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方法创新模式探讨本科论文(共7篇)
发布时间:2024-04-19 10:32  

  

第1篇:运用积极心理学激发政治教学正能量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政治教学,可以极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情绪,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形成主体认同意识,激发政治教学正能量。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政治课堂常常持排斥态度,主要原因是教师采取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新课改之后,课堂教学要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积极情绪的调动,以激发课堂教学正能量,赢得课堂主动权。


  一、调动学生学习積极情绪


  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活力。首先,要给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要求,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形成积极学习的动力。其次,要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激发其学习思维。最后,要有丰富的教学调整手段,通过自身情绪调动、感染学生,给学生传递积极、向上、乐观的信息,创设和谐、温馨的教学环境。


  如教学《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教师在解读民主和专政的相关概念时提出讨论问题:有人说民主是以牺牲少数人利益为代价的决策机制,这样的理解正确吗?学生对此激烈回应: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的统一,没有民主作为基础,专政也就失去了意义。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专政下的民主,是保全大多数人利益的民主。也有学生说: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不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追求目标,减少所有人的利益损失,让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获得保护,这才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最终追求。


  学生之所以积极参与讨论,是因为教师设计的思考问题触及学生心理,学生自然生发出诸多感慨,从而确保学习顺利展开。关于民主、专政、自由等话题,是学生比较敏感的,通过广泛讨论,能促使学生逐渐达成学习共识,对社会主义民主和专政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民主是专政的保障,专政是民主的基础,学生对此有了透彻理解,学习自然渐入佳境。


  二、培养学生主体认同意识


  积极心理学具有广泛内涵,强调个人价值,注重人本精神。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全新面貌,凸显学生主体意识成为重要共识,教师要以此为教学启发点,展开多重教学创新尝试,以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首先,教师要注意考虑学生个性心理需求,发动学生开展主动质疑活动,从心理角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其次,教师要设置主体体验式训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完善心理认知。


  如教学《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时,教师让学生搜集当地的换届选举投票案例,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支持。有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相关信息:有一个村子进行换届选举,几名候选人利用多种手段“拉票”,有人明码标价,一票给多少钱,也有人暗地里送钱送物到选民家里,结果导致选举严重失实。这事被曝光之后,乡镇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对贿选情况进行曝光,对当事人进行教育批评,并重新展开选举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个案例展开讨论,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对其影响展开评估。


  教师让学生列举换届选举案例,这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学生自己展示课例,并对课例进行典型分析,为自我完善学习认知创造了机会。教师根据学生列举的案例进行深入解析,对学生学习认知形成起到正面促进作用。


  三、疏通学生正面情感渠道


  高中生成长大多处于顺境之中,缺少必要的挫折教育。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丰富的心理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用更多具有说服力的实例征服学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信任,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要为学生心理成长提供有效保障,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并深度挖掘学生潜力。


  如教学《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教师讲解公民如何依法行使监督权相关内容时,给出教学案例:有一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时贪污受贿,被周边群众发现,这位群众以信函的方式,向当地检察机关反映了情况。检察机关迅速介入,很快就查明了真相,并对这名国家机关人员进行了查处。这个案例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并形成一致的学习意见:这是公民利用信访举报制度行使公民监督权的表现。教师进一步引申:举报不良现象和违法行为,是不是多管闲事呢?课堂气氛顿时被点燃,学生讨论更为热烈。


  教师利用典型案例展开解读,学生听得清楚,想得明白,课堂教学气氛被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快速启动,学习成效显著。学生大多没有举报经历,自然会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讨论,有助于学生正确认知的形成。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还可以为教师科学施教带来全新思考。从激活学生思想情绪角度入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全新教学创新尝试,势必可以形成重要的教学促进力量。


  作者:仲述宏

  第2篇:医患关系的心理学探讨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自身权益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医院对于医患纠纷的重视程度却仍然不足,因此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纠纷问题,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1]。各医院应该要加强对医患关系的心理学分析,找到当前存在的医患关系中突出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采取相应的对策和策略。以下本文就医患关系的心理学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医患关系中突出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医患共情问题


  所谓共情心理,指的是双方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感受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的心理。共情心理可以帮助双方更好地进行相互理解和交流,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但是就我国医患共情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医护人员对共情却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大部分医护人员选择的共情方式是直接向患者提问:“哪里不舒服?是不是腹部绞痛?”或者在简单了解患者病情之后给出结论:“你这问题不大,开点药吃就好。”甚至有些医生直接开药,没有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2]。从提问的方式我们会发现,这种提问方法实际上指向性较强,患者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的详细病情,因此有可能给出错误的信息,从而导致医生的诊断出现偏差。而在给出结论的过程中,医生给出的结论过于简单,容易给患者留下不好的影响,导致患者对医生的专业素质产生怀疑。


