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应用现状模式研究本科论文(共6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15:51  

 

 第1篇:法医病理学鉴定对处理医疗纠纷的作用


  法医通过病理学鉴定能够查清死亡者死亡的真正原因,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科学准确的证据,已经成为解决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法医病理学参与尸检的优势以及法医病理学尸检的作用进行分析,有力的说明实施法医病理学鉴定能够有效处理医疗纠纷。


  一、法医病理学及医疗过失参与度分析


  (一)法医病理学重要性、内涵及局限性


  1.法医病理学尸检重要性


  目前,即使使用科学先进的检测手段与技术,也很难借助病人临床症状、体征或理化检验结果,对某些疾病做出正确诊断。因此,病人如果在短时间住院期间出现死亡,临床医生对其死亡原因进行判断是十分困难的。资料显示,医疗纠纷实施尸检中,有近一半临床死因诊断与尸检诊断不符合。在医疗纠纷中,法医会经常通过尸体检验对死亡原因进行确定,准确性较高的病理检查能够为判断死亡原因提供客观、公正的科学依据。


  2.法医病理学内涵


  法医病理学认为疾病、暴力以及生理因素是形成死亡的原因,并依据各种原因导致死亡作用的不同,把死亡原因归纳为:直接死因、根本死因、辅助死因以及死亡诱因等四种情况。法医病理学是一门科学,主要通过尸体解剖与组织病理学检验方法,对个体非正常死亡的原因、方式以及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因此,医疗纠纷中个体的死亡原因,经常通过法医病理学尸体检验,能够得到准确判断。目前,在我国法医、病理解剖人员均有资格实施医疗纠纷死因鉴定。同时,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以法医病理学及临床资料为基础,正确分析与鉴定死因,才能够发挥医病理学尸检的作用。


  3.法医病理学尸检的局限性


  虽然法医病理学能够对个体死亡原因做出准确鉴定,然而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死亡个体只有在死亡48小时内或冻存七天内进行法医病理学尸检,才具有意义。如果死亡个体超过尸检有利时间,就会增加鉴定的难度,法医就应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个体死亡原因是机能性造成的,而且病理学的观察还会受到尸体自溶与腐败的影响。因此,法医病理学尸检并不能够解决所有的医疗纠纷问题。因此,医疗纠纷的鉴定需根据尸检材料、病历以及调查结果等进行全面分析。


  (二)医疗过失参与度分析


  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不仅仅对个体死亡原因进行明确,还必须明确医务人员是否有过失。通过法医病理学尸检,如果确定医务人员存在过失,还必须明确其过失是否与个体死亡有关联,或者有多大关联。因此,医护人员的参与度必须明确,医护人员的参与度程度决定了其所负担责任的大小。在我国,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对医护人员不同医疗过失参与度所承担的责任进行了分类,包括完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以及无责任等五种情况。


  二、法医病理学参与尸检的优势分析


  (一)法医参与医疗纠纷的合理性


  法医具有现场勘查、物证检验等经验,能够对提取的检材以及原始数据进行完整的保存,有利于对事件进行调查取证。因此,法医病理学鉴定就更具有科学性、公正性以及合理性。同时,鉴定结论能够与行政处理、法律诉讼保持一致性,避免了重复鉴定。目前,医疗事故医学鉴定通常采取集体鉴定,不仅推脱了鉴定参与者的法律责任与义务,而且使被鉴定者失去了提出异议以及追究偽证责任的权力。而法医学司法鉴定结论书上,有所有参与鉴定人员的姓名,每个鉴定者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能够有效保证鉴定的公正性。


  (二)法医病理尸检的优势


  1.行业优势


  医疗纠纷中的死因鉴定涉及很多敏感问题。尸检比普通病理学尸检要严格,而医院病理学工作者没有实施尸体解剖的经验,因此常难于胜任医疗纠纷中的法医病理学尸检鉴定工作。法医病理学尸检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尸检工作相关程序及法规非常熟悉,因此具有一定优势。


  2.参与死因鉴定的优势


  法医病理学工作者,能够通过法医学与临床病理学的有机结合,正确认识个体死亡后的变化特征,能够从感性与理性方面正确认识尸体的自溶现象,因此,能够对医疗纠纷中的死亡个体做出科学正确的死因鉴定。同时,法医病理学具有丰富的病理学内涵,能够有效提高鉴定结论的准确性。


