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历史小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09 09:30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历史小论文

  次贷危机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以来美国自由化金融政策及房地产等其他因素的综合结果。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次贷危机资本主义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次贷危机资本主义论文篇1
  浅论资本主义危机

  一、现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状况

  1990年日本爆发的经济危机,1998年爆发的亚洲经济危机,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经济危机等,每一次危机都是由点到面,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地区,最后发展到全球。随着经济全球化,每一次爆发的危机都可能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近三十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均始于资本主义中心活动的后果。可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中心活动”是造成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法国总统萨科奇谴责说:“重短期利益轻长期利益,重财富标志轻财富本身。因此,纯粹的金融资本主义扭曲了资本主义的正常逻辑,是一种不负责甚至不道德的制度”[1]。

  在当今发达国家经济体制中,美国被宣扬是一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最成功的国家,华尔街又是其成功的标志。然而,美国次贷危机正是这成功标志的“成果”。贪婪和不负责是华尔街“精英”们的理念,鼓励投机和赌博式的盈利方法,为“精英”们提供了可能和机会,资本主义制度给予“精英”们个人获得巨大财富却引发次贷危机的制度保障。这些“精英”们正像列宁引用德国经济学家克斯特涅尔的话:“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即商品生产虽然依旧‘占统治地位’,依旧被看做是全部经济的基础,但是它实际上已经被破坏了,大部分利润都被那些干金融勾当的‘天才’拿去了。这种金融勾当和欺骗行为的基础就是生产社会化,但是人类所达到的这种社会化的巨大进步,却造福于投机者。”[2]这是列宁在90多年前对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丑恶现象作出的深刻批判。可那些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已经“过时”的“学者”们不知道面对华尔街的“精英”们的勾当是如何评说的?

  此次金融危机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人为”投机所致?还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

  二、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本积累

  2008年这场百年规模的经济危机正是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哲学命题即里根——撒切尔宣扬的“新自由主义革命”成果的检验。澳大利亚前陆克文尖锐地批评到“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主义本已名誉扫地,但到70年代,由于英国首相撒切尔和美国总统里根的推崇而重新翻身,成为经济界的正统。事实证明新自由主义及其伴生的自由市场至上主义,不过是披着经济哲学外衣的个人贪欲”[3]。新自由主义是在当今经济时代为个人主义重新树立起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石,为全面私有化,强化个人占有欲,最大限度地追求物质是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提供动机源泉。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华尔街的“精英”们,用赌博式的方法,以帮助穷人为幌子,通过次贷手段,来榨取最后的利润。这又一次证明了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引证英国工会活动家托·约·邓宁的话:“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4]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到如此地步,就是再一次告诉人们“资本”在环境许可的条件下是会按照其本性发展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资本的本性是什么?它又是如何运行的?这是我们要搞清楚也应该搞清楚的。当我们翻开马克思早在1867年发表的《资本论》,他从商品属性分析入手告诉世人:“资本只能在那种地方成立,在那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与当做劳动力的售卖者的自由劳动者相遇。所以,资本从它出现的时候起,就在社会的生产过程上,划了一个时期。”[5]这个时期发展至今,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一个历史的社会体系。“在这个历史体系中,资本的使用(投资)采用了一种特殊方式,自我扩张成为资本使用的首要目标或首要意图。在这个体系中,只有过去的积累被用来进行更多的积累时,它才成为‘资本’[6]。在此也揭示出资本的本性——扩张性和积累性。资本在我们可以知道的历史社会体系发展进程中始终围绕着使万物商品化这个主旋律成长。这种运行要

  有它 发展的冲动和适合它成长的 社会基础。资本必须有其存在的必要条件——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和自由劳动力的“自由”提供者,还必须有将产品通过流通或市场卖给买主完成积累。这是其活动的社会基础。

  三、 经济危机是“人为”所致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困境

  假如像奥巴马在就职讲时所说:“ 这场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自由化和虚拟化的集中反映。”[7]而不是资本已经沿着脱离了其存在的必要条件,在信息技术作用下,被虚拟(异化)到前所未有的成长速度和规模状况,并依靠资本主义制度将“信用”进行了超极限的扩张和毁灭性的使用所致,才使世界经济走进了信贷繁荣和低利率无休止的借贷推动时期。金融危机如何爆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怎么会发生?正当“精英和政要”们为这资本主义制度取得的人类历史社会发展以来从没有过的“经济成就”欢欣鼓舞时,事实再一次给信奉资本主义制度是完美制度的膜拜者当头一棒,市场经济的引领者美国经济进入了全面经济衰退和债台高筑状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源地——欧洲进入了主权债务危机和欧元的存在危机的困境,欧元区的各个“政要”们召开了多次商讨解决“危机”的经济和 政治会议,至今未拿出拯救的理想方案。为此,希腊和意大利已经付出了更换政府的成本。以上事实告诉我们,以“新自由主义革命”作为经济 哲学的意识形态,以脱离实体经济、用钱生钱、过度负债经营等发展方式为手段的发展模式。从短期看,国家有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必将给国家、民族和个人家庭带来深重的灾难,这已经被事实证明还将继续被证明是完全行不通的。我国政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从表面上看是“新自由主义”导致了此次世界经济危机,但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经济危机真的只是在现在才发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正像马克思论述的那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致的。自马克思的《资本论》 发表至今已有100多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在制度方面,建立民主和自由企业制度;在社会方面,建立高福利社会。然而,世界经济危机一爆发,西方各国政府无不以牺牲社会福利和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第一选择,进行拯救经济危机带来的国家违约风险。可见高福利社会的建设是在不影响资本积累的前提下,为利润生产者树立的一个“榜样”。它在全世界范围内注定是实现不了的,是一个虚幻的、有伪装的“实体”。“人为”的努力在此次经济危机面前再一次暴露了它的无能。既然是人不可为,那一定是其自为的——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所致。资本主义的困境是由其三个基本矛盾日益增长的压力决定的,即资本积累的困境、政治制度的困境和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困境。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使这三种矛盾达到越来越不可控的程度,也就是说,在这个程度上,必将要有一个更好的制度来取代旧的制度。