  (二)心理定势问题


  心理定势强调的是人们在看待问题所采取的一般性或者习惯性思维和态度。心理定势在医患关系中的应用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在于,当护理人员或者医生接收到一名患者时,在心理定势的影响下,他们会自发为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检查,然后按照临床诊治程序对患者进行程序化的治疗。但是心理定势也会产生不良的消极影响。心理定势过于看重程序和规范,却没有认识到患者的个体特殊性,因此容易产生各种医患纠纷问题。例如,部分医生在就诊时仅仅根据患者的外在症状以及患者的简单描述就直接给出诊断,但是最后却发现自己的诊断有误,从而引起患者的不满。此外,不少医护人员认为是常规的程序化操作,因此在操作前没有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指导,结果引起患者的不解和反感,导致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意见产生严重的分歧,最终引发医患纠纷。


  (三)情绪管理问题


  情绪管理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情况,情绪管理能力较强,其在工作中的表现会较为稳定,相反则会造成行为的异常。因此要求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应该要重视对自己情绪的管理,避免因为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影响到工作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上来看,情绪管理似乎非常简单,但是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压力较大,部分值夜班的医护人员在生理上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可能会出现情绪管理失调的情况[3]。此外,从患者的角度上来看,患者的情绪管理失控同样也会引发医患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如患者在得知自己的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得知自己的病情较为严重时,很有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烦躁和焦虑的情绪,导致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态度不佳,甚至指责医护人员,从而引起医患纠纷。


  (四)有效沟通问题


  个体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帮助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出现更多的纠纷和矛盾。从当前我国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情况来看,虽然大部分的医护人员都知道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掌握的沟通方法和形式等却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是导致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第一,从沟通渠道来看,医院的沟通渠道仍然不够完善,是部分医院建立了网络信息平台,方便医生和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是宣传不足,实际的操作也还存在较多问题,有效沟通不足[4];第二,有效沟通要求沟通者能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也就是说,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时需要以自己的专业和经验说服患者,还要求医护人员能够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如善于倾听患者的心声以及进行自信的表达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少有医护人员会耐心倾听患者的所有心声,大部分的医护人员采取的是主观判断或者主观引导的方式,在表达方面也过于简单和浅薄,难以说服患者。


  二、医患矛盾产生的心理诱导因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引起医患矛盾和纠纷的重要诱导因素,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实际的医疗费用和社会宣传的不同。我国对医疗卫生事业非常重视,并且经常对医疗卫生事业进行财政和政策的补助和扶持,因此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医疗费用应该不高。但是实际上,我国的医疗费用不仅没有降低反而逐渐增加,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也使得人们的预期心理没有得到满足,自然容易引发各种纠纷问题[5];第二,医疗服务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会发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部分患者只需要解决疾病本身的问题,但是部分患者需要保持手术切口美观问题或者饮食健康的问题。当患者的就诊需求不断增加,其引发纠纷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容易出现各种纠纷问題;第三,社会新闻报道的不当影响。不少社会新闻将医疗事故进行夸大和集中报道,给患者留下了深刻的不良影响,导致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医院的医疗服务。


  (二)医疗因素


  医疗因素也是引起医患矛盾和纠纷的重要问题,如当前我国医疗技术还有待提高,患者需要的医疗服务水准无法得到满足等,均会引起医患矛盾。此外,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时,没有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甚至对患者态度恶劣、随意,自然也会引起患者的不满,从而引发医患矛盾。


  (三)患者因素


  从患者的心理因素来看,患者的就医心理、过高的就诊期望以及对医学常识掌握的不够充分等,均会导致患者对医护人员诸多挑剔,引发医患纠纷。如部分患者由于心理原因,经常认为自己骨骼痛,而医生通过全面的诊断之后发现患者在生理上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问题,于是要求患者注意休息即可[6]。但是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认为该医生不够专业或者专业能力不足,要求医院给予赔偿或者到处诋毁医院的声誉,这就容易引起医患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医患纠纷。


  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学对策


  针对当前存在的医患关系心理问题,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要求医患能够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求能够加强对共情能力的培训,帮助医护人员提高自己的共情意识和共情技巧,给患者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7]。如要求医护人员能够随时保持安抚性的微笑,规范医護人员的行为和动作等;第二,要求医院加强对心理定势的重视,消除心理定势的不良影响。医护人员需要认识到的是,患者是具有个体特殊性的,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之前,医护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防止因为一时疏忽而做出错误的诊断;第三,要求医护人员能够加强对自己的情绪管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均较大,加上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麻烦,容易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如何帮助医护人员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关键的问题。医院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群体活动来帮助医护人员缓解自己的压力,也可以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心理评估和调整,稳定医护人员的情绪和状态。此外,医护人员还要学会帮助患者进行情绪控制,对患者进行情绪干预,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情绪和态度;第四,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技巧和沟通能力,实现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避免因为沟通不足而引起新的医患纠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患关系紧张是当前医疗事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医患双方的心理状况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要解决当前医疗中存在的医患纠纷问题必须要求医院从心理因素着手,改变过去的管理观念和模式,重视医护人员在共情能力、沟通技巧、情绪管理等多方面的发展,避免出现医院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作者:胡红娟

