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电气化的实践应用方法探索研究论文(共4篇)
发布时间:2024-03-01 09:56  

 

 第1篇:农业电气化专业培养方案的探索与构建


  引言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听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国家将出台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的新方案,目前国内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


  随着地方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方向发展,怎样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新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相关企业需求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目前地方高校重点思索的问题。


  根据我国当前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深入现场调研,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优质企业建立校外實训基地,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共同研讨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质量规格、课程标准等,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电气化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较系统地掌握农业电气化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和地方企业从事电气设计、设备安装、运行、检修、试验、技术改造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要求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农业电力工程规划设计和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农业电力工程领域和地方企业供用电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


  二、理论教学体系


  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类,三类课程在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准确把握各类课程的特点规律,优化课程教学组织实施,使三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既不重复,又不脱节,实现无缝衔接,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是农业电气化专业教学改革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程的设置应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方面的内容,从人文素质、专业素质、思维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面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竞争能力。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后首先接触的课程,它是为学习后续课程作知识铺垫,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发挥理论先导的作用。在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要处理好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关系,对公共基础课的各门课程要合理设计,充分体现公共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的教学理念,实现公共基础课知识与专业基础课内容的合理衔接。


  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大学外语、高等数学、体育、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物理等12门基础课程,其中高等数学和大学外语设置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要求每门课程都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主动配合专业教学,在内容上满足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它起着前伸后延作用,能促进整个知识和能力系统协调发展。合理设计各门专业基础课内容,能实现与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无缝衔接。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工程制图与CAD、机械基础、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10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中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自动控制原理设置为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师在讲授专业基础课过程中就要使学生逐渐感受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在联系,认识到学好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课


  专业课既是将专业基础课知识拓展到专业领域的过程,也是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的深化和巩固的过程,专业知识的直观性将有助于基本概念的辨析,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将有助于基本理论的阐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了电力系统分析、电能计量技术、变电工程设计、架空线路设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等专业课程。其中电力系统分析、电能计量技术、变电工程设计、高电压技术设置为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利用设备实物、设备图像或在现场实际讲解,旨在为学生提供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所必学的知识。


  (四)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大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专业方向、学科发展的趋势,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贯彻因材施教、完善学生知识智能结构而开设的供学生选读的课程。


  专业选修课是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的外延,一般把专业选修课安排在后几学期开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选修课规划为四个课程模块建设。


  1.学科前沿模块:包扩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电力系统通信技术等课程。


  2.专业特色模块:包扩农业电气化导论、工业用电设备、电气安全技术、发电厂概论、电气CAD、电力英语、二次回路等课程。


  3.信息技术模块:包扩数据库应用技术、Matlab基础、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


  4.经济管理模块:包扩用电营业管理、电力工程概预算、电力法等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可满足不同专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清晰且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建设时必须根据学生所学理论课程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有效衔接,把实践教学环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筹划、组织和实施,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除在课程中开设必要的实验内容外,还开设了40周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并把其规划为七个实践教学模块建设。


  1.社会实践模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2周)。


  2.工程基础训练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实训(2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1周)、工程制图与CAD实训(1周)、金工实习(2周)、電工实习(1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周)、电子工艺实习(1周)。


  3.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包括变电站与线路认识实习(1周)和电能计量实习(2周)。


  4.专业课程设计模块:包括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1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1周)、变电工程设计课程设计(1周)。


  5.专业实习模块:包括电气设备装配与检修实习(1周)、电气运行实习(2周)、变电站仿真实习(1周)、电网仿真调度实习(1周)、毕业实习(2周)。


  6.综合实验模块:包括继电保护综合实习(1周)和电缆施工工艺实习(1周)。


  7.毕业设计模块:毕业设计(14周)。


  四、第二课堂建设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是在学校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有组织的课外集体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教学活动。学校在新的培养方案改革中,强调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并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把第二课堂规划为三个模块进行建设。


  1.特色活动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特色课堂、科技讲座及进行科研专题调查、公开发表文章、参与科技制作等。着重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竞赛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电子技术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课件开发大赛、英语竞赛、体育竞赛及考取专业技能证书等。着重培养学生自我提高、外语应用、创新思维的能力。


  3.团体活动模块。在这个模块里让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参加暑(寒)假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参加综合文艺汇演比赛等。着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乐观向上的心理性格和良好的团队意识。


  五、结束语


  以教学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只有抓住机遇,加速改革,提升教学水平,提高科研能力,才能办出特色,形成优势。通过农业电气化专业综合试点改革,系统的梳理了教与学的关系,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通过课程组的建设带动教师深入学科前沿研究,不仅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激发了教师科研的兴趣,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制定出具有我校农业电气化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需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作者简介:王月志