  (一)资本积累的困境

  无休止的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的中心活动。资本积累最大化取决于在市场上获得生产垄断程度的最大化。但是,市场经济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经济垄断,市场在骨子里就是反垄断的。显然,无休止资本积累的需求与其本身的自我破坏性之间的矛盾日显尖锐。依靠市场机制来长期进行大规模的积累是绝不可能的。为此,所有的资本积累者都必定在市场之外寻找使他们成功的路子。国家和 文化就成了他们的求助对象。国家不仅可以为资本积累者创造走向销售垄断的条件,而且还可以创造走向独家采购生产要素的条件。国家一般是通过立法和政策推行来达到其目的的。另一方面还必须通过某些文化的“忽悠”来创造市场。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在某一领域的资本积累者在提供产品时就建立了相对的垄断态势。当市场被某些资本积累垄断时,其他资本积累者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就必然采取行动去改变国家现行的法规、政策和某些文化。由于垄断与反垄断、积累最大限度化和市场自由竞争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使其进入了政治的困境。(二)制度的困境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对立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和世界两极分化的事实是当今资本主义制度陷入困境的客观基础。自冷战以后,资本主义 社会对其存在的阶级矛盾采取了一些缓和对策,例如提出的高福利社会,大力 发展中产阶层,提高贫困线和大搞慈善活动等。从现象看,资本主义社会在进行改革,但本质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掩盖资本积累这一铁的事实。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起的世界范围的 经济危机可以看出,首先跳出来的是美国政府拯救华尔街的救市 计划。量化的宽松货币政策,提高国家举债上限等 手段来转嫁其经济危机给本国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世界经济增长大幅度降低,使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通货膨胀加剧,经济增长减速,使发展中国家成了“干金融勾当天才们”造成的经济危机的减震器,使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两个数量级,国民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民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去承担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已经到来。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天缺陷再一次昭示天下,资本主义制度的困境仅靠自身的能力是不可能克服的,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克服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

  (三) 文化的困境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强调个人的首创精神,利用自身利益的意识来作为使这个制度繁荣和支撑的动力,鼓励、奖赏和肯定个人的努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激发起人们的想象力。即个人作为历史主体的中心作用——个人主义 哲学。然而,个人主义同时也助长赤裸裸的自我追求和一种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特别剧烈的竞争,乃至整个人类的竞争。这无疑将会给整个人类社会秩序和社会中的个人造成危害。华尔街的“精英”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个人主义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最好诠释。个人主义哲学在人权方面的解释同样是自相矛盾的,即种族主义(性别主义)与普遍主义。资本主义的种族主义(性别主义)认为:人是按照生物和文化等级进行排列的,这种等级决定了权利和特权并在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地位。同时,又提出人类在道义上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都享有相同的天赋人权,人类的行为存在着普遍原则。这种自相矛盾的文化困境是造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危机的根源。最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联盟对利比亚的武装干涉和对叙利亚的经济制裁以及 政治干涉,都是资本主义自相矛盾意识形态推行的例证。这种武力干涉下的意识形态推广行为,不仅使中东地区国家政权发生了更迭,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而且还毁坏了世界和平发展的 环境,践踏了一个主权国家的合法权,将人权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毫无理由地破坏了已有的世界政治秩序。这种打着“人权”的幌子,在世界上推行霸权主义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困境,是不可能在其文化背景下得到解困的,只有扬弃旧的文化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的困境是以上三大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制度天生缺陷所致。

  四、资本主义的未来

  资本主义经过近五百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它生命周期的秋天阶段,这是由其三个基本矛盾日益增长的压力决定的——资本积累的困境、政治制度的困境和文化的困境。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使这三种矛盾达到越来越不可控的程度。

  所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到达了它的秋天,秋天是个收获季节,但也是万物凋谢的季节。我们必须作好过冬的准备。为一个旧的社会制度的灭亡和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兴起——完成思想和文化的准备。中国有句老话,冬天到了春天还远吗?在本文的最后再一次回顾一下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的论述:“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活动,才能被运用起来。”“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因此,把资本变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财产”[8]。

  参考文献:

  [1]西方呼吁温情资本主义[N].环球时报,2009-02-02(7).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49.

  [3]陆克文.新自由主义是全球金融危机祸首[N].参考消息,2009-02-10(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71.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80.

  [6]伊曼努尔,华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
  次贷危机资本主义论文篇2
  浅析次贷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及启示

  [摘 要]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我国的资本市场亦然。而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市场亟待建设和完善,有必要从这次次贷危机中汲取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次贷危机 资本市场 影响和启示

  1 次贷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1.1 次贷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直接影响

  1.1.1 我国金融机构购买次级债券所受影响

  美国财政部公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到2006年6月底,中国金融机构购人的美国按揭债券总额约为1075亿美元,通常次级债券约占整个按揭债券市场的15%,按此比例推算,中国的金融机构购人次级债券约为160亿美元。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上市银行。

  到2007年6月底,中国银行投资于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抵押债券约90亿美元,占集团证券投资总额的3.51%,信用评级皆在A级以上;投资到与次级债券相关的债务抵押债券约7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0,27%,信用评级皆在AA级以上。

  截至2007年6月末,中国工商银行持有次级债券12亿美元,已损失4亿美元,损失率为32.5%,后来工商银行次级债券持有数额有所下降。

  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中国建设银行持有次级债券10.62亿美元,但大部分债券是评级AA以上的优良债券品种,只有4.6亿美元属于高风险债券。

  与其他银行相比,招商银行无疑是最幸运的。它在2004年开始涉足次级房贷市场的有关金融衍生产品,在2006年8月,美联储开始上调基准利率后不久,卖出了所有与次级房贷相关的所有产品,成功避开次贷危机,还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其它金融机构均表示未涉及次级债券业务。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金融机构因直接购买次级债券所受影响较小。

  1.1.2 次贷危机通过香港市场影响内地市场

  与中国内地金融市场不同,香港金融市场是完全自由化,国际化和法律化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紧密,受其影响更直接。在香港市场上主要有在香港内地两地发行的内地红筹股,通过比价效应对内地股市产生影响,触发内地A股市场投资者的投资情绪。但据估计香港H股市场的波动对内地股市的影响是有限的。因此次贷危机通过香港市场影响内地,仅能在估值方面产生一定的压力。

