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类研究生新生压力源及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24-04-30 16:36  

  摘要:理工科类研究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后备军,积极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应对压力的能力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必备条件。因科学研究工作的特殊性,他们所面临的压力也有特性,加之新生在进入科研环境的初期,面临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压力应对的结果关系到日后的学习生活,因此,对理工科类新生的心理压力研究十分必要。通过调研和访谈详细分析了学业、科研、职业与就业等方面压力的来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个人、导师团队,以及周围环境给出应对对策,为理工科类研究生新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理工科类研究生新生压力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3-0159-02


  近年研究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频发引导社会的广泛关注。长期压力过大会使人出现认知偏差、心理焦虑、心情抑郁等问题[1]。理工科类研究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后备军,不仅需要有学术研究能力,积极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应对压力的能力更是必备条件。他们因科学研究工作的特殊性,所面临的压力也有特性,加之新生在进入科研环境的初期,面临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压力应对的结果影响日后的学习生活,因此对理工科类新生的心理压力研究有助于新生更好地适应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是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北京一所普通高校为例,结合从事理工科类研究生管理工作经验和部分调研访谈进行分析,为深入认识理工科类研究生新生压力的来源,找寻对策,以为研究生更好地适应的学习生活提供参考依据。


  一、理工科类研究生新生心理压力情况分析


  心理压力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压力源反应形成的一种持续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2]。压力源是导致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情境、刺激、活动、事件等[3]。即压力源是压力产生的根源。研究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源于压力。持续过高的心理压力可以使人们出现认知偏差、焦虑、情绪激动、易激惹、行动刻板等问题,甚至影响人们个性的深层部分如自信心等[4]。


  宋晓东采用问卷结合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对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心理压力调查发现,学业、生活、情感、社交是最常见的压力影响因素,高校要促进沟通、关注导学关系、完善平台、注重培训、重视健康五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5]。


  马京帅认为理工科类研究生特殊的学习生活方式使得他们与其他学生心理健康因素不同,主要有外部压力、内部主观和教育指导三方面因素,从研究生自身和学校两个层面给出建议[6]。


  综上,已有研究主要是针对研究生群体,而理工类的新生相关研究较少,且仅停留在压力层面,对压力产生的原因少有分析。因此,本文從研究生新生的角度对压力源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对策。


  二、理工科类研究生新生心理压力来源分析


  (一)学业压力


  马京帅认为研究生的主要压力是学业压力。根据不完全调查,该校69.70%的理工类研究生新生存在学业压力。学业压力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能单纯依靠教师讲授,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有探究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性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学习方式的改变,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的学生来说需要有调整适应的阶段,往往会在此时产生较大的压力,甚至是焦虑。


  2.源于课程本身的难度


  理工科类的课程逻辑性强,研究生很多课程都是与最前沿的专业知识结合,因院校背景不同和基础专业课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有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过相关课程,直接跨越到高级阶段。因此,对研究生来说,难易水平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


  3.学习氛围的变化


  朋辈之间在学习能力方面和对待学习态度上差异减小,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使得自身的优越感降低,学习竞争越来越大,造成自信心不足甚至会有自卑心理的出现。


  (二)科研压力


  科研压力对于研究生新生来说,主要是基于当前的科研任务和科研目标的设定。研究生第一项科研任务是确定研究内容和方向,这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创新和突破,这也是日后科研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阶段容易产生压力。如果科研目标的设定与自身能力不符,如科研目标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科研压力的产生。该校对于学术性的研究生要求在毕业之前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这是最基本的毕业要求。科研水平在研究生奖学金评选中占有重要比例,荣誉和奖学金的双重收获对研究生有很大的激励,这也会使得学生过度追求发表文章而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导致压力和焦虑的产生。而如果目标设定低于毕业标准时,可能自我评价偏低,往往需要给予关注,避免因毕业的压力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


  (三)职业与就业压力


  1.对就业和职业的迷茫


  近年来社会就业的竞争压力增大,很多学生误把读研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不知道自己未来能做什么,对未来发展比较焦虑,自身没有很好的定位。有新生迫切了解同研究方向的就业情况,往往把前人的经验结果同化到自己身上,加之对于研究并未完全了解,导致产生消极的情绪,如果这时候没有正确的引导,往往会产生压力。还有学生是在职工作后考研,这种因对先前工作的不满意,带着期许读研面临更高预期的再次求职压力。


