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对策应用策略研究本科论文(共7篇)
发布时间:2024-04-03 18:38  

 

 第1篇:新常态下油田内部审计战略转型的思考


  一、新常态下油田内部审计战略转型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2013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上首次提出了“新常态”一词,201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又再次提及“新常态”,那么什么是新常态?新常态是现阶段及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形态、分工、结构全方位转型升级、演进的必经阶段,是中央对新周期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新变化的重大战略判断,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其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速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动力变化等四大方面。具体来说一是经济增速转换,我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时代向“中高速”转换;二是发展方式转变,从粗放式的“规模扩张”向集约式的“提质增效”内涵发展转变;三是经济结构调整,由中低端增量扩能式向中高端存量调整、做优增量多措并举转换;四是发展动力变化,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新常态下油田内部审计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1、新常态下企业改革和发展需要审计转型升级


  近年来,油田企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低油价的叠加影响下战略部署发生了新的变化,油田企业运用改革调整应对经济新常态,全力以赴拉开了“战寒冬、稳增长、保效益”的攻坚战,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改革深化调整,上游投资锐减市场开发进入“寒冰期”;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管理进入“适应期”;产业结构走高效勘探道路,开发进入“困难期”,油田企业承受着改革带来的多重压力与阵痛,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关键时期,油田内部审计承担着促改兴企的历史使命,协助企业落实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渡过“阵痛期”,必须把创新作为审计事业发展的源动力,逐步构建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油田内部审计战略转型模式,以创新引领油田内部审计有效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为保障企业经济安全、平稳运行服务。


  2、新常态下内审事业新突破需要审计转型升级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問题的框架意见》(以下简称框架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了新时期审计的新定位,强调了内部审计在审计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位置,“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是时代赋予油田内部审计人员的历史使命。油田内部审计人员应把握审计升级转型的关键期,立足新起点、把握新定位,认清新形势,解放新思想,突破传统的审计方式,向以治理为目标、风险为导向、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审计方向不断转变,协助企业适应经济新常态、落实中央新政策、服务油田新发展、推动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有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切实维护油田企业经济秩序正常运行,促进廉政建设,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体系中的基石和保障作用。


  二、新常态下油田内部审计转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新常态下油田内部审计战略转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新常态下油田内部审计的领域、重点、方法、标准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内部审计工作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用旧的眼光来对待发展中的新事物;不能用固有的规则来束缚油田企业改革和创新,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怎样去审计?审什么?成为摆在油田内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道课题,现行的审计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


  1、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审计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强化。油田内部审计工作中一些老问题亟待解决,随着形势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困难、新挑战,原有的审计工作机制与管理层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在符合国家宏观政策、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当好企业改革创新的参谋服务的功能发挥不够。油田内部审计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强化;二是审计管理的架构不完善。油田的内部审计机构配置还不能有效满足“大审计”要求,有的单位审计力量配备不足,有的没有设置独立内审机构,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不力,致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内部审计独立性受到限制,不能满足对审计职能的要求;三是审计技术和方法亟待进一步更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手段单一、系统应用深度不够、部分信息系统限制权限导致审计数据无法获取等,都成为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瓶颈。


  2、三大困境


  一是功能“定位高”审计责任大。新常态下中央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当好“企业自身的免疫系统”,集团公司提出当好公司的经营管理的“诊断师”和“经济卫士”均赋予了油田企业更高的要求与定位,内部审计承担的责任加大;二监督“全覆盖”审计任务重。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使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涵盖了油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审计当前的任务更加繁重;三是转型“全方位”工作难度大。“增值型审计”、“研究型模式”、“智慧式审计”的提出,使审计工作面临全方位的转型升级,对审计人员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工作难度加大。


  (二)新常态下油田内部审计转型的保障与机遇


  油田内部审计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建设,以治理为目标,风险为导向,提质增效的审计管理工作模式已经初步建立,已经具备审计转型的基础条件。同时,新常态下企业管理层思路的变化、公司治理体系的完善,均为内部审计转型提供了组织保障。其次,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颁布与出台,既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加快转型,又为转型指明了方向,使得战略转型模式构建建立成为可能。


  三、新常态下油田内部审计战略转型的模式架构


  (一)新常态下审计战略转型模式构建的思路


  新常态下油田内部审计战略转型不仅是一句“口号”,它需要借助专业化的管理工具,结合新常态特征,宏观经济形势、微观油田企业内在需求,对新常态下油田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梳理。对比新、旧经济环境下审计定位、目标、功能、实现路径的区别及共通点,理清管理思路,制定作战策略,协助企业渡过改革的深水期和攻击期,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同时,内部审计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模式结构不仅是单一的个体,其结构是集审计组织管理、业务管理于一体化的工程。因此,笔者引入了世界著名的组织变革和创新管理工作“麦肯锡7S模型”(简称7S模型)为理论基础,尝试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工具,探索新常态下的审计战略转型实现路径、创新审计工作管理模式、提升内部审计价值。


