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团结合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我们应对于院团结合的背景进行了解。在院团结合之前为两团一校,两团一校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音乐舞蹈学院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对于音乐与舞蹈都有所掌握的学生需求较高,并且由于各大高校现在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措施,因此就将院团相结合发展,从而将学生对于音乐以及舞蹈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使得当代对于艺术人才的要求得到满足。
在对于新模式以及新学院即那里的过程中,分别采用五个方面对于全新的音乐舞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施:(1)建立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学院;(2)将之前两团的人教人员进行集中,对于新学院的学生进行教学,从而增强新学院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为学生的专业实践创造良好的机会;(3)将院团之间存在的劣势通过互补得以减少;(4)将院团合作做成课题,从而进行推进,以实现工作的顺利开展;(5)将艺术实践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在建立新模式的过程中,我们的实施并没有局限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内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创新进行实现。
对于新学院的建立过程中不仅对于新模式进行了实践还从中对于其的经验进行了总结:(1)音乐与舞蹈的合作教学不仅将培养的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行了提升,还使得师资力量得到强化,专业化教学水平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当中;(2)院团合作做到了音乐无舞蹈院校的良好合作,从而实现了发展过程中的双赢;(3)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教学新课题也不断的随之发展起来。
各大高校的音乐舞蹈学院自2005年建立后,院团合作就随之发展壮大了起来,并且应用到了许多的其他专业之中,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发展,满足当前社会对于全方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
一、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后,不但提升了学生对于音乐以及舞蹈的专业知识掌握水平,还使得学生的表现力和情感体会都得到了提升。例如在教学中,两团人员会除了技能方面外,增强学生对于实践经验的积累,从而通过学生不断的在舞台上实践,积累关于技能方面的经验,熟悉舞台表演的规律。这一做法不仅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还通过实践对于舞蹈以及音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经验积累,加强自身对于观众的感动能力以及表演过程中各个流程之间的配合,并且在实践中养成不畏艰辛的吃苦耐劳精神,达到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的目的。这些综合的效果是通过音乐以及舞蹈长时间对于学生的熏陶所产生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对于学生起到发展作用,因此我们应将音乐和美术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对于学生进行不断的感染。
2.促进人才的培养。在院团合作的基础上,不仅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也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促进了教师以及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也促进了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通过接受教育,也可以通过在教育过程中不断的自身完善从而得以实现。另一方面,院团结合后,优秀的退役演员可在其中充当教师的角色,从而将自身所一类的经验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并且毕业后可以对于优秀的学员进行聘用,做到人才的利用。艺术中专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进入到我学院进行专业化的学习,并且一些专业的演员也可进行进一步的深造,从而对于自身的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学员的能力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由此可见,这种教育模式无疑是一种良性的循环,从而对于人才进行培养,并且有利于促进两团一校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3.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这一教学方式的改革,诸多学者都投入了较大的关注,然后大多的研究结果都只注重于改革效果的观察以及改革数据的罗列,并且没有深层次的对于教育理论进行分析。我们都知道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作用的,理论对于实践进行指导,而实践则是验证理论的途径,只有在实践后才能证实出理论的正确性以及可行性,因此在对于院团合作这一模式我们应付出实践后不断的对于这一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找出,得以解决,并且对于其中的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效果进行分析,提升看待这一教学方法的视角的广泛程度,从而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进行合理的分析。
二、结语
对于艺术院校来说,两个科目相结合具备其自身的差异化以及多样化,因此本文所探究的音乐以及舞蹈相结合的课题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各大高校将音乐舞蹈教学相结合,建立起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的广泛程度,又增强了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促进了全方面发展的人才。通过对于新模式发展的不断探究,我们发现了其中的优势以及实际意义所在,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加强对于这类院校的建立,并将其经验应用到其他院校的专业建立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马达,董皞.“院团结合”音乐舞蹈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1(01).
[2]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翩跹舞影迎华诞——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的历史与现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4).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