  2.从就业的专业程度来说,研究生的就业缺乏专业的指导


  研究生阶段没有就业的相关课程,很多学校在本科阶段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加之在大四准备考研,缺乏求职和实习经历,在求职的技能上的表现是能力不足,使得新生缺乏就业信心。


  (四)其他方面


  1.人际交往方面


  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理工科类研究生大多都是以导师团队为课题组,这是研究生阶段相处最多的人际交往环境。新生面临与这一团队关系的建立,特别是与导师在学术研究方面尽快地找到平衡点,很多研究生因研究方向、科研任务、研究进展等方面与导师找不到契合点,又不会有效沟通,与导师关系紧张,产生不良情绪问题。此外,理工科类科研环境比较特别,理工科类研究生往往会把精力过多地投入到学术科研中,与外界沟通渠道少,建立新的情感支撑的途径少,当他们遇到挫折困难时,不容易找到有效的释放途径。


  2.经济方面


  大部分研究生的奖助学金基本只够支付学费和住宿费,日常的生活费还需要家庭的支持,科研任务以及和空间的制约使得他们在读期间从事兼职的可能性不大,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可能会更大。


  此外,原生家庭、情感、健康等因素都会带来不可预期的压力。


  三、调整理工科类研究生新生压力的对策


  (一)重视自我教育,深度挖掘研究生自身潜能


  自我教育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的最有效的形式[7]。助人自助是心理辅导的最基本原则,研究生已基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需要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新生入学时,为研究生新生提供专业方面资源,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其认识自我,充分利用自身的能量调整适应研究生生活,从容应对压力。例如有针对性地开展理工科类新生心理知识培训,帮助他们客观理性地剖析压力,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正视心理压力和相关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方式应对解决;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针对理工科类新生可能产生的压力,给学生提供专业领域前沿动态、学术论文写作、学术报告、职业引导等方面资源,使得学生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了解专业和行业动态,从而有规划地完成学业,为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二)充分发挥导师团队优势,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导师团队是研究生日常学习非常重要的环境,包含三个要素:导师、同门师兄师姐、导师团队氛围。导师在研究生中有很好的威望,除了指导学术研究外,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导师应尽快掌握新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压力给予疏导,适时给予支持鼓励,使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获得认同,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激发动力。同门师兄师姐对新生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们自身良好的行为态度,对新生是一种示范,新生还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取课程、学术研究的经验,帮助自己顺利过渡并逐渐融入导师团队。新生与团队建立良好关系,有利于其形成新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越多,越偏向积极的应对方式者,心理健康状况越好[8]。导师團队氛围也是重要的因素,理工科类的研究实际是发现、探索的过程,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有利于压力的释放和分解。例如,很多导师团队会定期召开组会汇报试验科研进展,组会的模式是很好的倾诉与倾听的机会,有利于建立信任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关系,在处理压力时能够以积极方式应对。


  (三)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加强专业化水平建设


  学院要充分发挥党团班干部的作用,营造和谐友善的氛围,利用朋辈互助,给予切实有效的支持;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学生状况和理工科类新生的特性,有的放矢。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开展分类指导,利用政策缓解学生困难。结合理工科专业特点,制定完善各类奖助制度,促进公平。拓宽与学生沟通的渠道,针对重点关注学生,做好与学生、家长、导师等多方沟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压力,调节压力水平,寻找应对策略,给予精神支持;心理中心做好新生心理状况的筛查,总结归纳理工科类新生的特征和问题,有针对性、多渠道地做好理工类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新生正视心理压力和相关问题。定期对心理委员、导师和辅导员开展培训,加强心理专业化水平建设,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务实的工作形式为理工科类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海骅,张桐语,刘天舒.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在新生适应中的压力应对[J].教育:德育,2016(12):9-12. 

  [2]刘克善.心理压力的涵义与特性[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1):102-106. 

  [3]李虹.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4]俞国良,王燕.日常生活压力与学生的心理健康[J].教育科学研究, 2000(3):33-39. 

  [5]宋晓东,黄婷婷,景怡.研究生心理压力调查报告:以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3):74-82. 

  [6]马京帅.理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3):40-41. 

  [7]文书锋,俞国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8(5):61-63. 

  [8]姜松梅.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7. 

  [作者简介]王丹,北京工商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