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发布时间:2024-04-27 18:34  

  【摘要】基于分析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首先分析出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预设是生成的前提,两者存在相互转化与依存的关系。其次分析出通过精心预设,课堂留白;结合进程,调整预设;放弃预设,创造生成三种途径,让预设成为生成这块土壤的催化剂,促使教师构建高效、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从而只有精心做好教学预设,才能顺利完成生成,实现学生的数学水平与学习效率的明显提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预设;课堂生成


  对于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深入,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预设与生成问题。而课程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更加注重生成性课堂的构建,能够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彰显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把握,能够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对学生在生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妥善的处理,显而易见预设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兼顾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从而为学生打造出高效、精彩的数学课堂,实现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可以说教师课前的预设,是课堂上生成的前提。因此,在教师备课时对教材进行认真研读,充分准备好教学的资料,整理教学的知识点。同时教师提前备课,还需要做好教学环节的预设工作。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其不可控的因素较多,所以只有教师更为全面的了解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对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一系列状况提前预设,才能更加从容、冷静的面对课堂的一切“意外”发生,从而进行妥善的处理,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预设与生成的转化


  预设就是预先设定与计划;生成是事物的发生、发展形成的结果。可以说,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一个整体,并非是存在矛盾的独立个体,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由于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教学的预设,反而忽略了生成,只是要求学生按照课前的预设内容进行学习,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存在偏差。所以教师只有在课前做好足够的教学准备工作,才能促进生成课堂的有效形成,而生成的发生与完成更是预设的体现,也就是说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因此教师要把握好两者的转化关系,明确预设与生成的本质,促使预设成为学生生成的指南针,以此来构建高效的生成性数学课堂。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精心预设,课堂留白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并不是教师照本宣科的知识传授就能实现的,而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地“预设”,尤其是在教学准备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梳理好教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知识,还要提前预测学生可能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针对知识点提出的疑问等等,以便为课堂生成留白,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与学习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实现学生的高效率数学学习。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所以只有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预设,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轨道,从而促进教师构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数学教师就要做好留白,给予学生十分钟的时间用于思考,鼓励学生去自主猜想长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并进行验证,交流展示。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运用所学的周长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一名学生说:“用直尺分别测量四条边,把这四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另一名学生说:“用尺子测量出长方形的长边与宽边长度,用长×2+宽×2的和就是其周长”;此时,课堂上又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名学生说道:“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将其相加再×2就是周长。”这三种方法都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但第三名学生提出的方法更加简便,而这就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内容。于是教师就可以顺着这位学生的思路为学生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计算出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并且根据课堂生成的結果,鼓励学生推导出正方形周长的公示,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理解与记忆,促使教师高效率地完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只有教师精心做好教学预设,才能顺利完成生成,实现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结合进程,调整预设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也是促进生成的途径。由于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为小学生,其个性差异较大,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有不同的表现,所以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尤其在知识讲解时,学生会产生的不同意见。而正因为课堂教学的千变万化,无论是多么充足的预设也无法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教师也不能掌握课堂的一切动态变化,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想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思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按照学生的学习进程适当的调整预设,以此来促进“意外”的生成。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其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校园导游的角色扮演活动。在家长会来临之际,为家长介绍学校的各个建筑与方向,让学生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方向感,让学生能够根据一个方向去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准确运用词语正确的描述行走路线。其中一名学生说道:“在学校中教学楼是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位于国旗杆的正西方向,而操场在国旗杆的正南方向。”当学生描述后教师给予表扬与掌声鼓励,让全班学生明白介绍一个物体时需要寻找一个中心点,这名学生的中心点就是“国旗杆”。此时,又一名“导游”进行介绍,他以大门为中心点,介绍学校的图书馆在大门的东南方向,而这名学生的介绍完全在教师的意料之外,本以为会模仿前一名学生的思路去介绍其他建筑的正北、正东等方向,完全突破了本节课知识点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就可以根据这名学生的思路进行方向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及时调整预设,去构建出全新的生成性课堂。像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还能了解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等方向,最终为学生的高质量数学学习创造条件。


  (三)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由于小学生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其思维发散、想象力丰富,所以在课堂上会出现很多奇思妙想,这就会导致学生无法跟着教师的预设进行学习。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能够适当的放弃预设,为学生去创造生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可以说,有舍才有得,当教师发现教学效果与课前的预设发生偏差后,就需要果断的放弃课前预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创造生成开展教学,构建高效、精彩的数学课堂,这样一来更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把握,以此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执教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轴对称图形,比如脸谱、蝴蝶、蜻蜓、天安门、青蛙等等。教师的预设内容是让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感知对称轴及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学习兴趣,能够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将图形对折两边部分完全重合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但是在学生直观的欣赏图片中,一名学生却先发现每一个图片的两边部分完全相同,并且用一个长方形纸进行对折剪出一个图形,指出中间的折痕是对称轴,于是其他学生纷纷效仿,利用圆形或正方形剪纸等剪出各种各样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此时,教师就要果断地放弃自己的教学预设,并且充分抓住这个“意外”去创新生成,从而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更利于学生紧紧牢记所学的知识,形成长效、深刻的记忆,最终促进学生的数学水平与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有助于教师构建高效、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实现学生的数学水平与学习效率的明显提升。可以说预设是生成的基础,而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所以通过教师对两者关系的准确把握,为学生做好充足的教学预设工作,并且在课堂上及时调整预设去促进生成,让预设成为生成这块土壤的催化剂,确保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与思维创造性,从而为学生的高质量数学学习奠定好基础。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