  (二)新常态下审计战略转型的模式架构


  新常态下油田内部审计转型升级的模式,即基于7S模型原理,对模型的7个要素进行优化,“7S模型”指出任何一个组织均有由“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组成,硬件要素即: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软件要素即:风格(style)、价值观(sharedvision)、员工(staff)、技能(skill)。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新常态下的油田内部审计战略转型模式总体策略是以提升和优化“7”个要素为基础,实现新常态下油田内部审计转型。既要对战略、结构、制度三大“硬件”要素进行升级,也要对风格、人员、技术、共同价值观四大“软件”要素提升优化。硬件需由软件支持,软件需配硬件才能运行,其中:“共同的价值观”是油田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石和灵魂,是审计组织的价值取向,是审计人员行动的标尺,是审计文化的核心,维系着内审部门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决定着管理活动的成效和方向;“战略”是指南、是目标、是根本,是油田内部审计部门为应对经济新常态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整体战略规划,是共同价值观的表现形态;“结构”和“制度”是保障,服务于油田内部审计战略规划,同时为审计部门组织运行提供运行环境和制度依据;风格、人员、技能是支撑,为“硬件要素”的高效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技术支撑。七个要素的优化与提升工作必须要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建了油田内部审计战略转型的模式。


  作者:童玲

  第2篇:浅谈大数据信息技术在公共投资审计中的应用现状


  1相关概念


  大数据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见仁见智。它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数据集。容量大,类型多,来源分散,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信息技术和服务格局。大数据技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掌握海量的数据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的处理来实现增值。


  审计是一种对经济行为实施监督的过程活动,《审计法》规定了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职能。根据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公共投资审计是国家审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投资审计不仅能够督促建设单位增强项目管理和资金合理合法使用,而且能够增强投资效益,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推进反腐倡廉的建设。


  2大数据信息技术在公共投資审计中应用的现状


  公共投资审计应用大数据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比较行为的方式方法,采集各项数据,比较分析数据差异,形成审计证据。对于公共投资项目审计,结合大数据信息技术和审计监督活动,将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国家审计机关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按照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的模式,对文件检查记录,执行情况,实施分析等方面,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信息化审计技术,这对公共投资审计应用大数据信息技术积累了有效的实践经验。[1]


  2.1投资建设项目局部大数据信息技术运用


  因为每个投资项目都有具体的设计文件来定义其用途,所以项目的规模、结构、形状、功能都不一样。同时,建设项目的实物形态和各个地区以及时点所组成的投资费用存在差异,导致建设项目投资千差万别。因此,只有通过特殊程序,编制概算、预算、预算、合同价款和结算价格和竣工决算等动态控制投资,各项目分别独立计算、投资,这也给大数据信息技术在投资审计的应用带来障碍。


  结合投资项目个体差异大的特点,我们在投资审计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引入大数据信息技术,局部运用成效显著。某高速公路投资项目,共有15个主线施工合同段,工程内容和条件相对类似。审计组采集建设业主HCS公路建设管理系统中的电子数据。首先,进行数据整理,包括项目类别、合同编号、合同的名称、合同类型、合同单位、签约时间、结束时间、原合同金额,合同的管理,累计数额、支付金额、单位名称、单位地址、监督单位、业主单位、招标信息、单价信息、分部分项工程量、价格数据表等。根据获得合同管理数据,投标报价数据,估价测量数据,中间计量支付、末次计量支付、变更数据、结算书数据。工程计量计价明细表一般包含名称、代码、报价单项、单价、数量等信息。审计组再利用纵横SmartCost公路工程造价系统,将异常新增单价和计量数据、变更较大的项目进行筛选核实分析,能够迅速锁定疑点。审计组对全线所有施工合同段的某共性单价如C30混凝土挡墙单价进行采集,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C30混凝土挡墙在本工程平均水平单价。一方面可以设定C30混凝土挡墙平均单价10%、20%和30%增幅界限单价,之外的单价为不同程度异常情况,锁定审计疑点。另一方面可对比某施工合同段提出的C30混凝土挡墙新增单价,高于平均单价合理幅度之外也要分析原因。[2]


  2.2不同公共投资项目之间实现大数据联动分析


  行业内不同投资建设项目的大数据信息之间存在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如水利、房屋建筑、公路等行业的类似项目,其分部分项工程量的定额消耗水平是相对固定的,存在差异的是地区和时点价格差异,对投资项目的各种数据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统计分析,如果有不正常的项目不符合这种逻辑关系,就可以作为审计疑点。如对公租房项目,将某市建成的20个公租房项目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每个项目的综合投资指标、建安造价指标、土石方造价指标、基础造价指标、房建主体造价指标、水电安装造价指标、装饰造价指标、环境配套设施造价指标、每平方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空心砌块等综合消耗量指标。进而也可以得出平均水平的各项指标参数。剔除不同项目间存在的建设时点、区域位置、配套设施、周边环境等影响因素,如某公租房项目个别指标突兀,钢筋105kg/m2/混凝土0.77m3/m2,而平均水平指标为:钢筋75kg/m2/,砼0.47m3/m2。该公租房项目即可确定为审计重点[3]。


  2.3投资项目建设管理问题综合大数据分析


  投资项目的施工管理问题一直是审计工作的重点之一。主要关注项目决策程序是否合规、有无重大损失浪费、招投标、建设资金、合同、质量、进度、工期、造价等全过程管理方面的问题等。虽然不同投资项目是不同的建设单位,其管理水平、部门设置和内控制度不尽相同,但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分析建设管理问题仍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如招投标不规范问题,不同投资项目不同建设单位不同程度都存在,其表现形式基本是趋于一致的,主要的表现在达到法定投资规模项目应招标未招标,招标人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招标投标期限不符合规定等。审计组通过建立的投资项目建设管理问题数据库,运用信息技术归类综合分析,统一定性处理原则,保证审计质量,促进业务规范化。


  3结语


  大数据信息技术在公共投资项目审计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为公共投资项目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优化投资方向,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资管理体制,提高投资项目效益。


