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物品藻与中国古代艺术理论鉴赏的关系

  摘要: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理论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有关,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也不例外。所以说具有审美性的人物品藻发生在魏晋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社会的动乱,信仰的坍塌,促使士人开始寻求超越有限,达到无限的自由人生境界。正是这样一个境界,引领魏晋人物品藻进入了审美领域,士人用审美的语言对人物的外貌和内在品质进行评价,重视人的本性,张扬个体的心性,追求精神生命的自由,更加凸显了“人”的作用


  关键词:人物品藻;魏晋风流;美学价值


  魏晋人物品藻的美学价值被发掘之后,便成为当代学者热衷讨论的话题,因为魏晋人物品藻对“人"的重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在当今时代呈现着非常重要积极的意义。在财富利益的刺激下,人文主义不断被消解,人的精神家园在迷失,魏晋人物品藻呈现出的人文关怀是我们守护精神家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应借人物品评而恢复人的本性,张扬作为人内核的精神价值和生命意识,坚守人的精神家园,把人从物质利益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最终实现精神的回归。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鉴赏中的审美是以“人"为中心的,借助人格、倫理等与人相关的事物,发现人存在的、审美的真正内涵,审美人格中把人的精神面貌及审美特性看为主要部分。审美人格的品评标准从重视人外在的世俗、伦理的“群"的方面,转向重视人的个体,是一个漫长的审美文化转变的过程。魏晋人物品藻是人格审美文化转向的表现,即从先秦的伦理性到两汉的政治性再到魏晋的自我性。


  魏晋人物品藻把理想中的人应具有的品格形象化、具体化,使其有标准可循,它独特的审美品评不仅在有源长文化渊源,还在于深厚的哲学基础,这便是由儒道佛三家思想建构而成的。儒道两家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对立方而存在,儒家讲求伦理、功利性的标准,追求的是道德境界,道家则向往人的真诚淳朴,追求自然无为,二者在对立中互补,玄学便是儒道互补的产物。玄学一方面继承了道家天道观的哲学思想,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儒家仁学观的部分思想,对道家哲学进行改进,形成了独特的人道观的哲学,为此时的人物品藻提供了理论支持。作为域外文化,佛学教理的出现填补了中国传统哲学只注重现实人生的精神空缺,它又与玄学结合,借助中国独特的思维理念,为魏晋士人修筑了一条通往精神彼岸的道路。儒道佛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推进了士人思想的解放,共同建构了魏晋人物品藻的哲学基础。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鉴赏有着身后的文化渊源,人物品藻也不例外,但并不是意味着人物品藻从开始就具备审美的性质,魏晋时期的社会主流思想是玄学,正是在玄学的影响下,才使得魏晋人物品藻有了美学的意义。在玄学语境里,士人自由追求人的本性,重情任情、放诞不羁,这些与儒家礼教背道而驰的行为,被世人认可。由品评人物的道德操守到品评人物的才貌风情,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人物品藻由政治功利变为审美怡情,真正具有了审美的意义。魏晋玄学带来的士人理论思辨水平的提高,必然影响到士人精神的变化,这种精神深层的变化显现在人物品藻上便是士人主体的意识觉醒,这也是魏晋人物品藻的本质。士人品评人物与以往不同,他们追求深层的体悟,魏晋人物品藻是对真情的认可、神韵的推崇、女性美的宽容、自然美的拓展,这一切可以归结为士人对“我”的发现,是一种自我式的超越,在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影响下,在“名教”的包围中,魏晋人物品藻实现的是“我"的突围。魏晋士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是以一场哲学为先决条件的变革。玄学在哲学领域开创性的拓展,使得魏晋时期士人的思想获得较大的解放。思想的解放促使他们反思人的存在,进而凸显了个体在社会中的主动性与重要性,于是便有了士人纵情、移情、任情的生活态度,塑造了中国美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简约玄澹的理想人格。


  人是社会的核心,能成为审美对象的事物,都是以人的视角为参照物,中国古代美学历来都是从认识人的美开始,逐渐扩展到发现其它事物的美。魏晋人物品藻是中国美学审美方式转变的一个标志,它把品鉴人物这项活动从伦理的、实用的,转为哲学的、无功利的,士人的人物品藻能够超越宗教礼法,尊重个体的生命价值,真正欣赏到人格美,这便使人的品评、赏鉴具有了审美的性质。


  魏晋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个觉醒的时代。哲学思想的变革,给士人带来思想的解放,促使他们反思人的存在,自由追求人的本性。士人纵情、任情、移情的生活方式在人物品藻的渲染下,被众人效仿并成为社会风尚。魏晋士人在用审美的方法品评人物时,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重视人的本性,但又吸收了儒家思想中人是主动的这一观点,张扬了个体的心性,追求自我精神生命的自由,士人用人化的审美品评方法欣赏审美对象,这就更加凸显了“人"的作用。因此,魏晋人物品藻影响下的人的觉醒,去除群体、伦理附加的异化,展现了个体的本性,弥补了中国人文主义的缺陷。魏晋人物品藻对“人"的重视而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在当今时代也呈现着积极的意义。


  我们应借人物品评而恢复人的本性,张扬作为人内核的精神价值和生命意识,坚守人的精神家园,把人从商品利益的奴役下,从无限膨胀的物质占有欲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生存的自由,最终实现精神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孔新苗.刘义庆与世说新语[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01 

  [2]杨超文.魏晋人物品藻的美学解读:以《世说新语》为例[D] 曲阜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霍彩芳(1993—),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美学研究。 

上一篇:当代艺术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下一篇:日本传统建筑艺术论文范例推荐(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