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关于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研究
21世纪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自媒体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想法的重要渠道之一。大学生,作为自媒体的重度使用者,其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都有自媒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大学生处于心理成熟的过渡期,容易受自媒体网络上一些非主流因素影响,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因此,如何正确利用自媒体时代环境,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迫在眉睫。
一、自媒体的涵义和特点
关于自媒体的研究较早是由美国的ShayneBoman和ChrisWillis提出,他们认为,“WeMedia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国内许多学者对自媒体有着自己的定义,但归根结底对自媒体的内在涵义基本一致。自媒体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介。这一媒介主要呈现出行为自主性、内容多样性、传播交互性与传播及时性等特点。
一是行为自主性。主要体现于大多数自媒体信息的编辑和传播是个体自发的,不属于任何组织,即便属于一个组织,其发布信息的行为也不具备任何组织行为特征。二是内容多样性。传统媒介受自身属性限制,拥有固定的内容形式,而自媒体平台可以囊括几乎所有传统媒介拥有的内容展现形式,如文字、图片、动图、视频等。三是传播交互性。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偏向于单向性,一方负责传播,而另一方仅负责接收。自媒体则赋予大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传播并分享自己的观点、想法。四是传播及时性。自媒体信息的传播是实时的,不受时间、地点约束,传播速度远超于传统媒介。
二、自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所有价值观念中本质的、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内核。自媒体的出现为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新机遇。
(一)自媒体拓宽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平台
相比传统的课堂教育平台,自媒体平台具有不受时间、地点约束,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等优点。通过自媒体,教育者可以把蕴含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文字、图片或视频形式迅速传达到学生,消除了核心价值观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隔阂,改变了枯燥、乏味、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这一全新平台,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进行相关内容阐释,能够使大学生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并不是空洞的,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时刻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二)自媒体丰富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信息资源
自媒体信息量庞大,其中不乏蕴含富有价值的正能量信息,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同时,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普遍存在感性体验大于理性思维的特点,情感、价值观等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尤其是网络环境,往往能在其价值观形成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平台,人人都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的真实感受,而大学生们也更愿意去翻阅这些电子信息内容,并逐步成为他们接受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这些自媒体信息中的正能量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信息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自媒体促进了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教育者通过自媒体灵活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可以借助自媒体与学生开展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敞开心扉、坦诚相见,实现传统课堂中一对多的单向交流模式向自媒体中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模式转变,提升交流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与此同时,教育者可以借助自媒体平台了解学生在心理上、学习上以及生活上产生的情绪和变化,及时调整并完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重点,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果。
三、自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消极影响
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尤其是在教育环境营造、教育权威性建设以及信息监控等方面。
(一)增加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自媒体自由、随意的传播特点,使得自媒体环境错综复杂,信息鱼龙混杂,并增加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大学生社会经验尚浅,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没有足够辨别对错与真假的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导致价值观没有清晰定向。尤其是在他人选择了处于利益关系而传送信息的基础下,很容易不经实际调查研究,直接上当受骗。
(二)削弱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权威性
自媒体平台传播的碎片化、无中心、随机性的信息内容,促使大学生思想趋向多元化,而以往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权威影响力受到削弱。同时,自媒体的发展和广泛使用打破了教育者在传播知识、信息上占相对主导地位的局面,大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逐渐向主动获取信息转变,甚至成为主动传播信息的主体。自媒体信息的碎片化以及教育者主导地位的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权威性。
(三)加剧了信息监管的难度
现有的网络信息监管机制难以满足自媒体信息发展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不良信息、舆论泛滥的自媒体环境。自媒体兴起之前,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在教育者手中,发生应急事件时能够迅速控制事态的发展方向。到自媒体时代,大众不再被动得接受信息,每位自媒体使用者都享有主动接收信息、传播信息的权力,加上自媒体用户的匿名性,给信息监管带来了巨大困难。个人言论道德责任的削弱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意识的泛滥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混乱,造成讯息传播的无序状态,给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四、自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复杂的自媒体环境,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掌握自媒体信息技术,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自媒体教育模式,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媒体信息,学会辨别真假,理性思考。
(一)创新教育理念,提高自媒体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
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过于单一、枯燥,常常忽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导致课堂沉闷,学生难以接受,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者必须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形式多样、传播迅速等优势,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利用自媒体平台上富有吸引力的多种信息获取、交流和沟通方式,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而提高教育实效。
(二)开展素质培训,提升教育者信息辨别能力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体素质培养工作,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教导大家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理性对待自媒体信息。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一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或课程,提高学生辨别自媒体信息的技巧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自媒体平台积极关注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的思想变化,及时调整教育重点,并适时利用自媒体平台开展热门话题讨论,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积极的思维看待事物,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三)掌握话语权,营造大学校园良好的自媒体环境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新媒体宣传部门,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专职工作人员,强化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学校网站等平台建设,赢得网络舆论主导的主动权。在传播信息时,要积极走进学生,主动设置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话题,吸引学生参与到自媒体交流中,并在交流中引导,推动正能量的、权威的、主流的信息走进学生群体。与此同时,高校可建立心理疏导、就业服务、专业指导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自媒体信息发布平台,积极听取学生在相关领域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并及时作出回应,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简介:张佳玲
