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内科学是一门理论知识广、疾病复杂多变、专业性很强的临床学科。CBL教学法是以案例作中心,进行师生互动,以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经过研究,CBL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临床运用能力。
关键词:CBL教学应用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系统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具有非常重要的专业和基础地位。案例教学法(Case-Basdlearning,CBL)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高校临床医学教学中,是应用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引导到特定情境中,学生能够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来进行学习[1][2]。我们在中医内科学部分病症的教学内容中引入CBL教学法,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和教学效果跟踪,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级针灸推拿专业30名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授课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15人,对照组15人。
2.研究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都选用统一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各论部分的第三章第一节胃病和第八节泄泻两个病症,按学校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由同一授课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法和CBL教学法分别进行授课,其他章节病症内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的教学方法相同,由其他不同教师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不在本次实验范围内。
(1)实验组
实验组采用CBL教学法,授课教师根据胃病和泄泻两种病症,选择以往工作中收治的临床典型病例,并对病例相关的知识点和引申点进行梳理。提前一周至两周将典型病例及相关材料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进行自主预习,并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借阅等相关手段查阅病例引申的相关知识,搜集病例涉及的信息,积极对病例进行思考和分析,针对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论治、预后转归、预防调护、临症备要等方面做好资料收集和准备。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和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指导和引导作用。学生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全部讨论过程学生集中反馈出来的具有代表性和关键性的问题以及临床工作重难点进行梳理和分析,最后梳理典型病例由收治入院至患者出院全过程的临床工作重、难点,共同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2)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台前讲授、学生以听为主的授课方式。
3.评价方法
(1)成绩评价
实验过程中,传统教学法和CBL教学法的效果比较均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基准,教学效果的成绩评价采取学生日常测验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将学生三项成绩的平均值作为比较两种教学方法优劣的依据。
(2)问卷调查评价
课程全部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中医内科学采用CBL教学法教学效果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由参与项目研究人员共同设计,问卷调查表包括了能够反应教学效果的主要内容和项点,学生以不记名的形式填写后反馈。共发放问卷30份,收回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问卷调查结果
经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调查发现,观察组学生教学效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调查问题实验组(n=15)对照组(n=15)
n满意度(%)n满意度(%)
提高学习兴趣1493.31173.3
教学理论知识理解深化151001066.6
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1493.31066.6
提高教学质量15100960
丰富学习内容、开阔学习视野1386.61066.6
2.成绩比较
从考试成绩统计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日常成绩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考试成绩与对照组考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CBL教学法可明显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和临床运用能力。
三、讨论
经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在中医内科学教学当中应用CBL教学法,学生平均考试成绩得到显著的提高,而且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也教高。在调查问卷当中,五项核心能力的考核均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CBL教学法能将患者从收治入院至治愈出院的全过程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根据临床病例的具体情况进行自主分析,在课堂上能够最大幅度的模拟实际临床环境,打开了学生的临床思路。授课老师在教学时,学生可随时提出疑问并能得到解答,比较临床实践和课本上的不同,加強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同时,教师在进行案例的选择时,应当以典型病例为主,同时患者还需要具有较高的配合度,这样才能保证实习带教工作的顺利开展,使CBL教学方案顺利开展[4]。
友情链接: 百度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