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构建与研究策略探讨论文(共4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09:27  

 

 第1篇: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数字货币的研究综述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正在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经济学家预测,数字货币有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主要的金融支付工具。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周小川行长指出需要密切关注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对金融帶来的影响。由此,支撑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研发的关键技术——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引发多方关注,各方对区块链的关注程度甚至不亚于对数字货币本身。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从数字货币领域逐渐进到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在国内外正掀起一股研究和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热潮。


  一、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内涵


  作为支撑比特币的重要技术,区块链的概念最早由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提出。以比特币应用为例,区块链是指一串使用密码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结构,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过去十分钟内所有比特币交易的信息,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信息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并生成下一个区块。


  有学者(秦谊,2016)认为,区块链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基于计算机程序的公开的总账数据库。它的特点是数据库可以记录区块链上发生的所有交易信息,区块链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将其记录的交易信息更新至网络并保存,每个参与维护的节点都能复制获得一份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的完整数据库储存,这就构成了一个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分布式数据库,这种数据库能够在无须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直接交互,即人与人之间点对点式的交易和互动。


  也有研究(穆启国,2016)认为,区块链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共同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这种数据库方案以涉及系统中的任意多个节点,把一段时期内系统包含的全部信息交流的相关数据,通过特殊的算法和密码方法计算并记录到一个数据区块(block)中,同时产生该数据区块的防伪识别码用于链接(chain)下个数据块及校验,系统的所有相关节点来共同验证交易信息记录是否为真,生成的数据区块不可篡改。实际上,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类似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底层技术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它的出现有望实现互联网从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的突破。区块链技术最大的颠覆性在于信用的自我建立,数据存储、传输和证明的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储存的数据区块替代目前的中心服务器,使全部数据信息都被记录并储存在云系统之上,无须第三方验证即可实现数据的自我证明,使得信用的建立成本大幅降低。比特币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造的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因此无须基于主权信用来实现货币的发行和交易。


  对于数字货币的认识,有学者认为(王永红,2016),数字货币是“法定电子现金”,即由货币当局发行、存储于电子设备、具有现金特性的价值载体。数字货币区别于与银行账户相关联的电子货币,与价值完全由市场决定虚拟货币不同。同时,从数字货币体系建设的需求的角度来看,数字货币要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支付手段,必须具备区别于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的显著特点,包括安全性、可控匿名性、周期性、不可重复性、系统无关性,并且要在开放互联环境中达到很高的交易性能。谢平和石午光(2015)认为数字货币是基于密码学和网络点对点(PeertoPeer)技术,由计算机程序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发行和流通的一种货币。


  二、区块链应用于数字货币的优势


  新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分离,比特币的应用可以被视为此观点的一次尝试。该理论提出,所有的经济活动在没有中央银行和法定货币的情形下一样存在,基础货币的记账和交换职能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媒介,前者仅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化的记账单位,可以同所有的经济交易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而后者则是内生的,可以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实现交换。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比特币或许只是货币职能分离的一次大胆的实践,离诞生真正意义上能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还有十分遥远。但是无论如何,基于数字货币的比较优势,创建一种成熟、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体系是未来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无疑,区块链技术为创立稳定可靠数字货币提供了技术基础,受到了各国央行的关注。


  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展数字货币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学者(蔡钊,2016)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字货币去中心化信用和方便快捷地交易,使得其具有较高交易流通价值,并能够通过开发对冲性金融衍生品作为准超主权货币,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价格。数字货币建立了主权货币背书下的数字货币交易信用,交易量越大,交易越频繁,数字货币交易信用就基础越发牢固。一旦在全球范围实现了区块链信用体系,数字货币自然会成为类黄金的全球通用支付信用,并可借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使得货币变得十分安全。目前的中心化的金融系统容易遭受电脑黑客的攻击,安全成本高且难以防御。但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立数字货币,它去中心化的特点能够实现全网络记账,有效预防故障与攻击。另外,区块链信息的时序记录、不可追溯和难以篡改的特点,使得货币防伪变得十分简单。这一防伪特性在与数字货币相关的票据、凭证应用上有更为广阔的前景,这使得金融诈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邓迪,2016)。


