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首先界定网络科技期刊质量的含义,其次以过程为线索,根据网络科技期刊作业流程不同环节的作用对象和目标,对网络科技期刊质量构成要素进行全面分解,提出“内容质量”“表观质量”“传播质量”“服务质量”四大构成方面,进而对这四大构成方面的内涵及具体质量要求进行系统分析,从而遵循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思路层层剖析网络科技期刊质量的新内涵。
[关键词] 网络科技期刊 质量 新内涵
围绕期刊质量的评价研究与实践活动早已有之,1934年布拉德福有关学科期刊“优秀区”概念出现,围绕期刊质量的“优秀期刊”评价开始逐渐盛行。但何为期刊质量并没有一个权威明确的解释,造成期刊质量构成的划分标准不一问题,出现了“政治质量”“编辑质量”“出版质量”“学术质量”(也称“技术质量”)“综合质量”“稿源质量”“审稿质量”“传播质量”等名目繁杂的期刊质量对象。
网络手段的介入,网络期刊实际上已经摆脱了传统期刊原有的很多特征并增添了新特征,如以纸张为载体的平面形式向表现力更强的多媒体、超媒体形式转化,网站平台成为期刊形象的一个重要“门面”等。对网络科技期刊质量及其构成方面进行一个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们对期刊质量这一概念的界定不足,二来也是期刊质量控制与评价等问题研究得以展开的前提。
1 网络科技期刊质量的定义
“质量绝非现代工商业中的一个新名词”[1],人的生产行为是有目的性的,但凡有产品生产的地方,就有质量控制与检测问题。从作者手中采集稿件,加工制作,形成成品(网络出版物),将其交到读者手中,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其间发生了网络科技期刊使用价值——“知识”的让渡,这与一般物质产品如机械、家电、服装等的生产在性质上取得了一致,即都是一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与交易行为。因此,借鉴管理学领域的质量概念来解释网络科技期刊质量的内涵是合适的。
什么是质量,处在生产营销价值链不同位置上的人自然有他们不同的理解。在生产一线的员工眼里,质量就是“合格”;在营销服务人员眼里,质量更多地在于“用户满意”;在用户眼中,质量就是产品或服务的“优异性”或“卓越性”给用户带来了需求的满足甚至是超乎预期的“惊喜”;而站在统观全局的领导位置上,质量的含义则要广泛得多,在兼顾产品前面这些特性基础上,还应考虑到产品的有用性或用户的满意度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生产者不至于赔本甚至有一定盈利。质量对价值链上的所有人员而言都是重要的,他们基于自身的职责和目标,对质量的以上不同理解应该都是合适的。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固有的”(其反义词是“赋予的”)是指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要求”是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2]。对网络期刊而言,其文字符号、多媒体符号、刊期、出版日期、数字化文章有效编码标识等是固有特性,而期刊的具体内容、版式及网站设计等是赋予特性,显然,期刊出版物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的物化载体,其固有特性与赋予特性是紧密相连的,只用固有特性来定义期刊质量比较片面。
鉴于以上思考,我们认为网络科技期刊质量是指网络科技期刊特性满足或超越利益相关方要求的程度。其中,期刊特性直接指向期刊的性能特征,包括使用性能和外观性能,前者如期刊论文正文、摘要等,后者主要是指文本符号、多媒体符号、文本或多媒体符号的HTML、WORD或PDF、JPG、ATUO等格式的版面展示、刊期、日期、DOI标识等;其利益相关方包括宏观层面的国家、社会、行业,微观层面的读者、作者及期刊出版者自身。
2 网络科技期刊质量构成要素解析
读者作为期刊出版物的终端消费者。赢得读者的青睐当然是任何期刊出版者的终极目标,但作为“意识形态内容的物质载体”[3]的期刊出版,一味迎合读者要求显然是不合适的,还应兼顾国家、社会、行业及相关供方乃至自身的利益要求,如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科学发展导向,推进甚至引领相关学科的发展创新,即期刊对社会规范的适应程度。
期刊的供方归根结底来说是期刊论文的作者,而作者与读者经常是可以互换的,作者可以是读者,读者可以是作者。科技期刊让他们满意无非有四点:一是出版物内容的学术质量和水平,如内容的创新、数据翔实、分析到位等;二是出版物及其期刊网站在栏目安排及形式处理上的新颖、精致、方便;三是借由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期刊的可见度(对作者)和可近性(对读者)空前增强;四是期刊出版者为用户提供的相关服务贴心、周到。前者即期刊的内容质量,其次为期刊的表观质量,三是期刊的传播质量,四是期刊的服务质量。