  1.2 次贷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间接影响

  1.2.1 打击了国内投资者的信心

  随着次贷危机的恶性发展,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次贷危机使投资者信心下降,对风险类资产的喜欢程度明显降低。这一现象主要在国内A股市场上表现十分明显,次贷危机爆发后,A股市场上银行股板块大幅下跌。主要是由于国内投资者跟风国际上的对冲基金,大量抛售银行股,引起了没有技术性下跌整理需求的银行股主动杀跌。

  1.2.2 对国际热钱流向的影响

  热钱(Hot Money/Refugee Capital),又称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指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历史事实证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会直接导致游资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在中国做为新兴市场的领头羊,必然会吸引热钱的充分关注。另外,美元不断贬值,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热钱追逐汇率所带来的利润,这一切导致热钱及其他资本大量流人中国,进入到中国的资本市场,推高资产价格,加剧资本市场泡沫,增加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不安全隐患。

  1.2.3 对国内金融创新的影响

  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尚未建立,次贷危机的把批发警示我国在金融创新方面要谨慎。金融衍生工具从产生之初就是一把双刃剑,带来巨额收益的同时也预示着多倍的风险。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杠杆性,会在一定程度上把局部风险扩散为全局风险,把个别市场风险转化为系统性风险。目前,我国已经推出了股指期货,应当吸取美国的教训,积极出台应对潜在风险的有效措施。

  2 次贷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启示

  2.1 对我国政府的启示

  2.1.1 健全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法律觌章制度

  首先要完善与我国金融机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积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颁布《存款保险法》。与此同时完善证券市场法律,加强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

  2.1.2 加强对资本市场的引导

  次贷危机发生后,投资者担忧美国经济衰退和房产继续走低,大举撤离抵押证券市场,而羊群效应又进一步加剧了危机。资本市场是信心的市场,政府如果不正确引导,很容易引起投资者恐慌,产生巨大的损失。我国应该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综合利用多种方式方法维护资本市场的信心。

  2.1.3 尽早建设股市平准基金

  股市平准基金即股票平准基金,是政府通过特定机构(如证券会、交易所等)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通过对证券市场逆向操作,达到稳定证券市场的目的。它的建立符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其长期稳定发展。

  2.1.4 对政府作为金融监管者的启示

  由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越来越多,监管的视野一定要拓宽;应当给予金融衍生工具带来的风险更多的关注;同时也要关注银行的经营模式及策略风险;更要进一步改进就住手段及监管方式;政府也要在减低宏观经济亲周期性危害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2.2 对金融创新的启示

  2.2.1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不能偏废其一

  衍生工具能带来高额利润、促进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一旦出现问题,它的多倍放大风险的能力,也会给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致命的打击。所以金融监管防范其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2.2.2 金融创新不能够唯模型化

  近年来金融工程学研究多在及其理想的环境中,经济假设是否合理,历史数据对未来是否有代表性,结论对模型参数的敏感度如何一直是现在模型的三大“弱点”。我国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唯模型化问题,不要给资本市场发展埋下风险隐患。

  结论

  此次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行业危害甚大,而进过分析,事实上这次危机本可以在发生前进行监控、预防,在发生后进行及时补救。我国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吸取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本次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启示,将有利于建设和完善我国快速发展的资本市场。
猜你喜欢:
1. 美国次贷危机资本主义论文

2. 资本主义论文

3. 全球经济危机论文

4. 论从野蛮资本主义到道德资本主义

5.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研究述评

1000字左右经济危机的论文

这次经济危机起因、预防与解决方案

一、 经济危机的起源、发展

(一)、能源在国际供求关系中形成的紧张新局面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迅猛发展,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形势紧张起来。

1、 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能源类商品供求紧张局面

2、 钢铁、石灰等基本生产材料供不应求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能源类的需求,拥有充足的能源,是发展经济的必要动力保证

3、运输业的空前繁荣

巨大物资的转移依托于运输业的广泛深入发展,使世界加大对能源的需求成为现实,无论是海上运输业、陆地运输业还是航空运输业的工作量与强度日益紧张起来

(二)、在恶意炒作下,泡沫的急剧发展

由于这样的现状,世界各大投资与投机商紧张的忙碌于各行各业发展预期的计算、目前实现盈利状况的计算中,忙碌于社会各行各业的实体经济调研中,忙碌于计算自身的赢余如何分配与有效利用中。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上的飞跃,最终,各经济领域无论是投资和投机无法等到取得实际调研结果,被迫凭借对经济的预期进入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体系中。

1、石油价格长期以来一直受不稳定供求关系影响

(1)、石油是世界交易最活跃的商品,世界上各类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各种各样的纷繁复杂的机构乃至很多国家对石油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炒作嫌疑。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了暴炒原油价格的投机。

(2)、从发展中国家来看,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巨大,这样导致发展中国家大量囤积石油,以备未来发展之需。但随着发展中国家大量囤积石油,原本已不稳定的石油供需格局被严重打乱,价格与日俱增。

(3)、世界部分发达国家预期到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这一需求形势,为了保证本国民族产业的稳定发展,囤积了大量石油,在各类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的进一步积极参与中,早已把石油价格炒到一个相对的高位,但随着预期的逐步实现与库存是持续消耗、国内的需求状况和石油价格逐步走高,还会大量跟进买入石油,所以价格越涨越高。

(4)这一时期,恰好世界上提出能源枯竭论,成为石油价格暴涨的理论依据,到达了历史从未有过的高位。这其中,国际汇率变化对石油价格波动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形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就不一一阐述了。

但事情总会有尽头的时侯,当各国都囤积了大量石油之时,生产方还未弄清楚这样暴涨是什么原因?由市场规律调节着石油价格已开始逐步走低,随着世界各国不再大量囤积石油,现实中对石油需求有没有预期那样高,石油价格逐步走向低谷。目前,石油价格在日趋平稳。

2、起源于世界对能源类商品的需求,运输业首当其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投资银行、投资机构纷纷投身于炒波罗的海指数(海洋运输指数)中,随着波罗的海指数的日益攀升,各发展中国家的相关行业利用手中闲余资金盲目的投身于这一行列中,致使指数空前高涨,形成了巨额收益空间,也形成了巨大的泡沫,各类投资银行与投资机构纷纷撤出离场,巨大泡沫迅速破裂。

(三)、能源价格急剧变化背后的实体经济链条又发生着怎样变化呢?