  第3篇:浅析利用心理学知识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既是管理者的角色,同时也承担着教育者的重任。辅导员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通常扮演着多重角色。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各领域知识的学习,保证工作思路上的开拓性,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指导效果。


  一、进行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大学是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面临着学习、人际交往、个人成长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但是,大学生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思维也比较活跃,情绪等方面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处于不完全成熟的阶段,极易受到冲击。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开始面临着重要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着多重学科交叉的特点,其中也包含了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政治学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实现工作上的与时俱进,结合好不同学科间的力量就成了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辅导员通过借鉴心理学可以有效的指导学生,但在实际工作中要保证运用的准确与恰当,这样才能总结相关经验,保证效果可以满足实际的需求。


  二、如何借助心理学知识进行工作方法的创新


  1.利用说服性沟通来影响学生的态度


  说服性沟通是当前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所谓态度,是对人、事物等所形成的一种反应倾向性,学生对社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自身的行为方式。所以可以看出,说服性沟通其实就是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来开展的有效沟通。辅导员要借助有效的说服性沟通来端正学生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人们接受“说服性沟通”后会改变自身的态度,这是听众的主要特点。从沟通的来源方面分析,具备一定公信力的人比可信度不足的人更加具有说服力。从听众的层面上来说,智力水平较低与自尊程度不高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改变自身的态度。同时,大量实践证明,思考逻辑能力强的人具备更强的说服力。


  因此,辅导员必须首先保证自己具有充足的论据和经过完善的论证,才能更好地说服学生。而且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对现实热点问题比较关注,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态度偏激的问题,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出现过激的言行,要求辅导员要借助说服性的沟通来影响学生的态度。辅导员要避免摆出强势态度,而是要搜集相关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消解错误情绪。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炼出其中的不足与可取之处,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在这种引导方式的影响下,可以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出现偏激的行为与思想,从而实现科学与知识的融合。


  2.借助个别谈话来引入心理咨询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会谈法其实就是一种有目的的交谈方式,在学生咨询中,辅导员可以借助这种方法来掌握相应的学生信息。但是专业的会谈技术是很难被有效掌握的,所以被称之为是“伟大的艺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將会谈技术引入到与学生的个别谈话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做好材料的收集工作,甄别高危学生个体,从心理层面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拟定个性化的生涯规划。


  会谈的目的不同,所进行的会谈种类也各不相同,主要分为摄入性、鉴别性、治疗性以及咨询性会谈。就咨询性会谈来说,主要是针对个人发展的问题,如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以及情感等方面。在摄入性会谈中则是借助专业的谈话来进行资料的搜集,从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学习等方面的情况。在进行摄入性会谈时,辅导员要保证内容与方向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找出原因,从而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这种会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可以更好地转变学生的态度。资料收集的是否准确,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状态和行为。


  辅导员在进行学生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摄入性的会谈技术,通过合理运用相关的会谈思路,从不同的角度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如此一来,辅导员可以保证下一环节工作上的针对性。对于这一技术来说,主要适用于对学生进行个别面谈,且在结束后辅导员要做好整理工作,建立专门的资料档案,引导学生实现健康的身心发展。


  三、建立出良好的工作关系


  1.运用好积极关注技术


  这一技术就是针对学生的言行进行积极的关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且在积极关注的影响下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与外界,从而明确自身的优势,树立自信心。每一个人身上都具备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所以借助自身与外界的帮助,可以促进学生实现健康地发展。不论是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还是从社会化的生存上来讲,辅导员都要帮助学生构建出健康的身心。


  所以,在日常教育中辅导员要运用鼓励的方法,准确地鼓励学生。通过研究可以看出,错误的鼓励会加大学生的压力,甚至还会造成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认识到其中的差别,做好正面的回馈工作,同时还要避免带给学生紧张与不安的情绪,要及时向学生传递着有效的信息,如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取相应的能力等。在教育中辅导员也要避免采取教条式的鼓励方法,而是要实事求是的肯定好学生的品质与个性中积极的一面,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地反思自己,强化自身有利因素,学会成长。


