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课程服务学科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4-24 09:49  

  信息检索课程面临发展窘境,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对课程内容、设计进行改革,加强与院系合作力度,实行嵌入式教学,以课题为抓手,将学科特色融入信息检索课程教学中,发挥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的学生的积极作用,整理好课题,形成学科专业数据库,为学科建设服务。

 


  近年来,关于信息检索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的文章不少,对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探讨文章也日益增多,但把两者关联起来分析的论述很少,本文力图在信息检索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与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结合方面进行探索。

 

  一、信息检索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国内信息检索课程内容大多是讲授数据库利用方面的内容和方法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较少涉及,不够重视,表明了我国高校信息课程改革还停留在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层面。[1]

 

  信息检索课程地位不高,学校不够重视,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课程建设远远落在时代的发展的后面。

 

  目前大部分高校信息检索课是作为公选课开设的,课程随意性比较大,上课时间经常放到周六、周日,会受到学生因要参加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各种考试的影响,上课出勤率无法保障。[2]

 

  (二)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教师课堂讲授仍是主要的教学模式,学生接受知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信息检索课一般以公共选修课形式开课,学生选修率低,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也就是说,大学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选修这门课程。由于学生学业层次不同、专业不同,他们对信息检索的需求也会不同,这给任课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课程教学带来了不少压力,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完全一样,很难做到分类指导,因需施教。[2]造成了在教学方式上只重共性,不重个性。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到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而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强调论文、课题、经费的现状,不少教师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面花费精力较少,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

 

  (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意识淡薄

 

  学生自觉利用信息的意识比较薄弱,学习热情不高,对自己专业的学术动态关注不够,存在比较严重的拿学分思想,对于信息检索课程,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不能体会这门课程对提高自己综合素质有多大的帮助; 现代网络环境下成长的这一代孩子,不少具有一定的检索技能,觉得这门课程是多余的,信息检索自己就可以学会。[2]

 

  (四)教材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和教材相对陈旧,专业针对性不强。根据读秀学术搜索统计,按“文献检索”书名一词检得中文图书831种,按“信息检索”书名一词检得中文图书1076种。教材众多,但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材主要是介绍检索理论和基本检索技巧,课程教学与学生专业联系不够紧密,学科针对性不强。[3]

 

  (五)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考试方法很多是笔试,考题侧重于检索基础理论和检索技巧的考核, 题型有填空、判断、简答、论述等项目,只要背熟课本及课堂笔记就容易获得高分,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考查不出来。[4]

 

  (六)专业师资队伍缺乏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检索课程开设有两种情况,大部分由图书馆的图书馆员负责开设,部分由院系的专业教师负责开设。目前国内图书馆员没有像医生那样严格从医资格准入制度和严格的从业标准,缺乏具有较深学科背景和良好信息检索能力的人才。[5]

 


  二、信息检索课程服务学科建设改革的对策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界的一种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全新服务模式。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成为国内最先引进学科馆员制度的图书馆,200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始实施“融入一线、嵌入过程”的新型学科服务。此后,不少图书馆也陆续开展了学科服务,学科服务的发展势头很猛,然而目前国内学科服务尚未成熟,服务水平、质量参差不齐,最主要的原因是图书馆缺乏具有学科背景和文献检索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地方高校这方面的人才尤其缺乏,有必要寻找更为有效的途径解决学科服务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应对信息检索课程进行改革,寻找服务于学校的学科建设的契合点,见图1。

 

  (一)更新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贯彻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改变教学内容,以课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通过课题导向来构建人才培养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问题,主动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实现研究与教学的统一,逐步形成基于课题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6]

 

  改变教学内容,以课题为导向 。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几大知识模块,见表1,以课题为抓手,促成同学带着问题去实践。

 

  改变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侧重于知识授受,而大学参与性教学提倡的是学生在参与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情感以期得到全面的发展。有三类比较适合学生参与的大学教学方式,即讨论参与模式、研究参与模式和实践参与模式。[7]泛信息环境下,当前的教学方式应该由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以一定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5]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提问题为主,注意互动讨论。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时尽量举一些学生身边的例子说明各个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课题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践课教学在图书馆、QQ群讲授与演练。实践教学部分还采用编写检索题目,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所学的手段解决问题,提交检索报告,随时根据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

 

