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投资现状问题影响及收入关系论文(共5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9:33  

 

 第1篇:中国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关系研究


  一、前言


  人力资本作为收入增长最重要的要素和发展基础,在经济生活中处于战略地位。作为一种日益稀缺的战略性资源,其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农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中国农村人力资本与居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已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在传统农业中,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最低,耕作技术通常依靠代际传递,但现代的农民必须能够掌握农业技术、应用现代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Welch(1970)指出,在帮助农民更快适应杂交技术和其他新技术的过程中,人力资本的巨大价值已开始显现。随着城市化的较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从事非农生产,流出的大多是受教育程度高、年轻力壮的青年,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受教育水平较低、掌握技能较少的“老弱病残”,甚至有的地方出现撂荒现象,这进一步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农民增收是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问题,弄清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有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关系的文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考察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舒尔茨(1964)指出通过增加对农村教育、农业科研投入等提高人力资本的途经,对农业生产有重要作用。白菊红、袁飞(2003)指出,农村人力资本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技术采用等机制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另一类文献则研究农民增收对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GershonFeder、dDavidZilberman(2003)指出,农业技术创新的采用吸引发展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新技术提供增加生产和收入的机会,但是许多新技术的开发只取得部分成功,表现在观察到的较低采用率。传统观点认为限制创新快速采用的要素有缺乏资金等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要素。


  现有文献表明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双向作用关系,但现有文献仅分析了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的单方面机制,多为静态分析,并没有考虑二者的双向影响关系,这可能导致严重的内生性问题。


  本文的研究贡献就在于:第一,采用对理论性要求不强、不需要基于某种理论假设的面板VAR方法,研究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第二,舒尔茨(1960)指出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构成。人力资本形成路径包括教育和培训、健康和迁移。本文克服了前期文献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单个内容、多为理论分析(主要集中在教育层面)的局限,扩展到教育与培训、迁移和健康,并提供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经验证据。第三,前期有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的文献,存在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还是农民收入增长催生了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争论,本文通过分析二者的动态关系提供了相关依据。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构建实证模型及数据说明,第三部分进行实证分析,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的结论。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Sims(1980)首次提出VAR模型,自此向量自回归模型得到广泛应用。它不需要预先假设系统中何者为解释变量、何者为被解释变量、不预先确定因果关系,在经济理论不足以说明变量之间关系以及可能存在内生解释变量时,根据数据判断因果关系。本文采用面板VAR方法进行分析,该方法是将系统中所有变量视为内生变量的条件VAR方法与考虑不可观测个体效应的面板数据方法相结合


  P阶VAR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是双变量向量{capital,income};capital代表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资本形成四条路径,即教育、培训、健康和迁移,本文选用拟合教育、培训、健康和迁移人力资本等四条形成路径,分别用capital1、capital2、capital3、cap-ital4表示;income代表收入;n代表固定效应变量;Y代表时间效应;e为随机扰动项。


  本文,t采用连玉君(2009)在InessaLove,LeaZicchino(2006)编写的PVAR基础上改进的PVAR2进行分析。针对面板数据采用VAR程序需要去掉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使用前向均值差分去掉个体效应(ArellanoandBover,1995),使用组内去芯去掉时间效应。


  PVAR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面板单位根检验、利用系统GMM回归分析进行统计推断及运用方差分解解释对内生变量预测的误差变异数中,每一个正交单位冲击的贡献比例。


  (二)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实际农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衡量农民收入income变量,实际农民收入运用以1985年为基期的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同时为消除数据波动和异方差的影响,对实际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选取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食品、医疗保健支出及交通和通信支出作为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和迁移人力资本投资的替代指标,分别用capital1、capital2、capital3、capital4表示。本文各变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2001-2010年,样本对象为中国除了台湾、香港和澳门以外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PVAR稳定性检验


  面板VAR需要满足保证模型是稳定的随机过程。对于模型1来说,也就是要求当k趋近于无穷大时,矩阵特征根的绝对值小于1,这时,等式右边的“和”才能收敛。尽管等号右边的“和”能否收敛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所构成的矩阵的稳定性,但“和”分别代表不随时间改变的个体效应以及不随个体改变的时间效应,二者相对稳定,从而所构成的矩阵具有稳定性。