  第2篇:农业电气化专业电子硬件课程群建设方法研究


  课程群指具有相同内容或者内容具有承接的课程的有机结合或是几门能够互相促进的课程构成的有机群体。结构紧凑、内容合理的课程群能够为专业提供更科学、更高效的教学平台,亦能够为专业的发展提供整合的教学资源,同时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国内很多高校在开展特色课程群构建方法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3]。


  农业电气化是将传统的农业工作方式与电气、控制、信息等信息化手段相结合的专业,其本身具有交叉学科特点,这就决定了专业的发展既要涉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知识,又不能像电子信息专业那样过于专注信息类的专业内容,专业中电子信息类知识广度更为重要[4-6]。农业电气化专业课程中的电子硬件类课程,对于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电子硬件类课程融合,构建适合农业电气化专业的电子硬件课程群,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专业的需求,在知识的广度上对学生进行拓展,同时整合课程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本文以农业电气化的三门核心电子硬件课程: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为例,着重论述了电子硬件课程群的构建方法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一、核心电子硬件课程群建设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


  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三门课均以了解电子硬件的构成,掌握硬件基本设计原理,理解硬件设计原则,学习硬件设计方法为目的。课程中均涉及到了处理器、寄存器,寻址方式,数据处理等电子设计的基础知识,且具有前后承接的特点,三门课具有构建统一课程群的可能性。授课内容方面有雷同的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感受相近,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对三门重要课程进行融合构建电子硬件课程群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电子硬件课程群建设思路与方法


  构建电子硬件课程群以培养学生电子硬件综合设计能力为目标,着力打造完整的学生的完整的电子硬件知识体系,利用统一课程群的知识进行农业电气化系统中电子控制硬件的设计、开发、及基本原理的教学。电子硬件课程群的融合构建思路以实际设计中的流程为导向,对三门电子硬件课程进行有机重构。


  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主要针对电子线路的选型、设计、分析、绘制、检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从实际硬件开发设计的流程来看,应作为课程群的第一部分。只有掌握了电子线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才能对后续课程中的单片机、嵌入式系统课程中的硬件仿真部分进行正确的原理图设计,而在设计电子线路时要掌握芯片的硬件I/O接口信息,硬件寄存器的基本连接方式,故将后续课程中的硬件方面的接口内容,放在这一部分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硬件的电子线路设计方法。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主要针对51级别单片机的设计进行讲解,应作为课程群的第二组成部分。为保证与后续内容稳固衔接,程序设计时应全部使用C/C++复杂语言讲解,将面向对象的硬件程序设计思想渗透到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汇编语言和C语言,重点强化包括“.h/.c”编程模式、typedef、ifndef与define等面向对象的编程习惯,使学生掌握此类编程方法,为嵌入式系统程序设计打基础,强化I/O口、LED、LCD、键盘等硬件基础部分模/数电路层面知识的讲解,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嵌入式系统是课程群的第三组成部分,该部分承接前面的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内容,着重在嵌入式系统独有内容的讲解。由于嵌入式系统设计体系复杂,设计层面方面包括bootloader设计,硬件线路设计,软件开发设计等多方面,在有限的本科课程教学体系中,应将嵌入式系统视为“高阶”单片机系统进行讲解,这样既能承接前序的课程内容,又不至于使学生在学习中无所适从,将嵌入式系统与单片机系统进行对照学习,重点在嵌入式系统的原理部分,嵌入式系统的三重抽象程度的编程、嵌入式系统的晶振的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软件部分则完全使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讲解编程过程。由于有前面知识点的基础,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嵌入式编程的学习状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实验课开设方面,打通原来的课程实验,从电子线路设计,接口设计,程序编写到硬件调试全过程进行实验,使学生对课程群中的全部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知识的融合串联,形成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三、农业电气化电子硬件课程群构建效果展望


  通过对农业电气化专业电子硬件类的三门课程的融合,构建电子硬件课程群,以统一的授课模式,对电子硬件课程群进行1-2个学期的连续讲授,按照统一的教学规划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教学规划,打破培养方案、实验教学方案之间的限制,能够为学生构建具有整体知识体系结构和技能提供保障。此类课程群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满足農业电气化类的交叉学科培养要求,能够培养出知识面广、知识体系完整的高素质人才。随着农业电气化专业课程群建设模式的成熟,根据学科的特点还可以考虑构建知识结构的横向融合课程群,将不同学科门类的课程进行融合,培养出知识复合层次更加丰富的农业电气化人才。


  作者:李树强

  第3篇:电力电子技术在农业电气化中的应用


  如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农业用电数量,用电概率都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并且,不光是在用电数量,而且用电的技术程度都有了很大的要求,为了提升我国的农业电气化水平,节约资源,不仅要利用输电技术来维持农业的电力需求,更要向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数字化建设的方向发展[1],所以,更加深入地利用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于农业电气化中。