  2.运用共情技术


  共情技术,其实就是要求辅导员要进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好学生的经历与感受。所以,从实际上来说,共情可以分为低水平上的共情与高水平上的共情两种。低水平的共情,主要是要求辅导员要倾听与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而高水平的共情则是要在理解学生内心感受的基础上来找出这一感受背后的观点以及事实等,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对于高水平共情来说,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与经验来进行。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共情与自身的特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好观察工作,保证引导的适当与准确,避免学生出现迷失等现象。


  3.尊重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其实也是让学生明确如何尊重别人,在日常的教育中辅导员要放下自身的地位,以平等的态度去关心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同时辅导员也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四、结语


  综上所述,辅导员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学生的身心变化发展情况,适当地运用心理学知识与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学业上的指导,同时还要转变好自身的角色,这样才能突出教育中的共通点,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作者:乔宇琼

  第4篇:心理学研究方法实践课程的几点探索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我系关注的一个重点方面,在这方面我们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而在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环节中,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课程。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综合性方法类课程,作为一门方法类课程,它强调运用基本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长期以来,国内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在教学方面,一直存在着教学难度大、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心理学研究方法内容体系的复杂性,它对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中,就教师的教来说,实践与操作环节的精心安排可能是取得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而在国内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一般限于培养计划学时以及课时量的限制,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而实践与操作课时不足。在学校的支持下,我系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实验,从2015年开始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计划中正式设立心理学研究方法实践课程,进一步加强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实践性与操作性,提升该课程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1课程定位


  心理学研究方法实践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从课程体系上,它属于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它单独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它需要基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课教学,是理论向实践延伸的产物,是为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而开设的。另一方面,它应该具备实践性的重要本质,即,它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等环节,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實验操作与应用实践的技能,初步具备进行心理学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分析评价他人的研究报告,能够自己设计完整方案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为此,实践课程的内容与教学设计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2课程内容


  心理学研究方法实践课程的内容体系,主要聚焦于各个方法的应用,包括各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方法,一般的问卷与测验法,心理统计方法等。从课程的逻辑体系来说,具体方法的讲解不能为了“讲方法讲方法”,而应该贯彻“问题解决的思路与导向。我们的做法是设计一个个具体研究问题,不同的研究问题会对应着相对来说更为合适的研究方法。因此,方法技术手段说的是心理学的各种具体研究方法,而更上位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专业思维。


  具体来说,心理学研究方法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考虑如下几个基本方面:


  第一,整体心理学研究的体系,例如完整的心理学研究过程。一个完整的心理学研究流程从发现问题人手到设计方案,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一直到研究实施以及论文报告撰写到发表。这个完整的流程以及每个部分在学生头脑中的真正理解与渗透,是需要结合具体案例或课题研究来展开。


  第二,核心内容:心理学的研究设计。心理学研究设计的训练是正确选择与使用研究方法的前提。而不同的研究设计与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必须向学生阐述清楚。


  第三,各种具体方法及应用,从实验方法、测量的方法,问卷方法到统计方法。从侧重的具体方法来看,主要涉及实验与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法),问卷测验类(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验法)以及相应的统计方法,各种方法都可以通过实践课来灵活选择灵活开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增强对这种方法在应用方面的理解。从涉及到的仪器设备来说,心理学研究方法实践课,主要结合行为实验平台,行为数据采集平台(eprime),行为观察与数据分析平台(视频音频设备),眼动仪,脑电设备。从涉及到的数据分析方法来说。除了各个仪器设备自带的数据分析方法,还有高级统计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方法等)。


  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深知操作与实践一定是其本质特点,但操作与实践不是孤立的,不能为了操作而操作,一定要在操作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核心的思考问题的思维理念。因此,实践环节的实验到观摩,一定是围绕着一个个具体的研究课题或项目,让学生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结合具体的仪器设备去完成。从研究的课题来源渠道,第一是教师制定的研究课题,第二是学生提出,与老师讨论后通过。为了保证这些选题的质量,这些题目是经过反复讨论与论证后通过的。


  从这几个部分的相对关系来看:第三部分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主体,它占据的课时量最多。教学形式也以教师演示、学生操作以及学生观摩为主,特别是眼动仪、脑电仪这些科研类仪器需要学生系统的学习、操作才能驾驭。此外,测验与问卷编制的具体技巧,这是需要通过课题训练来达成的。而第一和第二部分是各种具体方法在实践时必须贯彻的内在理念或学科思维,它在实践课程中虽然占的课时量不多,但是它引领着实践环节,是各个具体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灵魂。