  由图1可以看出,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食物消费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医疗保健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和迁移人力资本投资构成的四个面板var模型均满足面板var模型所要求的平稳性。


  (二)面板矩估计


  农村居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之间关系的PVAR估计结果见表1。各模型滞后阶数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AIC、BIC和HQIC准则,遵循如下原则:选择AIC、BIC和HQIC值最小的模型;当三者不一致时,通常BIC/HQIC优于AIC;有时也不能完全依赖上述准则,需要做一些人为判断。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一是由表1第一列可知,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对收入的影响在滞后一期、二期系數为负,在滞后三期系数为正,这说明农村居民家庭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短期内为负,长期为正。短期为负,是由于农民教育支出挤占了农民收入,教育和培训支出的成本尚未超过获得的收益,农民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时滞,到达第三期,农民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增加能够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而农民收入对农村居民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滞后一期和三期均为负,滞后二期为正,都通过显著性建议。可见,农民收入增加并不必然引起农村居民家庭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这也说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尚未升级到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这一发展型消费阶段。有关居民消费结构的划分标准本文参照王学真等人(2011)的研究,其中,基础型消费包括食品和衣着消费,享受型消费包括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交通通信支出,发展型消费包括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二是由表1第二列可知,食物消费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滞后一期系数为负,这说明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结构尚存在不合理之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从而通过投资人力资本健康效应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食物消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在滞后一期显著为正,这说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这也说明农村居民家庭消费中食品这一基础型消费仍占较大比重。三是从表1第三列可以看出,医疗保健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滞后一期、二期、三期和四期均为正,说明医疗保健健康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这可能是因为医疗保健健康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使人们增加从业时间,使人们工作效率提高,进而促进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而收入对医疗保健健康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不存在单一的线性关系,滞后一期、三期为正,滞后二期和四期为负,收入增加并不必然引起农村居民医疗保健健康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表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尚未升级到医疗保健这一发展型消费阶段。四是表1第四列表明,迁移人力资本投资在滞后一期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即迁移能够有效提高居民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关;而滞后一期收入增加,交通支出降低,但不显著,这也说明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交通通信支出这一享受型消费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方差分解


  为了更清晰地度量农村居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进一步利用方差分解,考察预测未来值均方误中各变量各自贡献比例。表2和表3分别给出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之一(食品消费)及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之二(医疗保健消费)、迁移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的方差分解结果。


  在收入与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以及食品消费健康人力资本投资的波动中,自身均占较大比重。在第十期,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以及食品消费健康人力资本投资方程中,收入受自身的影响分别为75.7%、93.3%,而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以及食品消费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受自身的影响在第10期分别为88%、60.4%。


  在医疗保健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和迁移人力资本投资方程中,医疗保健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和迁移人力资本投资对收入的影响长短期有所差别,存在时滞效应。短期来看,对其影响较小;长期来看,对收入的影响较大,在第十期分别达64%、59.8%。而医疗保健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和迁移人力资本投资受自身影响较大,在第10期分别达89.8%、95.8%。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建立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的PVAR模型,分析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研究表明:


  由面板VAR模型结果可知,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有显著影响,但不同路径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有所不同。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对收入的影响短期为负,长期为正;食品消费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为负;医疗保健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和迁移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均为正。而收入对不同路径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也有所差别,收入的增加并不必然引起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医疗保健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和迁移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但收入增加能显著增加食品消费健康人力资本投资,这也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严重滞后,基础型消费占较大比重,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方差分解结果可知,在系统趋于稳定状态下,在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食品消费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医疗保健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和迁移人力资本投资的波动中,自身均占较大比重;而在收入波动中,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以及食品消费健康人力资本投资所占比重较小。但医疗保健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和迁移人力资本投资对收入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短期影响较大,但从长期来看,对收入的影响较大。


  作者:刘炳序等

  第2篇:浅析人力资本投资对员工组织忠诚度的影响


  引言


  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人力资源管理中“留人”和“育人”对组织发展与绩效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那么“育人”和“留人”之间有何关系?此外,社会成员人力资本存量普遍增加,那么这种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的人力资本投资又会对组织忠诚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文献综述


