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研究
一、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一般流程
高职学生学制三年,其中一般安排第六学期为校外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大多数院校对于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实施的是全程跟踪法。一般在第五学期末进行指定论文指导老师、写作前辅导、选题;在第六学期采用电话、邮件等指导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其中分阶段性检查指导跟踪指导最后是写作后总结(成绩评定和论文答辩)。
二、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学生在此环节没有太多收获及提高,已失去其本身的意义。
(一)随意选题
为了降低学生选题难度,导师一般会指定一些题目,然后学生从中选择或自拟。但是普遍存在选题集中且理论性较强,毕业论文不能与实际工作问题结合,不关注专业动态题目陈旧等问题。其主要问题是学生根本没有想法,不会选题而随意选题,严重缺乏专业积累,理论水平不够。
(二)论文撰写能力有限
首先,校外实习导致学生很难搜集图书报刊等资料,即使从网上找一些资料,却不进行阅读整理,抄袭情况严重。其次,不了解新法律法规政策,内容陈旧。最后,确定写作基本思路不清晰,语言组织表达不佳,逻辑论证能力不足。
(三)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
而绝大多数学生由于参加实习工作,相对于校园生活工作压力较大而无心写作。另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和体会到毕业论文的意义所在,而认为其只是走形式,好坏一般都会过,态度不够认真。
(四)导师方面
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多数采取的是导师制。由于学生多,教师相对较少的客观情况致使,导师指导学生数量过多,根本无精力深入指导每位学生。主观方面,由于但毕业论文指导不参与期末考核及职称评定等问题从而被忽视,使论文指导停留于形式。
三、加强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主要环节
(一)选题
题目是论文的关键。是否为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以及是否能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提高自身职业能力,是写论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1.实习一定时间后确定题目
在第五学期末,导师可先让学生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或是熟悉的研究方向。第六学期第一个月实习期间,结合专业、结合实习单位、结合实际问题,特别要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工作流程,财务核算、财务制度、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经过学生的认真实习,发现问题,分析思考,并且要向校外指导老师、有经验的同事和领导探讨,进行系统总结,从而和校内导师共同确定题目。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区别对待
对于某些学校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用一个真实企业案例进行独立会计核算代替毕业论文,以检验其专业理论及会计技能掌握情况而更有意义。多数学校会计毕业实习存在专业不对口,也可以考虑毕业实习环节在校内进行业务核算代替毕业论文。与以往的会计综合实训不同的是,行业不再为工业或商业企业,而是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使学生今后就业零距离,掌握的会计技能更实用化。
3.对论文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目前管理类专业毕业设计形式均为毕业论文,高职类有所区别本科类,理论知识不够深入,研究方法不够多样,可以从理论性更偏向实用技能性题目,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如方案设计类、调研报告类、分析报告类。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可以更多层次发现问题,通过论文研究解决问题,也是在职业能力范围内的,真正符合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撰写能力
经济管理类学生虽然多数是文科生,但本身写作水平不高,大学也很少有相关课程进行写作训练。开设相关课程或专题讲座,打好写作技能基础。如开设经济用应文写作选修课程。也可以开展论文写作讲座,介绍论文基本格式,如何拟定论文大纲等。另外每个班级也可以订阅一些会计方面的杂志、期刊等,丰富学生视野,同时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专业课理论性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专业论题、讨论、撰写,每门课程结束后每位学生至少上交一篇课程论文,作为平时作业。每学期给学生一个会计主题,然后学生用PPT报告,演讲等形式汇报,由专业老师评审,评选,使学生平时积累写作基本功。
(三)提高学生自身专业素质
加强校内实践环节教学,加强专业基本技能掌握。同时,专业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专业的学术期刊,聘请企业和社会专业专家进行学术前沿知识讲座。举行多种会计专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
与校外实习单位建立长期有效合作关系,进行认识性实习。认识性实习可以使学生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
(四)建立毕业论文双导师制
所谓双导师就是:企业的实习主管和学校的专业教师都作为论文的指导教师,这样可以结合实习主管的技术优势和学校教师丰富的知识,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由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侧重工作实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由校内专业教师偏向理论给予写作指导,总结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论文量质量。
(五)建立论文质量评价小组
在进行论文质量评定时,必须要严格进行查重检测,以防止学生大肆抄袭、蒙混过关,提高导师责任心,重在质量而不是数量。
从论文大纲到定稿整个指导过程中,要使用指导记录表,以记录学生论文进展情况。质量评估小组要在指定阶段进行检查,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另外,在传统导师评分、答辩小组评分外,还应加入校外单位评价环节,此环节由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管理人员组成,根据论文实际应用性,解决问题情况作出评分,以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提高校企合作,提高论文质量。
四、结束语
毕业论文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只有教师把专业基础渗透在平日每一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中一点一滴积累,把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综合运用到实践中,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并能够创新,在最终毕业时就能写出较高水平的文章。
作者:尚峥
第2篇:浅议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在高职院校的经管类专业中,会计专业是第一大专业,不管是从招生人数来看,还是从毕业人数来看,其都占据着第一名的位置。会计专业的招生人数本来就比较多,再加上其它经管类专业学生在报到入校后也有相当一部分会转为会计专业,最后导致会计专业的实际人数远远超出了招生计划。在有的学校里,一个年级有多达20多个会计专业班级,上千名会计专业学生。然而,从用人单位角度出发,会计专业仅仅是一种辅助性的工种,一般不需要大批量的会计人才。这也就导致了会计专业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导致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问题。高职院校要想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度,就必须要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一致,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
