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大钢铁企业改革,明确技术创新主体
技术创新主体缺位是制约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大钢铁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甚至成立了上市公司,钢铁企业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国的钢铁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严重,在技术创新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等,要,靠”思想,因此,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构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是加快钢铁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我国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要确立我国钢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首先要使用钢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利益主体。技术创新是有超额利润的,只有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收益者,企业才有创新的动力。其次要是钢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风险主体,技术创新实际上也是一种风险活动,因为对任何技术成果的商业价值谁都不可能有十分的把握,只有让企业与技术创新的风险挂钩,企业的技术创新才会有压力。再次。要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要改革企业技术创新投资体制,多层次、多渠道促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并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投入激励机制,如把利润分成改革为按销售额分成,以激发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动力。除此之外,还要逐步改革我国钢铁国有钢铁企业经营者由上级任命的方式,造就职业企业家队伍,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我国国有钢铁企业有技术创新动力、压力和能力,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二、加大研发投入
我国钢铁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同行,不少企业每年新产品开发方面的投入不到销售收入的l%,产品创新的数量和速度比较落后。为了迎接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我国的钢铁企业必须转变创新观念,增加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例,多渠道筹集技术创新资金,以便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在增加研发资金投入的同时,我国钢铁企业也应该增加研发人员,实施人才战略。高素质复合型的研发人才的投入是提高我国钢铁工业技术水平的关键。通过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着力引进技术骨干和科研带头人,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基础上引进急需的关键人才。用国际市场的眼光,高薪猎取技术成果专家和管理专家。要破除各种阻碍、制约,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急需的专门人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企业应当以举办讲座、培训等手段,帮助他们学习掌握市场经济知识、企业管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对下岗的科技人员更要加强再就业培训,使其改变原有的知识、技能结构,迅速掌握易学适用的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需要。各高校应努力培养基础厚、专业宽、能力强的复合型钢铁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应强化主干基础课程的教学,增加专业课程的数量,并设置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全面化,使钢铁专业适应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高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
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涉及到资金投入问题和投资风险问题等,必须依靠配套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来解决。解决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问题,牵涉到投资和融资体制改革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促进企业科技进步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建立和完善“财政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钢铁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效仿国外钢铁强国,在税收上给予技术创新各种优惠的政策。在国家创新基金使用的方面,应当简化申请基金审批手续,适当放宽基金申请的条件,推动国家创新基金像法制化方向发展。
金融机构应该搞活金融,完善资金市场,加大对钢铁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钢铁企业应该大力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积极做好项目和产品推荐工作,主动开拓筹资渠道,保证足够的研发经费。银行和企业之间应搞好银企关系,解决贷款难问题,增加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经费投入,使企业逐步进入自我开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良性循环。保险公司应积极参加科技贷款的担保业务,逐步探索和建立科技投入的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范围,增加保险品种,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除此之外,我国应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发展特点,建立政府和民间相结合、上市与非上市产权交易相结合的风险投资机制,逐渐拓宽现有资本市场的范围,大力鼓励和发展面向企业的资本市场。政府应发挥对风险投资的引导作用,建立国家风险基金,并允许少量国外风险投资者进入国内市场,加强企业在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中的地位。
四、结论
我国的钢铁工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钢铁大幅增长,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钢铁大国,但与钢铁强国的称号相差甚远。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进步。正是基于这种背景,本文从技术进步的理论出发,提出加快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建议,希望推动我国钢铁工业技术的发展。
来源:华夏教育 2009年11期
作者:徐靖华 康德荣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