  (1)组织忠诚度


  国内外对组织忠诚度的研究成果颇丰。国外可大致总结为两类,一是将组织忠诚等同于组织承诺,即员工工作态度。二则将组织忠诚视为员工行为,属组织公民行为的一种。前者为学术研究主流觀点。Staw提出组织承诺可分为行为性承诺与态度性承诺。Meyer&Allen提出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三因素模型,该方法在近年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国内对组织忠诚度的研究中,雍少宏等指出,组织忠诚是员工忠诚于组织、保护和维护组织免受威胁和损害。柯元珍归纳:员工组织忠诚是组织成员在组织认同基础上产生的对组织的热爱,并积极为组织发展做贡献的态度和行为系统。


  总之,国内外学者关于组织忠诚度的研究较多,尚未形成较统一的说法。


  (2)人力资本投资


  威廉·配第“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是人力资本思想的萌芽。舒尔茨1960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发表《人力资本投资》演说后,人力资本这一概念被正式、广泛认可。他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贝克尔从微观层面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了分析。国内,吴国存将人力资本投资定义为人力资本投资主体通过投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客体的各种技能水平的投资活动。李宝元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是具有连续不断地获取、积累、利用和创造知识的组织能力。本文主要将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分为以下三种: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在职培训。


  人力资本投资对员工组织忠诚度的影响


  (1)教育投资对组织忠诚度的影响探析


  教育投资是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前的投资,员工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企业只需少数高质量员工便可满足生产需求,员工队伍得以精简,使组织结构由纵深向扁平化发展,减少行政化疏离,使管理层与员工关系更亲密,从而提升员工的组织忠诚感。此外,教育投资提升组织成员的个人素质及契约精神,从道德层面上也导致了规范化的组织忠诚度较高。因此,教育投资从个体层面而言培养了员工个人的契约精神,从组织层面而言推动了组织结构扁平化发展,从而提升了员工的组织忠诚度。


  (2)健康投资对组织忠诚度的影响探析


  组织对健康的投资措施主要是定期体检、心理咨询、购买医疗保险、提供公共服务设施等。社会公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而医疗成本增长使员工对潜在的医疗成本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企业除经济效益之外也应注意员工的生理需求及心理状态,因此组织对健康的投资对员工而言不仅能使其劳逸结合,高效工作,同时也是一剂“强心针”,一定程度上提高组织成员对组织的感情承诺,提升组织成员的组织忠诚度。


  (3)在职培训对组织忠诚度的影响探析


  在职培训对组织和组织成员是一种双赢,可提升员工自身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提升组织绩效,更好地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此外,员工通过培训也会得到有效激励,对组织产生依赖感及感情承诺,增强其对组织的忠诚度。有研究显示,在新的心理契约背景下,员工对职业发展的期望的心理契约承诺未得到实现,将从企业外部寻找发展机会。因此组织的做法应是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通道,积极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这亦表明组织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有利于员工倾向内部发展,从而提升其组织忠诚度。


  (4)人力资本投资意愿与组织忠诚度的相关性探析


  人力资本投资意愿是从人力资本投资衍化出来的一个概念,可看作一般社会个体对提升自身人力资本水平的一种意识和趋向。有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对员工忠诚度在情感忠诚、持续忠诚、规范忠诚这三个维度上都有正向显著的影响。这可解释为:员工有人力资本投资意愿,以便未来更好的升值和发展,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和为自己创造更高的利益,即人力资本投资意愿与员工忠诚度正相关。


  结论


  本文从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在职培训三个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从教育投资角度,它能精简员工队伍,同时提升员工契约精神,增强组织忠诚度;健康投资可促进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及工作的高投入,增强组织承诺及组织忠诚度;在职培训有助推进员工的内部发展,加强组织与员工的情感维系,进而增强组织忠诚度;从员工角度而言,有强烈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组织成员往往有较强上进心,人力资本投资意愿与组织忠诚度呈正向相关。总之,人力资本投资对组织的发展产生一定正面影响,管理人员应当予以重视,并适当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作者:连丽萍