  3课程教学与考核


  心理学研究方法实践课程的定位决定了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实践素养是目的。因此,课程的考核也是参照实验类课程的一般方式,即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是学生参与各个实践课程环节的表现,期末成绩为学生的设计作品质量。平时成绩主要是考察学生在日常实践课程教学中的表现,采取教师判定与学生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而期末成绩则采用研究小组独立完成研究的质量水平来判定,在2015年-2016学年的上学期,所带应用心理学班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名学生。分成的研究小组从第三周开始,开始围绕着特定的题目开展研究工作。这些特定的研究题目由学生与教师在前三周时间里讨论后确立。为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每组学生将会围绕着研究问题独立开展一个研究,完成研究的完整流程:从查阅文献、阅读文献,讨论研究方案,选择什么研究方法,数据如何收集与统计,结果整理与论文撰写。为了鼓励学生的科研热情,我们会选择部分优秀的论文给予发表。部分小组的题目和主题会被鼓励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推荐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其它科研类项目。从目前来看,这一举措对于提升学生科研与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积极性取得了一定的效用。


  4几点注意事项


  4.1如何保证选题质量


  如何保证学生独立完成的研究问题是有价值的?一个好的研究问题从哪里来,这本身也是方法实践课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为此我们在实践课的环节中加入了文献阅读的环节。围绕特定的研究课题,教师讲授基本的研究方法与范式,而新的、更为合适的研究范式与操作可能会出现在最新的文献中,需要学生自己去阅读文献、自学理解。在研究方法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如,实验法,记忆领域,知觉领域都有很多不同的研究问题,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接触最新的研究论文文献,可以让学生“站得更高”,减少“学无所用”的困窘,能够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将实践更好地与理论结合。


  4.2提倡小组合作,学以致用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践作品。让每个组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具体研究问题,系统地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全流程。这项举措很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性,也很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实践课程中,如何保证课题小组真正的运转,每个组员都能认真投入?为此。我们采取了灵活的评价机制。对于每个学生,它会获得三个方面的分数,自评,教师评价与来自小组成员彼此匿名评价。三个方面的分数经过一个公式计算,这一公式也经过实践的检验被认为能够有效地提升组员积极性。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大大增强了实践教学的操作性与挑战性,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提升,个人能动性得到发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这几届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评价来说,应该来说是不错的,平均综合评价分数都在94分左右。


  以上是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心理学研究方法实践课程体系中开展的一些做法与思考,希望在与同行的交流与自身的教学研究中,努力提升我校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我系的本科生培养质量。


  作者:蒋文明等

  第5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运动。谢尔顿和劳拉·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1]”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涵盖三个方面,第一是实现心理学的价值平衡。积极心理学既是对当代心理研究的价值回归,也是对消极心理学的反思。第二是强调研究人自身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关注于每一个普通人的积极方面,挖掘其自身积极的力量。第三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中所存在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强调以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心理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积极的解释,从而降低人的负面情绪和能量。另一方面,也使人们通过问题解决过程而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大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与高校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分不开。针对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重新诠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培养积极的人格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旨在鼓励学生用积极的心态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具备健全心理品质的目标。如果仅仅解决大学生所遇到的具体心理问题,则只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就拿我们每个人都熟悉和必须做的事情举个例子,吃饭。在我们吃饭享受美食时,如果我们的胃口消化不好,就无法很好的享受美食。但如果我们仅仅治好消化问题,并不能保证一定可以享受食物。这也就是积极心理学所涉及到的幸福并不会因为焦虑的消除而导致必然的增加,要想提高我们自身的幸福感,就得善于发现自身积极的力量。


  积极人格是在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下通过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大学是个小型的社会,迈入大学就意味着不仅要注重知识方面的储备,也要注重能力方面的培养。一味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穿外事的态度已经不适合现在社会的发展。因此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各项丰富多彩的积极活动结合起来。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更清楚的认识自我,发现自身埋藏在深处的潜力,从而能够更积极的看待自我。另一方面,積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找到奋斗目标,培养起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良性发展。通过积极参加活动提高自身的幸福感,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内在潜力并逐步使他们超越自我,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创建积极的校园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体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个人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积极的校园环境主要包括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健全积极的校园制度以及营造积极校风建设。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要求大学校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为根本目标。传统的教育理念习惯通过批评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改正自身的不足和缺点,而积极的教育理念并不仅仅是发扬学生自身的优点和克服缺点,而旨在挖掘学生固有的潜力。其次,积极的教育理念并不仅仅只关注“问题学生”,相反的它关注所有的普通人,让大部分人通过教育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这也体现了积极教育理念的博爱理念。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强项,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究竟想做什么。最后,大学校园涉及到教学活动,实践活动,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的发展和改善大学生的自我体验,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发挥最大的潜力,获得良好积极的情绪体验,展示自己积极的心理品质。


