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人类学又称民族音乐学,其主旨是将音乐融入到文化中来看待。
梅里亚姆的著作《音乐人类学》是该领域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他主要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音乐和他赖以生存的文化之间的关系。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包含了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此后又将目光投向了音乐人类学。
从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出发,研究音乐、人、文化的三重特征。
本文拟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今音乐教育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观点和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音乐人类学;“人”;文化
21世纪的音乐教育学,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理应成为一门涵盖多种门类的学科。
随着音乐学将研究的目光转向了人和文化,音乐教育学作为音乐学的分支,也逐步意识到文化、社会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的机械化教学。
音乐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或很有可能是音乐,是人类文化中的音乐、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体。
音乐人类学不仅包含了对音乐本身的研究,还包括音乐与之相联系的文化之间的研究,人类学的视野可以为我们挖掘更多的音乐内涵,从而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灌输到整个音乐教育活动中。
一、“田野工作”中的音乐教育学
“田野工作”(fieldwork),是指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在特定区域或社区中进行的调查工作。
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田野工作也是民族音乐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类学中的“田野工作”,是一种以达到人和人之间交流为目的的现场工作,研究者是构成这一交流的媒介,在考察的同时也把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从而在互动中认识和阐释音乐文化现象。
当然,这里的“田野”并非指的是“乡村山野”,而是指一种音乐实践方法,即对音乐对象文化背景相关的研究。
巴西人类学家佩雷诺对“田野”的解释为:“只要存在差异,存在于自己的不同,那里就是人类学的田野。
”音乐教育中的“田野”,一方面是课堂,即教师的田野。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课堂行为中去,进入学生的世界,和学生形成一定的互动,以期寻找到更好的现场教学效果,而不是高高在上、照本宣科式的教学。
其次,“田野”的另一方面则是课外。
通过走出教室,走进社区,探究周围的音乐世界,实践性地接触民间音乐文化,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活动。
“田野工作”的意义还在于,在音乐教育中贯彻中国音乐本土化的思想,融入民族的概念,体现了音乐教育的民族性。
柯达伊说过:“民族文化是表明民族本性、民族尊严、民族意志的标志,民族音乐具有民间意义,而且更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
”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也是我国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
通过对民族音乐体验式的教学,不仅对音乐教学有着直接的帮助,还能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把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带进课堂,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要面对现存的传统音乐中的社会以及生存问题,就不能仅仅是一种闭门造车的态度,而必须走进‘田野’。
”“田野工作”不仅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学的.基本方法。
他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也提出了一种对音乐事项本质探究的要求。
二、人性化角度中的音乐教育学
人类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因此要把研究“人”的音乐、“人”的文化放在首位。
音乐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生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几乎没有哪一种文化不包括人类。
在基础教育的艺术课程改革中,《艺术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内容“艺术与文化”中也提到了艺术与多元文化的内容。
“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
通过艺术与文化的连接,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加强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
郭乃安先生也说:“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
把目光投向人,不仅意味着在音乐学的研究中关注人的音乐行为的动机、目的和方式等,还意味着在各种音乐事实中去发现人的内涵,或者说人的投影。
因为,人的音乐行为,不仅表现为有意识的活动,也可以表现为潜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活动。
”由此可见,对人的研究是音乐教育学研究的根本。
最早由德国哲学家亨德提出的“人类学”观点,是指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
音乐教育的研究也是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研究,而不仅仅依靠对书本、对课堂的教学。
其目的是通过音乐来培养性格品质,陶冶情操,使人的身心得到益处。
众所周知,经常参加合唱、合奏排练的人不容易得孤僻症。
正如周杰伦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所说:喜欢音乐的孩子是不会变坏的。
在音乐教育中,广大的教育者应秉承着“人文关怀”的宗旨,将“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现在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无非是人的教育,在教育中应注重人的心理和情感。
一个教师的教学价值追求必将最后落实在学生身上。
在这个的舞台上,音乐教育是非常公平的,没有行业的偏见,没有性别的偏见,没有年龄的偏见,也没有种族肤色的偏见。
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来表演,人人都会得到一份尊重。
人类学主张注重个体,平等地对待一切文化。
音乐是人类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了人的创造,音乐也将不复存在。
三、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讲究的是平等和包容。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本位,虽一直提倡以学生为主,但总改不了教师居高临下的局面。
在大多数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完全是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式地教学,很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从而使原本活泼生动的音乐课堂,变成了学生枯燥无聊的硬性任务。
音乐教学,本是一种美育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同时他也融合了乐理知识、民族文化背景等内容,是一门工具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学科。
音乐课堂除了让学生学习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形成一种互动、平等的课堂情境效果。
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小的方面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中,往大了说也能体现在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话语权上。
“欧洲文化中心论”一直传播至今,被冠以世界通用的文化标准。
在此标准理论下,许多音乐工作者往往持有西方的价值观和方法去研究中国音乐。
近年来,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欧洲文化中心论”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质疑和反驳。
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即从音乐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环境入手,进一步观察它的特征,探索它的规律及其独特的审美标准。
受音乐人类学影响,“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局限性已经被当代音乐家们所关注,许多音乐学家开始走向世界各地,发掘、搜集了大量的世界民族音乐,将其制成录音、电影、录像,并写出了大量的论文、专著,在不少国家“世界民族音乐”已被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中。
在音乐教育学理论中,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已普遍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中,大量地学习和模仿西方音乐理论,造成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日益衰微。
正如管建华教授在前几日的古琴研讨会中提出:中国音乐及文艺诗学注重语义、语境、意义的表达。
而西方音乐分析则注重语态、语法形式的分析,这是中西方音乐最大的不同。
在人类学讲究“话语权”的当代,音乐教育学也应倡导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平等对话,而不是文化殖民。
四、结语
音乐教育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教育现象的一门学科,他兼具音乐学和教育学的性质。
音乐人类学,则是把音乐置于文化和社会的语境中来研究。
教育的目的本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人类学的观念和方法更好地为音乐教育打开了人的视角。
面对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唯有守护好自己的文化传统,才能和西方文化平等对话。
参考文献:
[1][奥]沃尔夫冈马斯特纳特,余丹红,张礼引译.音乐教育学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萧梅,齐坤.音乐人类学的实地考察[A].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C].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3]梁丽.从音乐人类学角度谈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J].艺海,2014(1).
[4]杨曦帆.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文化人类学视野[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3).
[5]管建华.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1).
[6]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J].中国音乐学,1991(2).
[7]王玉玺.音乐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观念和方法[J].北方音乐,2013(12).
[8]张樵.走出西方重建基础—析音乐人类学视野中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J].艺术教育,2008(8).
[9]管建华.溪山琴况与“品味论”的文化哲学美学解读[J].文化研究,2015(1).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