  作者:蔡妮等

  第3篇:探析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比较与结合


  审计工作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审计工作需要在较长时间内改革,促进工作内容与工作性质,保证内容的丰富性与行为实施的规范性,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有利发展。


  一、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比较


  1.适应形式


  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适用形式差异,财务审计能够满足人们对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好奇心理。政府部门以及事业单位在为人们审计期间,需要对各个经济情况、财务信息详细分析,并为其提供合理依据。但随着政府职能的充分利用,我国面临一定的财政资金问题。所以,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需要绩效审计,保证在根本上解决财政方面遇到的浪费问题,保证为资金效益的充分发挥提供决策。


  2.审计要素


  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审计要素差异,基于审计目标目的,能够促进财务活动的真实性。绩效审计能够为财务活动提供效益性发展。根据审计标准来说,财务审计需要将会计准则作为执行标准;绩效审计是以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作为标准的。在审计技术与方法上看,财务审计主要的实施程序是以调查、分析等作为流程的;绩效审计的实施程序是以调查、分析等各个阶段执行的。对于审计对象来说,财务审计是根据审计单位的财务活动、会计资料为主的,绩效审计是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实现的社会效益。基于时间导向,财务审计重视历史因素,绩效审计重视未来因素[1]。


  3.审计目标


  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目标,财务审计是政府以及其他部门存在违法乱纪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纠正、检查,并法律制度提供有效的实施保障。绩效审计是根据绩效与结果实现导向审计,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性,保证绩效水平的提升。例如:在绩效审计工作中,为了使其获得更多效益,需要在工作中遵循相关制度,审计人员究根据效益因素对制度进行修改。


  4.关键点


  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审计关键点差异,绩效审计是对单位、个人实行的决策效益进行审查,并重点关注审计对象的业务流程,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分析单位中存在的问题。财务审计工作是将资金问题作为主要关键点,并对其存在的资金问题进行审查,保证能够对审计单位中存在的违法现象进行判断。在资金使用期间,要充分考虑其存在的问题,对其严格审查,以保证效益的充分体现。


  5.人员素质要求


  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因为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人才的要求也具有不同差异。所以,在财务审计工作中,需要将会计准则、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标准。对于工作人员来说,财务审计人员要基于经济形态对其充分掌握,在工作中更为严谨,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绩效审计对人才的要求也更为复杂,不仅要求他们具备专业的素质能力和专业能力,还要掌握统计学、计算机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熟练掌握政府部门中各个工作环节,保证在执行期间能为工作提出有效意见,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2]。


  二、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结合


  促进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结合发展,能够将两者的作用充分发挥。我国审计工作在实施期间,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将财务审计工作作为主要的实施手段。在以后的审计工作中,一定要促进两者的结合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审计工作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在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中,需要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1.结合原则


  在审计期间,需要根据项目的主要特点促进审计方式的合理選择。因为我国的审计工作处于比较复杂的环境中,在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相互结合下,容易受地域要素、政策要素以及经济要素的影响,所以,在对其结合期间,需要针对其特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3]。


  2.结合范围


  在目前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审计工作中的财务审计已经得到应用,但绩效审计在工作中还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所以,要促进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结合性,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绩效审计工作受到的影响。特别是工作中存在的有些违法行为,所以,在该环境执行过程中,就要保证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的针对性,促进区域性与领域性的专业调查,保证专项资金、财政预算等工作的合理性[4]。


  3.结合方式


  在当前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审计工作还处于比较复杂的阶段,绩效审计也从理论性思想过渡到实际应用工作中去。因此,要促进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结合性,需要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选择出不同的审计手段。比如:对于一些存在的违规记录,实际的审计效果并不明显,所以,要将绩效审计作为其中主要的审计方式,促进财务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实现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结合。对于一些审计效果良好的单位,主要将绩效审计作为主要方式,发挥财务审计的辅助功能,能够实现直接性的绩效审计工作[5]。


  4.具体实施


  在一些具有公共性质的项目中,投入的大量资金都不是个人财产,在该条件下,将会面临资金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对于财务审计来说,在保证资金合理利用情况下,为了促进实施的具体性,需要注意到不能使其被他们、被个人挪用。对于绩效审计来说,在对其使用过程中,不仅能促进项目建设资金的充分利用,还能为项目工程的实施和经济效益提供有效保障。


  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审计人员在今后工作中,促进审计工作的积极发展,需要为审计工作制定合理的实施方向和实施计划,保证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作者:麻雨婷

  第4篇:民办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一、引言


  2002年全国人大颁布《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国务院颁布《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我国民办中小学教育得以迅速发展。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民办中小学的快速发展给予了政策层面的支持,扩大了教育资源,优化了教育结构,促进了教育改革,民办中小学的发展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引导民办中小学校办出特色”。民办中小学向优质教育发展转型,规模和质量都得到提升,部分民办中小学已经朝着集团化、品牌化的办学模式发展。2016年全国人大通过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并于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二、民办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与公办中小学校长相比,民办中小学校长拥有更多的权力,可以自主制定发展规划,设立内部组织机构,聘任教师和职员,管理学校资产财务。但同时也承担更多的责任,面对生源压力,需要推动学校优质特色发展,不断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面对市场竞争,需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学校规范、健康发展[1]。在民办中小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其中,经济决策不科学、内部控制不完善、资产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尤为突出,适时开展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加强民办中小学学校治理,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经济责任审计是以检查和鉴证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评价其主要业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建立。民办中小学依章程设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拥有经营权,对举办方投入的资源进行管理,形成受托责任关系。在学校错综复杂的关系体系中,校长是学校各種矛盾的焦点和中心。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客观地反映校长任职期间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帮助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有效地遏制弄虚作假、违法违纪等问题和行为的滋生,能够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继任者也可以通过审计结论,了解学校的财务状况、资产家底,汲取前任的经验教训,把工作做得更好[2]。


