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生物治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应用现代化生物学技术、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化合物等直接或间接的介导抑瘤和杀瘤效应的全新肿瘤治疗方法,其中包括肿瘤生物免疫治疗、肿瘤基因治疗、肿瘤靶向治疗等,目前在临床均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生物治疗方法的发展及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1.生物治疗的种类
1.1 免疫治疗
1.1.1 应用过继免疫细胞进行生物治疗 肿瘤免疫治疗分为主动和被动免疫治疗两种。过继免疫治疗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被动免疫治疗。早期的过继细胞治疗以非特异性效应细胞为主,如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1985年Rayner等首次报道了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AK)和白细胞介素-2治疗肿瘤,随后国内外逐渐开展相关研究。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有LA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1.1.2 应用肿瘤疫苗进行生物治疗 肿瘤疫苗属于主动免疫治疗,肿瘤疫苗主要包括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目前预防性疫苗用于预防病毒来源的肿瘤已获得相当大的成功,如HPV疫苗,主要用于预防HPV16和HPV18型所导致的宫颈癌,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已经上市。治疗性疫苗也有很大进展,目前最为成功的治疗性疫苗为2010年4月美国FDA批准的用于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DC疫苗。目前应用的疫苗主要有细胞疫苗、病毒疫苗、蛋白多肽疫苗,DNA疫苗,抗独特型疫苗和异种疫苗。
1.1.3 应用免疫调节剂进行生物治疗 临床上常见的免疫调节剂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等细胞因子及胸腺肽、卡介苗等,其中细胞因子是应用最广泛、疗效最为明确的免疫调节剂,而在细胞因子疗法中,α-干扰素(IFN-α)是应用最早、最多且疗效最肯定的细胞因子群。IFN-a在卡波氏肉瘤、慢性髓性白血病、恶性黑色素瘤、肾细胞瘤等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1.2 肿瘤基因治疗 肿瘤基因治疗是在核酸水平上开展的肿瘤治疗,其主要途径主要包括抑癌基因治疗、癌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药物敏感基因治疗和多重耐药基因治疗等,方法主要有基因替换、基因修饰、基因添加、基因补充等。基因替换是最理想的基因治疗方法,但是目前的技术水平尚难以达到。目前已投入临床研究的基因治疗制剂有:基因转导P53、基因转导DC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研制的P53重组腺病毒抗癌制剂室世界首个获准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而且第六届国际肿瘤基因治疗会议对于瘤体内注射P53重组腺病毒治疗非小细胞肺瘤和头颈晚期肿瘤予以高度评价。有学者研究证明了AdP53重组腺病毒治疗的临床效用。
1.3 肿瘤靶向治疗 近年肿瘤治疗已步入分子靶向时代,目前广泛应用于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黑色素瘤等。常见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药物等。
1.3.1 应用单克隆抗体进行生物治疗 单克隆抗体产生使生物靶向治疗得到了极大的关注,1997年单克隆抗体Rituxin首先获得FDA批准上市,随后EIbiux等也获得批准。迄今已有10多个单克隆抗体产品用于肿瘤的治疗及研究。利用单克隆抗体治疗B淋巴细胞瘤、Dukes39;c期结肠癌及乳腺癌近几年取得重大进展。
1.3.2 应用小分子药物进行生物治疗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小分子药物有吉非替尼、伊马替尼等,吉非替尼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癌疗效明显,伊马替尼应用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胃肠基质瘤等效果明显。其他小分子药物如多靶点络氨酸酶抑制剂(索拉菲尼、舒尼替尼等)、mTOR激酶抑制剂(坦西莫斯、依维莫斯等)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2.生物治疗目前的护理现状
2.1 大力宣传生物治疗的目的和重要性 肿瘤的产生和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密切关系,有大量研究表明,化疗毒副作用大,致使许多患者难以完成全疗程,然而生物治疗能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杀伤肿瘤细胞,减少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临床应用的生物制剂比较贵,由于经济原因接受生物治疗的患者较少,但是更主要是因为患者及家属对生物治疗的作用和意义不了解,甚至从没听过生物治疗,此时,护士的健康教育就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工作中积极广泛宣传生物治疗的有关知识,让更多的患者了解并接受生物治疗。
