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论以美育为导向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论以美育为导向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郎思雨
摘 要:美育不仅有助于让学生了解美、感受美、欣赏美,而且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校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大力推行美育的今天,探究学校美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不难发现欣赏课是与美育关联紧密的存在,由于其具有作用于美术教学的独特优势,因此对欣赏课的核心内容开展探讨也是必要的。该文探析并总结美育与美术欣赏课之间的关系、影响欣赏教学开展的几个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欣赏课如何充分发挥其价值以助力美育发展的策略,为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与推进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美育 小学美术 欣赏教学
  近年来,美育愈加受到国家的重视。学校是开展美育工作的主要场所,发展学校美育更是当前的重点。儿童时期是个体接受美育的重要阶段,小学美术教学值得关注。然而,由于部分学校以往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开展美育工作时缺乏对美育特点、目标的研究与对美育实践的探索,部分教师存在对美育特殊性认识不足的情况,这需要认真研究,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美育的质量[1]。其中,深入认识学校美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是在美术欣赏课中开展美育的基本前提。对美育视域下美术欣赏课教学要素的探究,是在欣赏课中提升美育成效的基础。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对于改进学校美育工作至关重要,能够为学校美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值得深入探究。
  一、美术欣赏课与美育的关系
  学校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美术教育中的欣赏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载体,对欣赏课与美育二者之间的关系的深入探究,是开展以美育为导向的美术欣赏课的基础。
  1.学校美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美育作为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其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2]。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对学生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或培养专业的美术人才。美术教育既是一般的教育,又是美术本体的教育[3]。在开展美术教育与美育的众多途径中,学校教育无疑是主渠道。因为学校的美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强调有计划地且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是美育的基础。相较于数学、物理等科目,美术能够更为便利地开展美育,可将其称为实施美育的专门课程。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对于达成美育目的具有重要作用。但需要明确指出的是,通识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虽都属于美术教育,但二者之间存在差别。前者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后者注重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学,着意于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结合美育目标考虑可知,美育指向的是通识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非指向专业的、少数人的教育。学校美术教育符合通识美术教育的特点,由此可见,学校美术教育与美育关系密切。
  尽管促进学生审美发展的途径不限于学校美术教育,美育的达成还需要借助社会、家庭的力量,以及结合语文、科学等科目等,但学校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这点毋庸置疑。美育若脱离了学校美术教育,很难得到落实。
  2.美术欣赏课与美育的关系
  通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知,学校的美术欣赏课、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美育三者有着密切联系,对三者关系的梳理有助于厘清美术欣赏课与美育的关系。
  新课标将美术课程的内容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类,将艺术课程要达成的核心素养分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方面,并指出“欣赏·评述”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素养,指明审美感知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
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审美感知素养与美育间联系密切。由于审美感知是艺术课程独有的素养,而文化理解是与其他学科共有的素养,由此可见审美感知素养与欣赏课之间的关系,而欣赏课与美育间的关系则需要进一步探究。陈哩尔指出,相较于美术,美育的教学目的更多地在于改善学生的审美态度与审美观念,而非创作艺术作品[4]。这进一步明确了欣赏课与美育之间的关系,美术欣赏课是美育的主要载体,是美术教育课程实施的根本路径[5]。
  在探究美术教育与美育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美术欣赏课与美育的联系可以得出,美术教育与美育有着一般相关性联系,而美术欣赏课与美育有着强相关性联系。正确把握美术欣赏课与美育的关系,是在美术欣赏课中开展美育的前提,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欣赏课对美育的作用。
  二、影响美术欣赏课教学的要素
  就开展美育来说,美术欣赏课具有其他课程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它主要通过作品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并通过审美活动带给学生情感体验。因此,有必要探讨作品中的形式与内容、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审美知识等,它们是影响教学的关键因素,对其研究有助于开展以美育为导向的美术欣赏课。
  1.形式与内容
  美术作品是审美的典型与集中体现,是创作者与接受者实现审美对话的中介,是欣赏课的核心。作品由形式与内容两大要素构成,在美育视域下的美术欣赏课中,到底是应侧重形式还是应侧重内容,这涉及学校美育的价值与目标之争,需要围绕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结合美育特点,进一步展开探究。