  因此,民办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准确反映校长任职期间学校的财务、管理和事业发展情况,揭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清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客观评价其履行相关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政规定的情况和效果,提高科学决策、依法履职能力,推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民办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及方法


  民办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与目标决定了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学校事业发展情况及可持续发展情况、校长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情况、校长执行财经政策情况、校长任期内财务管理情况、个人遵守相关廉政政策情况五个方面。


  (一)学校事业发展情况及可持续发展情况


  主要了解任期内收入增长情况、各年结余情况,了解任期内学生人数的增长、开班数量的增长情况,了解任期内教师职称结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了解教学质量评价情况。对任期内学校发生的重大问题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良社会影响等予以关注,对是否有牺牲未来利益的短期行为进行关注。主要的审计方法是设计全面的发展情况调查表,对照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表格,核查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和充分性,对重要指标要查明来源依据。


  学校事业发展情况及可持续发展情况方面涉及的审计评价指标主要有:


  收入年均增长率=(任期最后一年收入÷任期第一年收入)^[1÷(N-1)]-1


  结余年均增长率=(任期最后一年结余÷任期第一年结余)^[1÷(N-1)]-1


  N指的是任期。民办中小学的发展应积极、稳健,在收入逐年增长的同时结余累积增长。


  涉及民办中小学事业发展的指标还有学生人数增长率、师资队伍结构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指标。学生人数的增长反映出学校的发展规模,师资队伍结构和教学质量评价反映了学校的发展潜力。师资队伍结构由教师的职称、学历和年龄三个因素决定。教学质量评价由升学率、获奖情况等因素综合评价。


  (二)校长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根据学校的职责分工,检查其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参与决策及执行决策情况。一是决策管理机制是否建立健全;二是决策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和相关政策;三是决策程序是否合规,有无盲目决策或擅自决策等问题;四是决策执行是否有序、有效;五是决策事项取得的实际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有无因决策不当造成损失浪费等问题[3]。主要的审计方法是查阅学校相关制度规定,会议记录、纪要,通过询问相关当事人、审核财务资料及经济合同等对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做出恰当评价。


  校长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情况方面的审计评价指标主要有:


  重大经济决策合规率=1-违规和不当决策数量÷审计抽查重要经济决策数量×100%


  重大经济决策实现率=∑(任期内各项重要决策取得的主要成效÷任期内各项重要决策涉及的具体量化要求)÷N×100%


  学校重大经济决策主要指的是收费政策、薪酬福利政策等,决策机构指的是董事会。


  (三)校长执行财经政策情况


  重点检查预算管理政策执行情况、收费政策执行情况、目标经济责任完成情况等。主要的审计方法是通过观察、询问、检查等方式了解各类政策执行情况,通过分析预决算数据找出预算编制与执行中的问题,通过相关会计科目的审核检查经济目标完成情况。


  校长执行财经政策情况方面的主要审计评价指标有:


  经济目标实现率=∑(任期内实现的经济目标÷经济责任书设定的经济目标)÷N×100%


  经济目标一般由董事会根据实际情况约定,经济目标实现率体现了校长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收入预算执行率=∑(年度实际收入÷年度收入预算)÷N×100%


  收入预算执行率反映出校长在任期内组织财务收入方面的业绩和努力程度,也说明收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程度。


  支出预算执行率=∑(年度实际支出÷年度支出预算)÷N×100%


  支出预算执行率体现了校长在任期内执行支出预算方面的业绩,反映了校长为保证管理、教学和其他活动正常运行及事业发展投入资金与控制支出的能力,也说明支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程度。


  (四)校长任期内财务管理情况


  确认学校收入总额、资产总额在校长任期前后的增减变化等情况,了解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的资金投入情况(重点是基础设施的投入),了解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投入(重点是师资队伍的投入),重点检查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资金管理情况、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往来款管理情况、收费情况、基建维修支出情况、薪酬管理情况、采购管理情况、合作办学情况及饭堂管理情况等。主要的审计方法是根据学校提供的《银行开户情况调查表》《工程项目情况调查表》《收费情况调查表》《职工收入分配情况调查表》《合作办学情况调查表》《采购情况调查表》《固定资产变动情况调查表》等,通过复算、审核、实地盘点等方法核实。


  校长任期内财务管理情况的审计评价指标主要有:


  资产负债率=任职期末负债总额÷任职期末资产总额×100%


  资产保值增值率=任职期末净资产总额÷任职期初净资产总额×100%


  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应设置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100%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实际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100%


  反映财务管理情况的指标还有任期内基础设施投入增长率、教学科研投入增长率和特色建设投入增长率等影响学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支出评价指标。


  (五)个人遵守相关廉政规定情况


  重点检查是否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是否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和配偶、子女投资、出国情况,是否如实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住房、用车等待遇是否符合相关政策规定,出国考察、公务消费等支出是否合规。主要的审计方法是走访纪检、组织、业务管理等部门了解相关情况,通过查阅领导干部家庭收入申报材料,查阅相关会议记录、纪要,统计分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调查问卷》等方式,并结合审计过程中关注到的个人收入、用车、出国、个人费用报销等方面的情况,检查个人廉政方面的问题。