  3.对暴力性死亡、猝死与医疗纠纷进行区分


  法医病理学尸检能够有效分辨暴力性死亡与猝死情况,进而与医疗纠纷中的死亡进行有效区别。因此,法医病理学尸检能够对个体死亡是医生的过失造成,还是死亡个体自己的原因进行正确陈述,进而有效解决医疗纠纷。


  三、法医病理学尸检的促进作用


  病理学尸检与临床病理讨论,对疾病谱、病种以及病理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对医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法医病理学需对不同领域的医学实施研究,才能有效参与并解决医疗纠纷,因此,法医对临床诊治以及病理生理变化必须具有独特的理解。法医病理学家在具备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基本素养情况下,必须提高自身素质、积累工作经验,才能够更好的胜任法医工作者的职责。


  四、结语


  法医病理学鉴定能够为医疗纠纷中的问题提供科学、客观以及公正的依据,在处理医疗纠纷案件过程中,实施法医病理学鉴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提高社会公信力的重要体现。


  作者:王红梅

  第2篇:成人教育病理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探索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病理学科作为桥梁学科在教学、医疗和科研中受到重视,涉及多学科知识,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病理学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的关系,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1]。病理实验教学正是医学理论教学与医学技能训练的桥梁,也是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掌握医学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在医学高等教育教学总课时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国外采用PBL教学法,PBL教学法的历史及特点PBL医学教育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2-4]。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这一教育理论,我国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封闭式实验教学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实验教学转变。


  二、成人教育病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模式单一


  病理学实验教学由复习理论、教师讲解、学生观察三部分构成,基本上传承着传统的灌注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3]。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复习理论课内容,但却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活力,不利于培养创新开拓型人才。


  2.实验场地不足


  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加、实习轮次增多,现有的实验场地、病理标本、切片不能满足病理学的实验教学任务。


  3.实验课时少学生操作少


  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中,课时少、学生动手操作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使病理学实验教学适应扩招的形势,让学生有机会动手及提高自学能力,发挥病理学的桥梁作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4.学习内容多


  目前,传统实验主要是演示型和验证性实验,实验课要取得预期效果,需要看到齐全、典型的病变大体标本和切片,看清每个标本上的病变特点,看懂静止的病变。但是,由于实验指导书内容难以详尽,实验指导教师不足,观看实验操作演示受到限制,标本陈旧不易观察或视野不清,显微镜下病理图像不易掌握,实验教学效果不佳。


  5.远程教育不完善


  在知识经济时代,医学信息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因为远程教学地域、时效、设备状况的差异,长期以来只限于课件和图谱的学习,对于显微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实际操作,只能通过标本照片及文字描述学习,影响了学生远程自主学习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成人教育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以下几点进行改革。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病理学实验课的前提


  力争做到备课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教师备课时,除了要以病理学实习内容为主外,还应根据教学需要增加一些相关的基础课内容,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可通过复习正常的组织结构而真正理解和掌握病理学知识。虽然根据教学大纲和进度已经安排好每次实验课的内容,但每个教师在上课时还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补充一些相关图片等。


  2.充实实验内容,强化大体标本与组织切片的观察


  病理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实践(观察病变的大体标本和切片)得到感性认识(对病变的认识),加深对基本理论和临床表现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大体标本与切片的观察是病理学诊断的主要手段,也是病理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样逐步进行观察,最后做出病理诊断。为此我们按照课程标准,准备了豐富的大体标本和相应的组织切片,并配以自制的照片和相应的实习指导,帮助学生能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掌握各种疾病的病变特点,建立相应的感性认识。


  3.采取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相结合的方法


  在病理学实验课中虽然通过对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的观察加深了学生对疾病病理变化的理解,但由于都是静态的改变,学生往往会感到脱离实际,枯燥无味。为此我们在实验课观察病变的过程中,适当结合临床表现,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我们讲解大体标本或切片时,对一些疾病的典型病理变化适当地和临床症状、体征和治疗联系起来。这样使学生在理解病变的基础上,能活化所学的病理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思考的能力。


