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美国雾霾防治中环境审计实施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1.雾霾防治背景
1.1国外背景
19世纪50年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美国出现了资源消耗巨大、浪费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颗粒物直径更小、对人体危害更大的雾霾污染频发。在1955年,洛杉矶雾霾事件中,致使400多人因中毒、呼吸衰竭而丧生;而后在1970年,致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从1970年到1979年,美国审计署出具了247份与空气污染治理相关的审计报告,通过一系列系统性、连续性政策措施,监督和推动政策措施的执行,大力加强了审计监督。到1979年“绿色十年”结束,不仅雾霾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而且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环保局、环境诉讼和审计监督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努力,建立覆盖全国的、有效的环境保护体系。联合国环境工作会议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着环境审计真正的纳入环境保护和环境责任管理领域。
1.2国内背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排放越来越多的污染物,人类的排放量也大大增多,这些都使我国的空气质量严重受损。2013年,我国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频繁出现持续性的雾霾天气,不仅造成了交通事故等问题,也极大的损害了居民的利益。2014年1月4日,国家首次将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2014年2月,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但是我国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环境审计的内容单一,制约其发展;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2.美国雾霾防治中环境审计的实施情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先后两次的洛杉矶事件,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时美国的主要问题。美国雾霾治理审计的主要目标及成果。
2.1审计目标
2.1.1明确治理政策的制定是否切实可行
为了达到治理效果,可能会出台多种政策,但是政策的可实时性、可操作性以及可能对未来发展造成的影响,都难以预测评价。有些州为了达到指标,虚报数值,弄虚作假。因此,必须明确治理雾霾政策的可行性,以便综合评价。
2.1.2明确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否可信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政策的宣传不到位、传达信息不明确等,企业和居民可能不信任或不参与政策的实施。而各州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等相关因素,欺上瞒下,最终的实施效果不言而喻。因此,必须确实政策实施效果的可信度。
2.2注重资金的使用性能
由于二十世纪70年代两部清洁法修正案还有其他相关法规中涉及到投大量的资金,而在七十年代美国审计署也先后出具了58份与空气污染治理资金管理和预算执行相关的审计报告。在审计报告中,审计署指出联邦政府对空气污染治理上的资金投入呈现高抛物曲线的状况,从1972年到1975年的短短3年中,空气污染控制方面,投入的金额大约900亿美元,且每年以大于25%的投入速度递增。但是高额的资金投入并没有取得环保局声称的收益比。
2.3注重政策的履行情况
美国审计署在审计过程中,不仅发挥审计的监督和推动作用,而且还很注重联邦政府及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效率和效果。因为美国在制定相关法规中,不仅确立了空气质量标准,而且还明确任务进程的时间表。1970年《清洁空气法修正案》中要求各州在1977年必须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审计署对各州的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追踪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2.4注重环保局的运行力
尼克松政府成立了具有独立机构、职能和最高环保决定权的环保局。环保局自成立以来,做出了大量成绩,但仍有很多不足。审计署在多份审计报告中,指出环保局存在任务量过大、人力财力不足、处理问题能力不足等问题。
2.5审计结果
美国审计署出具了247份与空气污染治理相关的审计报告,通过一系列系统性、连续性政策措施,监督和推动政策措施的执行,大力加强了审计监督。
3.中美环境审计的比较及启示
3.1环境审计的中美比较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环境审计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审计机构已经开展了一些专项审计项目,环境审计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起步较晚,中国的环境审计和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环境审计仍然有一个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在审计的切人点上,美国的环境审计以政策为主,环保局在环境方面有着最高的决定权;而我国的环境审计在收集、使用和分配的节能减排资金为突破点,主要审查资金使用是合理,绩效的开展深度不够。
(2)在审计中,美国环境审计的基础上,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政策执行和实施,资金分配进行审查;中国环境审计模式主要是单一审计,具体单位,财政和财政收入和支出和其他相關经济活动进行审查。
(3)在审计范围上,美国的环境审计范围较广,从政府及有关部门政策履行情况的管理审计到依据环境政策分配的财政专项支出;而我国的环境审计以资金为主,对于绩效方面涉及不多。
(4)在信息披露上,美国的环境审计结果大多数都是公开披露的;而我国的环境审计结果主要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公开披露较少。
(5)在审计问责上,美国的环境审计强调对单位和个人的问责;而我国的环境审计在这方面比较薄弱,有些地方还在追求着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具体直观比较如图1。
3.2对我国治理雾霾环境审计的启示
(1)建立科学的雾霾防治环境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审计评价是指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目标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并公布审计意见的行为,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雾霾防治中的环境审计应在关注资金的使用绩效的基础上向上递推到政策和管理绩效的层次上。
(2)关注政策的执行效果。要使上级的政策下传畅通无阻,落实到位还必须保证决策的正确和客观,最后还要关注地方各区对雾霾防治的效果。
(3)促进雾霾防治环境审计的资源整合。雾霾防治环境审计对我国来说,是个新的事物,但它的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因此在模式上需要打破传统的单一作战格局,整合好各种审计资源。我国雾霾防治环境审计应积极探索财务审计与业务审计、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的有机结合;加强审计与环保、工业、统计等部门信息的定期交流,积极探索多主体、多部门联合作战的协作机制,形成审计监督与行政监督。
(4)加强对雾霾防治中环境审计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可以让公众了解雾霾防治的具体情况,同时也更好的实施了监督的职能。促进政府和企业更加积极投身于雾霾治理中。
作者:蔡欢等
第2篇:水环境审计实施带来的思考
0前言
INTOSAI的调查显示,世界各国都已开始高度关注水环境审计,从审计报告内容来看,主要包含以下方面:水环境合规性审计、水环境绩效审计及合规性审计与绩效审计在内的水环境综合审计[1]。水环境审计实施以来,我国在水环境审计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不可否认,我国水环境审计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必须给予关注。