2.1 基于过程的网络科技期刊质量构成要素分解
对期刊出版者而言,少花钱多办事固然是再好不过的事,计算机和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如网络化使得期刊出版的纸张、油墨、邮寄等成本已经几乎不复存在。此外,编辑、审稿、发行等环节在一些计算机程序的辅助下,期刊的运作、协调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但网络化是否绝对减轻了期刊出版者、作者乃至读者的负担了呢?这涉及网络期刊的风险问题,如它虽然在期刊印刷、发行等方面节省了一定成本,但与此同时又增加了在网站、相关软件系统、数据库等方面的建设与维护费用。此外,一改传统文章撰写的纯文本的僵化形态,借助可视化的手段让内容“动起来”“活起来”,对那些并不谙熟多媒体制作的作者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负担呢?站在出版者立场,由于期刊网络化的经济性及可能存在的风险渗透在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因此,对出版者而言,网络科技期刊的质量渗透在期刊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发行及服务等各个环节,要保证期刊质量,必须对各环节施以严格的质量控制,而质量控制行为的施控主体是期刊出版者自身,从这一角度来说,期刊质量主要把握在期刊出版者手中,因此,从期刊出版者角度基于网络科技期刊制作出版流程来系统全面地解读其质量的构成要素更具实际指导意义。
(1)选题策划就是对刊物某期内容的事前谋划,包括选题和栏目设计。科技期刊通常是按学科进行分工的,而在一个学科下面通常又包括多个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研究选题。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必然导致新的课题不断出现,新旧课题此消彼长,由此科学不断向前发展。选题策划是一项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应跟踪并预见学科发展趋势,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及自身的办刊宗旨,有计划地选定一个时期或一期期刊报道若干选题,包括连续选题与单次选题、知识性选题和报道性选题等。由此可见,选题策划不完全是一个学术过程,同时还应考虑社会需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因此,选题策划的作用对象为期刊内容,其行为追求的结果是保证期刊的内容质量,包括学术内容质量和对社会规范的适应程度。
特别说明一点,期刊的社会规范适应性与传统说法中的期刊政治质量具有明显的重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是期刊政治质量的另一种表述。在此,我们之所以更倾向于将之表述为网络科技期刊的社会规范适应性,其用意在于,在突出期刊既要符合一国乃至国际上通用的政策法规以及科学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尽量淡化期刊的阶级性和国别性,倡导期刊在不可避免地遵守本国政策法规及科学价值观约束的情况之外的科学开放精神。此外,严格来讲,期刊的社会规范适应性与期刊政治质量是具有一定差别的,这种差别主要体现为期刊出版的市场规范性,遵守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则。
(2)稿件是期刊出版的原材料供应,所采集稿件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期刊学术内容质量。
(3)刊前质量评审的直接作业对象为稿件,一般包括编辑初审、专家评审、论文终审以及作者对稿件的进一步修改等层层审核筛选与完善。该活动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确保有重要意义的高水平论文得以公开发表,二是防止论文存在剽窃、抄袭、重复发表等违反科学道德的不良现象,概括来说就是要确保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价值,即要保证期刊的内容质量。
(4)编辑加工和技术制作主要是对期刊论文及网站进行外在形式上的加工,其行为的输出结果为网络科技期刊的表观质量。
