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辩证思维的“两主导六结合”教学法 ——以贵州大学“毛概”思政课为例
于衍学
摘要:“两主导六结合”教学法源于具体教学实践。一方面,它主张通过减少教师课堂“满堂灌”授课频次,提高学生听课的投入度和教师授课的受欢迎度,调动教师课堂授课积极性;另一方面,它坚持通过改变学生课堂全程被动的“填鸭式”授课现象,加强课堂特定时段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主导性,满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意愿,给予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展示机会,调动学生上思政课的积极性。最后,它通过调动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形成教学双驱合力,提升“毛概”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实效。
关键词:辩证思维;“两主导六结合”;贵州大学;“毛概”课
1 问题的提出
思政课改革创新是新时代学校亟待深化的教育使命,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历史任务。作为思政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如何推进,是必须回答的重要教研课题。“毛概”课是国内高校集中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课程,承担着向青年学生揭示百年来中华民族是如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奥秘的职责,是强化青年学生“两个维护”“四个自信”的基础课程。教师能否讲好这门课,学生是否喜欢这门课,不仅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实效,也是教学改革和教法创新的重点。早在 21 世纪初,国内高校就开始探索这一问题[1]。
目前,研究已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诸如参与式教学法[2]、案例教学法[3]、PBL 教学法[4]、自主分析
抉择教学法[5]、专题教学法[6]、主题讲演教学法[7]、经典著作阅读教学法[8]、探究式教学法[9]、项目教学法[10]、问题教学法[11]、讨论式教学法[12]、全景式教学法[13]、情境教学法[14]、启发式教学法[15]、反思教学法[16]、翻转课堂教学法[17]等。“毛概”课的这些教学法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意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大要素不可偏执一端,而是要彼此协调配合。聚焦于教学过程进行研究,是思政界学者进行教学改革、教法创新及质效提升的基本共识。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辩证统一体,然而,上述教学法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这个辩证统一体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早在苏联时期,教学论学者巴班斯基就已把“辩证的、系统—结构方法”作为其“教学过程最优化”[18]理论体系方法论的基础。在批判性吸收上述教学法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对“毛概”课教学实践中有关辩证统一性问题
的认识,尝试提出“两主导六结合”教学法,旨在通过一种辩证思维方式,推进“毛概”课教学改革和教法创新。
2“两主导”教学理念:课堂中“师导”与“生导”的结合
2.1“两主导”教学理念
“两主导”教学理念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导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观。该理念坚持教师是课堂教学行为的主导者,但不主张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主张教师对既定教学任务进行“少而精深”化处理,尽量控制在 80% 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预留20%的课堂时间给学生。这部分预留时间不宜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或自由讨论,应从学生中选拔主持人,由主持人组织学生登上讲台进行课外学习 PPT 汇报工作。教师应在学期前 2 周向学生明确“毛概”课的课外学习任务、范围、内容、课堂汇报方式及时间安排、主持人学生的选定及其主持规则,以及课外学习 PPT 汇报在平时成绩中所占比例。教师主导课堂讲授与学生主导课外学习汇报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课堂教学行为前后“两主导”,调动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实效。
2.2 教学理念形成的问题导向
笔者在“毛概”教学实践中发现,在 2 课时(50分钟/课时,课间休息 10 分钟)的讲授中,教师主导的“满堂灌”式授课,难免会引发两种现象:一是教师授课内容“多而糙浅”,二是学生听课“倦而懈怠”。这两种现象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课堂教学实效。因此,教师应用“少而精深”代替“多而糙浅”,以有效缓解学生听课“倦而懈怠”的问题,提高学生听课的投入度和教师授课的受欢迎度,进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此外,笔者调查发现,如果教师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就很难做到给学生预留约20%的课堂时间;而如果将课堂预留时间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或自由讨论,这部分时间通常被师生形象地称为“无效教学时间”“下课前等待时间”甚至“课堂垃圾时间”。由此可见,上述两种情况都没有做到课堂时间的最优化安排。
要想实现课堂时间的最优化安排,以笔者教学“毛概”课程的实践经验为例,根据课堂任务和教学目标的不同,笔者将课堂教学时间(2 课时 100 分钟)划分为“教师主导的课堂讲授时间”和“学生主导的课外学习汇报时间”,前者约占 80 分钟,后者约占 20 分钟。在教师主导的课堂讲授时间内,教师须完成三项教学任务:一是向学生明确“毛概”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框架及各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以便学生建构“毛概”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二是明确学生主导的课外学习 PPT 汇报的任务、范围、规则、要求及其在平时成绩中所占比例。通过学生自荐或同学推荐的方式,选拔主持人一名,负责主持课外学习 PPT 汇报工作。主持人要求:自愿担任,有服务热情和组织能力,语言表达清晰,神情仪态自然大方。三是按照教材内容,讲授“毛概”各章节的基本理论和重要观点。任务一和任务二通常要求教师在开学第一堂课上完成。
在学生主导的课外学习汇报时间,根据报名顺序,主持人安排学生登台汇报和分享 PPT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课外阅读经验或教材中次重点内容的自学心得等)。实践中发现,学生主导的课外学习汇报活动能弥补教师对教材次重点内容讲授的不足,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2.3“两主导”教学理念中的辩证思维
在“毛概”课堂教育教学体系中,存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这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形式的“教师的教”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学生的学”和“教学内容”,任何“教学内容”都会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种行为联结在一起,任何“学生的学”都是在“教师的教”和相应的“教学内容”下产生的,三者不可能相互脱离、独立存在。在课堂教学这三个基本要素中,“教学内容”不能主导课堂教学行为,主导课堂教学行为的是“教学内容”背后的制定者、决策者或实践者,以及课堂上的人(教师与学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个要素,都具备课堂上“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主导属性。教师在课堂上讲哪些、如何讲、讲多少,对“学生的学”和“教学内容”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与不学、怎样学、学多少、以什么态度学、如何认识和看待所学与所教等,也有自己的主导性。
教学质量与实效是“毛概”课堂教学追求的主要指标,如何达成这一指标的最优值?教学实践证明:这既不是纯粹由“教师的教”主导完成的,也不是仅由“学生的学”主导实现的,而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既定“教学内容”框架下相互作用取得的。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中偏执于任何一个要素,都背离了教学的客观辩证法。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在教师进行知识讲授的80%课堂时间里,应坚持“教师的教”的主导性;而教师完成授课任务后的 20% 预留时间,应交给学生来主导,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两主导”实现“双驱动”(驱动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和驱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不断提升“毛概”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实效。
