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论文 篇九
发布时间:2024-04-27 18:28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共有2.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0%。[1]《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数据显示,家庭化迁移成为人口流动迁移的主体模式,超过六成的已婚新生代流动人口与全部核心家庭成员在流入地共同居住。[2]“2014年,农村地区0至17岁的留守儿童已经达到6103万人,大量出现的流动家庭在生活质量、社会融入、子女教育等方面遇到了新的困难。”[1]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日益突显,而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数量不足、深度不够,难以形成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有效指导,因此,回顾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历程,从宏观角度探讨其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走向,不仅对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也可为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现实解答提供理论支持。笔者以“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作为主题检索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进行检索,共获得期刊论文41篇。从文献统计学的视角出发,分别从文献数量及时间分布、文献来源、研究主体以及研究方法和热点四个维度对这41篇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数量及时间分布情况

统计显示,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十分有限,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检索到的全部文献只有41篇,最早一篇是关颖发表在《青年研究》2002年第五期的“青年流动人口如何对下一代负责———天津市青年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一文,与华耀龙发表在1994年第六期《天津教育》上的第一篇针对流动人口教育的论文“招收流动人员子女入学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P.44)相差8年之久。可见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02年至2013年,12年中有8年的数量徘徊在1~3篇左右,2008年达到6篇,最多的2012年也只有8篇,可见这一领域被研究者关注的较少,相比于这一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研究实在少的可怜。尽管2011年以来,文献量有所增加,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文献来源分析41篇

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文献来源于41种期刊,表1数据显示,来源于大学(学院)学报的12篇,占29.27%,来源于教育类综合期刊7篇,占17.07%,来源于社科类综合期刊的14篇,占34.15%,来源于其他类期刊8篇,占19.51%。从总体来看,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的文献来源比较分散,12年里,甚至没有一家期刊刊发过该类论文达到2篇,没有形成一个比较集中的讨论平台。文献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仅有5篇,多数文章影响因子较低,整体社会影响力十分有限。

(三)研究主体情况分析

表3显示,41篇文献的作者分别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学、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中,来自高等院校的占85.37%,科研院所的占7.31%,中小学的占4.88%,社会团体的占2.44%。显然,研究主体主要以高校教师为主。从作者的研究方向来看,主要包括社会学、教育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等。其中,社会学占53.65%,教育学占34.15%,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占9.76%,法学占2.44。可见,作者主要是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展开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的。另外,41篇文献的作者共35人,其中30人只发表该类论文1篇,4人发表该类论文2篇,1人发表该类论文3篇。可见,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并没有成为这些作者长期的、主要的研究方向,多数作者针对该问题的研究仅是昙花一现。

(四)研究方法及热点问题分析

显示,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的41篇文献主要采用了调查法和文献法,其中,调查法占75.61%,文献法占24.39%。调查地区涵盖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南京、武汉、广州、杭州、西安、昆明、呼和浩特、温州、包头、厦门、东莞、晋城、闽南地区等,主要集中在省会以上的大城市,中小城市涉及很少,且整体覆盖面十分有限,仅涉及以上十几座城市。从研究对象来看,全部文献可分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三个类别,分别占34.15%、31.70%和34.15%,除个别论文中提及“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外,“流动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农民工子女”三个词语在文献中使用的含义基本一致,主要是指随父母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儿童。从研究的问题来看,主要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对策,占70.72%;家庭文化、家庭文化资本、家庭教育资源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影响,占7.32%;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特征,占4.88%;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占4.88%;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影响因素、教育干预、家庭教育指导、品德形成、研究综述等各占2.44%,比例较小。可见,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方面,研究涉及的问题较为单一,很多问题研究不深,甚至没有涉及。

二、问题与趋势

(一)研究基础薄弱,有待专业化

通过以上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文献回顾,可以发现,随着我国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的逐步变化,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但与学校教育相比,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方面都还处于薄弱的地位。统计数据显示,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进行研究的时间较晚,且研究成果有限。相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研究来说,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要晚8年之久。十余年来,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只有41篇,且影响力普遍不高。可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没有引起各方面的足够的重视,其研究还处于零散的、自发的状态,没有上升到社会管理和教育制度的高度。2.4亿的庞大流动人口群体,从最初迫于生计的盲目流动到现在的主动理性选择,从个体流动到家庭流动,从关注生存到注重发展,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已不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而应该上升为社会管理层面,以制度化的形式使之得到逐步完善,而这尤其需要深入细致的专业化研究。