  第3篇:基于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


  0前言


  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因此,加强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資对提高人口素质,增加流动人口收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融合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


  所谓人力资本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对人进行一定的资本投入(货币资本或实物),增加或提高人的智能和体能,这种劳动能力的提高最终反映在劳动产出增加上的一种投资行为。它包括投资主体,投资对象,投资产生的智力、知识、技能、体能,投资产生的未来更大的价值收益等四个方面。人力资本投资同物质资本投资一样,具有投资的一般性,是能够带来新的价值增值的行为,但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效益要大于物质资本投资,是一切投资中收益最高、获利最大的投资。


  1.1教育投资


  接受高等教育就会产生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心里成本,相对应也会带来经济收益和心理收益。直接成本:直接支出学费以及其他与接受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成本。机会成本:因接受高等教育而无法工作损失的四年的工资报酬,或者刚参加工作需培训等原因导致工资在最初几年低于已经有几年工作经验的高中生,严格说这两种都属于机会成本。那么教育投资的收益有哪些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投资能够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信用水平。


  第二,教育投资明显改善劳动者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国民收入水平提高。


  第三,教育投资有助于提高就业率,增加个人收入,这是人力资本中知识增量价值的体现。


  1.2培训投资


  劳动者大多劳动技能都是通过培训获得,学校获得的是理论知识,而培训直接服务于人力资本存量增量。在职培训是最普遍、最主要的方式。培训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为了培训需要支付的讲课费、培训场地、培训设备费用称之为直接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劳动者需要请假参加培训,这样给企业带来一定损失。培训收益主要表现在劳动者生产率提高上。


  1.3劳动力流动投资


  这种投资是现代市场经济形势下的普遍现象。劳动力跨地区间,跨行业间流动能够使劳动力得到更有效利用,从而提高收入水平。劳动者收益是获得相对于原收入更高的工资福利。但是活动要有合理限度,过于频繁,流动接近于失业。


  2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现状


  2.1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总体水平较低


  衡量人力资本的指标之一就是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以占流动人口比重较大的农村劳动力为例,据统计,1990-2010年部分年份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令人堪忧,教育程度从低到高排序,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农村劳动力1990年所占比重为20.73%,到2010年为5.73%,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的1990年所占比重为0.1%,2010年为2.41%,比重上升了2.31个百分点。但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达到82.6%;高中及以上比重偏低,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2.2流动人口缺乏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技能


  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对流动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实施了重点计划,包括“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雨露计划”和“绿色证书工程”等绿色通道。但是,现行的做法与制度存在相违背的地方。流动人口进入用工单位后,缺乏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基于自身所蕴藏的知识和技能,很难满足岗位需求。久而久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工单位和劳动者合作的需求。另外,有数据显示,60%的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其中24%的新生代农民工完全不会农活。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脱离农业生产,成为城市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局面。


  2.3流动人口的培训不到位


  从政府角度分析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流动人口数量逐年递增,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就要求由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实施、反馈、监督。每个环节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家、企业、个人三方未建立起稳定的培训合作机制。培训经费问题难以协调,从而影响流动人口的培训实施和效果,很难满足其基本的就业要求。


  从企业角度分析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流动人口流动性强,很难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企业对流动人口的培训投入力度较低,并且施以简单岗位的操作技能,而对于高层次职业素质培训少之又少,折射到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未得到明显提高。


  从培训机构分析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培训机构应该是多元化的,包括政府部门、职业技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流动人口的培训模式应针对其特征进行技能锻炼和短期再教育,最终达到培训目标。从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培训方式单一,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时间不足,培训效果差等问题。


  3完善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关建议


  3.1提高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认识度


  人力资本投资同物质资本投资一样,具有投资的一般性,即消费性和生产性。但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效益要大于物质资本投资,是一切投资中收益最高的获利最大的投资。流动人口数量庞大,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靠流动人口的贡献,光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自己也要清楚的认识到,最后的受益者还是个人,应积极参与各种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解决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3.2建立以政府为主、企业和个人为辅的培训体制