1水环境审计主体需要思考的问题
水环境具有较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在水环境审计的实践中,政府审计机关担当核心监督主体的作用非常明显,内部水环境审计和社会水环境审计相对来说作用不明显,水环境审计效力难以体现。
1.1政府审计机关
政府审计机关旨在提升政府水环境方面的公共管理能力。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政府水环境审计项目无论是在数量、范围、技术上看,还是在效果上看都非常有限,这种状况根源于以下两点不足:一是社会公众对开展政府水环境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二是现行制度使得政府对水环境审计的需求不足。
1.2内部审计部门
内部审计部门旨在确保企业实现有关水环境保护的内部控制目标。目前,我国的内部水环境审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其主要原因是来自水环境方面的经营风险不大,水环境问题尚不能构成企业的主要问题,所以很少通过内部审计手段解决经营问题。
1.3社会审计部门
社会审计部门旨在促使企业正确履行其对社会公众的环保责任。社会审计部门重要职能是鉴证企业公开信息的可靠性,从而提升水环境信息的有用性。至今,我国社会审计部门水环境审计发展停滞不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的水环境作息对社会公众来说,重要性不大及有用性不高。
水的混合商品特性决定了水环境审计既涉及公共领域,又涉及私有领域,需要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联动配合,构建政府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三位一体”的水环境审计监督制度,形成联动、立体的水环境审计主体。三大水环境审计主体需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才能共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公民环境权利。
2水环境审计对象需要思考的问题
水环境对象应充分考虑流域水体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大致可分为水质审计、河流与湖泊审计、洪水审计、饮用水与卫生设施审计、自然与生物多样性审计以及海洋环境审计。
2.1水环境审计范围
根据水体污染物随河流迁移的特点,对流域进行水环境审计时,要考虑河流两岸点源和面源形成的污染物随着河流迁移所造成污染的影响情况,分析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存在的细菌污染,将可能产生污染的区域划分为水环境审计的总体范围,并将污染物迁移沿线划分为水环境审计重点范围。以区域水资源审计为重点,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深入,应逐步实现涵盖从点到区域层面的系统水资源审计。
2.2水环境审计内容
根据2004年WGER发布的水环境审计指南,水环境审计包含:水环境立法、水环境政策、排污费、许可权、检查和强制执行、投资和基础设施、及公开披露的信息等方面的审计;重点应该关注水环境政策法规执行审计,水环境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审计,水环境管理系统审计,水环境报告审计,水环境投资项目审计和建设项目环境审计等内容[2],加强水环境资金以及水环境项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随着审计技术、方法的改善以及人员素质的提高,未来我国应积极参与水权交易、排放权交易等新领域的审计[3]。
3水环境审计目标与审计操作需要思考的问题
3.1水环境审计目标
水环境审计应树立水环境保护整体性和长期性的观念,以鉴证和促进流域地方政府和省级相关管理部门履行水环境管理责任为审计目标,水环境审计应以政府部门水环境行政法规执行情况与水环境信息化系统、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审计为基础,强化水环境污染治理资金使用效益和整治项目效果效益审计。当前,水环境审计应该以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工业点源治理等各类项目为依托,以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等污染控制措施为保证,以改善水质和控制污染物总量为最终目标,确保人们身体健康对水源的基本需要。
3.2水环境审计操作
水具有流动性、循环性,水环境审计须通过协调相关流域主管部门对共同关注的流域生态环境事项,实施平行或联合审计的方式;水环境审计是环境学和审计学的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水环境加强与环保、水利、城建、农业、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组成“水环境联合审计小组”,提高审计合力。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审计、环保、水利、城建、林业、农业等部门的水环境审计信息建立数据共享中心,提高水环境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可行性,降低水环境审计风险。
4水环境審计方式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国水资源条件复杂、水环境状况也相对其他国家差异较大,因此水资源审计任务较为艰巨,对水资源审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必须把握水资源的自然属性整合审计方式。
4.1水环境周期性审计
水环境周期性审计就是以流域中期污染治理计划的时间为周期,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周期性的事后审计。水环境周期性审计方式主要是针对水资源流域治理计划中的污染治理项目以及相关政策、制度和管理体制进行审计,建立起明确的考核指标,对其进行周期性审计与评价,有利于及时掌握水资源污染治理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下一个周期治理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便于考核水资源流域治理部门的责任,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同时,在水环境周期性审计的基础之上,运用GIS图形叠加功能,判断周期内流域生态功能恢复情况,建立随污染物迁移沿线为环境审计重点的分析图,实现对水环境质量的生动、直观和可视化评价。
4.2水环境跟踪审计
水环境审计一般包括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而水污染的防治具有长期性,水体污染和水体生态恢复均具有明显的累积性特点,生态恢复措施的效果性也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短期内很难见成效,因此,应在水环境周期性审计的基础之上,在周期内对流域生态功能恢复进行水环境跟踪审计,对水体生态恢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事中审计,持续监督流域环境保护政策的连贯性,评价为水体恢复水生态所采取的人工干预行为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充分体现政府审计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本质要求。
5水环境审计技术方法需要思考的问题
传统审计方法在水环境审计取证方面是适用的,但由于水资源环境审计的特殊性,其在审计分析方面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已采用资产价值法、人力资本法、恢复费用法防护费用法、调查评价法、决策和风险分析法等独有的水环境审计评价方法。由于水流域是一个空间整体性极强、关联度很高的区域,水流域内各自然要素间联系极为密切,上中下游之间、干支流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极其显著,需要利用先进的仪器进行检测,这些决定了水环境审计技术的复杂性。资源环境领域的监测网络目前正在完善之中,如卫星遥感数据接收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空气监测系统、排污监测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水环境审计应大胆利用这些在线监测设备和系统,实现水环境审计由静态审计到动态审计。
