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处处有概括,生活中处处显概括。概括就像装有丰富万象的口袋上的精美的束口绳,就像一口温暖满溢的砂锅上的紫砂盖。它似黄土地深处粗壮的根茎,似落叶上一一可见的脉络,它有情感的温度,有議论的深度,有开阔的广度……它就是一位勘破世俗的儒雅智者。
可以这样说,一张语文试卷从选择题到作文,皆有概括的环节。考查概括能力的题目,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较大。下面就概括能力训练来谈几点认识。
一、“概括”的界定
1.什么是概括
概括是形成概念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即从思想中把从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语文课上的“概括”最简单的解释是,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凝炼、准确的文字把至关重要的意思表达出来的一种思维能力。
2.概括的过程
概括体现的是一种思维的深度,一种思维的广度,拥有它使人的思维和表达拥有无穷的魅力。基于这种概念,概括一定会遵循阅读、分析、理解到概括的思维过程。
3.概括性语言的特点
概括性语言和非概括性语言的区别如下。概括性语言的特点:综合的、抽象的、直白的、正面的;非概括性语言的特点:具体的、形象的、含蓄的、侧面的、反面的。比如:席慕容《以诗之名》中有这样一句诗:一生或许只是几页,不断在修改和誊抄着的诗稿,从青丝改到白发,有人还在灯下。这句诗就是用非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它形象、具象、诗意、含蓄。这时需要转化成直白的概括性的语言:“几页”抽象为“短暂”,“修改和誊抄”象征“修正、完善”,“从青丝改到白发”就是“一生”的意思,“有人还在灯下”意味着“人一生都在追求”。因此我们组织为一句话是:人生短暂而美好,有人一辈子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人生。
二、概括对象的分类
为了要理清概括的条理,这里有必要指出,概括对象决定了答案的组织形式。根据概括对象的性质,根据概括对象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种。
记叙性语句(语段);描写性语句(语段);抒情、议论性语句(语段)。
三、概括的方法
依据概括对象的表达方式,结合以下语段和常见题型,我们总结出以下两种概括的方法。
1.记叙性文字
班主任带着我,坐到香气四溢的紫藤长廊下面。两个人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一直坐到一节课下课,彼此什么话也不说。到另一节课上到一半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了,趴在班主任的肩膀上,一直哭到下课。
——仲达明《父亲的隔年花》
要求:以班主任为主语概括事件。参考表述:班主任安抚受伤的我,让我释放坏情绪。
分析:概括事件抓住几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开端、高潮、结局)。可以简单概括,也可以详细概括。这时要分析人物一连串的行为来确定他做的事件的性质。这里使用的是由表及里、由表面到深入的概括思维。
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1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画家黄永厚》
要求:请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参考表述:黄永厚的早年颠沛流离。
分析:分析这段文字时抓住事件和人物一连串的行为,来确定他做的事件的性质。这里使用的是提取整合,由个到类、由具象到类别的概括思维。
2.描写性文字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要求: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参考表述: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分析:概括自然景或物景时,要找出诗句中依次出现的描写对象,由“吴宫、晋代”合并升为“六朝”;由“山、水”合并为“自然风光”;由“埋、成”概括成“衰败”的特点;由“青天、白鹭”合并为“美景”。因此,这里使用的是提取整合,由个到类:由具象到类别的概括思维。要抓准描写的对象,准确概括。
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
——朱以撒《古渡》
要求:根据内容,概括农家人生活的特点。参考表述:写出了农家人的辛劳、快乐的生活状况。
分析:概括写人的语段时,要透过对人物的正面(语言、动作、形态等方面)和侧面的描写。这里描写了农家人穿的草鞋,抽着烟,聊着话题,发出阵阵笑声,对此进行概括,分析人物(个人、一类人)的心理、性格等内在的精神,他们乐观、艰辛、快乐。这里使用的是由表及里、由表面到深入的概括思维。
3.抒情、议论性的文字
尽管小扁担不过三尺三,却历经了千万年的时光,一步一移地挑走了挡道的王屋山,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运河,筑高了一片片巍峨瑰丽的皇宫庙宇,挑落了数不清的日月星辰,挑矮了望不断的盘山险道。
——《扁担颤悠悠》
要求:请概括这句话中作者的观点。参考表述:扁担虽然不起眼,但是它历经千年,帮助我们民族战胜苦难,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分析:本段文字作者抒情的载体是扁担,剩下几句在从不同的角度赞美扁担,这时需要我们“归类”。其中“一步一移地挑走了挡道的王屋山,挑矮了望不断的盘山险道”,我们把它升华概括为“帮助我们民族战胜苦难”;“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运河,筑高了一片片巍峨瑰丽的皇宫庙宇”,我们把它升华概括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却历经了千万年的时光”,“挑落了数不清的日月星辰”,我们把它合并概括为“它历经千年”。这里使用的是提取整合法,由个到类、由具象到类别的概括思维。
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庆典;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
——伍尔芙《笑的价值》
要求:概括出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参考表述: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
分析:作者在深入我们的内心,探讨我们心中隐藏的观念。只是作者在表述时候使用的语言是场景化的、具象化的,比如“参加葬礼、探望病人,眼泪,黑色的服色”等。这就需要我们透过这些具象化的表述,深入分析,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和本质,“参加葬礼、探望病人,眼泪,黑色的服色”等合并之后深化概括为人们热衷于“悲伤”。
因此,我们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常用的概括方法有两种:1.透过现象(表象)找本质,将现象(表象)转化为本质;2.提取整合法(由个到类,由具象到类别)。其实,这两种方法是要综合运用,才能收到完美的效果。
作者:姚丽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