  有学者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分析了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的优势(肖风,2016),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联盟链发行数字货币,这种联盟链是由几个中心化机构共同发起建立,兼具部分去中心化功能的同时让分布式网络节点得到控制的区块链。在这种区块链中,让所有参与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共同构建联盟链的分布式网络,单中心变成多中心,从而实现安全稳定运行。另外,零知识证明技术和共识机制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的信息保密,链条各节点网络通过账本网络共享机制确保达到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结合。这种设想一旦实现将十分有利于人民币有序、可控地实现国际化。同时,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外接端口将认可的全球金融机构接入联盟链,可实时监控人民币流动,并且可以节省人民币印刷和储存成本。最重要的是根据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实时结算、逐笔交割与无间断运行,初步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全球化人民币登记结算与支付清算网络,这将极大提高人民币结算、支付清算的效率,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反洗钱领域,区块链技术的作用突出。秦谊(2016)认为,借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各金融机构的交易都必须有客户提供电子身份信息(私钥)同银行掌握的公钥共同验证,并且与用户地址进行匹配,确保每笔交易都有完整的记录。在这种模式下,交易信息在各金融机构间实现透明共享,交易的所有环节都无法脱离监管机构的视线,黑钱将无法洗白。


  但是,也有学者对区块链应用于货币创新有不同的看法。姜奇平(2016)从货币价值的角度分析,认为区块链在货币方面的应用只能是被设计为一般等价物的分布式系统,但如果未来货币的发展不再是一般等价物,那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货币发展从贝壳到黄金再到纸币一样,只是货币在形式上的创新。而未来货币的流动性将必须在利用、使用、服务应用中体现价值,表现在更为具体的价值体现。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比特币上,相当于设计了信息量机制,却没有设计信息流速机制。吴晓灵(2014)认为算法货币目前只是解决了货币信用问题,但尚无法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调节需要。在当前的情形下,其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价值传递。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货币创新的实践:比特币


  区块链技术最广泛也最为成功的应用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从中本聪开发出第一个创世区块开始,到比特币区块的诞生,再到比特币作为投资工具价格飞涨,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广受追捧,凸显了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的广阔前景。英格兰银行的研究认为中央银行未来可以考虑发行流通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操作得当可以增强金融的稳定性。


  对于比特币是否为数字货币的判断,Yermack(2013)的研究结论比较具有代表性。作者认为,比特币在履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方面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在流通手段方面,比特币的流通范围小;从价值尺度看,比特币价格波动十分剧烈,因而尚不能视为具有稳定的价值尺度;从支付手段来看,比特币仍未被广泛接受。Forianetal.(2014)分析了比特币的货币和资产属性,认为持有者更多视比特币为一种投资和资产。因此,比特币从根本上来说仍不是货币。


  不少学者肯定了比特币对于创新货币形式的重要作用,张春霞(2016)认为去中心化、非国家化是未来货币的发展方向之一。货币去中心化是指一种货币不通过中央银行等中心机构发行流通,交易过程不依赖银行或中央清算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的协助。类比特币的非国家化能有效避免中心机构滥用职权造成的货币多发,以及信用风险和人为因素导致的货币危机,从而根本上保证了币值的稳定与流通的自由。比特币去中心化、数量有限、完全匿名和交易便捷的特征,是目前区块链技术最为成功的应用。姜立文等(2013)认为比特币有效解决了在经济全球化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与交易费用的问题。交易可以实现全球同步,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實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学者(闵敏和柳永明,2014)从货币价值与职能的角度分析认为,比特币本身不能度量商品的价值,在当前的比特币的交易中,衡量商品价值的因素依然是法定货币。现实中绝大多数可以使用比特币交易的实体店都同时使用法币和比特币标价,实际上是法币提供价值尺度,而比特币充当流通手段。从这个方面讲,比特币实现了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分离。而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分离,则价值尺度退化为记账单位,商品的价格就能充分反映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避免受到货币价值波动的影响。


  许多外国学者从比特币的交易特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Ronetal.(2013)通过跟踪分析比特币持有者的数量、账户变动、交易和储蓄特征,发现大多数的比特币从产生到现在,并没有参与流通,大多数的比特币被少数人集中。Smith(2014)对比特币的价格波动进行了分析,发现比特币同直接货币市场之间存在套利行为,同时比特币与其他货币的直接汇率波动更加明显。这些现象表明受比特币数量的稀缺性、升值预期和流通限制影响,比特币的持有者愿意选择持有而不是交易,价格波动也更为剧烈。


  四、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货币面临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创新具有安全性、匿名性、方便交易的天然优势。尽管如此,应用区块链技术创立一种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安全性仍是区块链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比特币遭黑客攻击失窃和被盗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在技术面上尚未成熟。袁勇和王飞跃(2016)认为,虽然实际系统中为掌握全网51%算力所需的成本投入远超成功实施攻击后的收益,但受攻击的安全性威胁始终存在。另外,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机制也将随着数学、密码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而变的越来越脆弱,隐私保护也不是绝对的安全。