在新常态视角下,为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水环境审计实践要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水环境审计制度的设计与审计效力保障机制的建设。但目前国内对水环境审计基本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水环境审计实践中缺乏一个清晰系统的水环境审计制度框架作指导,造成水环境审计实务工作者的一些困惑,水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障碍。
作者:雷铭
第3篇:资源环境审计现状与发展的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因此这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在多次重大会议上政府部门都强调加强资源环境的保护,通过加大对资源环境的投资和合理的资源环境审计,来促进资源环境发展的安全性,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资源环境,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环境审计的阐述
(一)资源环境审计的内容
资源环境审计在我国起步起步較晚,但是通过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相关人员的努力探索,在资源环境审计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概念。资源环境审计是指为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审计机关依法催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与资源环境有关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被审计单位主要是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相关企业、事业单位等,新时期资源环境审计的实质主要以政府资源审计为主导。
(二)资源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资源环境审计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家领导人也对资源环境工作的新常态和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政府环境资源为例,资源环境工作的新常态关键是政府资源环境的财政资金分配,政府资源环境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及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
二、国外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及国内资源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国外资源环境审计的状态
国外对资源环境审计的意识较早,已经拥有了完整的资源环境理论基础,在理论基础之上已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在许多发达国家,针对资源环境审计会设立自然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司,资源环境审计包含三个方面:财务方面的审计、资源环境开发使用是否合规,绩效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由审计专家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专家组成审计部门,同样也是以政府审计为主导,做到公平公正,对于不符合资源环境的问题予以严格的披露,保障资源环境的健康发展。
(二)国内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较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起步晚,尚处在起步阶段,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足,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资源环境审计系统,但是我们不惧艰险,勇于探索,终会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资源环境审计体制。
(1)资源环境审计内容不全面。就我国目前的资源环境审计现状来看,资源环境的审计内容主要侧重于两方面:首先是关于资源环境专项资金的申请和使用这方面,侧重于财务审计;其次是被审计单位的资源环境法规的应用情况,侧重于合规性审计;对绩效审计的关注度不够,有时还会忽视绩效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内容不全面。
(2)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技能较低,缺乏资源环境的专业知识。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不仅涉及财务、审计等专业,还涉及资源环境专业,因此相关的审计人员必须掌握各方面知识。但是在现实的审计工作中,大部分审计人员只是单一专业出身,财务专业或者审计专业,特别是对资源环境专业不了解,国家在资源环境审计中普遍应用GIS技术,在这方面我国人才短缺,在很大方面影响了资源环境审计的效果。
(3)对于资源环境审计的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宣传力度。我国的资源环境理论是近几年才建立和完善的,存在一些不足,同时宣传的力度不够,无法引起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关注,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是为了保障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度。
三、完善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的战略
(一)建立健全资源环境审计流程及标准的相关制度
就我国的现状而言,在资源环境审计流程这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国外的资源环境审计已经处在成熟状态,积累出很多经验,我们可以予以借鉴,从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现状出发,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资源环境审计的流程和标准,同时针对自然资源的损坏和浪费,相关的审计流程要尽快确定,追究问题责任,逐渐形成完善的资源环境审计流程和标准。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审计机关要招聘具有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特别是资源环境审计专业的人才,加大对相关审计人员的资源环境审计的培训,提高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整体的综合素质;另外,可以聘请专业的审计专家进行资源环境的审计,不断接受新思想。
(三)加大资源环境审计的宣传力度
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是:起步晚,各方面发展不完善,因此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关注度不高,因此要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宣传工作,利用现代化网络平台,推广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实地采访和宣传,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资源环境的审计十分重要,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充分的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提高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资源环境的重视,带动全民保护资源环境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芳芳