  1电力电子技术在农业电气化中的应用现状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农业的电气化水平直接决定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农业电气化是指在农业上对电能的应用,包括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领域,农业生产上主要是电能的利用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而农村居民生活领域主要是电能的输送、分配和利用。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都已实现了农业电气化,但我国的农业电气化水平还较低,各地区发展差距也较大。而决定我国农业电气化发展水平的,就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水平。


  电力电子技术[2]是在电力领域使用的电子技术,是使用电力电子器件使弱点和强电接口。主要应用在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领域。20世纪以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范围以扩展到工业、农业、交通、电力、通信、节能、家电、环保等多个领域。例如在在农业技术装备中的应用提高了农业装备的自动化程度,使农业技术装备实现了灵活可控。


  2电力电子技术在农业电网电能变换中的应用


  在农村,用电大多采用从国家电网买电形式,这种形式费用高并且偏远地区会出现缺电等问题。我国农村有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可以因地制宜采用分布式发电技术改善农村的用能条件。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采用水电发电;在风能资源充足的地区,可以推广使用小风电;在太阳光充足的地区,推广使用光伏发电;也可以推广风光互补发电,并结合沼气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3]。采用电力电子技术的电力变换技术,来实现农业的电气化。


  2.1AC/DC变换


  AC/DC变换称为整流。由于风速的随机性,农业用微型风力发电机发出来的电能为不稳定的交流电源,需要首先把它们通过AC/DC变换整流成直流电,然后再通过逆变技术变成标准的交流电。图1为三相桥式整流电路。这种电路简单,容易得到直流电压,但会产生严重的谐波污染,需接入滤波器等电力电子装置滤除谐波。


  2.2DC/DC变换


  DC/DC变换称为直流变换。太阳能、水能、沼气能、燃料电池等提供的电能为直流电压,由于电压等级低,所以需采用直流变换中的升压电路升压至合适的电压等级(图2为升压变换电路),然后再进行逆变。另外,发电系统具有输出功率变化响应慢的特点,如光伏发电系统和小水电发电系统响应时间在秒级,而燃料电池响应时间则更长,甚至需要数分钟,所以在负荷突变时,功率的输入跟不上所需要的功率输出,会出现有功功率不足的现象;另外,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由于阳光和风速的随机性而具有波动性大的特点,所以需要在系统中加入储能单元,在发电量多时储存电能,在发电量少时调用所储存的电能,储能单元可以选择蓄电池等,当使用蓄电池里的电能时,需要采用升压电路使蓄电池放电,升压电路将蓄电池电压升压至母线电压,以供给负荷使用;反之当母线电压过高时,需要采用降压电路降压对储能单元充电,所以储能单元通常采用双向DC/DC电路进行充放电。


  2.3DC/AC变换


  DC/AC变换称为逆变。通过上文所述的整流或直流变换技术,都是把电源变换到合适电压等级的直流电,而农业装备中使用的电动机、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照明电源等都需要的是标准的正弦交流电,所以需要采用如图3所示的逆变电路把直流电变换为标准的交流电,以供给负荷,或者将余电并网。


  3电力电子技术在农业技术装备中的应用


  以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装置有开关电源、软开关、有源功率因数校正、不间断电源、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变频调速装置等,这些装置在农业装备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农业装备发展迅速。


  3.1农业灌溉中的变频水泵


  传统的农业滴灌中所使用的水泵采用的电动机基本上是不可调速的电动机,水泵在工作时,电动机在一定转速下运行,这种电动机不能通过调速来调节滴灌量的多少,而只能通过调节多个阀门的开关以满足灌溉流量的需要,在需要小流量滴灌时,电动机的大部分能量都消耗在阀门上,浪费很大,因此需要根据需要来控制滴灌的流量。而采用电力电子变频器进行频率变换而进一步达到调速的目的,可以控制滴灌流量,大约能节约30%的电能,同时可以实现滴灌过程的自动化,形成无人值守的现代农业灌溉系统[4]。


  3.2精准施肥机


  精准施肥技术可以减少肥料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优化农业生产,以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最大的经济效益。精准施肥机基于脉宽调制(PWM)技术,能够因地制宜,实现肥料播撒随农业机械的行驶速度自动调节,并且可以在施肥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改变施肥量,也可结合采样技术、导航技术等进行施肥,达到精准施肥的目的。


  3.3计算机节能开关电源


  计算机现在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农业中计算机的利用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人员,已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代替人力来管理农田,例如控制农田的滴灌、喷灌、施肥和人工智能化的田间管理,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计算机并不是无时无刻地在工作,而是在需要时发出控制指令,如果长期处于运行状态会使得耗电量大大增加,由此推动了计算机全面采用了数字开关电源,在睡眠状态下的耗电量只有30瓦甚至更低。