  从法律上看,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受现有的国家制度的制约。益言(2016)认为,一方面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自治性淡化了国家和监管的概念,对现有的货币制度造成很大冲击。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对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威构成严峻挑战,而且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果。监管部门对区块链技术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预期,与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缺乏相关法规的保护,增加了市场主体的风险。


  从监管上讲,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让中心化的政府对数字货币的监管变得非常困难。孙建钢(2016)认为,虚拟货币数字化的价值代表属性决定了其很难确定监管主体,去中心化的属性使原中心化的传统监管模式不再适合,跨国界市场参与及交易的属性更是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从而给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外,陈一稀(2016)的观点比较独特。文章认为,区块链技术存在与传统货币银行学中相类似的“三元悖论”,即无法同时达到高效低能、去中心化和安全的三个要求,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同时,文章提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去中心,而是换中心或是多中心。


  随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的强势崛起,新兴的区块链技术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点研究课题。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信用、不可篡改和可编程等特点,使其在数字货币的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多数研究集中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对于数字货币创新的重要意义,与传统货币的比较优势,以及未来面临的安全、法律认可、政府监管的挑战,但都没有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同时,对于未来数字货币如何实现一般货币职能,构建数字货币与现有货币体系相融合的框架,以及如何实现数字货币广泛流通的分析和讨论不够充分。本文对有关区块链技术用于数字货币的创新做了粗浅的归纳,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借鉴。


  作者:杨涛

  第2篇:探析课改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创新教学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的使用已经越来越普及,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中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还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如何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自己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当今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对信息技术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不是中考的必考課程,所以学得不好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这种思想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漫不经心,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睡觉甚至做其他所谓“主课程”作业或是看所谓“主课程”的书,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教师人数不足,所以很多中学计算机教师都是其他课程教师充当的。有的教师或许也正处于学习阶段,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不是很熟练,不懂得对信息化设备故障的排除和修理,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三)考核方式随意,考核过程松懈


  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都没有做统一的限定,所以学校的自主性较大,所以很多学生在考核方式上都比较随意,考核过程也是比较松懈,比如说有的学校只让学生做一个WORD文档,或是做一个PPT,要求都相对简单,就导致很多学生“抄抄抄”,看见别人怎么做就怎么做,一点也不加入自己的主观思想。而有的学校只把信息技术考核作为一种形式,甚至没有期末考核。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创新的实践探索


  作为时代发展风向标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加要求我们融入创新观念、与时俱进。那么,如何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创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呢?


  (一)培养兴趣,是教学模式创新的根木


  以往的初中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不注意学生兴趣的调动,内容枯燥无味,也就是教师以本为本、理论教条,不注意问题的创设,很难唤起学生的兴趣,很难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有的学校计算机要求不严,当成可有可无的课程,上课时懒散只是让学生在电脑上玩玩游戏,从而荒废了学业。所以,计算机的教学要重视课堂情景的创设,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计算机课堂上面,建设一个友好合作的师生氛围很重要,把那些计算机上面那些抽象的概念用一种形象的表达方式去表达,或者计算机老师用自己精湛的技艺来制作一个幻灯片,制作一个多媒体教学软件,不再是一个空洞的说教,而是让学生能身临其境,置身于丰富的教学情景里面,这样才能把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创新成为教学模式进步的重要内容。


  (二)创新教学方式,拓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时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教学中越来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究,而近年来慕课、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在全国如火如茶地开展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在计算机房上课的独特优势,研究如何更好进行在线教学、在线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目前学校利用魔灯平台构建了一个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我将所有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都放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不论在校还是在家,都能登录学习平台进行学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例如有一次笔者晚上接到通知,明天到校外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显然第二天的课己来不及调动,按照传统的办法,这节课只能改由其他教师上了,而笔者并没有这样做。当天晚上,在平台上安排好要上的内容和任务,并指定由班长负责课堂秩序。第二天上课时,同学们自己进行课程学习,有问题的同学在班长的同意下进行交流讨论,还有许多同学通过学习平台上进行交流,虽然在外开会,但也能通过笔记木电脑登录学习平台回答学生的提问。在线学习平台不仅能把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自学有效统一和衔接起来,还能突破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从而做到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学,使教学方式更灵活、更有效。