1、高级金融衍生品种的破裂——次贷危机

世界各国实体经济中类似美国房利美、房地美这样状况大量存在。

(1)、次贷危机的根本运行规律我国已经通过各种媒体为大众进行解读了。大家都已经了解这个问题的发生、发展情况了。随着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愈演愈烈,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其起源于发展滞缓的房地产行业对盈利的奢求,以维持日渐放缓的成长性。(一部分为引用)

(2)、建造不稳定的经济格局,在无任何保证的情况下出售贷款

两家公司为美国房贷市场提供稳定和流动的资金,他们不直接把贷款借给购屋人。相反,他们从银行和其他放贷者那儿购买按揭合同,给银行或放贷者腾出更多的现金再贷给买房人士,或延长更多的贷款;然后他们把从银行买来的按揭合同加以包装,变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再把“包装品”转手出售给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或个人投资者。使泡沫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极致,本身为公司贷款,又是下游的消费贷款——双重泡沫经济效应(以后称之为双重泡沫)(见附1)。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甚至出现拖欠、断供,法拍屋的金额不值其控股的房贷按揭,使这两家公司受到严重打击,这种经济模式给世界各国经济正常发展埋下了极大隐患。

2、投资与投机及恶意炒作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投资与投机及恶意炒作之间的矛盾在原经济(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状况下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局势,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断加速发展,对各类物资的需求不断加大,这一相对平衡的局势被打破。投机领域日益活跃,各经济领域无处不充斥着投机取巧,以迅速获取最大投机收益,时间就是金钱,已经没有人研究去怎样投资了,有些人这时候提出了“劳动价值批判论”,由于利益的驱使,各经济领域原本正常发展的局势被打乱,一些企业主管财务的人员不来企业上班了,搞经济研究的不去研究经济规律了,行政管理人员也不去认真管理了,大商小贩也纷纷加入,各类人群在共同的目标下进入了股市、期货、能源、贵金属等各种可交易的金融领域进行大量而频繁的交易,以套取大量现金。人类似乎从此不再需要去改造社会了,不再用劳动去创造财富了,开始重视投机、炒作,使原本就不平稳的各类市场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各种价格飞速增长;实体经济领域由于缺少资金注入,各类物价高涨,甚至劳动力大量流出,各类企业举步维艰,并且有相当一部分资金在飞速的流出,实体经济正逐步走向衰退,种种矛盾日益激化。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加充分的体现在暴炒、恶意投机中。

3、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各个国家经济独立发展不相称

投资银行与投资基金从规范经营上可以视为是规范发展的,是在一定规范、规章、制度指导下进行合法、合规的生产经营。

其优点是可以使发展薄弱的经济体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呈现平衡共同发展的态势。

由于人类所构建的“平衡发展”态势并不稳定,社会是不停歇的发展着的,人类也从未停止过创造价值与财富。所以,怎样有效控制投资银行、投资基金、乃至于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全球化全民参预的经济大发展、大繁荣背后的资金量与现金流成为全球化经济危机的隐形杀手,这一课题就突现出来。

如何规范全球化金融市场,这个已经脱离本国经济领域的问题,有待世界各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与政治家共同面对与探讨解决方案——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经济格局如何有效控制其发展趋势。

不管怎样,这个问题需要今后逐步解决,我们看到这次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经济危机冲击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国家、甚至是区域性国家经济共同体,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世界上各经济体的单独发展不相称。

4、实体经济产业链条的断裂

(1)、由于石油等能源类商品价格高涨,吞没了相关产业的巨大利润,使其无法继续正常运转,无法产出价值,从而带来了相继停业、亏损、破产与倒闭。

(2)、资金链的断裂。正常生产经营制造出来的利润比不上投机、炒作带来的利润大,必然形成轻生产,重投机这一趋势,甚至有人提出“劳动价值批判论”这样的论调。使实体经济雪上加霜,保证正常运营的资金大量撤出,使一部分企业只能保证基本运转,无发展可言。伴随着这个巨大泡沫的破裂,给社会各阶层的资金造成巨额亏损,企业资金由于错误投机无法回流进行生产经营,现实世界中的大量企业都面临着营运资金短缺这个难题。由于各类企业无法正常运转,货物积压,销路不畅,企业周转不灵,开始形成员工失业局面。

(3)、失业队伍迅速扩大,失业比例迅速上升形成消费指数迅速下降。

由于失业人员不断增加,人心惶恐,有工作的担心会失业,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没有经济来源,社会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信心保证与资金保证,消费能力迅速减弱,消费市场迅速退缩,社会上形成无法持续消费的现状,企业在市场中收回资金愈难,面临更加困难的处境,失业人数将持续上升,形成恶性循环。

正是由于这样经济一步一步走向危机,并且愈演愈裂,最终,造成世界性金融危机。

二、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

1、企业不能正常运转停产、关闭、破产… …

2、社会上除政府维持一部分部门正常运转,社会上其他很多行业失去了原有功能。

3、百姓大量失业,缺少收入保证,治安状况恶化,社会不稳定。

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多重打击十分严重,发达国家尤为突出,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救助措施,经济将会持续衰退3-5年。

