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概念辨析
发布时间:2024-04-24 16:53  
【摘要】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推论,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之一——边际报酬递减,是导致趋同产生的直接原因。但是,这一结论在大样本国家间并没有获得成立,因此在学术界便引发了对趋同假说概念的修订与争论,与此同时伴随的是相关界定方法的更新。
  【关键词】 区域经济增长 趋同假说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假说研究是指不考虑空间相互作用或空间依赖的经济增长规律研究。到目前为止,这在趋同问题的研究历史中持续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期间历经从理论基础到概念定义再到研究方法的多次重要变迁,这对提高经济增长理论的解释力及强化经济增长规律的把握有不可磨灭的贡献。sala-i-matin(1996)和de la fuente(1997)从研究方法的变化角度总结了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方法和分布方法进行的趋同研究进展。durlauf & quah(1999)和temple(1999)尝试从驳斥趋同研究和增长理论无用论的角度,综述经济增长研究进展,并深入考察不同增长模型的理论联系,进而把经验性研究的许多细节绘制到一个表格中。但是,这些研究都是综合性的,而趋同问题仅是不同增长主题中的一个,因此这些论文不能详尽的关注趋同讨论。基于此,本文给出专门针对于趋同假说概念的较全面的讨论,及其在此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一、增长理论与趋同假说的提出
  世界上贫穷国家的收入水平和富裕国家的收入水平是否趋同是关乎人类福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似乎又与不同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有效性相联系,这就使它备受关注。因为,一般 “趋同”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一个推论,而新增长理论没有这种隐含意义。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之一——边际报酬递减,是导致趋同产生的直接原因。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普遍经验性研究结论表明趋同假说在大样本国家间不成立,而只有在涉及发达国家的小样本中才成立。romer(1994)就把这种可识别的不调和性作为新增长理论的两个起源之一,而他认为的另一个起源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在模型内部不能产生长期增长。因此,新增长理论模型试图通过各种避免报酬递减的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这就使得所产生的这一类模型没有趋同的隐含意义,但都具有内生的长期增长,这样,就产生了在趋同问题和增长理论有效性问题之间的联系。
  在应用新古典增长理论研究跨国增长规律时,研究者或明或暗地都在基础假设(边际报酬递减)中增加了其他假设,正是这种原因导致多种不同类型的趋同概念的出现。表1给出了在研究趋同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但是,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同时出现了这些趋同概念,关于趋同的研究发展也是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并且这些不同的概念是随时间而发展流行起来的。同时,趋同假说的研究也见证了不同研究方法的变迁。虽然在趋同概念和方法应用间有一定的对应性,然而这种对应性并不是唯一的。例如,非正式的和正式的截面数据分析方法、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及(部分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方法都被用于(绝对或条件)β趋同研究,一般处理依据人均收入水平的跨经济体趋同问题。此外,正式截面数据分析方法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被用于研究俱乐部趋同和全要素趋同;截面数据分析方法甚至也被用于研究σ趋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研究经济体内部和经济体之间趋同;而分布方法用于研究σ趋同及研究整体分布形状和分布的内部动态。因此,在下文中将对这些趋同概念进行辨析。
  二、趋同假说的相关概念
  1、经济体内部趋同和经济体之间趋同
  robert solow(1970)在评价kaldor(1971)1958年所提出的关于增长的六个典型事实中的第五个和第六个事实时,指出“剩下的典型事实都出自不同类型,并且和我无关,因为他们更多的侧重于比较不同的经济体而不是关注于任何一个经济体内部事件的过程”。
  从中可以看出,solow模型所研究的内容是经济体内部的增长过程,并且所暗示的“趋同”也是指经济体内部的“趋同”,即不管经济体开始的人均资本存量是高于或低于均衡状态时的资本水平,要素间替代的可能性和报酬递减的力量都会使经济体收敛于本身的均衡状态。而之后产生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并与之发生联系的趋同概念却是指经济体之间的趋同,这从广泛的跨国数据比较的经验性研究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为新古典增长理论不能解释增长率和收入水平在国家间的巨大差异给出理由,另一方面也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争论。
  2、依据增长率的趋同和依据收入水平的趋同
  相应的,经济体之间趋同能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依据增长率的趋同和依据收入水平的趋同。这都要求把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关于技术的概念扩展到世界范围。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技术过程的设定是基于以下假设的:一是不需要任何资源来产生技术创新;二是每一个人平等的从中受益;三是没有人为了从中受益而支付任何报酬。把它扩展到世界范围之后,这些假设就意味着所有国家平等的分享技术进步,并且由此他们都能在稳态时以一个相同的增长率增长,这就是所谓的依据增长率的趋同假说。为了得到这个设定,研究者通常附加假设:所有国家具有相同的总量生产函数。因此,这也就表明所有国家稳态时的收入水平也是相同的,即依据收入水平的趋同假说。
  3、β趋同和σ趋同
  依据增长率和收入水平的趋同都被称作所谓的β趋同。这主要是根据报酬递减的假设,暗示在资本贫乏的国家有较高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假如储蓄率相似的话,贫穷经济体便会增长较快。如果这种设想是正确的,那么在初始收入水平和增长率之间就会存在负相关。这就产生了趋同研究的一般方法,即进行增长率和初始水平回归,回归中初始收入水平变量的参数(即β)负值表明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通过参数β的符号判断趋同假说,因此得名β趋同。