  (三)整合多种资源,拓展教学空问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问,抓好课堂教学,也应整合多种资源,以拓展教学空问,让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作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满足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要求,也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同时,教师要在课内课外指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其他科目以及其他方面的学习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转变评价方式


  新课标要求初中信息技术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所以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就应让学生明白,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比学习结果更加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把“创新”作为评价学生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比如说教师布置学生做一个电子文档,教师先做一个演示,如果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和教师一模一样,没有一点新意,则最多给75分,只有学生在作品上标新立异,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才能得高分。当教师发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时,应对其进行表扬,并把之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而当教师发现有些学生创作上缺乏创新的,应及时对学生提出建议与期待。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给大家介绍作品中的闪亮点,并让同学问相互评价,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并促进学生相互监督,防止抄袭,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结


  要创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然后要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整合多种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最后还要转变评价方式,让学生力求创新。


  第3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构建与研究


  1引言


  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下,现今社会中企业的管理越来越注重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样的发展状况使得对高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对功能全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研发和构建,成为现今科技领域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对需要创新的部分进行研究,同样属于现阶段重点探究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状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次研究的课题展开详細的论述。


  2计算机网络技术简介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伴随信息化快速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门技术,这一技术通常情况下是将计算机先进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利用网络通信协议为重要的基础,将世界各地独立兼并分散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在计算机与网络连接的过程中,能通过以下几种介质实现有效的连接:通信卫星、载波、光纤、电缆、双绞线。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能使得各种各样的资源实现共享[1]。例如,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等。除此之外,还能对进行共享的相应数据展开相应的管理和后续维护,这对用户在进行信息共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3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分析


  3.1内部网络方面的建设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对可利用的技术进行整合,并构建出实用型的系统[1]。其中,在现代企业当中,信息化主要用来处理一些文档方面的管理事务,同时还要用在信息交互方面,基于这样的状况,需要用到互联网对相应的数据进行传输,进而形成相对完备内部网络系统。办公室内部网络能为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管理保障,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由于互联网中具有丰富的资源,能在办公室出现问题的状况下向互联网进行发问,有利于提升办公室的工作效率。


  3.2分布式框架构建


  计算机的网络式架构,主要根据办公室自身业务开展方式和特点来进行,按照网络的状况合理地对网络架构进行设计,为完成自动化的运行,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采用分布式框架的结构来进行,该种架构形式能实现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同时还能保证系统内外信息的交互,这样的状况为实际办公效率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性的作用,便于信息的上传与下载[2]。对分布式结构网络体系的构建,有助于网络体系信息资源的管理,分布式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呈现快速和准确的特点,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大量的信息管理花费了工作人员较多的时间,分布式框架的构建能有效解决该方面的问题。


  4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


  4.1对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创新


  办公室信息的处理平台主要是信息化和自动化办公软件的创新应用,强化办公信息管理平台方面的建设对达到信息共享和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信息管理的效率[3]。对办公各管理平台进行统一化管理,能实现对内部管理信息的汇总,有利于信息的系统管理。通过信息相应的管理平台,实际管理人员能实现办公活动的监管工作,在此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对策略的制定,并很好地解决该方面的问题。如若某一企业的办公规模相对较大,企业的分支部门较多,采用统一化的平台进行管理,有利于管理的集中化,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信息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4.2结合办公需要开发文件管理软件系统


  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在办公室关于文档管理方面,办公室系统中不具有专门的电子文档相应的管理系统,为了充分利用人工劳动对文档进行归类,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针对这样的状况,很多企业和公司研发出小型的数据库电子文档管理系统,但是无法应用到特定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当中,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文档的处理方式和方法有不同的需求。基于这样的状况,在实际的管理中,应充分结合现代企业办公的需求,对文件管理软件系统进行重新研发和开发。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文档管理和处理的效率与便捷性,同时对系统功能和系统进行优化,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升办公的效率,同时还能减低实际操作的难度。此外,在对办公室文档和信息管理软件进行开发创新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安全机制的构建,这样能提升文档的安全性。防止出现文档处理不安全的现象出现。


  4.3完善自动化的监督管理机制


  现阶段,企业在对自身办公资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不能有效监督的现象,使得实际信息管理和处理存在诸多漏洞,这样就导致办公自动化管理平台构建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管理机制的完善。自动化监督管理机制主要是针对计算机办公业务的网络管理系统,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创新,充分和企业其他相关的管理规程进行结合,对办公人员办公网络管理实际效率予以监督,进而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在实际的操作中,企业内部的相关部门要结合办公自动化的特征,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细致的监督和管理。此外,计算机办公还需要监督的功能,主要起到督促的作用,对办公人员制定和管理文件的工作态度进行指导,进而提升其工作职责意识。