1、从就业岗位来看,高职院校的会计毕业生毕业后所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类别较多,主要有财务、税务、审计、会计、出纳、收银、销售等。
2、从就业行业来看,会计专业的就业面较广,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行业,根据毕业生反馈调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所从事的行业包括了银行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物流业、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电信业等。
3、从就业单位类型来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为一些民营企业与个体企业,有少部分学生在国有企业与国家行政机关单位就业,这主要是因为国家企事业单位对于毕业生的文凭有一定的要求,基本都要求具有本科以上文凭。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要求
根据用人单位的相关反馈,当前用人单位对于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职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与会计专业密切相关的基础会计理论、财务会计理论、会计电算化、税收知识、财务管理知识、会计账目处理方法,以及计算机理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和一些基本的法律、政治知识。
二是工作技能,主要是包括与会计相关的一些技能,例如查账能力、会计分析能力、财务分析与决策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财经阅读写作能力等。
三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来讲,学校里所学到的各种知识与实际工作总是会存在着较大差距的,这就需要学生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其次,当前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喷涌而出,这也需要会计从业人员不断的进行学习,及时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更新业务知识。
四是吃苦耐劳精神。会计工作是一项需要极大耐心与细心的工作,工作量大、工作繁杂,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因此对于员工的吃苦耐劳精神有较高的要求。
三、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市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当前,会计专业就业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也就是用人单位处于“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对于招收人员的素质要求就会相应的提高,不仅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求具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加之社会对于高职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这些都导致高职会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二)学校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并不具备会计师资格,“双师型”教师较为匮乏。同时,高职会计教学中偏重于会计专业基础知识,重理论,轻实践。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三)学生自身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技能、就业心态,是否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是否取得了初级会计资格证等自身因素对于就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习成绩优秀、实践技能强、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的学生往往更加容易就业。
四、提升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从学校方面而言,提高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要完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机制。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措施,建立完善就业指导中心。在学生入学时,就要对学生开展就业辅导工作,为学生普及职业规划教育,提前树立起职业观念,以使其在高校的学习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要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来说,要会计理论教学中,应多增加真实案例,引入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使用企业真实的账册进行情景式教学,让学生真正了解实际中的会计工作是怎么样的。其次,在实践教学中要多进行手工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财务分析管理实验,要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会计技能。
三是要对课程体系改革。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仍然属于学科课程模式,与职业教育的特点不相适合。虽然这种模式能为学生打下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却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开导针对工作的教学。
提升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作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要想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是要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除了要认真学习好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积极学习英语、计算机、驾驶等实用技能,要各级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沟通交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能力,同时还要各级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实践教学、实习活动,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自己会计技能,为毕业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要专业就业观念。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要充分认识当前就业市场的客观形势,树立好“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端正就业心态,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与岗位,做好职业规划。
作者:李阳
第3篇: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审计工作岗位的调查研究
近年来,审计在人们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时期,为了紧跟会计电算化的步伐,广大审计工作人员以及相关学者,进一步加深了对审计相关制度理论的研究,继而推动了审计方法与技术体系的不断更新和进步。而全国各大高校,不仅是审计学术理论的发源地,更是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重任。因此,了解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审计工作岗位的状况,并对这种状况进行比较深度地剖析,可以为我国未来审计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建设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撑。