第4篇:我国上市公司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一、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的横向公平和代际公平;二是持续性原则,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力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三是共同性原则,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应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环境审计评价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审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可持续发展是构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在建立评价标准和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另外,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也让环境审计需时刻保持独立,保持其公平性。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使得环境审计评价体系不再局限于經济效益的评价,同时还应该包括对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时刻考虑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标。
(二)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是指研究外部经济性活动对福利的影响以及如何限制或利用这些影响的理论。而所谓的外部性,是指在现实的经济活动过程中,生产中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或生产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题范围的厉害影响。有害的外部性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性,即为外部费用。在环境方面论述,如果是污染现象,那么这种外部费用就是环境费用。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即为外部不经济。在这个自由的市场经济下,人们常常忽视环境是无形价值,难以确定环境的所有权,因此不存在环境价值的市场,因此使得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环境利益上失灵,比如开发矿产资源产生的污染(外部不经济性)非常严重,而诸如自然资源中的空气、河水则被认定为公共物品,导致无法进入市场,但一些工厂和企业排出的废气和废水造成环境污染,减少了这些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并且带来了社会损坏,因此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
二、上市公司环境审计评价的内容
(一)环境经济价值评价内容
经济价值是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经济评价价值是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环境审计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计,评价经济价值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提出审计建议,促进提高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
企业都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而上市公司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价值对于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上市公司环境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价,主要是指上市公司环境保护对其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评价的根本目的根本是说是为了提高公司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环境生态价值评价内容
生态价值又称生态效益,它以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为基础,以降低产品或者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消耗为前提,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上市公司环境生态价值评价主要就是根据上市公司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保护情况,分析其具体的生产运营过程以及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保持和增值潜力产生影响。生态价值评价的目的是对公司运作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评价辅助公司做出相关决策。它着重从环境、管理、操作这三个方面出发,设计对公司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污染排放、经济发展、环境意识整个方面的全方位评价。
(三)环境管理价值评价内容
上市公司环境管理评价,是对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的设计、功能、运行,以及成效的评价。企业环境管理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通过开展上市公司环境管理方面的评价,可以更加有效、直观地发行上市公司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规范企业运作,实现公司目标。
三、建立上市公司环境审计评价的严峻性
(一)当前我国的环境现状
据一份关于对我国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几年前,中国已经在二氧化碳绝对排放量方面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排放国。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和欧洲相当,并将在10年内达到美国的人均水平。另外,据专家估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因此我们可以想象由于环境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有多大。
众所周知,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而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相对贫乏的大国,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制约因素。近10年来,我国每年消耗的资源约占世界总消耗量的25%。在资源消耗中,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大约相当于,日本的1/20,美国的1/10,德国的1/6,在水资源、森林资源、耕地资源也都相对匮乏,但消耗量却异常严重,因此我国资源缺乏,而大量的开采和使用造成资源的枯竭。
(二)我国企业环境审计评价方面研究现状
由于环境审计在我国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尽管广大学者已经致力于对环境审计方面的研究,但其理论除了借鉴国外的经验之外,其环境审计的发展依旧仍处于探索阶段,而对于评价体系的研究更是寥若晨星。且由于各种原因,环境审计依然有政府部门进行主导,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及公司内部审计在这一块涉及的则是少之又少。
环境审计评价体系作为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的学者在这一块的涉及也仅仅是止于初步探索阶段。由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通过完善环境审计评价体系来完善环境审计理论借以用于实践,对环境问题进行评估、鉴证,实现审计部门的对环境的监督作用已经迫在眉睫。
(三)建立上市公司环境审计评价的紧迫性
由于企业环境审计评价体系是审计人员进行环境审计的基础和依据。而我国在评价体系方面的空白严重制约了环境审计的发展,从而使得环境审计并没有发挥到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立起标准的企业环境审计评价体系,为我国开展环境审计提供标准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发展环境审计评价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作者: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