  政府应该将职业教育培训公益化,赋予培训机构相应权力,使培训行为具有导向、促进和规范作用。政府设立培训专项预算,通过财政拨款给予培训机构保障。


  企业常常出于自身考虑,是否开展培训与组织文化相关。各企业应提高思想认识,重视职工的职业教育培训,与培训机构合作促进职工整体素质提升。对于积极开展培训工作的企业,政府应通过相关激励政策进行扶持与鼓励。


  个人应提高对人力资本投资意愿。通过资本投入,增加人的智能和体能,积极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升人力资本存量,促使流动人口能够真正融入城市。


  3.3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对提高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具有现实意义。流动人口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障将逐步全面覆盖,这样就减轻了他们的生活成本,才有可能将部分收入用于支付人力资本投资。健全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促进劳动力自身发展的开放型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提高待遇支付水平,努力使流动人口和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政策相互衔接。


  作者:吕峰等

  第4篇:提升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知识的传播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相比而言,在线教育使得教育的内容更丰富多样,学习时间灵活,学习知识的针对性强。从该角度思考,通过在线教育进行学习时间的投入,所能得到的人力资本回报会更高。这是一种社会学习效率的变化,而变化将会如何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层面?本文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做出合理的理论分析及解释。


  本文首先从已有文献中评述分析人力资本问题中的已有成果,其次针对不足之处构建简化的两部门DSGE模型,并得到人力资本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再次,本文应用简单经济学理论对脉冲分析作出合理的解释。


  文献综述


  Lucas(1988)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将实物资本调整成本模型与人力资本融合在一起,发展出了新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从而将动态经济模型和人力资本一起引入到了现代宏观经济增长模型中。


  李海峥(2010)度量了我国1985年至2007年的人力资本,构建了人力资本的测度指数。才国伟等(2014)构建世代交叠模型和跨国数据,研究了公共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正向关系。封岩(2016)构建关于健康的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分析得到该种特定类型的人力资本对宏观经济的正向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DSGE模型有着严谨的理论分析以及避免卢卡斯批判的优良特点。国外针对该模型的分析比较领先,José(2013)基于Lucas(1988)对人力资本理论的介绍,构建了两部门DSGE模型,并做了一般性的讨论。本文正是基于JoseTorres(2013)的DSGE模型,但不同的是本文运用该模型来研究中国人力资本的冲击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而非全要素生产率对人力资本的影响。


  而国内对于DSGE模型的研究,刘斌(2008)针对中国的实际数据,对构建中国经济研究的DSGE模型中的参数做了详细的讨论和证明。本文在参数选取的方面参考了该文献。


  模型设定


  (1)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一种生产中知识和技能的累积,它反映在工作的生产效率上。此处我们采用Mincer(1958)年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数学描述:IH,T=BtEtθ该模型中,Ht是一种人力资本的存量,与资本存量相似,新创造的投资是通过进行教育的时间来完成。Bt与参数描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率,其中θ介于0与1之间。


  (2)居民部门


  假设经济体是无限期的代表性主体模型,其效用函数为:U(Ct;Ot),Ct为消费量,Ot为休闲。设Et为投入到教育的时间,我们规范时间为单位1,那么Ct+Et+Ot=1。那么效用函数的形式就可设为:


  U(Ct;Ot)=γlnCt+(1-γ)ln(1-Lt-Et)


  假设居民储蓄与投资相同,且获得资本利得RtKt,其中Rt为资本的回报率,Kt为资本存量。居民还会收到劳动的工资所得WtHtLt,Wt为工资率,此时人力资本起到了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预算约束如下:Ct+St=RtKt+WtHtLt其中,资本跨期变动的关系为:Kt+1=(1-δk)Kt+IK,t其中δk为资本折旧率,这里假设该折旧率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均衡条件下IK,t=St。


  由于存在年龄变化,知识的老化,人们必须不断地提高技能,因此我们在模型中假设存在人力资本折旧,设为δH。同时设人力资本的投资为IH,t=BtEtθ。


  Ht+1=(1-δk)Ht+IH,t


  (3)企业部门


  企业设定为作为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主体,此处我们假设企业部门的生产类型为规模经济,那么可以设其生产函数为:Yt=AtKtα(LtHt)1-α。