  第一,美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而发展审美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美育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重要的[6]。审美形式主要指作品的组织结构、布局等,这主要涉及作品形式构成要素中的内部要素。要想真正了解作品的内部形式,还需要结合形式构成要素中的外部形式与形式美加以分析。由此可知,美育的价值与目的主要通过作品的形式达成。第二,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与世界积极而美好的审美情感联系[7]。就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说,形式诉诸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情感体验,更多作用于人的感性;内容诉诸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理智思考,更多作用于人的理性。这进一步体现出形式之于美育的重要性。一些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大多比较注意其内容,而缺乏对形式的理解[8]。因此,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升学生对形式美的欣赏能力。就美术学科说,图像识读是其基础且独有的素养,虽然在义务教育艺术新课标中图像识读不作为核心素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教师应将其视为美术欣赏的隐性基础能力[9]。
  需要注意的是,美术作品是一个整体,形式与内容的要素在作品中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对美术作品内容的关注。
  2.情感体验与审美知识
  为实现以美育为导向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应着重关注审美活动的开展,通过审美活动带给学生审美情感体验与美学知识。如何处理审美活动中情感体验与审美知识的关系,需要探讨美育的特殊性。
  第一,美育是偏感性的教育,是以体验为核心的情感教育,其主要任务并不在于发展学生认识或辨别美的逻辑思维能力,它与以认知为核心的知识教育间存在着重要区别[10]。情感教育不仅是美育的基本性质,而且是美育的根本特质,不同于日常的情感体验。美育中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审美体验,它具有超功利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性[11]。王国维曾将这种双重特性描述为“无用之用”,“无用”是指其超功利性,“用”是指其有助于人的情感与精神提升。具有双重特性的审美体验集中体现了美育的特殊性,它是以美育人,且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即美育的目的。因此,在审美活动中应着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二,美术欣赏课如果仅是一种知识性的传授,不注重对学生美感的培养,就会失去其意义与价值[12]。但学生若缺乏必要的审美知识,就很难正确地以审美态度观赏作品,难以接受到作品的感染与熏陶。所以,在欣赏课教学中有必要教授学生一定的审美知识,以使其获得更深入的情感体验。究其根本,美育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美,其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这种为发展审美素养的审美知识,并非指一般的理论知识,而是指学生在具体的审美情感体验中形成的知识积累[13]。这就是说,审美知识的获取途
径不同于一般知识的获得方式,它是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由此可见情感体验与审美知识的关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美术欣赏课开展美育的独特优势在于作品中的形式要素是与美育关联紧密的内容。审美活动是符合美育特点的教学方式,其开展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获得审美知识。在开展以美育为导向的欣赏课前,结合欣赏课的特性与美育的特点,思考与审视形式与内容、审美活动中情感体验与审美知识间的
关系,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矛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
  三、开展以美育为导向的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开展以美育为导向的美术欣赏课,若想选择恰当的方法与策略,先要充分了解并遵循美育的特点,同时要注意到美育属于一项教育,在教学时必然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因素,如此才能得出开展欣赏课的适宜方法。
  1.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
  美术世界中的审美态度是指在欣赏作品时采取无功利性的态度。美育是具有超功利性审美情感体验的教育,无功利的审美态度是开展美育的基础,它对审美对象的确立、学生与客体审美关系的建立、审美活动的开展皆有着重要的作用。
  无功利性是指审美体验本身不涉及功利性的目的,无论是感官上的还是实践上的,它只是一种纯粹情感上的愉悦。观者从不同的态度出发,即使面对同一欣赏对象,也会对其产生不同的感受、与之建立起不同的关系。关于这点,朱光潜曾用一棵古松为例予以说明。只有以美术的眼光、从无功利的审美态度出发,观者才能从非审美状态进入审美状态,被观赏对象才能真正地成为审美对象,观者与作品的潜在审美关系才能转为实际存在着的,审美活动的开展也才是有效的。功利性的态度非但无利于审美活动的开展,反而对其有着一定的阻碍。若学生处于功利性的状态,则难以对作品进行审美观照。在观赏一幅作品时,学生也难以领会其中蕴含的美,难以进入审美世界,后续的教学活动也很难保证教学效果,欣赏对象或欣赏课程对学生产生美育效果也就无从谈起。美育旨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态度是对审美能力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对观赏对象的无功利性的审美态度,也是美育的任务之一。加德纳等人曾指出,处于9至13岁的儿童将逐渐学会以审美态度观赏审美对象,而此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小学阶段,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审美态度的重要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对美育指向的欣赏课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是整个教学环节中容易被忽视的内容,需要教师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2.注重美术语言的教学
  美术欣赏课从作品的形式出发开展具体教学,教师需要找到连结形式与内容的中介,即教学的切点。