  四、民办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应注意审计评价围绕审计内容进行,超出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事项、未经审计的事项、未经查实的问题都不应进行评价。评价指标的筛选应结合被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及单位经济业务特点予以设置,同时应遵循综合反映原则和客观性原则,民办中小学兼具营利性属性和公益性属性,指标的选择应予以全面反映。本文以百分制构建经济评价模型,具体如表1。


  每个评价指标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档次,优秀为标准分值乘以系数1,良好为标准分值乘以系数0.8,一般为标准分值乘以系数0.6,较差为标准分值乘以系数0.4。


  本文考虑民办中小学行业标准、相关管理政策及历史数据等因素设计评价标准,具体如表2。


  根据上述评价标准计算出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档次,90分以上为优秀,70分至90分为良好,50分至70分为一般,50分以下为较差。根据评价结果做出科学、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结论,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体现和最终目标要求。


  五、民办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


  以G学校为例,G学校地处我国民办教育第一大省广东,竞争激烈。G学校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寄宿制民办中小学,22年校龄,有良好的口碑和声誉。截至审计日G学校拥有教职工800人,在校生5580人。L校长任期7年,主持学校全面工作,主管财务工作。


  审计组主要对G学校事业发展、重大经济决策、执行财经政策、预算执行及其他财务收支、内部管理与控制,以及L校长廉洁自律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期间,审计组通过查阅L校长任职期间与重大经济决策有关的会议记录、文件、制度和规定,审计G学校提供的会计账表、凭证及其他业务资料,开展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走访董事会成员等必要的审计程序,构建并利用模型进行指标计算、分析、打分并得出评价结论。L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价得分情况如表3。


  (一)G学校事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方面


  G学校事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得分25.6分。其中,收入年均增长率为3%,处于评分表的良好区间。经审计,L校长任职期间进行了四次收费调整,收费政策执行“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的原则,在生源稳定的前提下,学费收入会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结余年增长率为-2%,处于评分表的较差区间,通过分析任期内历年收支余数据,并绘制曲线图可以清晰地发现,L校长任期内支出年均增长率高于收入年均增长率,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这种现象在离任前两年表现得尤为突出,存在一定的短期行为。学生人数增长率为4.87%,处于评分表的良好区间;师资队伍结构和教学质量评价处于评分表的一般区间,主要由教师中高级职称人数过少,学校升学排名略微下降所致。


  (二)重大经济决策方面


  重大经济决策方面,决策合规率和决策实现率均为良好,综合得分16分。反映出L校长任职期间能够较好地遵守国家的财经纪律,坚持重大经济事项集体讨论、民主决策。


  (三)G学校执行财经政策方面


  G学校执行财经政策方面综合得分16分。其中,经济目标实现率处于评分表的良好区间,L校长较好地完成了董事会制定的经济目标。收入预算执行率为102.9%,表现优秀,反映出L校长在组织收入方面付出了努力,取得了绩效。支出预算执行率为93.7%,处于评分表的一般区间,通过深入挖掘数据信息,发现学校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减少,执行率仅为54.2%,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四)G学校财务管理方面


  G学校财务管理方面综合得分17.6分。其中,资产负债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都处于优秀区间,L校长任职期间还清了前任遗留的贷款,购置了新的家具、电子设备等,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学校内控制度健全,但是资金结算、饭堂管理和工程维修等关键环节控制不严,因此在内部控制执行方面略有失分。L校长任职期间加大了教学科研投入,坚持国际化办学的特色发展道路,成立了国际部,开设了中加班、中美班等,特色建设投入增长较快,这些方面在评分表中都处于优秀区间,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处于评分表的较差区间。


  综上,G学校审计评价得分75.2分,评价结果为良好。但是在结余年均增长率和投入增长率两个项目上得到了“较差”评价,反映出G学校在事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不佳。因此,提出如下问题及建议:


  其一,虽然G学校办学收入稳步增长,但是L校长任期内办学成本的增长快过收入的增长,由于年度结余是G学校资金积累的唯一手段,年度结余为负值应引起管理层的关注。通过对办学成本进行分析,发现G学校人力资源投入增长过快,但并未达到应有的绩效;进一步分析学校薪酬数据及人员构成情况,发现学校少数管理人员酬金过高、学校存在非教师人员冗员现象,薪酬的分配对优秀教师激励不足,导致教学质量未得到应有的提高。建议G学校调整薪酬分配制度,制定能够有效激励教师绩效提升的合理薪酬体系,控制薪酬总量的增长。


  其二,G学校对生源高度依赖,而基础设施的投入、教学水平的提高等措施对生源的影响是长期的。G学校近年在校舍维护、教学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投入下降,已经与同区域新建的民办中小学在硬件条件上拉开了距离,对学校的持续发展十分不利。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建议G学校制定中长期收支规划,投入资金努力改善教学设施,权衡工资福利等刚性支出与学校基础建设支出的比例,实现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审计结束后,相关问题引起了G学校董事会、L校长和继任校长的重视,经过多次讨论,决定以审计报告为依据进行整改。G学校在收到审计报告后一个月内出具了整改报告,三个月出具了整改结果报告,此次经济责任审计达到了促进G学校科学发展、提高综合治理能力的目的。


  第5篇:做好市政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策略研究


  引言


  市政工程一般规模都是非常大的,投资非常多,参与的单位也很多,对市政工程进行管理这项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做好市政工程的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资金运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怎么将内部控制的适宜性、有效性及合法性做好,怎样确保市政工程的管理工作可以处于增值的状态下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以下将全面的对内部审计的涵义以及内部审计的内容及程序进行详细的说明,相应的提出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1.内部控制审计简介


