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中华慈善总会把“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有关《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展、繁荣慈善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探索青少年慈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以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校园中弘扬社会主义的慈善文化,从2012年开始,台州市黄岩区慈善总会会同区教育局,在全区中小学有步骤地进行“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几年来,全区学校从三年级至九年级全面铺开,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收获。茅畲逸夫小学也积极参与并推进了这项活动。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留守儿童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留守儿童,他们与父母聚少离多,生活上少照顾,精神上少关怀,行为上少引导,极易误入歧途,甚至成为“问题少年”。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表现,容易违纪,叛逆心理苗头出现;普遍厌学,自卑心理严重;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留守儿童,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转型的痛点。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茅畲逸夫小学,地处黄岩区西南的山区,此地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从20世纪80年代始,乡民陆续外出种植西瓜,据统计全乡有65%乡民外出,留下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群体。调查发现:留守率高,目前在校学生465名,留守儿童率高达92%(其中双亲外出占58%)。作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主的典型学校,几年来,茅畲逸夫小学针对关爱留守儿童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学校提炼了留守儿童应该具备的三大核心素养——自理、自信、自强,即小山鹰精神(也称“三自素养”)。自理,在没有父母的照料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和监护人、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信,要成为一个身体健康、心态阳光、举止活泼、开朗乐观的人。自强,要心怀梦想,通過实践激发自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有志者事竟成。使小山鹰能够在思想上保持阳光心态,学习上有着自主精神,习惯上具备良好修为,形成基于学生(留守儿童)的“核心素养”小山鹰丰翼行动的特有育人措施。
一、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一是走进红色,激发家国情怀。校内有抗战时期中共黄岩县委机关所在地,至今仍保持当年原貌,是市、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年革命先驱提出了“劳动的身手、创造的精神、艺术的兴趣、科学的头脑”的办学理念,学校一以贯之。充分利用这一红色资源,经常开展主题教育,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二是崇尚乡贤,传承传统美德。茅畲元代理学家牟楷倡导“正心诚意”的办学理念延续至今。当代有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建的教学楼。现有茅畲乡民间兴学协会,激励品学兼优和资助贫困学生,学乡贤、做善事、崇美德。
三是取名经典,塑造进取精神。学校12个班级的班名都对应国学名言,如乐知班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强班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既传承国学经典,又丰富教育内涵。
二、履行张弛有度的玩学协约
所谓玩学,是玩学合一、寓教于乐,“玩中学、学中玩”。玩学协约指留守儿童的玩与学,在他们与老师、家长之间进行协商约定。具体包括寓教于乐、协约订制、协议履行三方面。
寓教于乐也是我们实现玩学协约的原动力,学期初,每位留守儿童围绕学校的课程目标及自身需求与能力,制订“玩学”计划。评价模式不但要求留守儿童履约,更要老师、家长共同履约,有利形成教育合力。
三、开发力能所及的拓展课程
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学校开设了“生活、农事、社团”等拓展性课程,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一是生活课程,掌握生活本领。通过同学互动、学校联动,尽力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生活上有方法、有爱好、有技长,礼仪上有积极向善的正能量”。
二是农事课程,养成劳动习惯。学校开辟小农场,种植以西瓜为主,花卉、果树、药材和一些时令作物为辅,让学生全过程参与,体验收获之不易。
三是社团课程,释放个性潜能。学校开发了“种植、制作、纸雕、女红、书法、棋类、球类”等15门社团课程,每下午开班1~2课时。学生自选课程走班上课。尽力让留守儿童的个性得到张扬,提升他们的生活情趣和自信心。
四、丰富喜闻乐见的日常活动
学校开展多项主题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认知,在生活中磨砺,成就优良的意志品质。
重点体现在一是亲子活动,增进亲情交流。每年11月,外出的家长返乡,学校举办“亲子活动节”,架起孩子与父母、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桥梁,叩开孩子们的心扉,让家长和孩子在活动中凝聚亲情、收获幸福。二是山鹰争章,提升文明素质。以“做文明人为荣”的山鹰争章活动,不论个人起点高低,只要有所进步,就能得到“山鹰纸牌”奖励。“山鹰纸牌”设十大类别,使“纸牌”成为玩中学的一种文化。
五、倡导慈善文化的日行一善
善良是人的本性,行善是中华民族历来倡导的传统美德。
为了使全校同学充分体验到向善行善的欢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逐步实现由“日行一善”到“时时行善”,茅畲逸夫小学向全校师生、以及家长朋友们发出开展“日行一善”活动的倡议。
(一)“做好事”:帮助别人做一件事;
(二)“传微笑”:对身边的人微笑一次;
(三)“倡孝道”:在父母身边的为父母做一件事,远离父母的每周至少打一个电话,关爱照顾和陪伴我们的老人;
(四)“常感恩”:感恩于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于朋友,甚至感恩于自己的对手,时时感恩,处处感恩;
(五)“会宽容”:学会原谅一个曾经得罪过你或伤害过你的人;
(六)“学善知”:读一本好书,明白一个好的道理并付诸实践;
(七)“扬善道”:动员更多的朋友参与我们的活动,让爱心充满世界;
(八)“怀善念”:常常想一想那些苦难的人和需要帮助的人;
(九)“讲善语”:常说“你好”“请”“谢谢你”“对不起”“需要我做点什么?”等礼貌用语;
做到“一行、二记、三展”,一行是孩子每天至少完成一善;二记是在自己“日行一善”备忘本记下行善足迹;三是将所做优秀的善行写在纸牌上,拼成“日行一善”图案。让他们充分体验习善、行善、扬善的快乐。
六、创建慈光普照的儿童之家
各级慈善机构在中华慈善总会的带领下参与了这项活动,与各级教育部门、妇联、黄岩区青年企业家协会等社会各界,伸出友爱双手,慷慨解囊建设学校留守儿童之家。2016年5月,利用校网调整后的一幢闲置教学楼(四层八间教室)装修落成。开设了“悦读吧”“科技厅”“创意坊”“艺术苑”“翰墨斋”等活动场所,配备了电脑、电视、亲情电话、图书及乒乓球、篮球、跳棋等文体活动器材,配有室内外活动场所和留守儿童活动宣传阵地。闲暇之余人气兴旺,感受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体会到社会、家庭之“大家”的温馨。
行文至此,出于敬佩,再次郑重介绍茅畲乡民间兴学协会。茅畲乡民间兴学协会原由几位退休教师组建,在关爱留守儿童助学的这条路上坚持了20年,会员从开始4人扩大到如今的204人,共资助茅畲籍中小学生700余人,资助金额55万元。各界人士踊跃资助,大爱源于善心,播撒了兴学种子。赋诗以颂,作为结尾。
“地球环绕着太阳/公转了二十圈/民间兴学的旗帜/飘扬了二十年。秉承有教无类/乐助寒门出俊才/关注莘莘学子/弘扬乡村义学篇/诸君植木艰辛/旱苗浇水德育人/良心长盛不衰/此情此举扬慈善。捧一片慈心/托起明天的太阳/洒一路慈爱/撑开求学的风帆/行一辈子慈善/播撒兴学的芬芳/春蚕吐丝蜡流泪/怀抱初衷痴难改/有生心血呵/付与风华少年。啊朋友/当您回首/那一张张一张张笑脸/扑面而来……”
来源:慈善 2017年4期
作者:王前进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