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最大亮点。本文分析发现,会计准侧实施总体情况良好,但是也存在对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判断标准与公允价值确定方法不统一、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不充分等情况。鉴于此,急需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应用指南,发挥公允价值计量经济的正向效应。
现行准则实施以来,上市公司从2007年的1570家到2008年的1624家,再到2009年的1774家(截止2010年4月30日),按现行准则体系编制财务报告,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平稳过渡,其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备受关注,特别是自2007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运用也形成一定的影响。会计的经济后果通过会计准则制定与执行途径显现。就会计规则制定而言,其实制定机构是为特殊目的而考虑“经济后果”,本身不会增大蛋糕,是对主体创造经济利益的会计再分配,由此引发准则制定权的争夺,现实中表现为各利益集团为得到制定机构偏爱而进行寻租,是为上层后果。从准则执行来看,会计信息是管理层职业判断的过程,体现为是管理层的准则选择权决定具体的利益分配,并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由此,该层次成为诱发利益冲突的导火线,可谓下层经济后果,21世纪初,美国发生的系列会计舞弊案是其证明。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至2009年年度财务中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为基础,分析3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对净资产及损益影响,据此分析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计量转向金融工具及衍生品,并经历从表外披露到表内确认的逐步完善过程,这为开展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提供日趋丰富的素材与数据,这使得金融工具成为热议的话题。Barth(1994)以1972-1990年间美国商业银行为样本,分别运用价格模型与收益模型,检验了投资性证券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1996年FAS107《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披露》的发布,标志着公允价值的运用驶入快车道,学者以该准则实施为背景,进行了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该类研究集中在金融行业(Nelson,1996;Bernard et al.,1995;Barth,1996;Khuranna & Kim,2003;Burkhardt & Strausz,2007;Chang J. Song et al.,2008等)。自2007年以来逐步升级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人们对公允价值风险的关注,集中分析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Robert & Boyer(2007)认为公允价值所形成的永久差异会增加未来的不确定性,进而增加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Ryan(2008)指责公允价值计量放大和恶化了金融危机,从而导致全面的系统风险。Uroojkhan(2009)认为公允价值导致了风险在银行间的传染。
(二)国内文献 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现行准则中的引入,为国内研究公允价值计量经济后果提供机遇,该方面的研究始于规范研究,如张知、余玉苗(2007)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经营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随着上市公司数据的累积,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也大量涌现,研究主题是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告及其使用者的影响及公允价值计量选择权的影响因素,研究范围广泛:从特定报表项目(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到特殊业务(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到特定行业(金融业、房地产行业等)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影响,如赵彦锋、汤湘希(2010)通过分析2008年年报数据,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金融业特别是证券和保险类公司受资本市场影响而业绩大幅波动。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性研究则以模仿西方的估值研究为主,无论是特殊行业(金融、房地产),还是整个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结论不尽一致,这与西方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次贷危机爆发后促使人们将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稳定联系起来,在此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探寻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如葛家澍(2009、2010)、黄世忠(2008、2009、2010)、于永生(2009、2010)、王守海(2009)、周华,刘俊海(2009)、刘玉廷(2010)、谢诗芬(2010)、任世驰,李继阳(2010)、赵彦锋(2009、2010)等。
二、公允价值计量经济后果分析
( 一 )公允价值计量对资产负债的影响 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初始和后续计量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即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整体呈上升态势,2007年至2009年三年分别为36977.58亿元、39664.01亿元、44049.14亿元,占全部资产的比例为:8.88%、8.14%、7.11%,基本稳定在7%以上。但从两者的变动趋势来看,交易性金融资产呈现出比例下降的现象,比例依次为13.24%、12.8%、5.5%,见表(1)。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在处置时才计转入当期损益,形成一个缓冲带,避免公允价值计量波动对当期损益的影响。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净资产产生的影响来看,2007年是导致净资产增加1 491.23亿元,而在2008年却使净资产减少了2206.65亿元,从连续两年的一增一减的巨大反差,可以看出资本市场的波动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虽然没有直接进入损益,但其早晚会释放出来,转化成现实的影响,尤其是自2009年开始,上市公司在利润表中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列报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其对利润的潜在影响进一步呈现。