  内部控制审计是一个现代化的审计办法,就是对审计的单位进行内控相关制度的分析测评、审查及评价的过程,从而对其可信的程度进行确定,有效对内部控制进行鉴定的过程。内部控制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次控制,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将经济效益提高,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需要的。


  內部控制审计非常重要的一个依据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通常是由监事会或者董事会的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开展内部的控制审计工作,也可以去委托那些不负责年审的会计师的事务所去完成内部的控制审计工作。


  内部控制具有五个要素,具体是指内部的控制环境、风险的评估、控制的活动、内部控制的信息及沟通以及内部的监督制度。审计的最终目标就是对内部控制的适宜性、有效性、合法性及充分性进行检查的基础上做出评价。内部控制的适宜性、有效性、合法性具体表现在对资金及资产的安全性予以保障,也就是对资金及资产的完整及存在进行保障,确定其金额要正确、被我所使用而且还处于增值的状态下。具体概况来讲,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对资金完整及存在进行保障,确保其金额要正确、被我所使用而且还处于增值的状态下。


  2.市政工程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的具体内容及程序


  市政工程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的重点就是工程的造价,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将工程的成本有效的降低,使建设的资金尽量的节省,审查市政工程的设计情况以及基建建筑面是不是符合设计及施工的标准。在审查的过程中是否改动了项目、是否扩充了建筑的规模等很多方面的具体问题,并对取费准则以及编制的表明进行审查。具体来讲指的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计划以及相关的重大的修改状况:相关的风险评估以及所选择的拟测试内部控制的结果及主要的过程;对内部的控制设计以及运行的有效性的结果及程序进行测试:对控制的缺陷进行识别和评价:最终形成审计的意见及结论。


  内部审计的具体程序如下:(1)将市政工程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了解,相应的做下记录。通过这种手段将被审计的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记录并描述。(2)对内部控制健全性进行初步的评价。将内部控制的风险确认下来,将内部控制的可靠性确定下来,了解并调查控制的环境、程序以及会计的系统情况,在对审计的单位有一个初步认识基础之上,初步的评价内部控制的风险以及内部的控制可依赖的程度。(3)对符合性的测试程序进行实施,对内部设计及执行效果进行证实,通过初步的评价内部的控制情况,将内部控制薄弱的环节进行掌握,为符合性的测试制定一个前提的条件。(4)将内部控制强弱情况进行评价,对控制的风险进行评价,对内部控制的薄弱领域进行确定并扩展所审计的程序,将实质性的审计方案制定出来。


  3.做好市政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策略


  (1)要发挥内部审计独立性原则。要将内部审计工作做好,就要充分的发挥其独立性这一独特的优势,因为,一旦审计工作做不到独立的原则,就很难确保结果的公平、公正及客观性。在内部企业实施审计工作其目的就是确保内部在经济活动方面是合理化的,也是进行自我审查非常好的一个方法。要想将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强化,就要将内部的审计机构进行不断的完善,需要直接的从属于管理层,和其它部门不想牵扯,非常独立,是决策层的一个监督部门,在审计的过程中不要受到其它干扰。在确保审计部门独立的前提下,才能得到独立有价值的审计结果。


  (2)对市政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进行深入的认知。加强理论方面的认知情况,正确的引导实践,不断的将内部控制审计的地位提升,对内部的审计工作应该站在思想的层面去看待。由于内部审计是现代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管理的方面,每个环节都应该有执行、决策和监督等多方面的内容。内部审计是其最重要的监督环节,内部的审计工作是属于管理的系统。因而,工作人员应该将自己的视野不断的进行扩大,应该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有个正确的认识。将整个项目的效益审计以及相关的工作当做重点,将内部审计的效益充分的发挥出来,将内部审计的工作充分的发挥出来,做好监督及管理的工作。


  (3)将内部审计的体制建立并健全。在建立并健全内部审计的体制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这是内部审计体制里面非常重要的部分。审计的人员一定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将自身的知识储备努力丰富起来,将内部审计的体制不断的注入新的活力,不断的予以完善和完备,将内部审计的体制最大化的予以完善。要做好以下几点:做好专业的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做好教育,增加培养人才的资金,全方位的提升专业工作的人员的技术及水平;加强培训专业人才,相关的工程方面的各种人才也要积极的引进来,组建起一个专业的市政内部的审计队伍,更好的为市政工程的管理工作服务:加强与其它专家的沟通及交流,全面的认识审计工作的性质及关键所在,理论结合实际,全面的做好内部控制的审计工作,将内部审计的体制不断的予以健全,全面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4)将内部审计的风险尽量规避掉。在市政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的任务就是做好查错、减少弊端、监督以及协助等多方面的工作。事后再审查,其风险性是很高的,为了全面的将风险规避掉就要做好事前的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一旦出现就要快速上报给决策层,在审计的过程中,环节也不要出现什么问题,将具有价值的信息审计出来,将风险尽量规避掉,实现审计的目的。


  4.结语


  做好市政工程管理的审计工作可以有效的发现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发现并纠正,堵住市政工程可能出现的纰漏,堵截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资金浪费的现象。可以将审计的工作做好施工的现场,也可以做到工程的内部资料,换句话说可以做到市政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全面的对市政工程进行监督及监管。建立完备的内部审计的体制,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技术,全面做好市政工程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