  4.应用PBL教学法引入病例讨论,增强学生横向联系的能力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我们把PBL教学法引进病理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让学生真正理解本学科的桥梁作用。


  (1)提前准备我们根据疾病单元增设一些简单典型的病理讨论,如心血管系统引入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心肌梗死、脑中风等病例。将实验班学生分为8人一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将选择好的病例资料在课前交给学生并提供部分参考文献目录,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或在网上查阅。


  (2)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由学生组长主持,讨论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布置任务、把握方向、引导和总结归纳的作用。病例讨论中我们发现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查阅相关知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3)总结最后将参考的答案公布出来,让大家看自己的回答有什么不足或是不准确的地方,然后统一解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并做总结。整个过程要多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同学们在了解病例、分析病例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病例分析,加强了同学们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强调了病理学知识的实用性,也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真正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上。


  5.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


  多媒体数码互动系统是现代教学技术的核心之一。利用多媒体数码互动系统,学生在显微镜下若观察到一个不确定的结构或病变,就可以将图像和语言结合在一起提问。教师也可采用互动形式对其进行详细且具有实践性的指导。对学生中普遍比较模糊的概念,可利用全室互动方式进行解说。教师主控机还可对实验室每个学生镜下图像进行连续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进度。另外,多媒体数码互动系统还可将珍贵的教学资料与相关教学网络相结合,共同搭建一个内容更为丰富的教学新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也便于学生课后的复习。


  6.开放实验室


  (1)在课余时间实行开放实验室,对组织学、病理学实验仪器如显微镜、电脑网络和标本切片等资源充分利用。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2)为了让学生对临床病理工作全过程有一全面认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临床外检工作室,重点讲解常规病理诊断工作流程,如病理标本送检申请单的填写方法、病理科医生如何接收核对病理标本,以及标本的肉眼观察、取材、固定、包埋、切片、染色、封片、阅片等整过程,使学生能深刻地理解每张教学切片来之不易,从而能够自觉地爱护标本。也对病理诊断工作的具体情况有了整体的了解,为其适应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实验项目对一些整体素质高、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班级,可在原有实验课程的内容基础上适当导入一些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病理组织学技术,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等。同时有部分学生还可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队伍中来,利用开放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训练能力。


  四、结论


  提高《病理学》的实验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将继续探索提高《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提高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一批批优秀人才。


  作者:肖国华等

  第3篇:数字切片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的课程,实验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了让学生全面深入的认识疾病发生过程中,组织和细胞发生的病理变化,需要通过显微观察来加深对基本病变的理解和认识,在实验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组织切片全面和细致的观察,使学生认识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病理变化,掌握一定的病理切片读片技能,为临床学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全数字病理切片技术的出现给显微镜下微观世界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利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切片保存在校园网云教学平台中,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自主学习,实现了病理教学资源的共享,克服了传统病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有依赖实验室的显微镜才能观察切片的弊端,为病理学实验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本文分析了数字切片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为促进数字切片在病理形态学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参考。


  一、传统玻璃切片教学的局限性


  用传统玻璃切片开展实验教学,学生需在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由于在制片过程中批次不一样,或制片操作中出现偏差,导致切片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典型结构的观察和示教,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传统玻璃切片易破损,易褪色,不易长期保存,成本高;少数罕见疾病的病理标本难以采集,制作困难、对于一些特殊染色的切片,数量少,无法满足学生学习要求,在病理教学实验教学时,往往用多显微镜头共享的方式,共同观看老师操作的玻璃切片,但镜头数量有限,一次只能带教几个学生,如果一名老师带几十名学生就要多次重复讲解同一个病例,可想而知这个工作量是多么巨大,这些特性不同程度的影响了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数字切片的制作技术


  数字切片的制作,是利用数字切片扫描系统,把玻璃切片进行数字化成一张完整切片,系统包括显微镜扫描平台、专业摄像头、扫描控制软件、图像压缩与存储等软硬件,是集多种技术与多学科于一体的系统产品,目前数字切片的扫描方式存在两种:


  1.传统的方式就是在显微镜上装配一个高分辨率的CCD相机进行拍照,这样将高倍放大的玻璃切片图像进行局部的多次的拍照,并将最后生成的N多张图片利用计算机的软件功能组合成一个整张的切片图像,这样就完成了数字切片的制作,此方法比较落后,这样扫描成的一个图像所需要的时间往往达到10几分钟,而且采集的画质图像分辨率不够高。


  2.目前最新的是TDI-CCD线性扫描技术,类似于办公设备用的扫描仪,TDI-CCD图像传感器在物体上移动扫描的同时,图像即传输到计算机上,这样扫描的速度非常之快,再加上他的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可以让每个像素点达到0.23um(微米)。


  三、数字切片的主要优势


  1.数字切片是整个玻璃切片标本组织的扫描,其组织结构完整,视野全面,分辨率高,图片清晰,色彩饱和。


  2.数字切片的使用只要在电脑上安装图像浏览软件就可以模拟显微镜观察。通过鼠标操作可以快速选择切片任意部位观察,可以按定倍及任意倍率的放大、缩小,图像信息不会失真;学生的个人电脑或移动终端登入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数字切片库中,在没有显微镜和玻璃切片时也能自由观察切片,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数字切片利用庞大的数据库,将各种病理病例的數字影像存储起来,并通过分析和统计软件将同类的病理切片数字影像分析和分类,查找起来非常方便,使切片的管理更加高效便捷。避免了传统切片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容易破碎、褪色,标本消耗量大的现象,对一些珍贵标本转变为数字切片后可以长期保存,不易丢失。


  4.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还可将数字切片应用于学术交流、技能培训、病例远程会诊和病理读片会等。


  四、数字切片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切片给传统的形态学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模式,对提升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质量发挥重要的作用,数字切片的引入实验教学是对传统形态实验教学的一种变革,也是数字化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它既可以丰富病理实验教学手段和内涵,也可以将实验教学扩展到实验室以外。


  1.在实验教学中,病理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调取感兴趣的数字病理图像在分屏或者是联网的显示器上共同观看,可以摆脱显微镜的局限,并且庞大的数据量和便捷的调取功能更加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观察和比较。


  2.数字切片是由多个学科的形态学组织切片构成,组成了一个数字切片库,其中主要包含了组织学、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学科扫描的大量切片资源,每张切片图拥有文字标注、测试等功能,便于教师备课、实验准备和实验考试复习等。教师还可将病理学中一些罕见的病例和临床收集的典型病例切片扫描上传至数字切片库,丰富资源库,方便上课时使用学生也可以共享这些数字资源。


  3.在病理实验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对组织细胞的正常结构模糊不清,传统的玻璃切片的调用比较麻烦,而数字切片库却很好的发挥这种快速、便捷的作用,教师可以迅速从数字切片库中调用组织学的切片,观察正常组织结构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加深了病变组织认识和理解,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利用数字切片,可以更好地发挥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的教学效果,既可以大规模的示教,也可以一对一的讲解,个体和团体的结合使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已编辑标注好的数字切片,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病变特点。


  5.在病理实验教学中,过去常要求学生通过绘制镜下病变组织结构图,上交实验报告,不少绘图能力差的学生常常感到困惑,利用数字切片学生只要找到典型病变的部位,通过计算机标识出病变的组织和细胞,上交作业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保存在教师电脑中或上传到服务器存储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调用进行批改。


  6.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同有关院校的沟通,共享数字切片,使数字切片库不断更新,内容不断丰富,为病理学的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再者远程教学功能的引入,使学生可以向其他病理老师学习病理知识,而不局限于自己的任课老师或导师。


  以适应现代病理课程改革需要的数字切片系统的建设,改变了传统以玻璃切片的实验模式,明显提高病理学实验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传统玻璃切片的数字化有利于切片的长久保存;数字切片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学生学习切片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信随着数字切片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和网络环境的不断成熟,将为推动病理实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贺卫东


  第4篇:新时期病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考


  病理学主要是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临床病例联系进行研究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怎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科特色,做到基础和临床、形态和功能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出病理学的桥梁作用,是相关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病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方面是目前病理学教学方法存在缺陷。现阶段病理学课堂教学基本上选择多媒体课件,这也是现代技术的有效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去教学资源缺乏的困境。但很多时候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教学中常常以教师讲解和演示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能够获得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长期下去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在病理学理论知识教学中教师没有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教学过于偏向于理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和临床学科的联系不紧密等等,这些都是目前病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1]。


