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设在官府,以官吏为师。随着封建社会个体经济的兴起,个体私人也进入举办教育的行列,出现了“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促进了“以吏为师”到“学者为师”、“智者为师”的重大转变。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则是近代以来的事。中国师范教育始于19世纪末期,是应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需要而兴起的。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内部分化成两大政治派别――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在、“自强新政”的口号下,兴办洋务学堂。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指出:师范学堂应与普通学堂分设,而“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并认为在筹办小学堂之前,应先办师范学堂。洋务运动期间,人们认识到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模仿西方国家特别是日本的办学模式,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师范学堂。
一、清末――中国师范教育的诞生期
1897年(光绪23年),津海关道盛宣怀在上海徐家汇创办“南洋公学”,内分四院。盛宣怀认为“惟师道立则善人多”,师范“尤为学堂一切事务中之先务”,于是先设师范院,招收第一批学生40名。以“明体达用、勤学善诲”为培养目标,为其他三院培养师资。南洋公学师范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开始。同年秋,仿日本师范学堂有附属小学之例,设立外院,“令师范生分班教之”。师范生既当学生又当先生,边学边教边管理,进步较快。
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这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和中小学生的表率,因此师范馆招生要求较高,只有品学兼优者方能入选。在课程安排上,该馆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学的每周课时数在全部课程中居第三位,多数课程还授以学科教学法,突出了师范教育的特点。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在这个章程中,师范教育系统得以正式确立,但尚未成为独立的系统,而是附设于各直属学堂。中等师范附设于中等学堂,高等师范附设于高等学堂。由于清政府对制定学制的人心存戒心,该章程只颁布而未能实施。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等人重新拟定“癸卯学制”,促使清政府于1904年初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规定,师范教育分为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两类,师范教育从普通教育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与此同时,清政府要求各地“宜首先办师范学堂”。1902年以后,各地创办师范教育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直隶、江苏、江西,福建等省均纷纷筹设师范学堂。1903年,直隶优级师范学堂、山东全省师范学堂成立。1905年,河南优级师范学堂、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成立。1907年,福建优级师范学堂成立。1908年,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成立。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也于1908年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这一时期创办的师范学堂是我国师范学校独立设置的开始。除公立师范学校外,1902年张謇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一一通州师范学校。
因几千年“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强大影响,《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女子不能入学。个别开明人士在民间虽然也悄悄办有极少数的女子师范学校,但因未取得合法地位而难以发展。直到1907年颁布了《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官办的女子师范学堂才开始出现。1908年设立了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此后,女子师范教育才逐渐发展起来。
20世纪初幼儿教育的兴办,急需幼儿师资。为此,1903年北京第一蒙养院和湖北幼稚园分别附设保姆班和保育科。以后在女塾或女子师范内也纷纷附设保姆科、保姆传习所等。此类保姆养成机构培养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幼儿师范师资,成为我国幼儿师范的萌芽。
清末是我国师范教育的诞生期,人们开始认识到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创办师范教育。有志之士认为“师范教育为教育之母,初级师范为小学之源泉。师范学堂不良,地方学务永无发达之望。”这一时候的师范教育有如下特点:
1,突出师范特色,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初级师范学堂开设教育学,优级师范学堂除教育学之外,还增加了心理学课程。另外,所有师范生都必须掌握各科教学法。
2,重视教育实践。各级师范学堂都设附设学校,以便于师范院(馆)的学生见习、实习与研究。
3,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指出,师范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在于“变化学生气质,激发学生精神,砥砺学生志操”,“养成其良善高明之性情,”使之“敦品养德,奉礼守法,言动威仪足为楷模”。为此,专门开设了一门修身课,以提高学生的修养水平。
4,规定了师范生的权利与义务。师范生在学习期间的费用由学校供给,少量自费生除外。师范生毕业后“有效力本省及全国教育职事之义务”。1904年1月颁布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师范官费生在学费用均由官费支给,但也招自费生。官费本科生毕业后须尽教职义务6年,简易科生须尽教职义务3年;自费本科毕业生须尽职3年,简易科生尽职2年。不尽教职义务,或因事撤消教员凭照者,酌令缴还在学时所给官费,以示惩罚。这一措施对稳定当时的师资队伍,促进教育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