需要说明的是,在2008年,不少上市公司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根据年末收盘价计提了减值损失,这实际上是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现实影响。就公允价值计量在负债中的运用来看,无论是与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相比,还是在整个负债中的比例,3年依次为:0.34%、0.27%、0.12%,显得微不足道,并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主要是衍生工具形成负债。我国负债中较少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现状表明其计量的困难,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谨慎态度。从上述对资产、负债公允价值运用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与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初级及其衍生品的交易规模还很小,虚拟经济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金融工具的创新仍待深化,特别是我国的银行业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其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不足10%,远低于美国金融机构截止2008年第一季度末的45%,在其营业收入构成中,利息收入占85%以上,而中间业务收入不足10%。
( 二 )公允价值计量对损益的影响 从我国现行准则规定来看,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项目中,直接对损益产生影响的有: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衍生负债。虽然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不多,但一般而言,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需要在当期损益中确认,唯一可以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确认,是与现金流量套期会计相关的衍生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 从表(2)中数据汇总整体来看,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整体利润处于低谷,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的影响来看,其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例分别为0.86%、4.51%和0.06%,可以说影响有限。但是,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从2007年到2009年年间,我国上市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及其业绩经历了非常剧烈的波动,特别是从红火的2007年的“收益”206.92亿元沦为2008年的“损失”501.33亿元,减幅高达342.28%,主要原因归因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盯市”本性,而我国股票市场在该期间波动剧烈(上证指数从2007年12月31日的5261.56点跌至2008年12月31日1820点,跌幅65.4%,导致股市中24万亿财富蒸发)。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的收盘价作为确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年末的计价依据,在收盘日股市下跌的情况下势必导致该类资产大幅缩水,而由此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也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其中包括以公允价值作为后续计量模式的部分投资性房地产及衍生负债的影响,与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相比,公允价值对损益的影响会让信息使用者产生更明显的反应。
( 三 )公允价值计量对行业的影响 受公允价值计量运用范围所限,其影响限于持有相应资产或进行相关交易的公司,本文主要从行业影响分析。从行业分布来看,金融业尤其是证券和保险类上市公司持有大量金融资产,而成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使用主体,因此金融业成为因将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直接计入利润表而发生业绩波动最明显的行业。本文以受金融危机影响最明显的2008年为例进行分析,排名情况如表(2)所示。在“公允价值损失金额”排名前的上市公司中,保险公司与券商占有6家,具体为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信证券、国元证券、海通证券与中国太保,他们该项损失金额分别为176.68亿元、83.16亿元、33.41亿元、8.76亿元、8.20亿元、7.42亿元。与该年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述公司在2007年均收获了巨额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中国人寿亏损63.88亿元除外)。另外,航空运输业、电力及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由于持有大量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亦成为受“公允价值计量”冲击的重灾区。在这些非金融类公司中,该项损失居前三位的是中国国航、ST东航和中国远洋。其中,中国国航损失77.07亿元,产生于油料套期的公允价值损失;ST东航损失64.01亿元,源于原油期权合约;中国远洋损失52.03亿元,由其所持远期运费协议引起。在2007年,由于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而对这3家公司的利润贡献较大,特别是,ST东航,2007年取得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占利润总额的11.87%。来自非金融行业的数据分析表明,由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业绩“变脸”彰显了投资衍生品的高风险,从而引发企业经营问题。由表(3)也可以看出,2008年度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前十名中,金融业有6家。而以制造业为主业的上海汽车、振华重工也位列前十名,并且上海汽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到利润总额的63%,在其利润总额为亏损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其利润总额贡献颇多,这需要引起关注。从2007年与2009年的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这样的行业差异。
三、公允价值计量中的问题分析