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和扩大小论文

【摘要】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原理出发,资本主义存在的本质就是资本通过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从而建立资产阶级对社会的统治权。资产阶级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上述目的,但是资本的无限积累会导致生产与消费的失衡,最终导致资本积累循环的中断,从而产生经济危机。从内在矛盾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的结局并不乐观。?  【关键词】资本主义 货币 劳动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迄今为止,起源于2008年华尔街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延续了八年时间,虽然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宣称危机的起源地—美国经济已经明确复苏。但是,依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来看,这种复苏是有条件的或者有限度的。因为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先天决定的,一旦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历史地发展到一定状态必然会爆发,如果出现复苏,那也是对外转嫁或者对内拖延的结果,本文就试图从资本主义的基本运行原理来解释这次经济危机复苏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身处的时代是一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得到无限制发展的年代。在商品经济中,由于商品交易成为经济活动中主宰一切的事务与现象,于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①。亦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种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马克思认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商品就是交易中的产品,而要决定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得到公平合理,令买卖双方都满意的交换,则取决于商品的内在价值。商品的内在价值究竟如何规定,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大厦的基点。?  首先,马克思将商品的经济学性质划分为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层面。如果产品不进入贸易流通,则只有具体的使用价值,这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一旦进入流通,则需要抽象的交换价值来决定其交换的性质,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就产生了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涉及的是产品的具体物质属性,而经济学所关注的则是抽象的价值,亦即商品的内在属性。在马克思来看,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以得到等价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拥有可以被通约的内在属性。这种不同商品的内在属性,就被马克思抽象为统一的商品的价值。一旦经济学只考虑价值,而舍弃具体的不同的使用价值,那么商品之间就取消了质的差异,而保留了量的差别,这就是马克思对商品的二重性所做出的分析。②?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规定商品的价值。依照以上分析,商品的价值是把具体使用价值抽象掉的产物,它必须满足不同商品之间可以通约的要求,马克思就遵循古典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的观念,将价值抽象地规定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③,这就从商品的抽象发展到了劳动的抽象,具体的使用价值则来源于创造不同产品的具体劳动。从此,人类的劳动也被划分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体现的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则体现的是劳动的社会属性,这就是马克思对劳动的二重性所做出的分析④。?  马克思为何选择了劳动价值论而非效用价值论,或者干脆像均衡价格理论那样忽视价值这个经济学概念,作为自己政治经济学大厦的出发点呢?原因在于马克思所接受的学术思想传统与西方经济学之间大相径庭。西方经济学中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基本源自于经验主义的立场,忽视其背后的抽象本质。而马克思的学术思想来自于德国古典哲学,重视对事物本质的抽象规定。按照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观点,世界历史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社会这一舞台上,历史地向前发展的过程。沟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则是“实践”这一纽带,历史在实践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主体和客体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改造与发展,世界历史就这样地被创造出来。所以,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世界⑤。既然如此,那么劳动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创造出具体各种各样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更是形成为决定商品内在抽象价值的抽象劳动。通过马克思的抽象法,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马克思将商品的价值定义为抽象劳动,其实就超越了西方经济学满足于对交易行为的表象分析,而深入到了对商品交易背后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商品交换,体现着抽象劳动之间的交换和占有,也代表着人与人之间对世界的占有关系。⑥?  对货币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既然商品交易的成立,需要交易双方明确不同商品的内在价值,并就交换价值量达成一致。那么,这种没有质的差异,只有量的大小区分的交换价值,就需要产生一种市场上的中介来行使其交换职能。最初的人类商品交换是以物易物,交换价值的中介尚未介入商品交换之中。物易物在实际运行中受到很多具体条件的制约,很有可能某次具体的交易因为不能满足交易双方的使用价值而无法成交,所以它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需要一种一般等价物来充当商品交易的中介,货币就应运而生了。货币是一种具有特殊商品属性的一般等价物,它既含有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也含有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所以它在商品交易之中,恰好满足了商品流通手段与价值尺度的统一这个经济要求。正是因为货币的出现,商品经济告别了以物易物(W-W`)的阶段,商品交换被转换为商品—货币—商品(W-G-W`)的过程⑦,此时的货币仅仅是执行着流通手段的职能,此时的商品经济依然是简单商品经济,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本身。?  本来,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为了交换不同的使用价值,货币的使用仅仅是为了合理度量不同性质的使用价值。但是,随着货币的出现,它自身具有易于贮藏和便于携带的特性,致使这种特殊的商品给商品经济带来了新的可能—商品交易可以实现买与卖的时空分离,于是货币的贮藏功能逐渐取代流通功能而被交易者所重视。对于货币的贮藏功能而言,它是货币退出流通、以社会财富的形态被贮藏起来的职能。货币所有者之所以要将货币从现实的商品交易过程中抽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储备对未来商品的购买力,之所以要储备未来的购买力,则是因为货币持有者源于对未来消费欲望与购买力的不确定,而货币对买卖时空分离的这一功能恰好实现了货币持有者的上述愿望。所以时空分离之后的商品交易行为就从W-G-W`分裂为W-G和G-W`,这就造成了一种新的可能,商品交换的目的不再是使用价值的交换。商品的交换可以利用货币的贮藏功能而安排未来的消费,以实现未来货币购买力的最大化。这种新的商品交易模式,正是由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所造就的商人阶层所发明,在商人的眼中,商品交易应该是G-W-G`,即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在另外一个时空,高于其购买价格销售,获取盈利,实现资本的增值。从此,商业活动有了自己主动的目的—资本积累,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再生产。

