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供给侧出发,研究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影响机制。首先分析了计量经济学发展现状,接着通过采集相关教学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基于供给侧视角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模型,并进行回归实证检验,最后给出相关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高等教育;本科;计量经济学;实证检验
一、引言
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新时期,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本科教育质量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共识。学者们对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内容和途径、突破口、研究生教育改革、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课程等取得了许多前期研究成果。陈正权、朱德全(2017)探讨了从要素配置上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进行改革调整和内涵建设。张有声(2016)认为调整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应当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何海燕等(2016)探讨了研究生教育中进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改革框架和策略选择。聂竹明等(2018)借鉴原创视频自媒体的成功经验,从供给侧改革理论出发提出解决微课发展问题的对策。柳华妮(2017)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则与视角探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配置的供需错位和失衡问题。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其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统计推断、条件概率等理论为重点,转化成统计推断与实验设计并重,经济理论与程序模拟相依的新阶段(洪永淼等,2016)。具体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包括非线性面板数据建模、非平稳面板数据模型以及包含横截面相关的面板数据建模(赵西亮,2017);其次是微观计量经济学,在内生、非线性、非参数(半参数)等方面有很大发展,应用于消费者选择、生产者决策等行为模式,供求与定价的关系,以及教育的回报、劳动市场的参与、旅途的选择等微观现象研究(林少宫,2003);再次是空间计量经济学,它处理不同地理单位之间的空间互动效应,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基于横截面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基于空间面板数据的非动态空间计量经济学以及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埃尔霍斯特,2015);最后是金融计量经济学,即针对金融市场的计量分析,尤其是针对金融市场高频数据(采样频率为小时、分钟甚至秒)成为金融计量学研究的热点。但是当前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设计得不合理,尤其是缺乏系统训练和批判性思维。本文通过采集任教班级的学生相关教学数据,构建基于供给侧视角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最后给出相关的教学改革建议。
二、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
选取笔者任教班级计量经济学成绩进行分析,对经济学(I)(3学分)、经济学(II)(2学分),应用统计学(3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高等数学(I)(6学分)、高等数学(II)(6学分)、线性代数(3学分)按照学分求加权均值获得经济学、统计学以及数学加权平均成绩。用J、E、S、M分别表示计量经济学、经济学、统计学、数学成绩。
(二)实证检验
为了分析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求解相关系数矩阵,发现解释变量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先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分别对计量经济学进行回归,得到如下基本模型。
根据上述结果,参考可决系数等,初步选取S作为基础变量,将E和M逐步引入模型,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表明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影响机制:首先,前期教学课程的授课效果,即前期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后续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都有显著影响,但不同课程的授课效果对计量经济学的影响作用大小不同,统计学和经济学对计量经济学的影响相对较大。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研究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前期课程对该课程教学质量具有显著影响,而且不同课程影响不同。因此,课程建设重点应当建立适应行业发展和科学研究需要的课程体系:突出建立课程的国家标准,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规定,进一步修改完善课程大纲,确立教学目标与任务、课程内容、要求及考核方式等;要与学科以及学校资源有机结合,确立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的教学体系,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依托互联网对信息的可获取性,创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多样的“互联网+”为牵引的授课方式。
总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缩影,只有明确清晰教学定位,有效提升高等教育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重点解决好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支撑引领国家创新发展能力的问题,才能提供更多有选择的本科教育,建成更有竞争力的本科教育,开创更有特色的本科教育,发展更加公平的本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