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作用很大的行业。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随着旅游业日益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在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旅游行业是应用型、实践性较强的行业,旅游人才的培养也要根据不同情况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的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寻求最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涉外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对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专业主要是旅游英语专业,它的起步及发展是在进二十年,但旅游英语专业已经迅速成为热门专业之一,其培养目标多为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掌握一定的旅游管理相关理论、拥有熟练的旅行社业务操作技能、能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在专业体系构建、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上各有侧重,有的重视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的重视旅游行业业务能力的培养。分析涉外人才培养的现状,会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开设的旅游英语专业中,英语语言基础课程的比重过大,课程设置中专业特色不突出。“英语阅读”、“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等基础英语课程占据多数学时,且与专业课脱节;另一方面,“旅游概论”、“导游实务”、“中外民俗”等专业课学时少,且为中文授课,与英文课程无法结合。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多数从教该专业的教师都是语言类或者师范类的毕业生,只能从英语语言交际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缺少企业工作经历;企业引进的职业人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也不能承担全部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职业人也无法将专业知识及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结合。
(三)实践教学模式落后不符合社会对旅游人才的能力需求。旅游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仍普遍采用传统模式,各院校只是局限于对专业技能简单机械的模仿及再现模式,综合型、应用型训练偏少,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与结合。
二、涉外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善于跨文化交际与沟通,掌握实用的旅游知识,熟悉旅游业务,具有饭店旅行社经营管理和导游能力,能熟练运用英语在旅游行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导游,涉外礼仪接待,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级英语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具备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知识结构,掌握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受到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训练。掌握实用的旅游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课程设置
本专业学制为四年。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级阶段(三年级、四年级)。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英语基本技能训练和旅游导游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风,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高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进一步扩大英语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技能训练,从而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课程设置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旅游方向三个主要课程模块。
1、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口译、英语笔译等课程。
2、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如: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语言学概论、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等课程。
3、旅游方向课程:指与旅游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程,如:旅游学概论、旅游法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英语口语、全国及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
(四)主要教学方法
1、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和活动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通过外语角、课外阅读、专业社团、演讲、辩论、读书报告会、戏剧表演、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注意发展个性,提倡人人参与,培养合作精神。除参加校内学习和实践活动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2、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数字化语言实验室、旅游模拟实验室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媒体技术优势,开发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教学平台,逐步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方便、实用和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3、旅游方向课程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旅游方向课程特点,推广角色扮演法、图片演示法、案例式、项目式、任务型等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现场模拟法、导游实地演习训练法、旅游现象分析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促进学生旅游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专业特色
1、突出“英语知识与技能+旅游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培养特色,能力培养体现专业的交叉性和跨学科性。学生综合素质好,既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又熟悉和掌握涉外旅游及旅游服务与管理知识,学生就业口径宽,适应社会实际和市场需要。
2、实践教学贯穿学习的全过程,通过校内外实训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的旅游技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毕业生能够直接胜任英语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