  5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在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下,现今企业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离不开先进技术。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虽然能为现今企业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但是需要在应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并进行创新。因此,本文从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望此次研究的结果能为现代企业更好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进而为推动现代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献力。


  作者:戴晖

  第4篇:高中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尚存在一些问题,教学的效果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许多教师和学生感到苦恼,因此有必要对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创新,并通过有效的策略来提升教学效果。


  一、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改革深入,高中信息技术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希望学生能够有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良好的管理。但总体而言,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使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实现。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环境制约


  这其中,首先表现为高中教学环境的制约。虽然目前信息技术学科基本已被列入考查科目,学生和教师对其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正因为这种提高,令学生和教师对信息技术重视的重点,侧重于高校录取的应试方面。教材固然得到了规范化,师资力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相应而来的是人们开始注意信息技术学科的考核方面,而将信息技术学科的培养重点和目标单纯化、平面化了。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教师只要完成考核目标,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必然造成教学方面创造性的不足。


  2.教师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


  受大环境影响,教师队伍中有不少人缺乏对课程的必要深入,只能依靠教材照本宣科,难以从材料和内容的取舍和安排方面,为学生提供一条简洁明快的通路。从而令课堂教学呆板僵化,缺乏生气。


  3.学生缺乏参与感和自我组织能力


  一般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无疑需要学生大量的练习,因此通常的教学安排是前半节课由教师讲授各种知识点,后半节课由学生对照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加以练习。这种模式不无合理之处,但学生由于往往缺乏自我组织能力,难以通过自我约束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同时缺乏课堂上的参与感,也说明教师在课堂调度方面的不足。


  4.信息技术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是本高中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平时需要应对多种技术难题。由于在教学方面并不需要投入太多技术,因此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钻研技术应用水平方面,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


  5.软硬件设备条件不足


  某些学校设备的陈旧和条件的不足也是比较重要的客观因素。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源的匮乏所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也在情理之中。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要想有效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1.优秀的讲授是课程的保证


  教师应当在课程的讲授方面下苦工,其中至少要保证四个基本方面能够被清晰地讲授。第一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清晰,使学生知道需要掌握什么内容,完成什么任务,方便学生预先进行准备。第二是讲授用语的清晰,这要求教师备好课,尽量避免“可能”“应该”“好像”等模糊用语和过于口语化的词汇,减少错误,避免给学生造成混乱。第三则是表现手法的清晰,也即运用板书和多媒体手段,使知识具体明白。最后就是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教导学生。


  2.良好的组织加强学生的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概念框架联系新旧知识点,方便学生学习,并通过必要的重点强化,帮助学生吸收。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辅导网站,帮助学生预习、巩固和练习。


  3.必要的讨论促进学生的理解


  课堂讨论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有效策略。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这些都能够增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参与感。适当、有序的讨论总是能够增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4.巧妙的提问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提问是通常的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策略和手段。与普通课堂不同,信息技术课堂上由于有网络和相应设备进行辅助,学生不仅仅可以向教师提问,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来寻找答案,在提问的过程中巩固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这其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通过巧妙的设问,将问题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同时灵活处理提问的方式,并恰当地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回应。


  5.妥善的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基于信息技术的便利和课堂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来管理课堂。比如利用教学辅助软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还可以利用流量的监控、日志记录、安全过滤等手段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并注意普及网络安全知识。


  6.灵活的时间和作业管理提升教学效果


  如今的信息技术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课程管理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上的日程安排来管理自己的时间,教师可以利用平台发布作业。优秀的课程管理平台能够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使有关作业安排既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又保证难易程度和多样性、丰富性,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进步。


  7.合理的评价尊重学生的发展


  处理運用新媒体技术,教师还应当采取传统的评价手段,客观、公正地标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要注意以阶段性评价为主要方式,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以便前面发展。


  8.适当的情境创设解决教学难点


  注意创制氛围,设计情境,使学生在自己的经验的基础上,找到新知识的切入点,主题明确,目标清晰,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发挥,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9.恰当的鼓励促使学生成长


  最后应当注意到,信息技术教师虽然是专科教师,但同样肩负着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任,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不应忘记随时发现学生的优秀之处,使之发光发热,而对学生的确定加以适当的宽容。


  三、结束语


  做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实在需要教师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深刻意义,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徐灵浩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