  作者:季晓义

  第6篇: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审计风险防范对策探究


  一、前言


  各行各业的发展离不开审计工作,审计的有效运行能够保证相关单位部门内部的有序性,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内部审计工作逐渐受到更高的认可和支持,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政策和体系,结合相关部门的具体工作实际,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本依据,保证更好的进行资金的运用和管理,实现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降低相关的成本,以保证相关部门的经济效益,促进工作的合理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审计工作面临一定的挑战,为了更好的达到预期的目标,相关部门必须对审计工作进行完善,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做好一定的风险方法工作。


  二、审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分析


  第一,在审计制度和管理体系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我国审计发展的短短几年里,审计相关工作得到了顺利的推广,但在制度方面并不全面,并不能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对于不同的行业,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区别性,审计人员应对相关的制度和形式进行灵活的运用。就目前的审计管理现状而言,在制度方面并不能为审计工作提供全面的保障,并不能对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约束,以至于相关的审计人员并不按照法律规章制度刑事,存在一定的制度漏洞,使得审计人员在履行相关工作职责时存在逃避责任的现象,由此使得审计方面相关的风险加大。对于不同的部门,其财务账户相对独立,一般是分开进行管理和核算,在整体管理工作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管理人员并不清楚实际的细节,对于明细账并不了解,只能看到总账的相关记录,使得对财务的管理工作存在遗漏,不利于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


  第二,在审计的环境和设施基础方面,并不能达到审计工作的实际标准,使审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存在一定的阻碍。对部分单位和部门来说,在工作的职责和权限方面并没有明确的区分,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审计工作很难顺利进行。相关的管理者对审计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并不具有足够的审计意识,在配合审计工作方面存在问题,加大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使审计风险增加。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相关软件和通信方面的技术不断提高,部分审计部门在软件设置上存在问题,并不能很好的结合实际的审计工作。在软件的更新和研发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得审计方面的水平进步速度缓慢,阻碍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在审计工作内部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方面较为欠缺,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对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审计工作存在不同的要求,相关的审计人员应对审计对象的工作流程和内容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更好的进行监督和风险防范工作。为了使审计监督工作、评价工作、咨询工作以及服务工作得到更好的提升,对审计人员就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关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从工作中发现问题,并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寻找最为有效合适的解决方法。审计人员除了具备一定的审计知识以外,在会计、管理等方面也应具有一定的了解,结合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创新性思维对工作的相关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审计人员并不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使审计工作的质量存在欠缺,无法保证工作效率。


  第四,在审计工作的范围和执行力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很多单位和部门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对相关制度并不能完全落实,使得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过于狭窄,达不到全面管理和监督的目的。在执行相关审计工作时,部分管理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并没有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等问题,有效的做好全面审计。审计制度的落实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并没有指定详细的工作目标,在职责分工方面存在不足,使审计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第一,对审计的相关制度和机构设置进行完善,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使工作设置和职责分工更加明确。对于审计部门,应与财务、监察以及纪检等部门分开进行,单独管理,相关领导者做好管理工作。在审计制度方面,应结合工作实际不断进行完善,使审计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对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规范。在审计工作中,做好监督、评价以及报告等工作,使审计工作的内容和结果更加透明。另外,在反馈制度方面也要进行完善,及时收集相关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相关的审计结果,逐渐完善审计运行机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第二,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拓宽相关人员的知识范围,保证相关审计工作的有效性。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成为工作的一部分,相关领导者应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计算机水平,充分的利用审计方面的软件,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做好信息搜集和分析工作,培养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结合相关部门的实际工作特点,做好内部控制和管理工作。另外,对于审计项目,应进行适当的选择,突出重点,发挥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对专业知识进行利用,结合相关工作情况,扬长避短,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能力。


  第三,明确审计工作的具体对象,使审计工作更加全面,提高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度。审计工作主要是分析相关单位的绩效和经济活动情况,对前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防范,保证相关单位的效益。审计人员在进行工作之前,必须明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清楚审计项目的相关内容和方向,结合审计的相关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审计工作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根据相关部门的具体情况,对于重大问题应严格进行管理,落实相关的制度,保证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度。对于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应做好分析工作,明确事情的具体原因,并将结果反馈给相关管理者和领导者,通过共同的努力,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在进行工作时,应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以便于更快的找到责任人,提高解决事情的速度。在审计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应做好事前规划工作,并进行落实,在事中应做好考核和监督工作,完善整个工作流程。


  四、结语


  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除了相关审计人员的努力之外,其他工作人员也应做好配合工作,提供良好的审计环境,保证审计人员能够全面的进行检查和核实工作,对相关内容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在工作评价过程中,要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结合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對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报告,为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决策建议,更好的保证相关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通过审计工作,可以更好的防范风险,保证相关部门的经济利益。


  作者:谷继泽

  第7篇: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大覆盖初探


  2012年1月18日,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刘家义审计长指出:2012年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两办《规定》,加快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从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来看,从审计组织、审计时间、审计方案、审计人力资源配置、审计成果利用等方面构建乡镇经济责任审计大覆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大覆盖模式开展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必然性


  1.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的出台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10月12日发布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审计署党组成员、总审计师孙宝厚指出,从总体上看,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仍然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审计对象尚未实现全面覆盖;二是审计规范化建设不够完善;三是审计工作质量有待提高。下一步的工作设想:一是全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二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建设;三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两办《规定》的出台,为以大覆盖的模式开展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


