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合集:项目管理论文
相关热搜:项目管理 软件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工程
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三次重要讲话和十六大精神,紧紧抓住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重大机遇,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深人进行人文社科科研管理改革,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工作由被动管理向主动设计转变,由重项目审批向重项目培育转变,由重项目资助向重成果奖励转变,由重过程管理向重综合管理转变,使全省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从几年前的1443项增加到6297项,项目经费从1618万元增长到16795.50万元,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一、由被动受理向主动设计转変,充分发挥项目的导向作用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量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往往反映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因此,人们都对科研项目很重视。过去我们在项目管理上往往是以部门封闭运行,被动受理为主,这种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我省髙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实施管理创新势所必行。
根据我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相对薄弱的情况,我们组织不同系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合理配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资源,指导髙校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传统学科研究的同时,面对我省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与此同时,我们主动与省社科规划办建立合作制度,发挥集合优势,在省社科各种项目评审过程中及时沟通信息,达到了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通力合作的结果,不仅改变了以往只是被动受理项目的局面,而且克服了政出多门的弊端。
在项目管理上,过去是学校报什么,我们就审什么。现在,我们变被动受理为主动设计,依托省髙校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研究会,调动和发挥社科管理专家和各学科专家的作用,公开征集重点研究项目,群策群力,设计一批对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确保项目设计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从而指导高校立足本省,总结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发掘丰厚的文化资源,探索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规律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都努力推进。
二、由贡审批向重培育转变,充分发挥项目的纽带作用
针对高校研究水准不一,研究经费稀缺,研究方式单一的状况,我们在管理方式上由重审批向重培育转变,引导高校在科研中达到培养人才、幵拓资源、重建平台的目的。
首先,发挥浙江大学的龙头作用,组织跨校联合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浙江大学是我省唯——所全国重点大学,集中了全省人文社科研究的主要力量,而省属髙校研究力量较弱,但又各具特色。于是,我们以浙大为龙头,以项目为纽带,优势重组,协同攻关。在承担教育部重大项目《温州模式研究》中,我们利用浙江大学的学科优势和温州师范学院的地域优势,组织两校联合攻关,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温州模式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为地方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通过这个项目,温州师范学院建设了一批新学科,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带动教学和科研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其次,推动髙校与当地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承担项目。如浙江师范大学与金华市科委、农委合作,先后承担了“金华发展战略研究”、“浙江县域经济研究”,“浙中城乡商品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研究”、“中国农村村级治理模式比较研究”等十几个国家、省及美国福特基金会的研究项目,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为该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浙江大学面向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全校人文社科经费的70%左右来自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委托,这些合作项目,不仅良好地服务于浙江的社会发展,而且非常明显地拓宽了高校的研究资源和研究内容。
第三,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索,整合学科,重建科研平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新兴学科的产生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也为我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如浙江大学依托学校强大的理、工、农、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不断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观念和方法,将敦煌学与信息学技术结合,语言学与心理学结合,艺术学、博物馆学与材料科学结合,脑科学与教育学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宁波大学关于“宁波帮”的研究,浙江财政学院关于浙江省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的研究,浙江林学院关于林业与山区发展的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关于南宋杭州故都的研究等等,不仅促使各校注重跨学科合作,重建了研究平台,而且也为地方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由重项目资助向重成果奖励转变,充分发挥项目评价的激励作用
人文社会科学由于科学性与价值性并存,质量评价更显困难。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唯一的出路只能是通过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引导和激励高校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1.运用社会化手段开展项目研究,加大成果奖励力度。我们积极推行和完善社科项目的课题制、合同制,建立以课题为导向,以课题组为载体的研究体制;建立统一、滚动的项目库和专家库;坚持客观、公正、重奖学术精品和有利于理论创新的原则。项目资助以出好成果为前提,凡是精品,即给予重奖,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克服浮躁作风,高质量高水平从事各类项目研究,包括立项资助项目、自筹经费项目以及自行设计的项目。
2.不断改进和完善项目成果的评价和奖励制度。目前国外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较为成熟,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操作系统。由于中外社会科学发展条件不同,我们不能将国外评价系统简单地移植过来,但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国内自然科学成果评价通过科技奖励已形成了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表现为具有权威性、规范化和常规化的国家级奖励,并且形成了关于评价、奖励体系化的理论,发展较为完善的同行评议、通讯评议、技术鉴定等办法,近十余年来又提出并实行同行专家与指标体系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及量化评价方法,进行了控制评审人主观因素的探索。我们认为,同行专家与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是社科成果评价适宜采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省参照国家设立自然科学四大奖的制度拟将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分设为“元培奖”(基础理论研究奖)、“望道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奖)、“寅初奖”(政策策略研究奖)三个奖项,根据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的原则,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获得者与省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享受相应奖励和有关待遇。这对我省高校广大社科人员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四、由重过程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充分发挥项目的社会价值
人文社会科学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成果的转化。以往的管理局限于结题本身,管理创新就要使研究项目的价值在后续性的工作中得到极大地释放。
1.实行以项目成果转化作为评价各高校科研能力、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我们改变以往将项目结题、材料归档便算大功告成的做法,把成果转化列为深化项目改革的重要工作。因为项目成果只有得到转化,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达到立项的目的,才能真正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也才能使人们真正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成果转化无论是研究型的由一种理论形态向另一种理论形态转化,还是普及型的在社会范围内广泛传播,应用型的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或对生产力产生间接影响,我们都大力促成其转化。对于成果的社会意识职能、生产职能、管理职能和预测职能,都给予科学的评价。
2.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发表文章,多方筹措资金出版专着。由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各高校学报积极为项目成果开绿灯,及时发表优秀论文。省社科规划办每年投人经费5万,在浙江省仅有的两个省级社会科学核心刊物《浙江社会科学》与《浙江学刊》上设立规划课题成果选登栏目。3年来,共发表论文、调研报告99篇,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占40%左右,我们还组织各高校积极申请省内外各种社科着作出版基金。两年间,仅浙江大学就有1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省出版基金资助。我们与省规划办密切配合,联系出版社,优先、优惠出版各级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对完成的优秀国家项目,通过转立为省规划课题的形式,以课题经费资助出版;与浙江省人民出版社联合设立《浙江学人》丛书,出版代表我省学术水平的项目成果。
3.建立项目成果报送制度,多渠道介绍科研成果,提高转化率。在省规划办编发的《成果要报》、《重要理论动态》上介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项目成果及对策建议等,直送省各级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在相关媒体上通过书讯、书评、成果简介等方式推广高校的研究成果,组织省社会科学成果展览,大张旗鼓地宣传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及获奖成果,对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边颉/徐炎章/陈雷 【作者单位:浙江省教育厅科研师资处】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