2.2 做好护理服务 注重发挥协调作用,积极配合医师治疗,与患者建立融洽关系,以保证整个治疗计划的圆满完成。做好治疗前评估:既往治疗史和病史,当前治疗计划,患者的心理状况,患者的血生化、心肺功能、血常规、凝血机制、营养状况等;保证治疗中的护理,许多生物因子制剂需低温避光保存,且有效期较短,严格按照药品管理制度进行,注意无菌操作和核对制度,治疗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全身反应,治疗前检查急救药品是否到位;加强治疗后的观察和处理,及时发现和处理生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护士积极学习并掌握生物治疗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及应对策略,做到即发生即处理,对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记录;全面实施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自我护理,有部分制剂需患者自己口服或出院后使用,向患者详细介绍该制剂的贮存和运输方式、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及处理方法。
3.生物治疗不良反应的护理要点
生物治疗与化疗相比,不良反应较少,但是患者在用药期间还是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症状、胃肠道症状、过敏等。
3.1 过敏 目前临床应用中过敏现象较少,常见反应为红肿、皮疹,甚至全身瘙痒,荨麻疹,应立即减慢滴数或停止输注,遵医嘱予抗过敏治疗。过敏性休克较罕见,一旦出现应积极抗休克治疗。
3.2 流感样症状 若体温矣≤38℃,无需特殊处理,鼓励患者多饮水,加强营养;若体温>38.5℃,持续时间较长,采用物理降温或解热药后可缓解,但不可用激素类药物。为了预防此症状,取回细胞或疫苗时须立即使用,运输时注意低温避光保存。输入时不能与其他药液混合。
3.3 呼吸系统症状 常见症状为间质性肺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此时,严密观察患者呼吸次数,若呼吸>40次,及时报告医师并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及解痉止喘处理,有哮喘病史的患者要慎行生物治疗,合理饮食、营养,做好口腔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训练,加强心理护理。
3.4 心血管系统症状
3.4.1 心脏情况 在治疗期间极少数患者可能发生心律失常,多为房性早搏。严密监测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生异常,及时记录。
3.4.2 低血压 在患者输入细胞或生物制剂过程中,应30min监测血压1次,若出现低血压时及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若为低血容量低血压应及时补充血容量,不是低血容量低血压可用多巴胺升压。
3.4.3 高血压 有少数患者在生物治疗中会出现血压升高,此时注意监测血压,观察患者全身反应,做好心理护理,可遵医嘱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
3.5 皮肤症状
常见症状为皮疹、皮肤瘙痒、皮肤干燥、毛发异常、甲沟炎等,此类反应在靶向药物治疗中较多见,用苯海拉明等抗组织胺药,也可用止痒霜涂擦,嘱患者穿宽松衣服,禁用刺激性洗涤剂等。
3.6 胃肠道症状 有研究者发现个别患者有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腔溃疡等不良反应,该不良反应在靶向药物中多见,给予安定口服,灭吐灵肌内注射缓解症状,腹泻致脱水时及时补充电解质,注意饮食调节,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
3.7 血液系统 主要有骨髓抑制、出血、出血性膀胱炎等,有报道,部分药物可能引起骨髓抑制,在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血象及血压变化,隔日查血常规,必要时每日必查,若既往曾行骨髓抑制治疗患者,使用时应谨慎。
3.8 泌尿系统 通常一过性的肾损害,尿量减少,尿素氮及血肌酐升高,记录24h出入量,停止治疗后肾功很快恢复。
3.9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症状较少见,观察患者有无失眠,多疑、兴奋、怠倦症状,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外界刺激,加强心理护理。
4.结论
生物治疗作为暨手术、化疗、放疗后的第3大肿瘤治疗手段,以其独特的治疗优势在临床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与化疗、放疗联合使用能有效清除手术、放化疗后残余的癌细胞及微小病灶,有利于预防或减缓肿瘤复发或转移,增强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提髙放化疗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但是尽管生物治疗与传统化疗相比不良反应较少,较轻,且容易耐受,但是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还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加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及心理护理,以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髙治疗效果。
作者:段素唐,谭庆华,杨金艳,秦亚辉(阜明市云南省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650118)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