( 一 )对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判断标准不统一 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之一,吸取贸然推进公允价值运用引发舞弊的历史教训,我国现行准则体系中但凡涉及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都以“可靠计量”为前置条件,然而,通观现行准则体系,我们发现没有统一的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标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要求,有活跃市场的,以市场报价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运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用到的输入变量可能来自市场也可以来自主体特定的输入参数,这两类输入值的可靠性差异很大。企业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与《生物资产》中对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认定标准为:一有活跃的交易市场;二从交易市场取得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企业合并》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该方法放宽了资产的确认条件,相应地松动了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标准,特别是运用估值技术时。其他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如《政府补助》没有说明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标准。
( 二 )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缺乏统一规范 如前文所述,我国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南已包含了与美国FAS157一致的“公允价值计量三级次”理念,然而具体内容差异很大,结果是企业执行准则时,对于相同的交易或事项,有的根据活跃市场报价来确定公允价值,有的以交易双方协议价格为公允价值,还有按照评估价格确定公允价值的,这势必造成冠以“公允价值”之名下的数据难以可比。从上市公司年报也可以看出,对于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已形成基本一致的方法,但是对于缺乏活跃市场的资产,往往把评估价值等同于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以及商誉的减值测试中。如在2008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核算投资性房地产的20家上市公司中,其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包括如下三种: 14家公司采用评估价格; 1家采用第三方调查报告法; 5家运用参考同类同条件房地产的市场价格确定。我们应该注意到,各公司确定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方法还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管理层根据同类房地产市场价格调整的方法,主观性较强。
( 三 )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不够充分 就披露的情况而言,部分上市公司没有严格按照现行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有关公允价值的重要信息,突出表现在如下信息的缺乏:交易的具体内容、过程以及有关金额的确定方法;与金融工具相关关的风险分析;公允价值确定中输入数据的来源等,如在2009年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由成本转为公允价值的两家公司世茂股份和ST天龙,年报中没有披露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如上文所述,即使披露了确定依据与确定方法,各公司也存在较大差异,引发人们对公允价值客观性与公允性的质疑。就其他间接运用公允价值的准则执行来看,披露不充分的现象更为突出。根据我国现行会计准则,非流动资产减值测试中需用到公允价值。就2008年情况来看,1 624家上市公司中发生资产减值的有1 089家,该项损失金额为3 963.48亿元,是利润总额的35.63%,严重拖累了该年度上市公司的业绩。从减值信息披露情况来看,在发生资产减值的上市公司中,仅有79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减值测试中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占总数的72.82%,明显存在不按准则规定列报附注现象。现行《债务重组》准则最大的特点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焦点在于债务重组损益的确定。在2008年的1,597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中,实施债务重组的有296家,而220家债务人从债务豁免中实现收益109.30亿元。这些公司大多都披露了债务重组对营业外收入(或支出)的影响金额,但是对债务重组具体内容的披露存在详与略的差异。部分公司披露了用于债务重组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方法,大多是双方协议价,也有采用评估价的,甚至还有法院或其他部门的裁定结果,令人费解。
四、结论与建议
上述公允价值计量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可归因于缺乏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应用指南。为此,笔者建议,我国在借鉴美国FASB及IASB的公允价值计量或征求意见稿基础上,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指南,其中应努力解决以下三大问题;(1)公允价值的定义。概念有着导向型的作用,决定着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改革动态来看,“立足市场将脱手价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目标”的观点明确了公允价值的内涵和外延,已广为认同,也更具有实务操作,我国可以此为蓝本,重新定义公允价值。(2)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计量是财务会计的重心,会计中对公允价值运用中遭受争议最多的是其确定方法,这一点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在我国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环境下,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只情况有限,而多数是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该市场条件下,要可靠确定公允价值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我们可以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做法,依据资产或负债特性及其基础数据的可靠程度,运用级次理论确定公允价值,并提供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统一标准,让信息提供者及使用者评价其“公允性”。(3)细化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规范。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得披露成为计量的有效延伸,以增强信息的相关性,特别是公允价值高度依赖非市场基础条件输入参数(inputs)时,应细化披露内容,比如该情况下公允价值的估计方法、所依据的管理层假设、是否使用了外部评估师的估值,以及如果某项重要变量发生与原来假设不同的变化,所进行的敏感性分析等。
作者:赵彦锋 来源:财会通讯 2013年9期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