(二)研究对象模糊,亟待精确化

目前,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中存在明显的把“流动人口子女”与“农民工子女”和“流动儿童”混用的现象,41篇文献中,除了以农民工子女为研究主题的14篇论文概念界定明确之外,以流动儿童为研究主题的14篇论文存在明显的将“流动儿童”窄化为“农村流入城市儿童”、“进城农民工子女”,或者将“流动儿童”与“农村流入城市儿童”、“进城农民工子女”混用现象;另外13篇以流动人口子女为研究主题的论文中,除赵娟在“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一文中既提及流动儿童,又提及留守儿童外[4](P.39),其余论文中均将“流动人口子女”视为“流动儿童”,甚至“农民工子女”。由于没有厘清主要概念的内涵,导致一些研究较为笼统、含混,难以在理论上有更大的进展和突破。随着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化,流动人口的成分也在发生变化,流动人口子女的内涵会不断演变,准确界定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无疑是研究的重要基础,有针对性的研究才能够有效解释和指导实践。

(三)研究内容有限,亟待系统化

十余年来,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研究内容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但仍然不够全面,有些领域涉及很少甚至没有涉及。由于研究者绝大多数是高校从事社会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教师,受制于专业兴趣、工作需要等因素,研究的视野显得不够开阔。41篇文献中,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占70.72%,其余如流动人口家庭文化、家庭文化资本、家庭教育资源,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特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影响因素、教育干预、家庭教育指导、品德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多数只有1篇文献而已。而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青春期教育、性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则完全没有涉及。由于一些研究只是偶尔为之,比较随意,多数论文呈现出碎片化态势,没有持续研究,很难深入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就近流入中小城市,一部分流入大城市的人口也出现回流到中小城市现象,流动人口的结构和流动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不同类型流动人口的家庭教育诉求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层次性,针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研究要更精细化,系统化,以保证对决策有切实有效的指导。

(四)研究方法简单,有待科学化

通过文献分析可以看出,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的论文中,75.61%采用了调查法,这种研究方法可以较好地反映被调查对象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也容易使研究停留在描述性的层面,缺少深度的理论分析,往往叙说了一种现象,却无法去解释这种现象。[3](P.45)另外,在调查研究中,由于研究设计、研究条件限制等原因,选取的样本往往缺少足够的代表性,得出的结论自然会出现以偏概全,甚至南辕北辙的问题。而基于文献法的理论探讨性文章,多数围绕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对策展开,讨论多数站在“应为”、“应该是”的理论角度,从经验出发进行总结,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实际状况了解不够深入,缺少分门别类的深度分析,使得研究缺少针对性,缺乏科学指导意义。调查研究与理论研究有机结合,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实际问题,多学科多视角融合,开拓思路,不断创新,研究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需求。

(五)研究主体单一,有待多元化

尽管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得到各界的关注,但真正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却并不多。从研究主体来看,虽然科研院所、中小学、社会团体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此有所涉及,但研究者主要还是以高校教师为主。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牵涉度,涉及到社会管理、政策制定、社会服务、教育决策等多个方面,仅仅以高校教师为主的研究会导致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严重脱节,往往使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影响力不足,缺少实效性。因此,发挥高校教师的研究优势,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关注度,实现多主体参与的综合研究体系势在必行。另外,现有研究者主要从事社会学和教育学研究,极少有其他领域的研究者涉足该领域。基于家庭教育的特有属性,仅从社会学、教育学视角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应集合来自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合作,各展所长,互相配合,这样才能更快地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发展,[5](P.89)取得更多切实有效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娜,王宏浩.《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我国流动人口数达到2.4亿[EB/OL].海峡之声网,2014-05-15.-05/15/cms813456article.shtml.

[2]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EB/OL].百度百科.http://b

[3]章春苗.关于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7,(5):44—45.

[4]赵娟.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03,(8):38—40.

[5]江小英,黄英.我国大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5,(7):86—91.

上一篇:111
下一篇:家庭教育论文参考 篇八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