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神经科静脉炎患者评估及预防性护理

  [摘要]目的对神经科易发的静脉炎进行风险评估,据此有针对性的实施预防性护理,有效地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几率,减轻患者的病痛。方法将选取的2012年的1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从刚住院就对患者进行评估,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输液方案,同时实施可预防性的护理,统计和分析出观察组中的静脉炎发生率。将选取的2011年的150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参照病例和医生的记录统计分析出对照组的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中未发生静脉炎、Ⅰ度静脉炎、Ⅱ度静脉炎、Ⅲ度静脉炎的比例分别为94.67%、4.00%、1.33%、0%,而对照组中未发生静脉炎、Ⅰ度静脉炎、Ⅱ度静脉炎、Ⅲ度静脉炎的比例分别为80.00%、10.00%、8.00%、2.00%,通过对患者的年龄、所患疾病、所用药物、输液天数,室内温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同时进行相应的预防性护理,有效的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结论经上述5个方面的相关因素分析,确有发生静脉炎的采取积极措施,早护理,尽早和患者做好沟通,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针对性的做出预防性护理,通过上述措施,神经科住院期间患者的静脉炎的发生率大大减少,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作者:张建芳,黎媛媛


  [关键词]神经科;静脉炎;评估;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3)19-148-03


  神经科大多数是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和脑部受伤后长期需要治疗的患者,患者病情变化比较快,合并症比较多,住院时间较长,神经科所采用的药物大多数具有高渗透性的特点,如临床上经常使用20%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以及输注药物数量多、频率高,因而需长期使用留置针或静脉反复穿刺,再加上患者的年龄等客观因素导致的药液外渗导致血管及其周围的皮肤出现了红热、肿痛、局部条索状等症状,发展为静脉炎。通过自己在临床上随机抽取和对比观察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有针对性的实施预防性护理,有效的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痛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50例2012年入住神经科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脑出血患者20例,糖尿病继发的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10例,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他的病例患者20例。抽取的这些患者的年龄55~86岁,其中长期卧床的患者有110例,其他40例能够自己下床活动。对照组按照同样比例抽取150例在2011年入住神经科的患者,脑出血患者20例,糖尿病继发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例,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他的病例患者22例,这些患者年龄54~84岁,其中长期卧床的患者有108例,其他42例能够自己下床活动。这两组


  患者在年龄、所患疾病、所用药物、输液时间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作比较。在观察组中抽取20例脑出血患者,糖尿病继发周围神经病变10例,脑梗死的选取100例,其他有关的病例20例。在对照组中抽取20例脑出血患者,糖尿病继发周围神经病变8例,脑梗死的选取100例,其他有关的病例22例。


  1.2方法


  选取2012年的1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入院前就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主要涉及的方面是患者的年龄、所患疾病、所用药物、输液的天数、室内温度等,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输液方案,同时实施可预见性的护理,统计和分析出观察组中的静脉炎发生率。选取2011年的150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参照已形成的病例和医生的记录统计分析出对照组的静脉炎发生率。


  1.3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1.0的统计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两组之间的比较用x2的方法检验。


  2结果


  美国经脉输液护理学会规定的分级指标[2]为: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局部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局部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即从表1中可明显发现,在观察组中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几率远远小于对照组的患者。


  3讨论


  3.1年龄因素的评估


  3.1.1相关因素影响(1)患者年龄较大,血管弹性差;(2)患者住院的时间很长,血管的脆性大,循环能力差。


  3.1.2预防性的护理措施(1)力求静脉穿刺一次成功,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挑选穿刺技术好的护理人员为其进行静脉穿刺,避免让实习生进行静脉穿刺;(2)对于经常性输液的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从而避免反复的穿刺,同时做好留置针的护理工作,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因留置针引起静脉炎;(3)选择血管进行穿刺时,尽量选择弹性较好,循环能力好,外径比较粗的血管,进而避免多次穿刺,同时注意经常更换血管进行穿刺,尽量减少在同一根血管上多次穿刺;(4)输液结束拔针之后要及时按压穿刺的部位,并且按压的时间尽量长,保持按压的手臂静止不动,防止因移动位置而引起的血管壁出血。


