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19 10:32  

  大学生作为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为社会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国梦则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责任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也就成为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文章借用了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通过实证分析的手段,研究了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旨在为责任伦理教育的开展提出更加有效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20121129日,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 因此,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梦则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责任,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教育改革发展应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2]。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应该实现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整合,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中国梦的践行者。

 

  一、SWOT分析法

 

  SWOT分析(也称为SWOT矩阵)是一种结构化的规划方法,其中,SWOT分别为: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的简称。SWOT分析是管理学中一种通过评估以上四个方面而进行战略规划的结构化规划方法。常用在项目和商业投资中,用于明确目标和分辨内部和外部要素,以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的目的。SWOT分析关键在于辨析内部和外部要素,它将信息归为两类:内部要素(组织的内部优势和内部劣势)和外部要素(环境所带来的外部机遇和外部威胁)

 

  尽管企业管理与高校的责任伦理教育体系的目的和手段均不完全相同,但与企业管理相似,高校责任伦理教育的开展也是以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为基础。合理地配置这些资源,也是高校有效地开展责任伦理教育的前提。因此,将SWOT分析用于责任伦理教育体系,亦能够有效地发现问题所在,实现强化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会,规避威胁的最终目的。

 

  二、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SWOT分析

 

  ()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内部优势(S)

 

  1. 责任伦理教育可利用资源充足

 

  《史记·管晏列传中》中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在责任伦理教育开展过程中可利用资源越来越充足,这也就为责任伦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果仅从高校内部资源出发,对责任伦理教育实施过程进行分析,简而言之,教师作为主体,学生是客体,课程作为介体,环境为环体。因此,教师队伍、课程设置、校园环境可以列为开展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基本资源,也可以认为是关键。

 

  由于高校的德育工作长久以来都摆在重要位置,责任伦理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责任伦理教育的教师队伍主要以两课教师为主,辅以辅导员队伍和班主任制度等。随着两课教师不断的专业化和精英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课程设置方面,两课始终是高校责任伦理教育的主阵地。在调查中,41.2%的学生认为教师队伍对于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方式为知识讲授,26.5%的学生认为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些都是充足、优质的教师资源以及坚持两课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校园环境方面,党团组织以及其他学生自发性的组织,都为责任伦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在调查中,93.2%的学生认为学生社团活动中要承担集体责任和团队责任,团队的利益高于个人,可见,校园环境对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塑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在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丰富多样化的资源能够为教育的成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责任伦理教育制度导向明确

 

  学校在责任意识的培养方面,对于大学生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相关制度导向明确,旨在影响、规范学校教育和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生活中遵守制度要求,进而形成与制度要求相一致的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道德行为。”[3]责任伦理教育相关制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的统一。

 

  勤工助学和奖学金作为高校最为常见的两种制度,对于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可窥见一斑。勤工助学对于家庭较为拮据的学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问题,对于其他学生则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价值,倡导大学生承担起部分生活的责任。在调查中,96.5%的大学生肯定了勤工助学制度对于责任意识的培养作用。奖学金制度则更多的是倡导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学业负责。在调查中,95.7%的学生对于奖学金制度持正面的观点,认为能够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可以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内部劣势(W)

 

  1.大学生对于责任伦理教育现状认识不足

 

  《论语·公冶长》中说:未知,焉得仁?”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需求。大学生在责任伦理教育方面正确的自我认识有助于产生参与责任教育的动机,从而形成源源不断的自我激励,有助于更快的实现责任教育的目标。

 

  然而,在调查中,仅有22.2%的学生认为自身责任意识较为薄弱,亟需责任伦理教育的增强,30.1%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已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能够认识到作为大学生应承担的责任,还有47.7%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在关系到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大局时会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同时,在调查中,25.1%的学生表示关注时政,其余74.9%的学生仅关心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或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就大学生而言,不了解时政,便不了解国家社会,不了解国情民生,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便无从谈起。再者当前世界形势下,相比于国家民族安危存亡的时刻,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才能真正体现大学生责任意识。可见,大学生对于责任意识的认识并不准确,对于责任伦理教育现状的估计也过于乐观。

 

  2.责任伦理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虽然高校拥有丰富的责任伦理教育资源,但是现有的资源分配方式使得它们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首先,虽然高校从事责任伦理教育的教师队伍覆盖面广,从大学生的知识传授(“两课教师)到日常生活管理(辅导员及班主任)均涵盖其中,但是高校目前并没有将这些点连成线,两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及班主任之间联系较少,基本处于脱节状态。同时,责任伦理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了责任意识的培养必须是一个理论联系实践,以实践为主的学习过程,不能合理的利用教师资源形成体系,也就不能达到责任伦理教育的预期效果。

 