  校园制度是保障学校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的前提。校园制度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的保障机制。积极的校园制度旨在建立以鼓励、赏识为主,惩罚为辅的教育制度。作为大学生的指路人,如果一味地批评和惩罚他们,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和逆反心理,不利于未来的发展。校园制度的制定不是为了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而应是鼓励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良好校园制度的建设也有利于营造积极的校风。一个学校的校风直接影响学校人才的培养,它对大学生起着熏陶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校风的影响下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校风建设应加强教育,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其次要树立先进典型,借助榜样的作用促进积极校风的形成。最后营造轻松愉悦的育人环境,使学生产生归属感,认同感,从而提高学习和生活工作的效率。


  三、结语


  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严重,由心理问题导致的暴力和自残行为屡屡发生,大学生自我幸福感降低,这也说明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解决存在的问题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而应采取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挖掘大学生自身的潜力,提高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其要求我们要关注大学生积极的,优秀的品质,帮助大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作者:刘阳红

  第6篇:心理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前言: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把心理学运用在了教育教学中,那时只是一些表面上的运用,没有真正系统的达到想要的效果。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虽然古代人们没有提出明确的心理学概念,但心理学教育思想却已经十分丰富了。这样看来,教学心理学的运用在古代的时候就出现了。我国从古至今,在教学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和相关论文也是有不少的,而且现在在教育体系中更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应用和重视。因此,我将从不用角度去讨论心理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分析中职数学教学现状


  现在,在中职学校中很多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各不相同,对学生们也很苦恼,学生不认真听讲,老师教不进去。导致教学水平一直是一个初级阶段,不能有效提升,这样就达不到学校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受到影响。我分析其中有两大原因,第一则是:学生自身原因,当前在中职学校中有很多学生对数学没有学习兴趣,有的学生还会非常讨厌上数学课,对数学产生厌倦。并且中职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更薄弱一些,学习习惯还不是太好,这样就导致他们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第二则是:教师原因,有很多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们学习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盲目去教学。导致教师只是侧重于教学手段和技术的提高,教与学已经分开了,并且教师欠缺与学生互动和沟通,你学你的,我教我的。这样也会导致数学教学水平低下的原因。


  所以说,只有数学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式,把心理学应用到教学中,调整好学生们的学习心理状态,要让它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互相讨论和学习,不断进步。教师和学生要时刻保持沟通,达到师生共鸣。这样,教学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提升的。


  二、如何把心理学应用到数学教学中


  (一)构建愉悦、和蔼的学习氛围


  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必须要热忠于自己的职位,热爱数学,热爱自己的学生。以高度的使命感、自豪感、责任感、义务感来对待教学,更要以满腔的热血,带有丰富感情地去讲授每一节课的内容。而且数学教师要有乐观的好性格和坚忍不拨的意志,要时刻补充自己的认知领域,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增强阅读书籍的兴趣。并在教学中的任何时候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胸有成竹的回答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与学生相处,和蔼可亲。这样,学生就会被教师亲和力所感染,才会喜欢并认真地去学习数学。


  (二)陶冶学生情操,展示数学美


  在我们的中职教学数学课本中,要用另一种角度去看所学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增加其阅读性。其实它们的美感也是很多的,并不是一如既往的枯燥乏味,例如:数学知识结构本身的内在美、形与数特点的表象美、数学论证思维方法的独特美、数学证明题中解答的简洁美、课堂教师教学中解题思路的过程美等等,都会使我们的学生产生不同的美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中职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们的心理活动特征,提炼教学数学课本中蕴含的无限数学美,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们充分理解数学学科也是一个不同色彩美的世界。这样,他们就会对数学学科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斗志。从而,教师教学的时候也会感到轻松,而学生们更会去愿意听课,愿意学习数学。


  (三)师生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心理学中,探索对方,知道对方所想,这是最基本的运用了。把教育心理学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无私地去帮助学生、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我总结了如下内容:第一,教师应该善于理解学生。理解也是师生交往中最基本的沟通本能。有许多优秀中职教师为什么可以成功,原因在于它们能善于理解学生,知道他们所想,妥善处理提出的任何问题。第二,教师应该善于尊重学生。现在的青少年把自尊心看得很重,往往摆放在心里的最高位置。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要注意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学习好与不好的学生。还要注意用民主教学的方式,给学生们充分发表看法的权利和时间,好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地位。这样,在课堂上就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出他们无限的学习潜能。第三,教师应该善于满足学生的依恋情感。学生们都会对教师产生依恋感,在学校中,感觉教师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教师应该主动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