  另一方面是站在学生认知规律层面出发,要求我们努力研究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合的教学策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特征能够转换成具体形象、语义或者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储存到学生的大脑之中。这类具体形象、语义以及命题从本质上来说便是外部客体特征在个体心理的反映,同时也是客观事实在学生大脑中的体现。从这方面而言,病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探索新的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合的教学策略,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病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对策


  (一)不断完善更新病理学教学内容


  近年来现代医学飞速发展,新的理论体系和知识内容不断丰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为核心的人才要求便成为了教学改革成败的重心。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当自身具备较为扎实的知识水平以及合理化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也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充电,积极学习本专业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新知识,能够借助于广泛的阅读国内外和病理学相关的专著与文献资料,第一时间了解本专业技术科研动向与发展方向,主动的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学术讲座报告,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还应当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清晰的了解教学目的与教学重点,对于各个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补充一些和学生所学专业密切联系的内容,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拓展视野,培养其专业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灵活应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病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教学重难点来对课堂问题进行设计,通常是以病例为中心科学的提问,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来推理、分析和讨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环节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深入掌握疾病的发生过程与规律,进而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比如说在血液循环障碍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我们通过下面这样一个病例融入到教学中:某一年轻男性建筑工人从高空跌落导致腰椎骨折、下肢瘫痪、休克,入院后进行股静脉插管与椎板减压术。手术完成后第六天被动翻身时突然死亡。尸检报告中肺动脉主干被红白相间的条索状物阻塞,要求学生分析该患者的死因并解决相关病变。在整节课中我们根据此病例的问题讨论几乎包含了血液循环障碍这章的全部知识点,也贯穿了从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到猝死的病理过程,把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表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对课堂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获取新的知识,也有助于他们的理解与记忆。


  (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率


  当前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经非常普遍的应用于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固定的课堂时间内获取到更多的知识,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率。而多媒体课件能够借助于动静结合的方式,丰富病理学教学内容,让课堂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比如说在教学肿瘤转移的过程中仅仅凭借教师的口述与图示,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重点,若我们能够将其制作为多媒体视频动画同时配合讲解,便能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学生也更容易理解[2]。


  另外,目前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建设了校园网,这也给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创造了平台。我们能够借助于校园网来建立网络课堂,建立病理学课程BBS讨论板块等;另外还可以完善病理学资源数据库、搭建网络论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学习环境,让他们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建设网络实验室能够摆脱空间的制约,让一些不能在教学中普及的实验得以实现,比如说细胞培养、活体组织检查、免疫组化等。


  三.结语


  总之,过去的教学改革基本上是单一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应用,而在病理学教学中融合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取长补短,相互渗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多种教学策略的融合应用也应当在其他课程中推广应用,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构建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新型教学体系,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上升。


  作者:罗丹

  第5篇:研究生病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掌握好这门课程不仅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与临床医学实践融会贯通,形成较强临床思维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生教育属于英才教育,且临床型研究生主要以培养临床能力为主,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病理学教学上,传统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根基不够深、学科体系不完善、临床实践能力提升慢的结果。为此,探索和尝试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成为必然。


  一、PBL教学法概述


  PBL教学法是由美国神经学教授HowardBarrow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PBL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团队为平台,以合作为精神,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改进后的PBL教学法融合了如基于团队学习(TBL)、基于案例学习(CBL)等其他问题解决类学习的优点,是问题解决类学习中最复杂、最完善的学习方法。当今医学教育非常注重培养面向岗位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核心职业能力,需要课堂这一载体能够承载复杂的目标,实现复杂学习,PBL教学法的特点恰恰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医学高等教学尤其是研究生层次教学的内在需求,病理学课程这样一门理论与实践都要求甚高的学科,更是应尽快引入PBL教学法。