  然而,有些研究者如quah(1993),friedman(1994)等强调趋同是关于截面收入和增长率分布离散程度的一个概念,并且来自增长率和初始水平回归中的负β,并不必然意味着这种离散程度的下降。这个观点认为不应该通过β的符号间接的判断假说,并且这种判断或许是错误的,而应该通过观察国家间收入水平和(或)增长率的分布动态来直接判断。这就提出了σ趋同的概念,σ是指收入水平或增长率截面分布的标准差。尽管有以上的限制,研究者仍然对β趋同感兴趣,部分是因为它是σ趋同的一个必要条件,尽管不是充分条件;另一个原因是和β趋同相关的研究方法也为增长模型的结构参数提供信息,而在用分布方法研究问题时通常不会提供这些信息。
  4、非条件(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
  从概念上来看,最重要的不同可能在于条件和非条件(绝对)趋同。从solow模型开始假定如下c-d生产函数形式:
  其中,y,k,l和a0分别表示产出、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那么人均收入的稳态水平y?鄢给定如下:
  y?鄢=a0egt[s/(n+g+δ)]α/(1-α)(2)
  其中,s是投资率,g和n是at和lt的指数化增长率,δ是折旧率,α是资本的产出份额。这清楚的表明一个国家的稳态收入水平依赖于以下六个元素:a0,s,g,n,δ和α,可以用向量θ来综合表示。非条件(绝对)趋同意味着向量θ中的六个元素对所考虑的经济体来说都是相同的。根据增长率和初始水平回归,这意味着回归方程右边不引入其他变量的情况下,β的符号也应该是负的。相比而言,条件趋同的概念强调稳态水平可能存在的差异性,并且因此要求合适的变量要引入到上述回归方程的右边来控制这些差异,向量θ中的六个元素应该允许变化,并且不再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5、条件(全局)趋同和俱乐部(地方)趋同
  条件趋同的概念也和俱乐部趋同的概念相联系。后者可以追溯到baumol(1986),但是更严格的形式由durlauf & johnson(1995)和galor(1996)给出。标准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一个特性是均衡的唯一性,并且通常的趋同概念承认这个唯一性。在非条件趋同中,所有经济体都会达到唯一的均衡水平。在条件趋同中,均衡会随着经济体不同而不同,并且每一个经济体都会走向它自己唯一的均衡。相比而言,俱乐部趋同的思想是产生于多重均衡的模型。一个经济体将达到这些不同均衡中的哪一个,依赖于其初始位置或其他一些结构特征。一组国家中,如果他们具有这个均衡所要求的初始位置或特征,就可能会收敛于一个特定的均衡,这就产生了俱乐部趋同。
  6、收入趋同和全要素趋同
  研究者在处理趋同问题时一般是依据人均收入,即收入趋同。然而,收入趋同是资本深化和技术赶超两个过程的综合结果。尽管大多数研究者关注资本深化过程参数,但有另一些研究者,如dowrick & nguyen(1989),dougherty & jorgenson(1996,1997),wolff(1991)及dollar & wolff(1994)直接关注于技术赶超的过程。由于全要素生产率是测度技术进步的最近似指标,这些研究者就考察国家间是否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上趋同,这就是所谓的全要素(tfp)趋同。
  7、确定性趋同和随机性趋同
  一些研究者,如bernard & durlauf(1996),carlino & mills(1993),evans(1996),evans & karras(1996),li & papell(1999)等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方法来研究趋同。上文中所提到的“经济体内部趋同”实际上是一个时间序列的概念。然而,研究者也用时间序列方法来检验“经济体之间趋同”。从这个观点来看,两个经济体i和j,如果他们的人均产出yi,t和yj,t满足下面的条件,就认为是趋同的:
  其中,it表示在时间t的信息集。这个趋同定义对只有两个国家的情况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当所考虑的样本数超过两个时,情况就不同了。趋同的时间序列定义也能够和条件趋同和非条件(绝对)趋同相联系:当a=1时,方程(3)就表示非条件(绝对)趋同;当a≠1时,那么方程(3)或许就代表了条件趋同。在这样一个框架下,也要进行确定性和随机性趋同的区分。这种区分是指在检验差分序列的单位根时能否满足确定性或随机性的趋势。
  三、结语
  在传统意义上,关于趋同的研究有多种不同的定义和方法在许多方向上发展起来。然而,通过综述发现所揭示的这些结果有相当大的一致性。尽管方法不同,条件β趋同的发现还是相对稳健的。对发达国家来说,研究者实际上经常报告非条件趋同。相似的,由于σ趋同研究一般关注非条件趋同,因此,σ趋同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β趋同结果一致。σ趋同的事实在那些发达国家的小样本中精确发现,其中也有非条件β趋同的证据。另一方面,在全球大样本中,非条件β趋同和σ趋同都不成立。最后,对经济体内部和经济体之间趋同的时间序列分析得到能够支持条件趋同的证据。在趋同速度上,甚至有更一般性的结论:经济体稳态中的差异被控制的越多(或是通过样本选择或是通过回归中相关变量的确定),结果中趋同速度就会越高,尤其是考虑了经济体之间的技术差异后就会更高。
  一般来说,传统趋同假说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有:第一,条件趋同的经验性发现,导致许多产生趋同含义的新增长理论模型的出现,这就表明趋同的含义不再是只能和新古典增长理论相联系,于是便促成了两种类型的增长理论走向融合;第二,它提供了关于跨国增长规律的新的典型事实,如“持续”和“双峰”,增长理论面临着解释这些事实的任务,并且引起重新构建多重均衡模型的热潮;第三,趋同研究强调国家间存在巨大的生产率和技术上的差异,并且为这些差异的量化提供新的方法,同时巨大的技术和制度差异的发现也导致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durlauf,steven danny :the new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in john taylor and michael woodford (eds.),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j].vol. 1a, amsterdam, north-holland,1999.
  [2] islam, nazrul,what have we learnt from the convergence debate?[j].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03,17(3).
  [3] sala-i-martin,xavier regional cohesion:evidence and theories of regional growth and convergence[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6(40).
  [4] temple, jonathan,the new growth evidence[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9(37).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