  将物价水平标准化为1,那么企业部门的利润可以表示为:


  Πt=Yt=AtKtα(LtHt)1-α-RtKt+WtHtLt


  企业的最优化生产可以表述为在生产函数的约束下,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4)DSGE模型方程


  在刻画冲击时,本文将全要素生产率A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率B设为一阶自回归模型,方程如下,其中εt为各自的外生冲击


  InAt=(1-pA)In+pAInAt-1=εAt


  InBt=(1-pB)In+pBInBt-1=εBt


  (5)参数校准赋值


  刘斌(2008)指出了适用于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的DSGE模型,并分析了各参数赋值的可行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因此本文采用其参数赋值的数据对本文模型中参数赋值。参数值选取如下:α=0.4;β=0.985;γ=0.4;δk=0.035;ρA=0.950


  (6).贝叶斯估计参数


  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并采用HP滤波的方法处理波动项的影响。根据变量的特征,有关人力资本三个变量θ、δH、ρB全部选取为贝塔分布,我们运用Dynare-4.4.3进行贝叶斯估计,其结果为:θ=0.6;δH=0.01;ρB=0.95。


  首先,来自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正向冲击会使得人们获得人力资本的边际效率提高,即投入一单位时间所能得到的人力资本得到提高。而投入时间所耗费的边际成本却没有显著改变,因此,此时人们会选择增加教育的时间投入,减少工作的时间,图七与图八验证了这一分析。


  其次,工作时间的减少会对均衡产出产生不利的影响,图一说明了这一影響,均衡产出呈现负向的变动。这一时点上,虽然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改变对企业的决策没有影响,但由于劳动供给的短缺使得企业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获得劳动力,因此工资率会得到提升,图九验证了这一观点。


  再次,虽然工资率水平提高了,对消费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劳动力水平和均衡产出的下降,对消费水平也会起到下降作用。对于那种作用更大,图二给出了解释,即消费水平是下降的。


  最后,对于实物资本而言,均衡产出和消费水平的下降会引起投资的减少,同时由于资本折旧不变,投资的减少又使得资本存量的减少,图三和图示验证了该结论。


  作者:秦岚川等

  第5篇:浅析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解决途径


  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的意义


  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处于空前的发展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间,社会的竞争正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也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话题。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经济转型,有利于巩固我国的经济实力,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对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现状的研究,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转型迫切要求。研究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状况的研究,探索人力资本投资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用科学的计量技术,了解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科学可行的方法。研究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对于我国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结构有重要意义,如今作为人力资源密集型国家,我们正在逐渐失去优势,社会正处于有资源密集型经济转化成人才技术密集型经济,人力资本投资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解决的当务之急,是我国经济转型成功的重要一步。我国经济得到成功转型之后,我国经济将进入另一个发展高峰期,经济的再次迅速发展会使我国经济实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国际地位也会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我国人民将会由现在的小康水平迈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人口红利的消失也将不再对我国经济造成致命威胁。


  二、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影响及作用


  1.人力资本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


  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再“增长模型”和“发展模型”中把人力资本视为经济增长的内变量,认为人力资本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形成内生产性经济增长理论,从人力资本角度揭示了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理论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正规教育开发积累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内生效应”,这些都是经济实现持续均衡增长不可缺少的条件。另外,经济学家名赛尔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可以提高物质的边际生产率,从而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产生递增的收益。


  2.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舒尔茨曾用投资收益率分析方法计算出美国在1909-1929年间,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教育的2倍;而在1929-1957年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超过了物质资本的贡献,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高达33%。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初期,物质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在经济发展中期,人力资本的增长则超过物质资本,起主要作用。1970年,麦迪逊研究了1950-1965年的22个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在考虑了劳动者素质、劳动者年龄构成的基础上,“有效地”劳动供给(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就业增长、劳动者素质的变化、劳动者的年龄构成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35%。中国学者对中国1981-2000年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估计,认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1.17%由于教育的作用,GDP累计增加了6966.44亿元之多。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美国,教育已经被看做是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安全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投资的贡献在不断提升,作用在不断增强。


