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期以来,体育课程中都是以教师的“运动技能”为主导,这一价值取向使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局限在运动技能技术方面。忽视了体育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发展,在专业发展领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价值取向必须向“教学知能”转变,它可以深化与拓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克服单纯的运动训练化倾向、实现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一种新的体育课程理念,也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性所在。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体育课程
1 学校体育课程的当代发展
1.1 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转变
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且应当始于文化使命的重新构建。我们要从“终生体育”的一个阶段来考虑学校体育的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既要考虑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衔接,也要考虑为发展终生体育的学习进一步奠定基础,应当把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体育习惯放在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中心位置。要用将“教育组织”逐步演变为“学习组织”的观点来考虑学校体育课程建设[1]。
1.2 体育课程结构的完善
体育课程结构应包括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其体育隐性课程,是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2]。只有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校体育的整体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和编制体育课程、确定体育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时,尽可能把隐性课程纳入有计划的体育教学内容之中,使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发挥隐性课程积极的教育影响,排除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
1.3 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转变
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比较注重接受式学习和机械模仿,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助长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依赖性,扼杀了学习的创造性。今后我们的体育教学方法应多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运用问题学习和课题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合作的学习模式。我们应当尤为关注现代教学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面对现代教育技术革命带来的教学信息和教学时空的转换,应当运用电视、录像、幻灯等现代媒体辅助体育教学。
2 当代体育课程发展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2.1 深化与拓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领域
体育教师将其专业发展领域往往限制在少数体育特长生的课余运动训练上,而脱离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使得体育教学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被边缘化,而没有成为体育教师的核心工作。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当属各自独立的专业体系,而非体育专业人士通常产生误解,将高水平竞技技能要求往往也强加到学校体育领域的体育教师这一“体育”专业人才身上,由此形成的社会规定性也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不良的导向作用
2.2 克服“单纯”的运动训练化倾向
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与内容的变化,要求克服在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训练化倾向。然而,以“运动技能”的价值取向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使得体育教学的“技能”的教学进程很容易把运动训练的过程与方法直接套用在体育教学上,直接带来了体育教学过程的训练化倾向。
2.3 实现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运动技能”的价值取向还导致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上过于强调各项目运动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体育领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风起云涌,体育学术期刊上诸如“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当代理念比比皆是,然而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却依然是墨守成规,缺乏改革与反思。以技术和技能见长的一线体育教师鉴于自身的素质结构,对于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无法深刻理解其内涵和本质,往往只是停留在文件上,难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行为准则并在教育实践中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常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3 以“教学知能”为价值取向的体育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能具有四个特性,即操作性、默会性、个体性和实践性。首先,操作性是首要特性。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能与其他学科教师的首要区别就在于操作性。因而,一定的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体育教师的默会性。体育技术、方法的语言文字表述,仅是一种经验性的表述,我们对运动技术的表达和传授,也只能是粗略、模糊的。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波兰尼由此提出他最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4]。体育教师教学知能的默会性同时也说明,这种知能是难以形式化和通过他人的直接教学来获得和提高的,而只能由当事者本人通过对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去构建和创造。第三,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能还具有个体性特征。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能也呈现个体性特征。第四,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能还具有实践性特征。由于教学的对象是“人”,体育教师的教学不同于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活动,具有明显的情景性。
4 结语
传统的体育教师培养由于对自身专业特质缺乏认识,直接导致的是专业价值的失落。对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是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重新构建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体系以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已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姜德刚,郝德永当代课程的文化建构使命[J].教育研究,2001(60):86-88.
[2] 杨贵仁.大学校长谈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8-72.
[3] 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