  2.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所在。从目前审计组织方式来看,书记、县(市、区)长、公安、法院、检察长、高校校长均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上级审计机关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尽管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己经由县级审计机关开展了若干年,但由于存在审计体制、法律依据、审计资源、领导级次等影响,目前开展的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仍未跳出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框框,效果不尽如人意。例如,在“审什么、怎么审、怎么评”问题上,各地认识各异,做法不一,对审计职能定位存有模糊,风险意识淡薄,容易在一些“做不好”、“没能力做”的方面浪费精力,导致审计过程流于形式,審计结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在乡镇换届时,县级审计机关对先离后审的局面很是无奈,审计报告形同“一纸空文”。这说明,仅仅依靠县级审计机关的力量来组织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趋势。


  3.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根据两办《规定》要求,审计机关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后,需要出具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并在两个方面做出具体要求:一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运用审计结果提出了要求,明确规定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二是对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运用审计结果提出要求,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4.乡镇领导干部所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乡镇作为地方一级政府,它的工作性质、权责、任务和组织管理与一般的机关、部门有着较大的区别。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和国家基层政权,乡镇党委、政府在农村的发展、改革与稳定工作中,承担着直接、具体的任务与责任。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既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者,又是区域经济和微观经济的领导者。


  5.乡镇资金管理的风险性。当前,随着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体制的贯彻落实,农村各项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补助等资金的投入越来越大,乡镇领导干部是党的惠民政策的落实者、农民致富的领头人,各项惠农政策是否落实,各项惠农资金是否安全,仅仅依靠县级审计机关有限的审计资源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难免出现审计盲区,乡镇资金管理的风险越来越大。在现有的审计体制下,资金管理的风险规避导致县级审计机关的监督力度略显疲软。


  6.乡镇书记、镇长管理权限的特殊性。按现行干部管理体制来看,乡镇领导干部归地区一级党委管理,乡镇书记、镇长的任命、转任等均须在地区一级组织部备案,这种干部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者要与之匹配。就目前县级审计机关负责人与乡镇领导干部的平行级别来看,经济责任审计普遍流于形式,存在先离后审、规范化建设不够完善、审计质量难以保证、责任追究制度没有手段落实等诸多问题,导致审计走过场,威慑力不大,屡查屡犯。


  7.新时期干部监督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对领导干部的定量化管理成为可能,二是可以促进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的提高,三是可以促进领导干部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大覆盖的实现途径


  (一)就地区级审计机关而言,现阶段应着重把握好“四个载体”


  1.以机构为载体整合组织领导。成立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大覆盖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乡镇领导干部由地区级审计机关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调配,整合全区审计资源,按照统一方案在本辖区内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做到全区一盘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进而对乡镇经济、乡级财政预算决算分配管理和政策制定执行实施质量型、高层次、全覆盖审计,不拘泥于在审计资金面、单位面上追求百分之百的数量型、低层次、全覆盖审计。


  2.以计划为载体整合审计项目。在计划的制订上,按照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目标,以地理位置、经济总量、是否拟提拔对象等因素对乡镇领导干部进行分类,地区级审计机关以授权、交叉等方式组织县级审计资源进行项目的制定,科学合理地安排审计项目,突出审计重点,强化关联性,增强计划的系统性和可行性。


  3.以方案为载体整合审计力量。按照统筹安排、分类审计、综合汇总的思路,周密拟订审计方案,用方案协调好各种要素,整合审计力量。对本级审计职能机构,按照任务进行分解,把审计项目落到各具体科室。每一科室按照审计力量分别对应若干县级审计机关,负责指导,上下对接,对重点区域如武夷新区建设所在乡镇、重点建设项目所在乡镇、资金总量大惠及民生的专项资金所在乡镇和资金安全隐患大、农民上访频繁、矛盾多、问题突出的乡镇所在地,打破科股室界限,人员统一调度,集中力量打攻坚战。


  4.以报告为载体整合审计成果。“两个报告”是整合和反馈审计成果的主要载体。要按照“评价总体、揭示问题、促进规范管理、提高绩效、维护安全”的审计要求,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对报告格式、问题的定性、法规的适用、审计建议等方面进行规范,形成具有较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力争通过“两个报告”较为真实、全面地反映乡镇公共财政运行情况,特别是要找准和揭示带共性、带倾向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建议,推动审计成果运用升级,更好地服务宏观管理决策,促进提高公共财政管理绩效,进而对领导干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就县级审计机关而言,现阶段应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强化审计“一盘棋”理念。在优先服从全国、全省专项资金、重点项目审计大覆盖的需要和优先保证完成署、厅指令性审计项目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并构建符合本地实际的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大覆盖,力争早出成果,收到實效。


  2.正确处理经济责任审计职能机构与其他审计职能机构的关系。打破分工界限,并非弱化科股室专业审计职能,而是要强化统筹管理,形成整体合力。大覆盖模式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执行依然是财政审计及其专业审计的“牛鼻子”,由此决定经济责任审计职能机构必须负起整体谋划、提出方案、督促实施和综合分析的责任,其他审计职能机构应主动围绕和服从大覆盖的目标、方案要求,认真抓好审计实施,并通过出具专项审计报告适时反馈审计情况。


  (三)推进数字化审计


  推进数字化审计既是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的重要标志,又是构建经济责任审计大覆盖不可缺少的要件和实现途径。推进联网审计,充分利用OA、AO审计软件的交互功能,积极推进现场审计和现场审理复核数字化,加大对整个财政资金流向的即时跟踪了解和预警监督力度。建立和完善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预算执行审计和各项专业审计情况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数据库,为运用历史的比较方法对公共财政运行情况和绩效进行评价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持,以便为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作者:游雪琴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