二、民国初――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发展的高峰期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对文化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颁布了《师范教育令》、《师范学校规程》和《师范学校课程标准》等一系列文件,将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分为预科和本科,以省立为原则;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保姆讲习所,培养蒙养园教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以国立为原则。全国共设立北京、南京,武昌等6所高师。为突出师范教育的地位,全国划为6个大区,每区设高等师范学校1所。各省亦划分若干区,每区设中等师范学校1所。《师范教育令》将师范学校分为五种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私立师范学校。师范学校校长除管好本校外,对本区的教育发展也负有重要责任。校长必须经常实地考察本区的教育状况,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具体措施。此举对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1913年,教育部针对当时师范学校培养的师资较少、不能满足需求的现状,采取了“特别养成法”,加速培养师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颁布实施,促进了师范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师范教育发展的最高峰,为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课程改革方面,第一,废止读经,以清除封建教育的影响:第二,增加法制、经济、农业、商业等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中师教育学课程中增加心理学内容,以加强教育学理论的学习;第四,增加乐歌,重视美育。贯彻新的教育宗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袁世凯篡权后,于1916年颁布了《修正师范学校章程》,恢复读经。于是在师范教育领域中便出现了一场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民国初期我国师范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提倡男女平等。女子师范学校的修业年限由4年改为5年,与男子师范相同。1919年成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这是我国女子高等师范教育之始。这一开端使师范教育领域中的男女平等权得以实现。
2、注重学生自治。学校中的群众社团,如学生自治会、校友会等,成为学生自学、自习、自动、自治的机构。不少学校设立服务生,凡校风各事,如宿舍卫生、食堂服务等均有学生参与。服务生应为学生之表率,因此只有品学兼优、体魄强壮者方能入选。这些举措对于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大有好处。
3、尝试民主管理。有的学校让学生民主选举级长、舍长、室长等;有的学校则发动全校学生互相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品行高尚者、有管理能力者等等,并将汇总结果作为操行考查的参考。树立了一定的民主治校意识。
4,开展教育研究。除高等师范学校设立研究科,对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外,各校还成立了研究会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5、重视师资培养。为了提高师资水平,巩固师资队伍,采取了以下措施:①举办讲习会。邀请校内外专家介绍最新学说或哲理。②派遣教师游学或游历。凡工作3年以上教学优良者,派遣其在国内或到国外学习、考察,使其能“集国内外之所长”,“合世界之正轨”。
6、加强校际交流。1915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全国师范校长会议规程》,决定按期召开全国师范学校校长会议。其目的在于使各师范院校更好地交流办学经验,研究办学对策,提出发展建议。凡会议决定,报教育总长分别核定施行。1918年,成立了国立高师学校联合会。6所国立高师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互通信息,共谋发展。
三、启示
中国的师范教育起步晚,比世界上最早的教师教育机构1681年法国拉萨尔在兰斯建立的师资训练学校晚200多年,但起点并不低。近代教育家盛宣怀1897年在上海徐家汇创办的“南洋公学”,注重学生知识水平和执教能力的培养,1902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由此可见,我国师范教育发韧之初就充分体现了“师范”的精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回眸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对照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有如下启迪:
1、注重学生执教能力的培养。上海南洋公学在其师范院设立外院招收中小学生,“令师范生分班教之”。师范生在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之后,就给外院的学生授课,把所学理论知识通过现场课堂教学转化为教学能力。因此,鉴于目前我国师范院校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不紧密的现象,我们应加大师范生与中学课堂实践的联系,认真抓好教学观摩、见习、实习等一系列教育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执教能力。
2、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指出,师范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在于“变化学生气质,激发学生精神,砥砺学生志操”。为此,专门开设了一门修身课,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品格。因此,我们要针对师范生不愿意从教,不安心教书的现象,大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树立良好的师表,铸就永恒的师魂。
3、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近代的师范学堂中有许多群众社团,如学生自治会、校友会等,成为学生自学、自习,自动、自治的机构。学生从这些实践活动中锻炼和增强了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的能力。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因此,师范生除了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执教能力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个人竞争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丰富的群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增强自信心提高社会竞争力。作者: 王建平,本文来自《上饶师范学院学报》杂志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