(5)1970年赫希曼指出,科学杂志的存在具有社会的、档案的、传播的三种职能,并指出科学杂志的前两种职能它履行得很好,唯有传播活动方面存在失职。网络传播是网络科技期刊对传统科技期刊的最大变革之一,借由互联网,网络科技期刊传播速度、传播覆盖面彻底打破了物理时空的局限,其科学知识的社会传播功能得到了空前发展,但与此同时,一些诸如多媒体、超链接、交互性等新元素和新技术的加入,使得期刊传播变得更加复杂。此外,人们数百年来形成的阅读习惯也挑战着网络期刊的传播效果。如何使期刊传播效果达到最优,是期刊网络发行环节所面临的根本任务,即要确保期刊的传播质量。
(6)服务质量算不算科技期刊质量的一份子?的确,服务并不能直接生产刊物,它与期刊制作并不发生直接联系,但从我们对质量“就是让利益相关方尤其是用户满意”的这种理念来看,与作者、读者、学科专家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及建议予以及时解答和反馈等,这一系列服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用户及相关参与者对期刊的满意程度。
(7)刊后质量评价包括读者开放式评论和与网络科技期刊影响力跟踪统计等。刊后质量评价是期刊出版者判断其刊物为社会认可程度的主要手段,根据市场反应,权衡最初办刊定位的合理性,从而开始新一轮期刊策划与设计。由此可见,刊后质量跟踪与评价的主要目标仍为改善期刊的内容质量。
综合期刊利益相关方尤其是作为施控方的出版者在期刊出版全过程不同环节的质量追求和任务,我们将网络科技期刊的质量构成要素分解为四大方面:内容质量、表观质量、传播质量、服务质量。
在此特别指出,通过以上基于过程的网络科技期刊质量构成分析,可以看出,网络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又可以细分为社会规范适应性以及期刊论文的学术内容质量。之所以将这二者统一为期刊内容质量,主要理由为:二者有着紧密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来说,社会规范适应程度是期刊更高层次的内容质量,它以期刊学术内容质量为基础,但又超越了具体的内容,反映了整个学科乃至一国科技发展的整体需求。
2.2 网络科技期刊各质量构成要素的内涵及其质量要求
前面分析了网络科技期刊的质量构成,下面我们对各个具体构成要素的内涵及相关的质量要求进行一一阐述。
2.2.1 网络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
期刊只是科技信息交流传播的载体,而其承载的科技信息则为科学研究与社会生产提供信息支撑。因此,期刊的内容质量是网络科技期刊质量的优秀内涵,是其立足和发展之本。通过上文对期刊质量构成要素的分析,我们得出期刊内容质量的两大方面内涵,即社会规范适应性、学术内容质量。
社会规范适应性。期刊出版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它一方面必须遵守总的社会规范的制约,另一方面还应符合社会对期刊行业专门制订的或约定俗成的各种行业规范。期刊能否适应社会规范的共同要求,是构成期刊质量的前提性因素。说到社会规范,难免会让人联想到社会的阶级性。但对科学界而言,其阶级性的存在与否、影响程度如何,值得人们深思。科学毕竟有别于政治、经济,因此,对服务于科学世界的科技期刊的社会规范的适应程度问题,应结合科学乃至科技期刊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科学无国界,科学知识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作为科学知识的记录和传播媒介,淡化科技期刊的国别属性和政治倾向、主张期刊对来稿及用户抱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是科技期刊尤其是网络科技期刊的办刊趋势。网络期刊的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模式出现后,更是将这种趋势推向了一个巅峰,如PLoS(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公共科学图书馆)在推出并发展OA期刊过程中,将“开放存取”与“科学正直”并列为两大优秀原则,前者主要是保证其刊载的科学论文对全球用户开放,后者主要是针对PLoS的来稿录用标准——PLoS承诺履行公正、严格的编辑程序,来稿是否发表的唯一标准是论文的科学质量和重要性,与国别无关[4]。