一、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审计工作岗位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审计工作岗位的现状,笔者对浙江省2所高校共计238名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展开了详细地实证调查,其中主要是采取问卷调查和电话采访两种形式。其中,一共发放问卷207份,回收192份,有效问卷174份。通过严谨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调查结果如以下各表所示: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
(二)职业期望
(三)工作岗位分布
(四)企业规模
(五)企业类型
(六)单位性质
根据上述实证调查结果,我们虽然不能得出比较确定性的结论,但至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如下两个问题:首先,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总体较高,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与财务出纳类的就业岗位相比,审计工作岗位的择业率相对较低。这说明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选择基本上都比较倾向于财务管理方向,而对审计工作岗位的兴趣则不是太大;其次,上述统计数据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尽管我国对高级应用型审计人才存在着非常迫切的需求,但我国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合格审计人才的总体供量却呈现出明显的不足。
二、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审计工作岗位现状的原因分析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对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审计工作岗位的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和分析,并指出了其现如今所主要存在的两个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
(一)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审计人才缺乏
高校作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有义务为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根据现阶段市场对审计人才的目标需求,合格审计人才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方面,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审计人才的总体数量要满足不同审计主体的人才需求。换而言之,就是高校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以及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的不同需要,也要滿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另一方面,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审计的复合性要求,都必须掌握专业的审计知识和能力。从当前的状况来看,我国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难以满足上述要求,这折射出了现行高校培养模式的弱点。因此,笔者抽取了全国5所高校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根据各大高校对会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对高校培养的审计人才总体结构进行了分析,如下表所示:
5所高校审计专业(方向)专业主要课程设置一览表
从上述图表中,我们可以得知,我国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总体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审计人才培养结构比较单一,一些高校基本没有审计学专业课程,缺乏对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行政事业审计以及金融保险审计和工程投资审计等审计门类人才的专门培养;第二,高校一般将审计置于“大会计”框架之下,审计人才的培养以会计学专业为背景,这必然会导致审计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受到会计专业理论、思想以及技能的影响和限制,难以培养出兼具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总的来说,我国高校现行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缺失。
(二)学历教育难以满足审计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
首先,自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时期,社会对审计专业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同审计类型对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素质的要求不同。以政府审计为例,其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专业品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其中,专业品质包括客观公正、廉洁自律、责任意识、职业谨慎和保密守法等,专业技能包括智力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技术能力等,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知识、财政金融知识、政策法规知识等。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各个方面的素质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可能根本无法胜任专业度要求极高的审计工作。
其次,近些年,尽管有些高校开展了审计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但总体看来,培养审计专业的高校规模仍然较小。此外,很多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都是由高校自主把控,审计教育内容五花八门,陈旧落后,要么是过于抽象,过于理论化,让学生难以理解;要么是照搬国外理论,与我国实际的审计现实脱节等。这些现象致使审计专业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滞后,在这样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审计人才根本不能满足审计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
(三)审计事业在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高
尽管近几年我国审计事业日益发展,但是同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审计事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比较低,其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关于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其中,国家审计虽有相关法律对其进行系统的规定,但其在性质上隶属于行政机关,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待考量;而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则是缺少法律层面的支持。第二,由于审计工作缺乏专门的立法保障,直接导致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无法统一推进审计教育工作,在实践中,除了国家审计机关会对从事审计职业的人员外开展培训外,其他机构、单位或企业,对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积极性。因此,审计事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低下导致高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甚少考虑从事审计工作。
作者:俞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