3、学生在国际导游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专长,取得全国通用的导游资格证书,从而使自己具有良好的竞争能力。
(六)考核
考核手段主要采取闭卷笔试及口试形式。考核内容兼顾知识与能力,注意客观型试题、主观型试题、记忆型试题和分析型试题的适当比例,试题力求科学、客观、逐步做到标准化。高年级部分课程的考核也可采取撰写论文、讨论和答辩形式等。毕业论文(设计)是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和方式。毕业论文(设计)用英语撰写,长度为5000词左右。要求选题有价值、论文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文字通顺,并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加大毕业设计的比重,鼓励学生采用旅游市场调研报告、旅游计划书、旅游营销方案等多种形式,报告长度与毕业论文长度大体相当,用英文撰写,把创新思维和应用价值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七)毕业学分要求
在此表中,公共课程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外语、中文、体育艺术与文学、人文素养、经济管理法学、信息技术。
专业技能必修课程包括基础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语笔译、英语口译、英语演讲与辩论。
专业知识必修课程包括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论文写作。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包括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实务及模拟导游、饭店管理原理、领队英语与实务、旅游英语口语。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技能选修、专业知识选修及专业方向选修三大类别。专业技能选修包括英语语法与实践、21世纪报导读、实用英语写作、英语报刊杂志选读、新闻英语视听。专业知识选修包括古希腊罗马神话、西方文化概论、中西文化比较、英汉语言对比、英语语言学概论、跨文化交际、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专业方向选修包括旅游学概论 、全国及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现代商务礼仪、中外民俗、旅游应用文写作与翻译、旅游资源管理与产品开发、旅游心理学。
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专业调查、课外阅读、专业社团、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综合技能训练及毕业论文。
三、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在进行专业课程设体系设计之初,应当进行旅游市场需求分析,根据企业、行业对于专业对应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和知识构成,与毕业生现在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和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挂钩,归纳出本专业课程列表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职业拓展课程。此外,在课程内容中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要紧紧围绕旅游市场需求来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旅游高等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旅游行业相关职业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二)“双师”教学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高校应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来培养教师。学校指派教师到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参与具体业务,加强教师对相应工作岗位要求和能力的认识与理解。教师还应围绕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研究如何将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内容、重新设计教学。
(三)实践教学设施的完善
保障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良好的实践基地,需要有模拟客房、前台、票务中心、旅游车等旅游实训设施。实训实验基地不能满足于模拟旅游业已有服务形态,必须研究摸索超越旅游业现状的服务形态,创建旅游业新兴的服务形态,传播先进的旅游发展理念、旅游服务形态。
总之,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涉外旅游人才进行培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旅游人才。
明确指导思想,科学定位课程。广告学是研究人类广告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以广告传播活动现象、广告传播事业及其特殊矛盾运动为主要研究内容。广告学学科体系大体分为理论广告学、历史广告学、应用广告学三大部分。广告学概论是理论广告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广告学学科课程体系的核心。因此,我们开设该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广告事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广告学专业自身学科体系与专业知识体系的需要,立足于我国广告业实际,讲授广告活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在授课对象上,广告学概论课程同时也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在新闻传播学类其他相关专业中开设该课程。同时,在艺术设计、摄影、市场营销等专业中也相应开设广告学概论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广告事业观、科学的广告价值观和正确的广告职业道德观,为我国广告事业培养和输送素养好、能力强、业务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上,以科学的广告本源观、广告传播观、广告营销观为逻辑起点,对广告理论的把握,以历史和辩证的眼光介绍中外既往和当代的不同理解以及与时俱进的新发展。在知识结构上,课程分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大板块。本体论部分――侧重阐述广告的概念,对于广告的基本认识,广告传播的基本规律;认识论部分――侧重以科学广告观为指导,阐述广告事业的产生发展、性质功能以及广告的运作、规范;方法论部分――侧重阐述科学广告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三大板块互为依托,相互促进。
确立课程重点,突出能力培养。根据浙江农林大学广告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我们把学生的能力结构具体分解为公共素养能力、行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三大部分。其中公共素养能力具体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英语听说能力;行业基础能力具体包括广告基础操作和协作能力、广告制作设备使用能力;业务沟通能力、专业软件操作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具体包括广告策划能力、广告表现能力、广告创意能力、广告文案能力。这样,三大能力下面涵盖了十五项具体能力。十五项具体能力的训练贯穿于大学四年的专业教育中。而广告学概论课程是学生最初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在于把这十五项能力要求和意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心知肚明。为此,广告学概论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应紧扣“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介”这一广告运作程序,重点阐释广告主体、广告对象、广告信息、广告媒介、广告效果、广告管理六大核心范围的理论内涵。