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是由民族所组成,有些是单一民族国家,有些是多民族国家,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对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认可方面需要加强。【关键词】民族认同,凝聚力,宗教问题
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个多民族国家。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56个民族的总称,而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这个总体,因为这56个民族已经结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中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在这个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汉族是把多元凝聚为一体的核心。
在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中国,官方希望的是全中国人民共同认同“中华民族”,然而,对于国内各民族,官方要求是不一致的,要求汉族不要认同汉族,只认同56民族合一的“中华民族”,而对于少数民族则执行民族政策,放宽再放宽,允许甚至鼓励他们认同本民族,发扬本民族的民族主义。一旦汉族人有了强烈的汉族人意识,必然要求民族平等,“两少一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顿时成为族群攻击的目标,现行民族政策就会遭到普遍质疑。同时汉民族主义的出现对其他民族主义更是意味着最大的威胁,肯定会产生强烈的反弹,汉民族主义的泛滥也必然使得官方鼓吹的“中华民族”成为泡影,所以“汉服”一度在人民日报遭到批判,认为是“大汉族主义”出现的严重事件。
二、7.5事件的反思
进一步去考虑7·5事件的本质,这群暴徒杀害手无寸铁的无辜汉族群众,他们的行动无异于告诉我们他们要将汉族人出新疆,受这种极端反动的意识指导,他们认为汉族侵犯了只属于他们维族人的领地。事实上,维族世代居住地方主要是在南疆。乌鲁木齐与新疆的开发建设,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贡献远远超过当地维族。对于新疆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劳动力,仅凭当地的维族显然不能够做到的。
市场经济和优惠的民族政策是导致维族处于弱势的主要原因。当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公平和效率,而所谓的民族优惠政策事实上却背离了这一原则。政府实行的民族保护政策来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不进行普通话的推广,这导致大部分维族群众根本听不懂汉语,更无利用普通话传播的文化知识和科技信息。现代企业的管理更是注重公平公正。由于现行的法律在民族地区实施过程中会进行适当的照顾政策,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法人是不会轻易触碰这一敏感地带的。这是同化和异化,封闭和开放,保护落后和接受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市场经济繁荣的特征是商品货币的快速流通,流通越是快速和广泛,积累的财富就会越多。全球化背景下,任何有悖于社会发展趋势的旧事物终究是要灭亡的,而对于落后的纵容,乃至轻视法律法规,只会被现代社会拒之外,与全球化经济格格不入,其结果必定是愈发的贫穷与落后。蔑视法律法规,违抗公平公正必然无法在法治社会下立足。
三、宗教问题对民族问题的影响
认真考虑会发现3·14事件和7·5事件是存在相似之处的,两地的宗教氛围是非常浓厚的。新疆和西藏并未接受过现代文明的洗礼。藏区的喇嘛教影响甚大,达赖的指令与召唤要远远强于中央政府下达的政策。事实上藏人对宗教的盲目跟从已经非常严重影响了西藏地区的发展,磕头跪行数百甚至上千公里到拉萨的虔诚信徒,以及把活佛的大便如获至宝的用丝巾包好珍藏起来当神验的信徒。这是绝对无法让西藏进入现代化的。
未经现代文明洗礼的宗教文化,和现代文明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格格不入的,一些藏区的信徒们为了扩张和传播宗教,将极端宗教意识以捏造的民族意识传达给到信众,无限夸大非教徒的罪恶,将现代文明的弊端都强加给在汉人,这是宗教文明与现代文明扭曲变态的冲突的体现。
政府如果过度强调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和宗教传统事实上并不能够带来实质的民族发展,反而会限制人们的自由与正确追求幸福的权利。过于强调对于少数民族人权的保护,事实上也是对人的自由发展权的限制。民族主义思潮如今正如一只蛀虫慢慢吞噬着中华民族的主体。
四、解决民族问题的坚定态度是不要拒绝同化
所谓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它是从民族产生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以汉族为例,民族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语言和服饰。纵观汉族族群,汉族人与世界上大多数人并无多大差别,无论服装、发型和打扮。汉族民族特征、汉族特有的民族心理、正在流行的汉族民族文化是无从判别的,因为大家都一样。少数民族被汉族同化更像是被世界所全球化。任何优秀的先进的文化终将取代落后的狭隘的文化。保留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在以此为主体的基础上,吸收、批判其他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永葆青春的自然法则。
五、在文化认同视野下看民族凝聚力
一个伟大的民族并不会因为数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负,而变得沉重,只要他有勇气有能力保持自己的信心,自己本来就有的伟大本能,这个民族就会永远年轻。如今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应当秉承共同民族意识的精神,强化对主体文化的认同。一个国家的主体文化正是一国民族精神的历史沉淀,具有不可替代性。一个民族的真正复兴,离不开强劲的民族凝聚力,离不开对主体文化的认同。对于民族异化的过多推崇必定违背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平等对待、自然同化才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永葆青春的正常步伐。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不能丧失学术人格,要敢于担负历史使命,让炎黄文化灌溉我泱泱中华,在全国人民对于这一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提升我中华之凝聚力!作者:吕涛,马源,本文来自《今日民族》杂志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