  三、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未来


  通过心理学在中职数学教学的应用,心理学对学生们的教育教学和茁壮成长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有三个心理学效应,充分证明了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它们分别是:法国心理学家实验出的齐加尼克效应、西方《圣经·新约》演变的马太效应和美国心理学家研究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以说,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学生们都喜欢自己的数学教师,就会喜欢上数学学科这门课程;相反则讨厌数学。我相信,未来的教育教学一定离不开心理学的辅助,有了心理学的辅助,教师们可以更轻松地教会学生们所学的知识理论,学生们更愿意去学习,更愿意去与教师相处,互相沟通。同时,希望心理学教育可以发展到每个学校中,普及起来,帮助师生一起进步、成长。


  结束语:总之,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目标,用心理学原理来辅助教育教学,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吸取反馈意见,认真总结,从实际出发,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科学合理教学,因材施教,深入浅出,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数学课的教学质量标准。因此,我们应该让心理学教育在教学中得以拓展,使中职数学的前景变得更美好,学生成绩的提升和道德的提高才是教师们最成功的结果,也是教育界所期望的未来。


  作者:沈彩云

  第7篇:心理学中的注意规律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广告铺天盖地,如何在广告中赢得消费者的注意至关重要。注意贯穿在广告受众的心理活动之中,如果一则广告无法引起消费者的注意,那么就不能引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它也就成了一个失败的广告。所以引起消费的注意是相当重要的。


  二、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弥散的、伴随着各种心理的过程。注意本身不能反映事物的属性,它是伴随其他心理过程存在的一种意识状态和心理特性。注意本身离不开认识活动。


  注意是伴随心理过程出现的,离开了具体的心理活动,注意就无从产生和维持。当我们说“注意看课本时”,是感知活动中的注意“注意这个问题”,则又是思维活动中的注意了。人们在看一则好的广告时而感到赏心悦目时,说明注意既伴随着认识活动,又伴随着情感过程。


  三、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所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不同,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要付出努力的注意。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对广告的注意是无意识的状态,但即使是无意识注意,也需要一个“出发点”。一般来说,新奇的广告就是一个出发点。比如,夜晚,当我们走在街道上,一个新的树立的闪闪发光的霓虹灯广告牌往往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再有,“圣麦乐”冰淇淋把广告移动到小小的木棍上,给人以新鲜感等都是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特征。欲使广告引起人们的注意,还与人们的兴趣有关。例如市场上随意漫步时,在左顾右盼中进入人们视线的东西所引起的注意,就是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努力的注意。其特点是人们首先由内在的需求,并根据自己的意识的需要,把注意集中在某个事物上。例如一个要买洗衣机的人,进商店后就会直奔洗衣机柜台;看报纸的时候,会主动去找洗衣机的广告;遇到电视节目中插洗衣机广告,也不会向通常那样马上转台或是闭目休息,这时,洗衣机及其广告所引起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


  (三)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另一种形式,从特征上讲,它同时具有有意注意、无意注意的某些特征;从发生上讲,随意后注意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意后注意既服从于当前的活动目的和任务,又能节省意志的努力。在廣告设计中,注意到这一点也很重要。如当我们注意到一则广告时,我们会增加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广告信息通过传播来刺激消费者,那么他知晓广告的心理也会逐渐产生。


  四、注意在信息加工中的应用


  (一)注意的功能


  注意有三项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1.选择功能。注意的选择功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周围环境每时每刻都给人们提供着大量的刺激,带来丰富的信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刺激对人们来说都是重要的,人们也不是对所有的信息都感兴趣。为了防止无意义的刺激对人们产生干扰作用,保证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就必须善于选择重要的信息。人脑对信息或者刺激的选择就是注意的选择功能。因此说,注意到注意的选择性在广告设计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2.维持功能。注意的维持功能。注意不仅使心理过程指向一定的对象,而且使心理过程集中于该对象上,从而保持着最清晰、完善、准确地反映,直至完成活动,达到目的为止。注意的维持功能表现在时间的延续上,以使人们在一定的时间里保持活动的顺利进行。比如,如果受众的注意一直保持在广告的内容上,广告信息的传达就会比较顺利。这种为提高活动的效率而对意识或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紧张状态加以保持,就是注意的维持功能。能在广告中很好的应用到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3.调节功能。当人们从一活动向另一活动转换时,注意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人们会依据新的任务要求,主动、积极、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人在注意的状态下,才能对信息进行反馈,并相应地调节、监督自己的行为。有些广告中的误区,不是由于设计者不懂规则产生的,而是与心理监督机制形成得不完善有关,这就使一些广告偏离了主旨,并未达到很好的效果;这种心理监督机能形成后,可以相当迅速地加工综合、概括、进行转移。


  (二)吸引力是广告成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注意是广告成功的开始,但是注意并不是广告的真正目的。如果一味地把广告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作为广告的目的,那广告的真正目的便不能达到,而是将消费者引到了其他方面。例如广告业主为了过分地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在广告设计中动用模特袒胸露背来做一些毫不相关的动作,就会把消费者的注意引到其他方面,而不是你的广告所涉及的产品;还有一些光怪陆离的刺激性很强的广告背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消费者注意的目的,可惜消费者的目光却更好地集中在了广告的背景上,而不是广告商品本身,这显然是不足取的。