  在美术作品中,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内容借形式得以呈现,二者通过美术语言结合。美术语言通过形式得以呈现,它属于作品形式要素中的外部形式,作品形式还包含构图、组织结构等内部要素与线条、色彩、形体等组合带来的形式美。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相较于隐藏在作品之中、需要通过理性分析的内容,更为直观且形象的形式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美术语言是经过长期艺术实践被固定下来的形式规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它也是连结观者与艺术家的中介,艺术家利用一定的美术语言创作美术作品,观者在审美活动时通过美术语言理解作品。若观者不了解美术语言,就很难深入欣赏作品。杜卫曾指出,美育必须把学生理解与掌握一门艺术语言作为基础性的目标,把艺术语言的教学作为最基本的内容[14]。因此,以美育为导向的美术欣赏课也应注意美术语言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美术语言,就学会了欣赏与理解作品的方法;若长期受到美术语言的熏陶,不仅有助于提升其感知能力、培养其审美趣味,而且其审美经验也会更加丰富。
  美术语言的教学切入点是依据欣赏课与美育特点得出的,它不同于也不适用于一般的教育。只有以符合美育特点的方式欣赏作品,开展的审美活动才可能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
  3.创设审美的情境
  尹少淳曾指出,实施美育的途径是丰富且多样的,但既符合美育特征又能够较有成效的是体验[15]。因此,教师可在美术欣赏课中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一定的审美情境,给学生营造可沉浸式体验的环境,以开展更具成效的欣赏课。
  首先,美育是注重体验的情感教育,其目的并不在于教授给学生多少知识性的内容、使学生知道美术史中曾有过哪些著名的美术家、有怎样的名作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丰富学生的体验与情感上,结合美育的目的与特殊性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感受美,如何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性情等。设置审美情境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它通过真实与形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性的记忆,而且能够使学生产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符合美育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也更易达到美育追求的育人成果。其次,这一教学方式更符合儿童的心理与生理特征。对小学生来说,欣赏课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欣赏兴趣与审美习惯。若让学生端坐在座位上像听课一样欣赏作品,他们可能很快会感到疲劳与无趣。审美情境能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深入地体会美术家创作时的情感,从而与美术作品建立起深度交流。同时,审美情境能够给欣赏课留白,给学生留下发挥个性的机会。这有助于消除教师单向灌输知识、束缚学生积极性的弊端,不仅使欣赏课更易获得学生喜爱,而且也更容易达到教师预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营造可沉浸式体验的情境是必要且重要的,它有助于学生将欣赏知识转化为审美素养[16],从而真正内化为掌握的内容。学生若无深度的审美体验,则很难获得审美能力,难以达到美育的目的。
  上述三种方式是相辅相成而非不可兼容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将它们结合起来考虑,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美术欣赏课对于美育的作用。同时,在确保美术欣赏课中美育成效的基础上,也不能忽视美育与其他学科、实施场所的联系,如,在非艺术类课程中融入美育,在校园环境中渗透美育,等等。
  结语
  学校美术课程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各级各类学校需要加强对美育在美术教育中起到的导向作用的认识[17]。欣赏课是美术教育中与美育关联紧密的存在,深入思考欣赏教学中影响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并运用相关策略充分体现美术欣赏课对于美育的价值,是提升美育教学成效的关键。若不能深
入认识美育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就难以真正体现美育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百年大计,美育工作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成效。不过,美育深入人心,其对人有着深入而持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杜卫.当前美育和艺术教育关系的若干认识问题[J].美育学刊,2019,10(3):1-6.
[2][6][13]杜卫.论审美素养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2014,35(11):24-31.
[3]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3.
[4]陈哩尔“.美育”之义的历史增识[J].美术观察,2021(5):50-55.
[5]孙菱,蔡亚鸣.在欣赏中感受美——高校美育课程教学方式与路径研究[J].美术大观,2020(8):150-152.
[7]高洪.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J].美术研究,2019(4):8-9.
[8]卢金火.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哲思——形式、内容和背景的全面而深入的美育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38):151-152.
[9]尹少淳,陈美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J].福建教育,2022(27):21-24.
[10]杜卫.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4(2):221-224.
[11]杜卫.情感体验:美育的根本特征——当代中国美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之四[J].美术研究,2020(3):5-10.
[12]黄宗贤.携艺术同行——艺术在美育中的方位与价值[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0(1):24-29.
[14]杜卫.坚持育人导向,遵循美育特点,探索美育规律——关于当前普 通 艺 术 教 育 的 若 干 观 念 和 方 法 论 思 考 [J].美 术 研 究 ,2022(1):110-114.
[15]尹少淳.有效实施美育[EB/OL].(2019-10-30)[2023-06-01].https://topics.gmw.cn/2019-10/30/content_33278543.htm.
[16]雷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研究[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19:8.
[17]范迪安.在美术教育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J].美术研究,2019(4):10-15.
上一篇:关于做好宗教寺庙及文物古建筑火灾防控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实现乡村振兴的途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