虽然科技期刊的无国界理想,对扩大人类科学知识的生产传播范围必然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但考虑到期刊出版的语种、来稿作者本身等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和国别标签。同时,期刊作为科学知识生产和交流的重要阵地,它与一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并非毫无关联,一方面一流期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和趋势,另一方面科技期刊作为一国文化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在本国的法律法规范围内活动,符合本国科技发展定位及社会迫切需求。任何学术期刊,总是由一定的阶级掌握,总是要表现所属阶级的立场、观点、利益和愿望,为一定的阶级意识形态服务。因此,科技期刊自觉不自觉地蕴含着一定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需刻意回避的事实。
从上文对期刊社会规范适应性的阐述可以看出,它与传统科技期刊中的政治质量要求具有明显的重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是期刊政治质量的另一种表述。
因此,我们将网络科技期刊社会规范适应程度的质量要求概括为: 1)从国家利益及相关政策法规的适应程度来说,网络科技期刊应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和需要出发,不违背国家乃至国际上有关科技、出版的政策、法令和条例等,包括保密、版权、专利等法规以及各种出版规范等; 2)从社会科学道德伦理规范的适应程度来说,应积极倡导社会公认或约定俗成的科技道德、编辑道德,坚决防止和打击抄袭、剽窃、篡改、捏造等学术不端行为; 3)从市场规范的适应程度来说,期刊定位和选题应贴合市场需求,与同行期刊相比是否具有自己的创新和特色,避免选题的重复雷同; 4)从期刊自身的整体定位来说,期刊应具有明确的办刊方针、宗旨,期刊定位和选题方向应符合科技发展趋势和热点,紧跟时展的脉搏。
学术内容质量。内容是科技论文学术价值的优秀体现。所谓科技论文的内容即科技论文本身借助文字、图表、公式等表达符号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学术发现、个人观点及判断等内在思想。
针对学术内容质量要求,传统科技期刊已经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统一的评价标准,即普遍认为科学性、独创性和实用性是论文学术内容质量的最基本要求。网络科技期刊虽然在载体形式、传媒技术、信息传播速度及覆盖面等诸多方面与纸质期刊有天壤之别,但从它们的社会职能和属性上来说并无本质区别,即都充当着科学交流媒介角色,因此,纸质期刊的学术内容质量要求同样适用于网络科技期刊。 1)科学性,包括文章取材真实可靠,内容、数据、公式推导等准确无误,文章观点明确、论据充足,推理合乎逻辑等,实验结果具有再现性,经得起反复验证等; 2)独创性,包括内容新颖先进,观点独到,报道及时,富有创新性;3)实用性,包括内容紧贴生产实践,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2.2 表观质量
与内容质量相辅相成的是期刊的表观质量即期刊的外在形式,外观形式是内容特点的体现,它与读者的感觉器官直接发生作用,给读者最直观的印象。以科学的美学原则控制期刊的表观质量,使得期刊的学术内容与外观形式产生和谐互促的美感,达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则更能凸显期刊特色,吸引读者。
外在表现形式的不同是网络科技期刊与传统期刊的最大差别之一。借助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网络科技期刊外观除了具备刊名、刊期、刊号、主办单位、出版日期、目次、插图、论文(包括作者、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图表、注释、公式、标点符号、计量单位、参考文献等等)、广告等传统元素外,还增加了新的元素,如动画、视频、音频、三维图片、超链接、数字化文章有效编码标识等多媒体超媒体成分。它们以其强大的表现力将有可能成为数字化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美国地球物理学会(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AGU)于2010年宣布不再出版太过苍白无力的印版期刊(“pale replicas”)[5]、《数论杂志》(Journal of Number Theory),鼓励作者在其刊物上发表文章时做一个Video Abstract(视频简介),通过镜头来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一些想法[6]。网络科技期刊外观形式主要体现在文稿的规范性和正确性、期刊装帧设计、期刊出版显示三个方面,这三大方面概括起来就是期刊编排质量。