正是因为商人发明了资本积累,经济活动的目的就从满足消费变为追求货币增值,交换的最终目的不再是使用价值,而是抽象的价值,货币则是具体商品的抽象通约物。所以贮藏货币的意义就在于占有抽象劳动,只不过占有自己所创造的抽象劳动的公式是W-G,而商人阶层通过交换等手段占有他人所创造的抽象劳动的公式是G-W-G`,资本积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就是为了更多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以实现对这个世界的权力控制和无偿占有,这也就是资本主义剥削和终极目的之所在。?  但是,要实现资本积累的持续进行,资产阶级就要保证G-W-G`这个循环链条不能中断,整个资本主义经济需要的是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四者缺一不可,如此循环才能不中断。资本本身也不是万能的,它也需要其他要素的配合,才能完成其自身的积累,所以资本内部就隐藏着自身的局限性,资本的积累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才能保证其进行下去,而这种外部环境恰恰遭到了不受阻碍的资本积累破坏。正是因为不受限制的资本积累,就导致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贫富分化。货币愈加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用于对未来的投资,而不是用于消费。市场上的商品则由于缺乏用于消费的货币而滞销,最终造成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从而诞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产阶级为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采取的几种方法?  资产阶级应对经济危机的选择即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地寻找到其他新的方法,来缓和或者对外转嫁国内的矛盾。对外转嫁矛盾主要是通过发动对外战争和建立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剥削海外市场来实现的,具体操作方法本文不再赘述。本文主要关注的则是资本主义若干主要经济体所采取的种种内部经济调控手段,这些调控措施其目的就在于恢复受到经济危机损坏的资本积累循环。?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象是流动性不足,但其实质并不是货币的稀缺,而是此时货币的贮藏功能超越了其流通功能,从而导致货币沉淀在资本所有者手中。对于资本家而言,给其制造新的消费欲望,并不会使其大规模释放其流动性,欲使资本家所贮藏的货币投入到资本积累循环之中,资产阶级主要使用了如下几种手段:?  第一种方法,叫做高税收高福利。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在二次分配领域,对货币贮藏的领域征收高税负,并通过高福利的方式投入到低收入人群手中,给社会创造资本主义初次分配所无力创造的有效需求和消费能力。这种方法就是英国《贝弗里奇报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开创的福利国家模式,其思路是用最直接的外来力量来抹平货币分配的不均,强行使货币从贮藏状态转为流通状态,重新激活资本积累循环。但是,这种方法导致了资本家对国家征税的抵抗—资本家逐步将自己的企业从高福利地区转移到低劳动力成本的低福利地区,毕竟资本是可以做到跨国境流动的,同时这也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二种方法,叫做借贷消费。经济危机的核心问题是整个社会具备购买意愿的购买力(一部分在资本家手里,不具备购买意愿,或只具备特定领域的购买意愿,以下“购买力”均为“具备购买意愿的购买力”),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商品总价格。那么为了把这两者能够实现对等,一种方法就是让消费者能够消费他们所没有的钱,或是国家向资本家借钱替资本家消费,也就是向未来借钱花。由于通货膨胀的关系,未来的钱会比现在的钱更不“值钱”,因此这个钱的差价就可以弥补购买力与总价格之间的差价。欧美各国的信用卡透支消费就是这种方法的具体体现,其本质是透支劳动者未来的劳动收入来消化当今过剩的产品,以实现资本家所拥有的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但是这种方法是有极限的,它会导致层层累积的债务,甚至造成借新债还旧债,最终形成债务危机。?  第三种方法,叫做滚动投资。滚动投资也就是让资本家把积累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弥补购买力与总价格之间的差价。只要资本家总是把货币投入到投资领域而非贮藏,就不会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一种根本性解决方案。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维持就是要靠投资—收益的循环,而非一次性的消费。然而资本家的个体投资也是很困难的,为了给剩余资本提供投资渠道,现代金融体系就应运而生了。现代金融体系能广泛寻找可以投资的项目,把资本家所拥有的闲置贮藏货币用各种方式快速地投资出去,投资获得的收益也可以迅速再投出去,形成滚动投资。货币一直在流通之中,就不存在购买力与总价格之间的差距了。各种票据交易和风险投资都是在这种资本投资的压力下出现的。当然,这并不是说由于对经济危机的恐惧而使得这些模式出现,它们只不过是资本寻求自我增值的本能和规避经济危机的方向恰好一致罢了。?  但是,对于任何投资而言,既有回报也有风险,任何投资都有失败的可能。一旦投资失败,就造成了现代金融体系的危机,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始于2008年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造成了目前仍未走出萧条的全球经济衰退。欲使投资规避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资新的科学技术,利用新的生产力开辟经济体内新的增长点,全球资本主义在这两百余年来的快速增长,也是伴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历程,但是目前能否开发出新的生产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不是资产阶级所能一厢情愿的事情。?  第四种方法,叫做货币宽松。货币宽松的执行方式包括降低存贷款利率、银行准备金率和量化宽松等政策,其着眼点不是资本家因为投资前景不明而贮藏的货币,而是给市场注入新的流动性,以解决具体劳动向抽象劳动转化困难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所带来的新的货币流通性,在信用货币手段,最有可能导致的是通货膨胀,因为它稀释了原先货币的购买力,所以亦有明显的副作用。?  小结与展望?  随着互联网逐步渗透入人类的经济生活和现代交通技术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空间与时间间隔变得愈发不那么重要,全球一体化越来越接近现实。在这种生产力大背景之下,经济全球化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本的跨国流动使得全球的生产要素和劳动力都能够被统一配置,虽然从表面上看,资本可以操控的资源更多了,但是反过来也意味着资本距离其所能扩张的终极边界也越来越近。一旦有朝一日,全球资本的扩张不受限制,从而囊括了全球的各种生产要素,也就表明未来的资本不再有向外扩张的可能了,此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将成为一个唯一的体系。既然是资本主义体系,这个最后的、唯一的经济体内所积累的矛盾也必然是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与生俱来,根本无法去除的资本主义总危机。这种矛盾一旦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就再也没有向外辗转腾挪转移矛盾的空间了;而对内,无论借债还是扩大投资,都寄希望于未来不可期的劳动收入来调动当前的资本积累循环,但是未来却是一个未知数。总之,在空间和时间的尽头,资本主义经济迎接的必然是资本积累循环的中断与自身矛盾的不可解决。正如凯恩斯所言—“在长期中,我们都会死去”⑧。

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文

  21世纪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世纪。资本主义的变化与发展直接影响其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文篇1
  浅谈资本主义未灭亡的原因和本质

  一、 资本主义仍未灭亡的原因

  列宁说过,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而帝国主义的垄断性、垂死性和腐朽性,使其正在加速走向灭亡。然而,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国家却在经过了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并巩固了统治,创造出了新的经济繁荣。“资本主义现在,至少是当下,已经出现了胜利者的姿态,它曾经看上去已经被送进了垃圾箱,今天又从历史的垃圾箱里钻了出来,在这个地球上又重新挺拔起来,而且在用各种新的方式表现自己”。

  (一)资本主义的新特征

  冷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黄金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就,特别是工人的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社会财富极大增加。在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流行起来。这种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表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再生产的所有各阶段,并遍布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各个领域,进而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新特征,表现在:

  1.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企业制度方面的新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股权多元化的形式,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实现股东和经理的分工,这样能让具有专业管理和经营知识的人才经营公司,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和决策制度,使决策更科学。并且通过出卖股份给雇员,使企业成为雇员持股性质,把工人由“会说话的机器”逐步看作是“参与人”,以此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协调劳资关系、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逐步调整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实现资本主义企业由以股东为中心到兼顾利害相关者利益的转移”。

  2. 分配关系领域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新时期,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要求分配也要与之相适应,所以分配也要社会化,在产品分配和再分配方面,资本家在保证自己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变化分配制度,比如在产品分配上实行高工资、高消费政策;在产品再分配上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措施。客观上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3. 科学技术领域和社会生产领域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并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形成和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了经济和生产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些科技、科学活动也逐渐由个体研究发展为主要由国家统一协调。国家对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一是成为科研经费的主要提供者。二是根据经济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科技政策,并投资建立新的生产部门、改造旧的生产部门、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

  4. 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改善劳资关系,与工人、工会进行协商和妥协,竭力把工人阶级斗争纳入到改良主义的渠道中去;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由于资本主义给人们造成的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进步,所以使其不得不修改一些社会价值目标,使人民的民主意识、公德意识、道德意识、文明水平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资本主义国家还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综合调控,来减轻生产无政府状态的严重后果。

  上述的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私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并使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得到了暂时的缓和。

  (二) 阶级斗争的作用减弱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技术的进步,已经创造出一种物质繁荣、生活舒适的状态,而这种“虚假的需要”抑制了“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的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在生产领域,也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发达工业社会可以继续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可以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一种越来越好的生活,它把工人从以前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残酷的现实剥削中解脱出来,但是这也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反抗能力和工人阶级政党的社会基础,也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奋斗目标和政治态度,致使资本阶级至今仍未被它的反抗阶级打倒。

  (三)产生新制度的条件不成熟

  唯一可以否定、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胜利不是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 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保障。正如 1859 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要想使资本主义制度彻底灭亡,不是仅靠其自身的腐败和瓦解,而要努力发展生产力,让适合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出现。

  但是这些新变化、弱化的阶级作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只是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却没有变。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各种缺陷和消极方面。

  二、资本主义一直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等问题

  人人都知道,资本主义会产生巨大的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其实很久以前,柏拉图就指出不平等的两个缺陷:第一,超过 经济范畴的任何偏离都被称为堕落。过分贫穷是堕落,过分富裕也是堕落;第二,不平等会瓦解 社会的统一,人民“社区”的统一,在大多数社会都存在着两个社会,一个是穷人的,一个是富人的,两者的利益截然不同。

  (二)资本主义的失业及贫困问题

  今天,由资本主义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实质是生产社会化的极端形式,即生产的社会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流动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的浪潮已经蔓延到世界各处,浸润到所有的地方,但是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全球竞争”。很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外的低劳动成本中作为消费者获益匪浅,但是作为劳动者,他们就受到了莫大的威胁。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在生产商品上是有巨大效率的,它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他现在正在进行的生产,大部分的工厂都有过剩的生产能力,许多工人都失业了,过剩的能力和失业是现实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失业不是资本主义失常,而是表明了资本主义不能正常运转的原因,资本主义是不能成为保证充分就业的经济体系的。随着失业而来的首要问题就是贫困,而资本主义中的贫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我们要面包,我们也要玫瑰”。精神贫困如何治愈?我想一份不错的 工作是真正有效的方法。人类需要工作,就像马克思所说,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但我们也看到,资本主义不能保障所有人的就业,更不用说给人们好的工作了。

  (三)资本主义缺乏民主的问题

  资本主义同民主是相悖的,现在很多人欣羡资本主义多党轮流执政,他们认为这就是民主,但是这些执政党始终是由资产阶级组成的,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而资产阶级是一个有特权的少数阶级,它是一个“稳定的少数阶级”,它“拥有的 政治权利至少或等于那些被选举出来的官员,并同任何其他的稳定的集团不相称”。同时,以美国为例,在竞选国家总统时,两党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两党竞选,不过是在电视上尖刻犀利的表演辩论技巧,然后私下里在同一个幕后集团里瓜分“政治蛋糕”。这种不切实际的“民主制”,会使资源转变为政坛上无休止的争论,从而牺牲中长期的经济与社会收益,不可能建立起强大的经济体,不可能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最大收益。而且之前也谈到,资本主义的失业状况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特点,可想而知,当一个人的工作越是不稳定,他就必须竭尽可能的保住这份工作,经济越是具有竞争性, 管理者们就会越强调他们的下属必须更努力工作,资本家只想从工人那获取更多的工作产品,实现更大利润。他们不会考虑工人的生理和 心理的承受能力,事实上“工人们是否可能幸福,是与他们无关的”。所以资本主义不管是制度上还是 实践中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四)资本主义的生态问题

  不仅资本主义世界,全球现在正面临着 环境恶化的威胁,这种威胁已经动员起数百万人民,投入了大量资金来调查和治理,这无疑是好的消息,但是坏的消息就是,只要资本主义仍存在,保护我们家园的实践就无法真正有效进行,因为资本主义有三个与生俱来的特点,第一,资本主义扩张的原动力;第二,来源于资本主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危机趋向;第三,资本主义的核心要素,资本的无限流动性。这三个特点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对生态破坏的制度性力量。另外,保护环境,要求过度 发展的国家节制消费,要求发展中国家以消灭贫穷为目标去使用它的资源,但这正好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要求相悖。根据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过度发展的国家必须要更多地进行消费,因为它们对于发展中国家是关键的市场,而相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削减公共开支,开放经济,吸引国外投资。而且,生态帝国主义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直接元凶。所谓生态帝国主义是在当代全球化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并对这些国家进行生态掠夺,即生态殖民。