  3.4高压变频农业清选机


  高压变频农业清选机采用了电力电子技术中的高压交流变频调速技术,其调速方式以效率高,调速范围宽并且可以实现无级调速,应用范围广、易于操作,安全性能高等众多有点,超过任何一种调速方式,在农业清选机中广泛应用。农业清选机中应用了高压变频调速电机后,降低了运行成本,实现了自动调控,也使电动机转动造成的环境噪音大大的降低。


  4结束语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阶段重要任务之一,农业电气化已成为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电力电子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为农业电气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随着新的电力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及现代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应用性能也越来越完善。新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研发和应用必将为农业电气化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应注重电力电子技术在农业电气化中的应用。


  作者:吴丹

  第4篇:农业电气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探索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随着农业电气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需要大量的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技术方面的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这种客观需求直接导致了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技术类专业及相应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然而,近些年毕业生就业与企业招聘人才的对接过程却不尽如人意。高校专业课程内容和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以致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用人需求。[1][2]怎样解决好高校教育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协调现象,是目前各高等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围绕这一问题,本文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实际情况,研究和探索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工程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


  根据教育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精神,学院提出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立足于本科教育培养目标,遵循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着重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近期,学校建设工程训练中心大楼,凸显农业院校学生“认知性”、非机类理工科学生“实践性”、机类学生“生产性”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在“三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院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电气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农业电气化实践基地建设主要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整体规划包括四个中心:基础理论实践中心、应用技术实践中心、专业技能实践中心、综合电化实践中心。筹资模式上采用学校自建和校企合作两种方式,以共享、共赢为目标,逐渐形成具有“教学、实践锻炼、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功能的半开放型实践机构。为使学生更快掌握企业要求的各项基本技能,提升学生把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能力,学院积极与企业合作,联系建立了十多个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顶岗实习岗位。这种多渠道融资、多资源利用、多层次办学的思想既保证了本学科专业技术知识的先进性,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又减轻了学校的财政压力,满足了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赢。[3]


  二、实践基地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一)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农业电气化专业知识更新快、基础理论知识要求高的特点,我院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根据各门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结构、层面和相互关联性,对原有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进行科学的整合和取舍,构建紧密配合、有机联系、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


  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如高等数学、英语、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等,学院每两年都要组织相关专家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详细修订教学大纲,将本专业一些基本的理论、术语及实验融入大一新生的课程当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如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气设备开发与控制、电气检测、发电厂电气工程、变电站供电等课程,学院充分整合了校内外的软件、硬件资源,组织本专业资深教师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立足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每门课程编写了实验与工程实践的配套教材,将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工程设计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践环节的建设与管理


  在硬件资源建设方面,学院通过自主建设、校企合作、多渠道融资的方式先后建成了3个专业实验室。另外,为使学生更快掌握企业要求的各项基本技能,学院还积极联系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基地,使部分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务实精神,减轻了学生就业压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学院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成立了“电子科协”“大学生创新基地”等多个科技组织,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对各个组织进行管理、指导。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校内电子设计竞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电子设计竞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构建职业认证体系


  近几年,学院积极走出去,成功定点了多家合作企业。根据校企合作的合作协议,并与相应企业合作,取得了交换助理工程师、网络工程师、3G工程师、微软认证和3COM认证等认证培训资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性地参加职业认证考试。此举既可以加强与其相关的电化企业人力资源的联系,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本专业学生就业。目前,学院打算继续扩大校企合作与职业认证的规模,充实完善现有的电化专业课程体系,以保证校内学生教育与校外社会发展不脱钩,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四)完善实践评价体系


  评价主要是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测评。它是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检测手段。


  为了鼓励和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训任务,完成对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检测,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时间管理考核小组,按校内校外不同的实践过程分别制订了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过程主要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对工程项目的整体分析和设计能力。学生实践的各项考核结果、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以及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都要录入“学生实践实习档案”系统中,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实行重修制并记录入档案。


  三、推进实践教师队伍体制改革


  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同步性,校领导主动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提出“理论与实践齐抓共促”的办学思想,协同校人事处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对教师编制、人才引进、福利待遇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强化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在学校新政策的影响下,实践教学队伍中高级职称比例逐年扩大,队伍结构日趋稳定合理,科研与技术水平也逐年提高,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科研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提高实践教师的业务水平、保证一线教师专业知识的先进性,我校还制订了一套教师实践技能考核与培养方案。


  四、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开放式教育模式,其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互惠共赢[4],其实质就是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仅适用于农业电气化专业,也适用于其他的工科专业。截止到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5]


  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动力、新保障。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系列措施充分地表明了现阶段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国外高等教育及国内部分高校的实践表明,校企合作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有助于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国家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束语


  农业产业的高速、大规模发展造成了对农业电气化类人才的极大需求。只有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通过大胆地改革、创新,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电气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近几年,我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7%以上,在黑龙江高等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解决好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项开拓性和探索性工作,我们须秉承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作者:房俊龙等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