理论出发,探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有效途径,希望为国内的相关研究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二、框架语义学概论


  框架语义学(FrameSemantics)是上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Fillmore(菲尔默)提出来的语义理论。它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旨在为人们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与描写词项意义及语法句式的方法。郜丽娜和高鸿雁在框架语义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中指出:“当第一次引入这个概念时,Fillmore把它定义为能与场景的原型实例建立联系的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1985年,他认为框架是“知识的特定统一框架,或经验有机的系统化;后来,Fillmore从认知视角对这个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把它看作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结构方式,不再只是语言构式。”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认为,为了理解语言中每个词的意义,第一步是要在大脑中有一个关于词汇的概念结构,这个概念结构为词汇在语言及言语中的存在和使用提供基础和动因,此概念结构就是语义框架(Johnsonetal2001)。框架可以是任意的概念体系,其体系中,各个概念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当谈起一个概念时,其相关联的概念都会被激活。


  三、框架语义学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框架语义学概念进入到中国学术领域时间比较晚,最早对其进行研究的是学者张建理。在其后,关于框架语义学的介绍和研究逐渐增加,为后来学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这个过程不仅对框架语义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还开拓了该理论的应用研究,其中包括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应用。


  1.词汇的语义框架。框架语义学认为,任何词汇的习得都与其相关的框架密不可分,不可能有脱离一定框架的词汇。在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我们不仅要解释其含义与固定搭配,更重要的是需与其相关的框架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解释了这个词汇,还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當你想要了解“学生、老师”这些词汇的概念,你首先要了解“学校”这个概念,因为这些词语都包含在“学校”这个概念的框架之中。这种框架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此框架认知理解更多概念。当“学校”这个概念被激活后,该框架内的其他概念也被激活,如教室、黑板、书桌、椅子、教科书、钢笔、尺子等名词;学习、提问、书写、回答、做操等动词;“优”“良”“可”“了”等形容词。继续拓展到更宽的领域,教育以及学术等一系列词汇一一呈现。再如,当我们提到“汽车”的概念时,运用框架理论,我们会联想到轮胎,方向盘,喇叭,后车镜,车灯等汽车构成部件,除此之外,还会联想到汽车驱动材料,如汽油,电能等。运用框架语义学增加了学习的条理性,从词语的“家族”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词汇的有效习得,也增加了学生们的词汇量。


  2.视角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运用框架语义学的理论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视角。视角,顾名思义,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在同一语义框架内,当人们的视角发生改变时,问题的角度也随之变化。“接收“和”给予“的视角不同,“接收”是从受动者的视角出发,“给予”是从主动方的的视角出发,例如:(1)张三收到了一支我从美国带回来的笔。(2)我从美国给张三带回来一支笔。句子(1)是从张三,接收者的角度来说明主题,突出受动者的表达,句子(2)是从我,给予者的角度来说明句子主题,突出主动方的表达。再如:“进口”和“出口”这两个框架表达不同地域,国度间进行贸易的术语,只有在跨国间才会使用的词汇。二者表达的视角不同,“出口”框架是以出口方为视角,“进口”框架是以进口方为视角。由于视角选择的不同,在句法上,“进口”框架常以进口方为主语,“出口”框架常以出口方为主语。不同的视角选择辨析,有效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词汇辨析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每讲解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都会涉及到具体的词汇,不同的词汇往往也反映出不同的视角,为了更好地理解句子中的词汇,要与具体的语境结合着进行理解,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下面是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小明早上说:爸爸你真帅。在没有任何语境的情况下,我们会从小明的视角简单理解问题,可能是“爸爸今天穿的很帅气”;然而,有了语境就不一样了,如爸爸给小明做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同样是从小明的视角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爸爸的行为感动了小明,小明发出了赞扬的声音”。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时,要把具体的语义视角和语境结合起来进行理解,这样对于词汇的讲解会更到位。


  3.词汇的句法框架。语言学家Fillmore(菲尔默)认为,特定的动词有其自己所特有的格环境。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纵向来理解语义,也要从横向进行词汇的解读。如:Alicerantotheclassroom(爱丽丝跑进教室)中出现run一词,表达的是爱丽丝进教室的动作“跑”,在英语中与“run”相关联的动态词语有come(来)、go(到)、climb(爬)等词。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我们也可以汲取英语中的横向词汇学习方法,如:“走进礼堂”中的“走”字可以拓展到“跑”“奔”“飞”等词,这样可以增加学习者学习一类词汇的敏感度。不仅动词如此,形容词,副词等也同样适用。因此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时,可以把拥有相同语义句法结构的词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词汇的语义结构,也很容易地掌握一类词的句法结构。


  四、结束语


  本文从语义框架,视角框架,句法框架等方面分析了框架语义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汉语词汇教学方法,可见,框架语义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当然,这只是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框架语义学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在实践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在框架语义学的指导下,运用更多的实例,从多角度,全方位继续探讨更深层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也有助于在一定框架内,有规律地学习汉语,优化学习效率。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框架语义学的理论,探索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新途径,使学习者在其中受益,这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作者:王洪星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