  其次,两课虽然作为责任伦理教育的主战场和主阵地,但是并没有有效的起到相应的作用。在调查中,认为两课教师在责任意识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仅占14.7%,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对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分别占45.2%37.1%。责任伦理相关知识的传授,从课程设计到授课方式,再到课后实践,都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学以致用,使责任伦理教育具备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影响开发有限。在调查中,对于学校获得文明校园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的态度上,有50.8%的学生会感觉到荣誉感和责任感,认为有必要号召周围的人自觉维护学校的荣誉,39.3%的学生认为应提高自身要求,不给学校抹黑,还有9.9%的学生认为与自己关系不大。学校的荣誉是大学精神的一种物化体现,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责任。认为学校所取得的荣誉与自身无关,本身就是缺乏责任意识的体现。相较于此,近四成的学生选择了独善其身,以不给学校抹黑为约束,以最低的责任标准要求自己,这也反映出了高校在对于责任教育环境塑造的不足,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校园环境在责任意识方面的感染力。

 

  3.责任伦理教育制度形式化

 

  高校部分教育制度的建构,重在强调存在,而非效果。有些制度的设定过于形式化,舍本逐末。在调查中,对于校风校训的影响方面,45.6%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能对自己起到引导、激励和鞭策的作用,43.4%的学生仅听说过,表示与自己关系不大,还有11.1%的学生表示根本没听说过。校风校训作为高校精神的凝练和总结,既是以往历史的积淀,也是高校理念的体现和追求,说是立校之本也不为过。但单就校风校训制度来看,便反映出了教育制度落实方面的不足。

 

  ()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外部机遇(O)

 

  1.社会对于责任伦理的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不断深入,公众愈加认识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开展,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与责任伦理教育相关的热点事件也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在针对类似马加爵、药家鑫之类的惨剧形成原因的调查中(选项为多选)34%的学生认为是自我责任认识扭曲所致,19.9%的学生认为是社会责任的缺失,25%的学生认为是家庭责任教育的缺失,17.2%的学生认为是大学责任教育的缺失。上述的事件均为当时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引起了全社会范围的讨论。通过学生调查结果的分布,也能够反映出社会关注对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肯定自我责任意识的主导地位的基础上,认识到了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以及责任伦理教育的不可或缺。社会的价值取向与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相一致,对于责任伦理教育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

 

  2.信息技术对于责任伦理教育开展的促进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首先体现在责任伦理教育手段的多样化,扩展了责任伦理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消息的壁垒,更利于我们在开展责任伦理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后发展优势,利用国外宝贵的经验。在调查中,对于网络上不利于母校的传闻,90.5%的学生表示能够尊重事实,理性看待,9.5%的学生则表示会全盘肯定或者否认。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容易形成开展责任伦理教育的场景,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言行便是对于责任意识的最好体现。

 

  ()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外部威胁(T)

 

  在调查中,对于互联网中出现的负面消息,例如范跑跑、郭美美、小悦悦等事件中,责任缺失的社会现象,仅有21.5%的学生表示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事准则,但53.4%的学生认为以上事件会对自己产生影响,会使得自己在做好事,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犹豫,25.1%的学生甚至受其影响,认为真实世界险恶,成为利己主义者。由于大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于是非会缺乏判断力,会受社会中所谓的主流价值影响,或者看问题过于片面。网络在这方面的传播更容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几年来所传播的普世价值的观念便是典型的例子,以含糊不清的价值观念,对于大学生尚未完善的责任伦理观念发起冲击,具有迷惑性和诱惑力,对他们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必将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4]

 

  三、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途径

 

  () 强化优势,弥补劣势

 

  首先,应继续坚持高校对于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资源投入,增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坚持两课在德育中的主战场、主阵地的地位,确保促进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制度的连续性。同时,在责任伦理教育资源的利用上应该更重视效率而非形式。

 

  在责任伦理教育的内容上,应该保持与时俱进,紧扣时代的主题,在坚持政治导向的基础上,增强责任伦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从心理素质培养、个人素质培养方面,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在教育的方法上也应做出创新,顺应经济发展和信息机技术发展的新形势,结合两课的显性责任伦理教育以及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责任伦理教育,使得责任伦理教育的效果得到切实的提高[5]。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加强两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和班主任之间的联系。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应加大对于高校荣誉感、历史感的宣传。

 

  () 抓住机会,规避威胁

 

  面对责任伦理教育过程中的机遇与威胁,在开展责任伦理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在利用机会的同时规避风险,同时正视威胁,防微杜渐。

 

  针对社会中出现的热点事件,应引导学生对其展开讨论,在思想的碰撞中,发现责任伦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已存在的对于责任意识认识的偏差。使得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对于责任伦理意识认识的不足,增强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的应对能力,形成自发的责任意识,而不仅仅流于表面,应付课程考试。

 

  信息技术降低了信息传播的代价,大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是几十年前的百倍、千倍,这就要求在开展责任伦理教育的过程中,在尊重多元价值观的同时,尤其注意大学生中价值观的扭曲,以及个人主义工具理性主义后解构主义等观念的传播,避免大学生价值观的狭隘和偏激。

 

  作者:奚颖 东永强 何雪薇 来源:管理观察 201634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