  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本课程的讲义和课件放在QQ群上,要求学生通过远程下载的方式来学习相关内容,平时的作业要求做成电子版,并用 E-mail、ftp、微信等方式进行提交,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和获取资源的能力。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方法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获取知识的重要性下降,学生通过网络利用慕课、精品课程、公开课、专题论坛等丰富资源,按自身的需求自主学习、阅读。教师利用 QQ群、微信、飞信、微博等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信息资料,增强师生的互动和学生彼此间的协作。 [3]

 

  改变课程考核方式。采取调研报告或文献综述作为考核方式,见图2。

 

  将学科特色融入信息素质教育。把同学根据课题、问题或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每组成员最多5人,少则3人,分组后每人提出1-3个本人关注的与信息素养有关的生活、学习问题,之后分组认领并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没有认领的问题师生共同关注讨论。要求全体同学真名加入QQ群,方便课后学习讨论。每个同学独自完成1份PPT作业,内容包含:个人简介、家乡风土人情、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毕业班学生结合毕业论文选题,提高检索能力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能力,写下自我信息素养提高的总结。每组成员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题,完成所选课题的检索报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选题,独立完成课题报告,也可以自愿组成小组,共同查找资料、汇总与整理资料、以小组团队的形式合作完成课题报告。

 

  通过课题报告的形式,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研究兴趣,大大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获得了信息检索、信息利用等技巧,为今后的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小组团体合作方式让学生增强了分工协作精神,锻炼了自己在团队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利于创新能力的养成。[8]

 

  (二)整理课题,建设学科专业数据库

 

  依托互联网,通过信息课程对学校有特色的学科作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学科平台将收集起来的资料进行资源梳理、集中整合、规范共享。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根据课题内容进行分类,逐步建设学科专业数据库,既提升学生自主的专业学习和科研能力,又促进学科建设。

 

  龙岩学院图书馆利用购买的LDSP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围绕学校最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品牌,广泛收集这两方面的资料,帮助用户利用好各类电子资源,以专业的素养面向用户开展多样的个性化服务。前几年开设信息检索课时,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专业来收集有地方特色的资料,一方面通过学生更广泛搜集到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方面的材料。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研究兴趣,经整理,按课题整理成学科专业数据库取得一定成效。

 

  目前龙岩学院图书馆得到中央财政项目支持,正在建设客家文化数据库,通过政协、文史办及热心的同志多方努力,收集了相当数量的客家文化资料,其中不少资料很多是非正式出版物,也比较珍贵。利用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客家文化特色库管理平台,将225000页的客家文化书刊、报纸数字化,这项工作已经完成,对客家文化的研究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就龙岩学院图书馆来说,客家文化数据库建设解决了平台问题,有了良好的开端,今后还要解决的问题有:

 

  一是资料收集困难问题。这些资料散落在研究团体、机构和民间上,需要不少人力去搜集。对策:多与这些团体、机构联系,加强合作;利用热心的师生多留意帮忙收集。二是专职建库人员少问题。对策:通过信息课程把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的学生组织起来,参与建库工作。三是图书馆与院系合作,构建学科平台建设与院系共同建设专门学科资源,整合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数字资源的整合,主要是做好学科资源导航工作,在学科网页上体现学科的学术动态、研究热点,提供学科资源的使用指南,收集设置学科博客、微博的链接。

 

  加强与院系合作,信息课程实施嵌入式教学,让具有一定学科专业知识的学生选好课题参与到信息课程教学中,选题既要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地域的特点;还要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兴趣,突出学术性。[6]红色文化是龙岩中心城市文化的灵魂,龙岩学院图书馆要加强与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合作,在旅游专业开设信息课程,课程内容要把龙岩的红色旅游结合进来,让学生按课题完成报告,经整理逐步建设红色文化数据库。与生命科学学院加强合作,跟专业老师合作,让学生在信息课程中参与省级重点学科——兽医学的学科导航、学科百科、学科博客、学科动态等建设中。

 

  建立信息共享空间,开展学科服务。借鉴学习上海交大图书馆首创的IC2 创新服务模式,促使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服务得到有效的融合。上海交大图书馆提出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与“创新社区”(Innovation community)两种理念的职能互补和整体优化,将信息素养教育当作学科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导向,倡导信息素养教育要有多层次、多维度的拓展与创新。[8]

 

  三、结束语

 

  学科服务任重道远,探索信息课程改革之道,加强与院系合作,将学科服务嵌入教学工作中,既解决了图书馆缺乏具有学科背景和文献检索能力相结合的人才问题,又能充实学科服务的内涵,提升学科服务的层次,拓展学科服务的广度,实现课程改革和为学科建设服务的双赢。

 

  作者:江思泽 来源:管理观察 2016年15期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