  五、注意的刺激特征及其广告策略


  美国著名电视广告人霍伯·怀特就深有感触地说:“自电视于20世纪40年代末现身以来,创意及制作电视广告的方法已经改变,但我们最大的挑战仍是能否在秒数极短的广告时间限制下去改变市场生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达到预期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物的某些特征影响对刺激的注意,这些特征中能应用于广告宣传的,主要有刺激物的物理特征和刺激物与被刺激者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


  那么如何来满足消费者对广告不同的注意类型呢?如果消费者对广告的主意是有意注意,那么广告就应该满足消费者头脑中对购买某种商品所需要的信息要求,例如:你想在学校张贴了一张出售电脑的海报,那你就应该在其中强调它的性能情况;但就绝大多数情况下而言,消费者的注意大多是无意注意,这种情况正如一项资料表明那样:一个消费者在每天所看到的广告中有意注意的只占到注意总数的5%。这一点就告诉我们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在广告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一)刺激物的大小和强度


  心理物理学的研究表明,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有机体的反应。一般来说,版面大的广告比版面小的广告、强度大的比强度小的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以视觉呈现的广告而言,为了增强广告的效果,人们往往应用大尺寸的广告。比如,德国的拜耳公司为了做阿司匹林的广告,把一座高达122米的大楼整个用布包起来,为此还动用了直升机和登山运动员。在我国个别地方曾出现过的烂尾楼,有的广告商灵机一动,抓住了机会,将整个大楼包装起来,打出巨幅广告,一时间吸引了众多目光。同时广告中也可采用对比的手法,来更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比如,汰渍洗衣粉做广告时就很好地采用了这个原则,将不同的洗衣粉效果进行比较,以突出自己产品的优点和性能,的确能让人们眼前一亮。


  (二)刺激物的變化和活动


  一般来讲,运动的物体能更好地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在很多广告中屡见不鲜,这些广告采用活动和变化的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比如,我们在电视上常见的一则惠氏金装膳儿加偏食奶粉的广告采用了动画的形象出现,一连串的漫画动态形式给人以活力,又充满趣味,很好的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再看一则adidas的广告,它不像别的广告那样动用一些体育明星来代言,而是以一双鞋的运动为主线来贯穿的,没有任何语言,只是一双以在大街上走路的鞋为主,以路上人们的表情为辅,很好地广告出了该品牌,给人以新奇、乐趣,让人们很好的记住了这双鞋、记住了这个品牌。


  (三)悬念广告的巧用


  悬念广告是指通过系列广告信息充实完善的广告,广告标语引起人们的注意,吸引人们的眼球。广告中采用这种方法引发人们的好奇心,是他们一般所认为的;也可以是采用设置悬念语句的广告对广告从被动状态转到主动状态,让他们主动地去注意或寻找悬念的结果。香港电视台曾经播放过这样一个汉堡包的悬念广告:一个小孩胖胖的两条小腿在沙滩上走,留下两行脚印,连续十五天都是同一幅画面,而且,使人好奇的是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和声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猜想和注意,而到了第十六天仍是这个小孩胖胖的两条小腿在沙滩上走,所不同的是,每留下一个脚印,便从脚印里跳出一个汉堡包。多日之谜,终于揭晓,哦,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汉堡包的广告!这种欲言又止、欲扬先抑的广告效果远比一般连做十六天的广告要好得多。


  (四)诉求对象的突出


  一则很好的广告则能很好地把其诉求对象很好的突显出来,这样不仅能使主旨鲜明,而且给人以鲜明感。对于儿童用品广告,应以儿童为主要对象为最好。在广告设计中,重要的特点是直接把广告的对象作为诉讼对象,直接利用产品的儿童形象进行诱导说服,利用儿童的好奇,模仿趋同心理,鼓励儿童成为购买的决策者。如“乐百氏奶”广告中孩子们蹦蹦跳跳唱儿歌;“娃哈哈”广告中一群中外儿童奔跑在长城上,“我们都爱喝娃哈哈”;小霸王学习机中“你拍一,我拍一”;在澳优奶粉广告中,采用的是三个儿童穿着袋鼠卡通服装的形象出现,将澳优奶粉的优点以儿歌形式唱出,使人感到亲切、温馨……


  注意在广告设计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则好的广告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容易让人记住,才能赢得人们的喜爱。所以注意在广告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能更好地将注意用在广告中,加深消费者对商品的印象,那么就会加强消费者的注意,那么广告诉求便成功了一半。


  作者:段中丽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