同时,还要导入广告学科竞赛内容,整合广告教育资源,提高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广告学专业本科教育既不是培养广告研究学者,也不是单纯培训广告操作技术工人。因此,在广告学概论的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严谨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启发引导他们关注广告实践,并应用学到的理论解释和解决广告实践中的问题。紧扣每年的广告竞赛,糅进竞赛项目内容,鼓励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感悟广告、体验广告,既突出了职业教育,又强调了知识教育,不仅促使学生认识到广告业不仅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项事业,也使广告专业教育者认识到,广告学专业教育应以培养专业广告人为己任。国内有影响的广告大赛,如中国广告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时报金犊奖,主办单位权威、程序规范、导向鲜明,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这类大赛,不仅使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行业实际紧密结合,也使学生彻底克服了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际的不良倾向,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磨砺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也增强了课程的现实性和拓展性。
强调课程实训,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广告学概论是一门以广告基本原理讲授为主的理论课,课堂内没有实践教学内容,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并没有流于讲理论,而是强调学以致用,突出课程实训。广告学概论的课程实训,主要采取情景模拟式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进行。情景模拟式方法是一种通过对广告活动过程的模拟或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结合实际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广告学概论课程实训采用的情景模拟式之一是结合广告竞赛,精讲基本内容。参照广告竞赛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我们围绕广告学概论课程教学目标和浙江农林大学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力求体现“实用、新颖、活泼、精炼”。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每章讲解前提出教学要求,指明重点、难点,并结合广告竞赛项目提出问题、布置任务。这样安排有益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为他们提供思维空间。第二步,每堂课开始时,教师在课前对相关竞赛案例进行提问式的考查,并运用电脑制作PPT课件,进行视觉化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并结合最新的广告领域的现象、问题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讲解。第三步,每堂课教师要对内容、知识点和思考题进行归纳和提炼,突出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启发学生用刚刚学到的知识、理论去思考、解答实践中的问题。
广告学概论课程实训采用的情景模拟式之二是开展课外实训,进行全程广告作业。广告学概论课程安排两次大型作业,一次是完成一篇小论文,初步尝试写作论文,为日后的中期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提供训练;另一次是利用作业展开课外实训。实训作业是一次广告全程作业,选题来自企业委托的项目或由学生自由选择,具体做法是参照广告公司一个广告周期的时间,把这一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安排在几周内,每一周作业的内容对应相应的广告理论教学,每一周讲清理论后,再引导学生开展作业。学生按业务分工组成作业小组。虽然学生并不具备全程广告作业的能力,但可以促使学生切身体验广告活动的实际情形,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缺什么,以后需要补什么。为弥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缺陷,我们为学生开列了参考书目,开发制作教学课件,邀请专家和业界从业人员来为学生开设讲座,丰富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实践。基于问题的学习是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让他们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基于问题的学习,核心在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议题的设计,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议题是成功开展问题式教学的保证,课程教学的具体表现为开展课堂讨论,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具体做法是:课前一周向学生公布讨论的问题,以便学生查阅资料;每学期安排1~2次,每次讨论40分钟,分两个单元,每单元为20分钟;讨论时打破为全程作业组建的作业小组组合,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临时团队,一般3~5人为一个小组,不设组长;一个单元时间结束后重新组合,建立新的讨论团队,让思维产生发散效应;主讲教师巡回于各小组之间进行启发、引导;最后由主讲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以教促改,支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浙江农林大学广告学概论课程建立之初即立足于传播学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广告学专业设立后就设置了新闻传播系,广告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归口于新闻传播系之下,这实是广告学专业发展的应有之道,与近几年许多院校纷纷把新闻传播类专业从其他院系剥离出来组建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系的做法相比,我们走在了前头。由此,我们的广告学概论课程在内容上覆盖了广告传播活动各个层面的理论教学领域,对广告传播活动的内在规律和整体特征、性质、规律有着深入的阐明,为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的广告学专业所属学科设置于人文学院,也体现了现代广告的人文品格,为培养具有宽厚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掌握广告学理论与技能,熟悉现代传媒、营销、公关、会展知识,能在新闻媒介广告部门、专业广告公司、公关会展公司、市场调查及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策划及市场调查分析工作的集广告运作能力、公关会展策划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于一身的广告学高级应用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科教师以教促改,共获得省厅级和学校教改课题8项。其中,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项,2人获得省高校 “教坛新秀”称号,3人获得学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学生在广告竞赛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时报金犊奖、浙江省优秀广告作品大赛、浙江省多媒体设计大赛中获得了金奖、银奖、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入围奖、入选奖共计400多项的好成绩,学生的包装设计作品获得国家专利100多项,有效地支持了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为浙江农林大学2009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以广告学专业课程群为例》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