此外,我们认为网络期刊学术内容的外观载体不光包括期刊本身,期刊网站也是传播、宣传期刊的一个重要窗口,充当着期刊的“门面”。网络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期刊的内容表现力,另一方面也带来网络期刊在制作传播方面的复杂性,因此,有关网络科技期刊的表观质量要求必将相应地进行调整。概括来说,包括:1)期刊本身及期刊网站项目齐全;2)期刊本身及期刊网站标识规范、工整;3)期刊本身及期刊网站版式和界面和谐、美观且富于特色;4)期刊网站信息浏览和检索性强等。
2.2.3 传播质量
传播质量简单来说就是科技期刊在促进有效的科学交流的程度和水平。科技期刊是“科学知识传播的最重要媒介”,传播是科技期刊的优秀职能之一,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科技期刊,若基本的传播职能得不到实现,即有了信息内容,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传播,期刊的质量就失去了意义。
通过正式渠道公开传播科学发现是科研作者谋求社会承认和社会地位的主要手段,也是读者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物理时空及成本极大地限制了传统期刊的信息传播效果,将传播者和受传者锁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而网络给期刊传播技术带来了全新的变革,互联网作为网络科技期刊传、受双方的沟通介质,其高度的开放性、全球性使得网络期刊在传播效果上的及时性、可见性、可近性及互动性空前增强。它们也是不同网络期刊争取竞争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及时性。制订合理灵活的期刊出版周期,力争第一时间刊出科研发现和科研成果,以保证科学信息和知识的时效性,并维护作者的首创权。
可见性。加强市场宣传和对外合作,通过各种途径(如加入国内外著名期刊数据库、期刊社选址靠近大学等)加大期刊在业内的曝光度和熟知度,开发便捷友好的网络平台,增加期刊的Web点击率和下载量。
可近性。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灵活的期刊定价机制甚至是免费如开放存取策略等)千方百计地降低读者的期刊获取门槛,并借助各种信息传播技术如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保证期刊获取的便捷性。
互动性。开通多种渠道尤其是通过网络平台的论坛、开放评论等功能,增强作者、读者、出版者之间的及时沟通讨论。
知识产权保护。采取合理的版权策略,防止网络侵权。
2.2.4 服务质量
期刊服务质量就是期刊生产过程中与作者、读者、学科专家的交流和反馈活动的质量。与传统期刊不同,网络科技期刊面向用户的服务不光包括期刊出版者与用户之间发生直接关系的服务活动,即通过人与人接触实现的服务,同时还借助网站平台为用户提供一些自助性的服务项目。因此,网络科技期刊的服务质量包括人工服务质量与平台服务功能的质量。
友好认真地回答投稿者的问题,及时处理稿件,按时寄送样刊和支付稿酬,维护作者的著作权,与作者保持积极的联系,为用户提供相关培训服务,积极响应读者需求,及时处理读者来信等。
期刊网站作为期刊宣传和传播的一个平台和窗口,不能只是纸本文献的PDF格式仓库,还应集搜索引擎、Web2.0、视频、音频和其他各种功能于一身。作为期刊出版者对外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其服务功能的开设要讲究实用性、保持系统稳定性等。
3 结语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是期刊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作为期刊发展新的主流形式,网络科技期刊较之传统期刊在内容表现形式、外在特征、传播渠道、服务手段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因此,探索网络科技期刊质量的新内涵,建立与期刊市场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期刊产品质量观和质量管理新方法,是促进网络科技期刊质量可持续发展与提高的前提。本文借鉴权威的产品质量观,同时结合网络科技期刊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尤其是期刊出版者在网络科技期刊出版全过程不同环节的质量对象和任务,对网络科技期刊的质量内涵及其相应的质量要求进行了系统解析,这种概念性的理论探析,对期刊质量评价、质量控制与管理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直接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