  3.2疾病因素的评估


  3.2.1相关因素影响(1)长时间卧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管容易萎缩变硬;(2)外周血管硬化疾病的患者;(3)糖尿病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4)抵抗力比较弱的患者;(5)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6)有痴呆、意识不清楚等症状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3.2.2预防性的护理措施(1)护士要对患者的疾病了如指掌,心中有数;(2)在进行静脉穿刺时选取粗细适宜的针头;(3)对于血管不好的患者,在穿刺前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穿刺时的不便,例如先热敷要穿刺的部位,或者在穿刺部位用手来回摩擦,使血管充盈,提高穿刺的成功几率;(4)防止扎入的针头滑出血管造成药液外渗,做好针头的固定工作,请家属配合,或者床边进行陪护,对不能配合治疗的偏瘫患者,可以在旁边部位进行穿刺,减少活动引起的药液外渗;(5)“采取争取的拔针方法”[3],输液结束后,拧紧调节器,去掉胶布,迅速拔出针头,在针头离开皮肤的时候立刻用干棉球沿着血管的方向进行按压,直到不再出血,按压位置正确,避免在按压处来回的揉搓,力度要适中。拔针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血管利用的效率,能够有效防止皮下淤血和下次输液时的药液渗漏。3.3药物因素的评估


  3.3.1相关因素影响(1)强酸性和强碱性的药物;(2)具有高渗透性的药物;(3)含钾和含钙的药物;(4)能使血管收缩的药物。


  3.3.2预防性的护理措施(1)对各种患者所采用的药物,对照着医嘱进行全面的了解;(2)对输入的药物的性能有全面的了解,并采用适当的输液浓度和速度,在输入刺激性的药物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尽量稀释药物,让其对血管的刺激性降到最低水平,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对血管的损害程度。(3)在进行穿刺之前的5min,用2%的山莨菪碱或者1%的利多卡因擦拭需要穿刺的血管外围皮肤,进而使局部的浅表血管有所扩张,减轻穿刺时对血管的刺激,减少对静脉的损伤,保护静脉。(4)“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可将甘露醇加热至25~35℃”[4],这样就减轻了因输入的药物较冷对血管的刺激,加热后的液体进入血管后能够使血管腔扩大,降低液体的黏稠度,增快输液的速度,从而降低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连续使用同一静脉进行输液会增加对局部的损伤,因此要尽量减少同一静脉的穿刺次数,让血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恢复,保护静脉。


  3.4输液时间较长因素的评估


  3.4.1相关因素影响(1)药物长时间的输入血管,造成血液胶体渗透压力大大降低;(2)频繁穿刺容易引起感染;(3)持续性的穿刺对血管产生机械性的刺激和损伤,使得静脉内膜产生炎性的病变。


  3.4.2预防性的护理措施(1)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相应的输液方案:从静脉的远端开始,选取血管直径≥3mm的静脉,合理的使用静脉;(2)由于下肢的血流速度比较慢,因此尽量选取上肢的静脉,双臂轮流进行穿刺,给静脉内膜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损伤的恢复;(3)保持穿刺部位的消毒和卫生,减少感染,减轻穿刺带来的机械刺激,药物和注射器要确保在有效时期内,针头粗细适当,输液的整个过程保证无菌操作,遏制细菌的感染;(4)超过24h的连续输液,要及时更换注射器,避免细菌滋生,造成感染。


  3.5室内的温度和环境因素的评估


  3.5.1相关因素影响(1)室内温度过低或者输液血管周围的温度较低,会增加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2)室内温度过高会使药物的性质发生改变,滋生细菌造成污染。


  3.5.2预防性的护理措施(1)合理调节病房内的温度,还可以采用其他措施使输液周围的皮肤达到合适的温度,例如使用热水袋;(2)药物的存储条件要恰当,放置的时间不宜过长,同时也要注意减少细菌的污染,尤其是颗粒状细菌的污染;(3)药物的温度在输液时“维持在25~35℃为宜,不宜低于15℃,如果低于15℃,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较高”[5]。


  4讨论


  经上述5个方面的相关因素的分析,再根据具体情况施以正确的预防性的护理,确有发生静脉炎的采取积极的措施,早护理,尽早和患者做好沟通,针对20%的甘露醇渗漏的早期可采取冷敷法,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的吸收;四周红肿严重的可使用50%的硫酸镁均匀的涂在无菌纱布上敷于患处,促进炎症的吸收;对于常见的静脉炎也可将适量的云南白药粉末先洒在无菌纱布上,再将该纱布放入5%的乙醇浸湿后敷在患处,并在纱布上及时的喷5%的乙醇,保持纱布湿润,静脉炎愈合效果良好[6];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发生静脉炎后也可以将土豆用冷水洗净后,切成厚度约0.2~0.3cm片状,贴于患处,每2小时更换一次,直至肿胀消退[7]。通过上述措施,我神经科住院期间患者的静脉炎的发生率大大减少,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本文来自《中华神经科》杂志

上一篇:胸外科实践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比较论文(共2篇)
下一篇:外科休克医学的护理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