第2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的路径探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我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原则,因此它被列为学校树人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同时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最主要的任务。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正式接触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帮助学生所树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人生价值观念发展,所以众多小学教育教师应该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积极的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他们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从根本上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文化的根本,代表着我国社会的主导文化,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方向。校园文化建设是引领学校教育思想、教育改革的旗帜,小学生群体作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年龄小,认知较浅,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我们要以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差异性为出发点,以建设优良校风、学风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建设和谐校园。我们可以通过张贴横幅、标语、画像等,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可以将科学家、文学家等名人画像挂置在教学楼道墙上,激励学生向他们看齐;我们可以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宁静致远”等条幅挂到教室里面,反映出班级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在学校餐厅布置“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标语,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等。
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活动
孝道是我传统文化观念之一,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孝道,“百善孝为先”更是我国耳熟能详的文化理念。现如今,由于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并且由爷爷、奶奶等看管,爷爷辈通常都比较孙子、孙女,这就给孩子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笔者之前看到一个网络视频,其内容大致是:孙子想要一个玩具,但由于价格太贵,奶奶就没给孩子买,这时视频中展现出孙子扯着奶奶头发大口大叫。通过这个视频可以看出,我国孝道正在逐渐被现代化社会所淡化。基于此,学生可以展开“每日一孝”的感恩教育活动。这种体验式教育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该主题,制定出一系列的方案,并由教师、家长来知道学生完成这一体验式活动。通过“每日一孝”活动,让学生每天能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说一些心里话、为父母庆祝一次生日、为家里做一些家务活动等。
三、加强校园文化宣传
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的宣传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选择优秀的学生作为文化阵地的解说员,向教师和其他学生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校班级的展板、展台以及学校的展室将学校活动的照片、成果以及优秀的学生作品等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学校的文化特色,明确学校的发展与进步,能够以学校为荣,促进学生与学校共同进步。展台与展板是班级内部的,是将班级中学生的绘画、书法、平时作业等进行展示,促进学生潜力的开发,并且突出班级的文化特色。此外还可以通过学校中的走廊等展示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古今人物的优良品质、古诗、论语等,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四、结何不同学科的教学
小学教育课程中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尽管不同的学科承载着不一样的知识内容教育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存在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整体上而言,各个学科之间是互有关联、互相促进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明白这个学科中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涵的价值观因素,从而实现小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以及情感的升华。例如,小学在进行《品德与生活》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层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品德课程成为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除此之外,不管是人文学科或自然学科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潜能。例如,在语文学科中,学生通过阅读和表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故事能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认同。在科学、自然等课程中学习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探究世界的奥秘,促使科学素质得到提高,形成自由、民主与和谐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五、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教育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离不开主题活动的教育,小学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相关要求,设计形式多样、主题明确鲜活的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借助于传统节日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根据各年级的特点使德育内容更加规范化。教育活动的内容要与学生相贴近,强化其可行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设计不同活动的主题,普及和落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价值判断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六、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正属于社会主义发展时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作为指导我国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原则和指导思想理应受到人们的广泛支持和维护,所以小学教师应该要积极的做好教育工作,以此不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有效贡献。
作者:张海花
第3篇:马克思经典著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一、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与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作为国家主人,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因此,民主不但是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共产主义所追求的目标。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地指出:民主就是“人民当权”,并且人民所掌握的国家主权是至高无上、不可分割的,由此可见马克思对民主的重视程度。此外,以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巴黎公社革命在民主方面的制度进行分析和比较,一方面认为人民民主的美好愿望向巴黎公社革命招手,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人民民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理论学说,取得了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的阶段性胜利;另一方面对比了巴黎公社与之前旧政权的本质,在1871年国际工人协会委员会的宣言里说:“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8页)由此可见,新老政权的本质不同就是是否具备“真正民主”。“真正民主”必须以实现国家消亡、阶级消灭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前提,人民当家作主,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人类解放。
二、自由
众所周知,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的生命虽然短暂,却为共产主义运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巴黎公社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之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公民自由的法规,例如,公社中人民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和维护自身利益,明确公民有信仰自由和人身自由,等等。这些法规的制定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实践层面上的支持,并且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继承和发展,既是中国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也体现了中国共产黨作为执政党的理论自觉。一方面,目前的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以法律为基础的自由。总而言之,人民的自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缺少的要素。
三、平等
平等是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一个核心价值,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93页)他们认为,人类社会从结束原始氏族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历程,都是在私有制的更替条件下产生的。就如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得到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一切私有制。”人们通过消灭私有制,进而让阶级得到瓦解。最终,人类社会实现人人平等、获得自由和解放,使社会个体的肉体和精神得到共同发展。
中共十八大报告正式将“平等”列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通过平等的社会机制与社会价值导向,来保障公民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条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四、正义
众所周知,《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政治纲领,而该组织的前身就是“正义者同盟”。纵观人类发展历程,正义既是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与行为准则,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从未停止过对正义的追求,而且在人类社会每一段进程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些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30页)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马克思主张实现一种充满正义、解放人性的社会。与此同时,要求人们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对社会现实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这样,我们才能形成科学的社会正义观,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
综上所述,在每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学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和正义四大核心价值观都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立场。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当今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更好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王鹏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