  3.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提高人的知识存量


  人力资本的知识收入效应使人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更新的分辨力,能随时随地抓住投资获利的机会。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一个普通工人拥有的一般人力资本和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拥有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所起的作用肯定无法相比,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和一个简单的劳工所创造的价值也大相径庭,知识存量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更新人的思想观念,对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地作用。


  三、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发展现状


  1.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教育体制不合理


  在人力资本形成中,教育投资是关键,而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投资不足,中国教育投资占GDP比重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人才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实施以教育为基础的人力资本发展战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2.劳动力素质与西方国家有一定差距


  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力知识存量比发达国家水平低;二是科研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拥有量以及企业部门的科技投入,都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R&D经费及与GDP的比例,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科技投入规模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可比性指标。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已有了较大的提高,约为1.5%,但也仅及美国的二十分之一,日本的十四分之一。


  3.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制度性分割


  目前我国人口流动性较小,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观念陈旧,乡土意识浓厚,再加上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劳动力流动率非常低下,这不仅因为我们存在着以户籍制度划分的城乡劳动力市场,还存在着以所有制划分的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劳动力市场,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也抑制了劳动力积极性的发挥。


  4.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


  我国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严重失衡。我国的人力资本结构是一种”小托大式”结构,极少数高智能、高技术劳动力带动绝大多数低智能和低技能劳动力进行现代化生产。职业培训人数与普通初、高中在读学生数之比仅为1∶7,而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职业高中人数就超过了普通高中。


  四、改善我国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做任何事都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接受它,然后才可能在行动上去实践。我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人力资源不等于人力资本,要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必须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过去我们认为资本即是物质资本,从而认为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物质资本推动的,受到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才导致了目前我国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树立起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和基础的新观念,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使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2.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人力资本投资要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未来人力资本的存量应该是一个国家今后兴旺发达动力的源泉,只有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本投资的资源,才能促进人力资本的保全和增值。此外,国家财政用于教育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继续提高,并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保证教育经费的逐步增长。同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素质教育,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结构要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今后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层次目标应该是继续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形成一批增值能力强的人力资本存量;同时,要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此外,采取以市场机制配置为主、政府配置为辅的方式配置教育资源。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是强制性的免费教育,应由政府提供,不能采取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而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我国属于准公共产品,或者说是混合产品,应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教育资源。在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区域结构问题上,应从国家的发展战略考虑,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于落后地区的教育进行扶植和资助,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整个社会的教育和谐发展。


  3.健全职业技能培训的社会体系


  加强员工特别是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势。从短期来看,为了尽快解决我国企业职工素质低下,尤其是职业技能素质低下的问题,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应对。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大对在职员工的技能培训力度,为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企业的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扶持,对大力培养员工职业技能的企业实施税收或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从长期来看,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必经之路。作为政府部门应当考虑教育结构的合理调整,应加大对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引导校企联合,采取由学校教授理论知识、企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实习就业机会的互动模式。


  4.实施全民健康计划,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加大对公共医疗的投入,改革医疗投资体制,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培养全民形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及建立全国性的重大疾病监控、预防、治疗体系等。通过全民健康计划的实施来维护居民的劳动能力,对于人力资本投资来讲可以起到同等人力资本获得更大收益率的作用,重点是加大对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的投入。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早在1959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认为要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首先要满足人的保健需要,只有满足了保健因素的需要后,人才能发挥更大的积极性来增加自身人力资本的投入。我们要把对劳动者的卫生健康投资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不断改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5.消除人力资本流动的种种障碍


  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动,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是人力资本资的重要形式。人力资本一定程度的自由流动,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因此,必须加大力度推进劳动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必须尽快消除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状态,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同时,也要积极吸引海外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投入到我国经济发展中来,使我国人力资本质量、数量都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扭转我国优秀人才流失的不利局面。


  6.建立与完善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机制


  建立与完善谁投资谁收益、投资越多收益越大的人力资本投资激励机制,使个人收入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多少和人力资本质量高低直接挂钩,激励人们加大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起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此外,允许人力资本作价入股,直接参与企业的投资、注册和经营,并且对优秀的企业家、经理也要根据其业绩使其合理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


  作者:董亚娟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