  二、PBL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PBL教学法引入研究生病理学教学,是因为对于有一定医学理论基础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医学研究生而言,其学习层次和学习需求已不满足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普通讲授式教学,而是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获得更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拥有较高的临床实践能力,并能通过较强的自学能力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从事医学工作后不断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提升。这正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所要达到的目标,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深入掌握病理学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至疾病临床实践诊断和分析,达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目的。


  (二)教学对象。以广西中医药大学2012年—2015级临床医学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共40人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014—2015年共20人采用PBL教學法(实验组),2012—2013年共20人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对照组),两组学生教学内容、授课课时和授课老师均相同。通过检验,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均衡,入学成绩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三)教学实施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授课时间均为一个教学学期30个课时(2012年9月11日至2015年12月30日)。实验组PBL教学的实施可从以下步骤展开:


  一是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由老师构建相应课程的PBL案例和问题。课前由教研室主任组织全体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讨论下节PBL课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模拟演练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也应就之前课堂暴露出的问题和难以答复学生的问题进行讨论学习,使教师能共同进步,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所在的广西中医药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对此具有较大优势,学校病理学教学是临床与教学合二为一的形式,临床病理科医生与病理教研室教师是同一套班子,因此,病理学教师也是临床医生,具有相对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能提供大量典型疑难案例并构建针对性强的PBL问题。


  构建好案例和问题后,老师在上节课末应将下节课案例和问题布置给学生,告知学生可以利用的各种有效资源,并让学生自行预习下节课内容,提前查阅资料、准备问题答案。老师还应准备与案例相对应的切片,以便上课时进行模拟看片诊断。建立开放式学习的教学场所,教室应配备有电脑和显微镜,供学生随时上网查阅资料、学习老师发放的教学课件和进行切片看片诊断。


  二是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根据课前学习的知识和查找的资料,开展案例讨论学习。每个学生应阐述自己解决案例问题的观点,并独自完成问题的解答。学生之间意见不一致的,应用理论知识说服对方,促进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遇到疑惑的时候,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或进一步学习老师提供的教学课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随时调控课堂讨论气氛,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不偏离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是看片诊断,开展辩论。在进行学习讨论后,学生对该章节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老师可以将准备好的切片发放给学生进行模拟看片。学生利用各组显微镜各自独立看片,写下自己的诊断意见。在老师主持下,对不同的诊断意见,学生之间可以展开讨论和辩论。道理往往越辩越明,有序的辩论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激发学习动力,锻炼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促进良性竞争。教师在这个环节应注重科学引导、合理启发,维持课堂辩论秩序。


  四是课末评判总结,讲授疑难知识。在课时后期,老师对课上案例讨论、看片后汇总的问题答案和切片诊断情况进行评判总结,阐明案例知识要点,讲授切片诊断方法,评价学生在辩论中的表现,指出优点和不足。在评判总结后,老师应将本章节知识体系和疑难要点进行精讲,并留出一定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就学生学习讨论后仍无法理解的问题进行解答,扫清知识障碍。最后,老师应布置下节课的案例和问题,提出学习要点和难点。


  五是课后反馈。因为实行小班教学,老师可以组建学习讨论QQ群或微信群,方便课后解答学生的疑难困惑,帮助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也能推送、共享学习资源,提高学生课余学习效率。在课后,班干应收集本组学生对教学实施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提供老师参考,改进教学质量。


  对照组则采取传统教学法,由教师在课堂上全程对学生讲授教程知识,布置相应课后作业。教师在30个课时内讲授完毕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


  (四)教学效果评估。具体采取以下四种评估方式:一是理论知识考试。从病理题库随机抽取病例分析试题进行考核,评判同一知识点两组学生掌握情况及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二是切片诊断和病例分析正确率。对相同的切片样片和典型病例,两组学生独立诊断及分析诊断意见差异。三是调查问卷。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实验组学生收集PBL教学后学生各项能力的自我评价。四是导师评价。研究生到临床实习后,收集导师意见,对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方面进行评判。


  (五)评估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平为α=0.05,即当P<0.05时有显著性差异。


  1.考试成绩分析。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理论考试考试、看片诊断考试和病例诊断考试三项考试成绩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0.05,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调查问卷分析。从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看片诊断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等七各方面,综合调查了解实验组学生的PBL教学效果。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自我评价均有提高或有很大提高,尤其在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看片诊断能力提高较大。见表2。