  三、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启示

  重读《共产党宣言》,我们更加理解了资本主义制度出现这些新特征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其无法根除的定时炸弹。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要坚定“两个必然”的信念,正如所提出的那样,我们要继续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始终保持制度自信,让共产主义这个幽灵在世界徘徊吧!
  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文篇2
  浅析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六十多年来,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涉及面广泛,大致有如下五个方面: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适应了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二,在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这些方面的新变化主要有:一是职工参与决策。二是终身雇佣。三是职工持股。第三,在社会阶层、阶级结构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表现为: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公司内部的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分离,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手中拥有和掌握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最终成为以利息股票为生的食利者;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第四,在经济调节机制方面发生了新变化,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的运行和发展。当然,这种经济调节机制是有限度,它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产生。第五,在政治制度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表现为:一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二是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三是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四是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对于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新变化,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透视,从而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上述所列举的当代资本主义五个方面的新变化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说,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新的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的生产关系必然将不断出现和发展。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不管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发生怎样的新变化,但其所固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这是因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分析的科学性。对此,我们可以通过2008年所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作出分析。

  二

  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国内的股票市场经常剧烈波动,时不时的就狂跌;IT产业泡沫破灭;“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的征兆。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了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大力发展信贷业务,使人们的购房意愿增加,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为提高资金周转率,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许多金融机构将持有的大量房地产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成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并经过层层包装向社会出售,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由于贷款成本低,房价又不断上涨,次级贷款证券的买卖也成为了一种发财致富的手段,受到人们广泛追捧。诸多银行投资基金,金融公司直接或间接购买了大量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似乎给人们造成一种经济繁荣的现象,但这种经济繁荣的现象是虚假的。在表面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美联署为了减少美国经济泡沫化,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连续17次加息,使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5.25%。利率的提高使购房成本增加,加重了购房者还贷的压力,社会中实际支付能力无法跟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出现大量信用违约的次级贷款,当美国房贷按揭违约率达到一个临界点时,次贷危机便随之产生。次贷危机爆发后,巨额损失不可避免,由于美国政府没能及时遏制次贷危机的蔓延,金融机构相继倒闭或是陷入财务危机。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公司破产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上升为金融危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由美国所引发,因此,美国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面的打击。危机不仅使美国金融业元气大伤,而且使实体经济也遭受重创,同时还给美国民众在经济安全感、投资理财、消费习惯等诸多方面带来严重影响。

  不仅如此,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仅蔓延到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欧洲各国与日本,而且也影响到资本主义的小国,如冰岛,整个国家濒临破产,全球金融危机使西方资本主义遭受严重打击。由于美国遭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严重,短期内很难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由此而造成的了美国经济的衰退并拖累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许多国家以美元作为基准货币、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并拥有大量美国债券,还有强大制造业依赖对美国市场出口,这不可避免地使世界各国经济遭受很大损失和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也随之衰退,直至今日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从2011年9月17日开始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就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后遗症所导致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三

  对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透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必然”重要结论。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他们认真研究和考察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身所存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此次金融危机的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样,根源也都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剥削制度。资本家不仅无偿占有生产资料而且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无止境地追逐剩余价值,使生产力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但是资本家贪婪地追逐剩余价值的狭隘动机却无法处理好日益扩大的生产与产品的消费问题。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一矛盾始终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生产相对过剩又引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马克思曾经指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实质都是产品的相对过剩,即生产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而过剩。在此次的金融危机中,美国为了消费掉过剩的产品,用信贷手段来刺激过度消费,还对买不起房子的人实行次级抵押贷款,以刺激经济发展。为了消费掉过剩的产品又导致过度消费,为了避免泡沫化经济又要打压过度消费,生产就必然过剩;要解决生产过剩又会导致过度消费。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一天,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解决,生产过剩和消费过度的难题永远不会解决。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对于研究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仍具有适用性。虽然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在金融领域,但根源却在生产领域。在美国,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现实生活中实际支付能力的需求还是无法跟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只不过在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其表现形式不是生产出来的住房卖不掉,而是通过贷款,转移到得到住房的穷人身上,但他们实际上却无力支付房款。因此,尽管表面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过度发展金融业催生的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其隐含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就显现为经济运行的现实矛盾。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先兆的次贷危机,并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它只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与产生,表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破产与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以凯恩斯主义为导向的经济政策,经历了持续二十多年的经济繁荣,被称作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但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和美元的大幅贬值,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持续的生产过剩和利润率低迷,甚至形成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的局面,这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了。并且,从20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开始由国家垄断阶段向国际垄断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理论。如果说国家垄断阶段需要的是凯恩斯主义,那么国际垄断阶段需要的则是新自由主义,以弗里德曼、哈耶克等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受到政府的青睐,其政策主张被当做解救拉美国家和所谓转型国家危机的药方,先后成为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在美、英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英两国推进的新自由主义模式,不仅在跨大西洋经济整合中,而且在由国际垄断资本推动的全球化一体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新自由主义政策坚信市场的有效性,认为私有经济和竞争性市场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的功能,无须人为的干预。新自由主义在主张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的同时,更加强调金融资本的作用,反对对金融资本的严格监管,推崇金融自由。但是市场经济并非尽善尽美,它本身依然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动下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病就更加突出了。随着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全球迅猛扩张,也使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空前加剧。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导下的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在实践中证明行不通。这也表明,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就必然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不管资本主义采取什么方法都无法给予彻底解决。这就充分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揭示的“两个必然”重要结论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四

  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及其无法克服,它就必然要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因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尽管当前新自由主义政策在经济危机中遭遇到了挫折,甚至在西方兴起“马克思热”,但这并不意味资本主义就会很快面临终结。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关于这一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也作出过深刻的揭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写道:“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决不会”重要结论。我们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但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又是有条件的,只有资本主义以私人占有为根本特征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制约着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并且与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具有根本不可调和的矛盾时,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才会冲破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关系,资本主义才会宣告灭亡,社会主义才会胜利。换句话说,只要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给现代化的发展留有空间,资本主义就会苟延残喘,甚至还表现出较为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对“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要有深刻、全面、辩证的认识。首先,“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其次,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与联系,既要看到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客观性、必然性、规律性,又要看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社会主义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实现“两个必然”,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能够使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道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也引起当今全世界的瞩目,因为,它为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探索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1. 有关资本主义优秀论文

2. 浅谈资本主义发展论文

3. 资本主义论文

4. 有关资本主义的本质论文

5. 有关资本主义文明论文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