  三、结论与建议


  改進型PBL教学法融合基于团队教学模式和基于案例教学模式的优点,也吸纳传统讲授式教学知识体系完整的优点,十分适合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开展,尤其是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理论知识枯燥晦涩,学科知识涵盖广,要求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PBL教学的优势更能在该学科中发挥。而研究生教学是精英教学,研究生班级人数较少,为小班教学,且经过五年的本科医学知识学习,建立了一定的医学知识体系,更易于且更适合接受PBL教学,在本次PBL教学实验中的考试成绩和反馈的教学效果也印证了这点,特别是病例分析的考核,实验组明显比对照组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理论知识更牢固,临床思维更广阔,自我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为突出,这正是新世纪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需求。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1)由于研究生本科教育仍然以传统教学为主,突然转变为PBL教学,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应性,如积极性不高,不能有效利用资源查找资料,团队协作意识不强等;(2)研究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重英语轻专业,有些完全没有临床实习经验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时间,逐步引导和改善。


  综上所述,PBL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教学方法,在医学研究生病理学教学上,应尽快广泛开展PBL教学,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为培养高素质新型的医学人才、为推进医学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探索出新路径。


  作者:黄羽等

  第6篇: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模块教学模式的探索


  近几年所推出的模块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对其实现方式与实践效果进行明确分析,特对此展开调查,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200名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100名。所选取学生在年龄、入学基础成绩等无明显差异。


  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根据教材内容对护理相关知识进行讲授。实验组:采用模块教学方式,具体措施如下:


  (1)模块整合。将教学内容整合为4大基础模块,其中理论课程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讲授,实训课程在相应的模拟实训环境或实验室进行培训。第一模块:呼吸系统疾病。在课程中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肺癌等呼吸道疾病病理知识进行讲授,首先对呼吸系统的基础构成以及器官功能等进行讲述,后对护理系统的病理进行分解讲述,最终对护理系统的护理相关知识进行讲授。第二模块:心血管疾病。先对心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知识进行讲述,后对其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以及病理知识进行讲述,最终对疾病的变化过程以及相应的护理原则与护理注意事项进行讲述。第三模块:消化系统疾病。结合消化系统的构成、作用、疾病诱发因素、病理知识的顺序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述,后结合病理知识对相关护理原则与护理措施进行讲述。第四模块:泌尿系统疾病。对肾小球肾炎、肾结石、糖尿病、肾病等疾病引发因素与相关病理知识进行讲述,结合医学常识对护理措施以及护理原则进行讲述。


  (2)教学方式调整。在对课程设计进行模块式整合后,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调整,在理论课程中可参与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更为立体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讲授。在一个模块的课程结束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训课程教学,在实验室组建模拟仿真护理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环境中,对阶段性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深化理论知识。


  (3)建立考核体系。结合模块教学模式的特点建立分级考核模式,阶段性的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在一个模块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计划做出适时调整。


  3.观察指标


  对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观察,其中对照组学生以期中与期末考核成绩为主,实验组学生以分级考核成绩与期末成绩为主;对学生与教师进行教学方案回馈意见调查。


  二、结果


  1.两组学生培养效果对比


  在学期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各项调查指标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为:实验组学生对专业的喜欢程度、技能提升程度、实践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两组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上无明显差异。


  2.学生与教师的回馈意见调查结果


  分别对学生与教师的回馈意见进行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少数学生对教学课程并未产生过多兴趣,甚至产生枯燥与厌烦等感觉;实验组多数学生在模块教学模式下专业兴趣有所提升,且对课程设计的满意度较高;大多数教师对模块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此种模式的教学更适合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讨论


  护理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成果均与其他学科存在着较大差异,护理学的评价指标更多的是体现在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护理专业教学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理论讲授式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后参与见习。随着现代护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学模式的逐渐调整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做出调整,其中模块教学模式在护理专业病理学的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次研究对模块教学模式的实现过程与实践效果进行了调查,模块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护理专业病理学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分模块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同时配合一定的实训,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模块教学模式主要是根据护理专业病理学的特点将课程分化为四个模块,分层次教学,其实践结果显著,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


  作者:孙晨嘉等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