3“两主导”理念下的“六结合”教学法
笔者近年来在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讲授“毛概”课程时发现,教师固然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者,但很多学生具有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进行自我展示的意愿。忽视甚至刻意抹杀学生合理意愿的结果是:在课堂上,“你讲你的,我干我的”“你完成你的教学任务,我拿我的课程学分”“期末考试记一记、背一背,考试过关,万事大吉”。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课堂教学不能有效调动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不能形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双驱合力”。“两主导”教学理论既承认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承认并尊重师生在课堂不同条件和情境下的主导地位,反对自始至终教师主导学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践证明,“两主导”教学理念较好地改善了教学方式和课堂氛围,有效调动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
“两主导”教学理念是以“六结合”为基本前提的,“六结合”具体包括:
3.1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在教学内容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理论知识,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建构等方面内容的教学,是需要在教师主导的课堂讲授时间中完成的。教材中非理论化的相关陈述、各章节后的经典阅读篇目及课后思考题等方面内容,应安排学生在课外完成,但课外学习情况PPT汇报则由主持人组织学生在课堂预留时间里完成,以便学生之间交流、分享并接受评点。教师课内讲授的知识,学生需要在课外通过阅读经典原著和亲身实践感悟等方式予以内化吸收。“毛概”既是教师课内讲授的理论课程,也是学生课外选题调查的实践课程,需要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在实践课中,教师课内实践调查方法论的讲授与学生课外具体实践调查活动的开展也是有机统一的,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是“两主导”教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前提。
3.2 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学习汇报相结合
在“毛概”课堂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和实效的根本途径。调动教师课堂授课积极性的核心要素是提高学生听课的投入度和教师授课的受欢迎度,三者存在正比例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讲授的内容多而糙浅,就会增添学生疲倦懈怠的心理,这种情况一旦频繁出现,就会降低学生听课的投入度和教师授课的受欢迎度,削弱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而学生上“毛概”课的积极性,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讲课的生动性和学生课堂所学内容,更受到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度、自我展示以及在师生面前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的影响。因此,对课堂教学时间和活动实行“两主导”,将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学习汇报有机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
3.3 教学重点与次重点相结合
在“毛概”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是重点,知识教学是次重点,二者需要结合起来。作为一门思政课,“毛概”始终承担着对青年学生两组问题(三个“为什么”和三个“怎样”)的理论解答任务,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和中华民族是怎样站起来、怎样富起来、怎样强起来的。这两组问题,既是思政教育问题,也是“毛概”课程教学的重点任务。在“毛概”教学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课是教学重点,实践课中有关的实践调查理论与方法则是教学次重点。在高教版 2018年“毛概”教材中,在难易程度上,毛泽东思想是讲授重点;在时间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当代中国社会,是教学的重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应重点讲授;在教材的 14 个章节中,每章的理论部分应作为教学重点,“史”的部分和相关陈述性内容可作为教学次重点。“毛概”的教学重点与次重点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教学重点部分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次重点部分则要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重视和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这有利于将教学重点与次重点统一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效。
3.4 教材中“论”与“史”相结合
“高教马工程”2018 年版“毛概”教材的结构,除“前言”“结语”外,还设有三部分共 14章 41节 99个三级标题。其中绝大部分章节是“论”,也有部分标题是“史”或相关陈述性内容。例如,“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等标题,均属于“史”的部分;“新时代的精神旗帜”“奋力实现中国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等标题,则属于学生易于理解的陈述性内容。“论”的部分理论性强,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掌握,需要教师主导进行深入讲解,以便学生入脑、入心并见行;“史”和相关陈述性内容理论性弱,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宜作为课外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学习PPT汇报,以增强学生主导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聚焦重点,讲出精彩,提高“毛概”课的吸引力,还能够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提供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调动学生上思政课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
3.5 教师理论讲授与学生原典阅读相结合
“毛概”课教学有三个要旨:一是要使青年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增强理论自信;二是要在青年学生中传承红色基因,坚守意识形态“红色阵地”;三是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人生发展。要达成这三个要旨,教师课堂理论讲授与学生课外原典阅读相结合是最有效的途径。这是因为,一方面,很多学生仅仅把“毛概”课视为一门帮助他们修满学分的普通课程,导致单纯的教师课堂理论讲授不能很好地达成上述三个要旨;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仍要学习自己的非思政专业课程,离开教师的课堂讲授而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阅读,这种做法亦不现实。因此,将教师主导的课堂理论讲授与学生课外选择性原典阅读相结合,将经典原著阅读作为学生课外学习 PPT 汇报的重要内容,对达成“毛概”课教学三个要旨而言,是一条效果相对较好的路径。
3.6 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
在“毛概”课中,理论课与实践课是辩证统一的。通常来说,理论课指讲授“毛概”教材内容的课程。以贵州大学为例,“毛概”理论课教学时间通常安排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秋季学期),共48学时;实践课是对理论课的实践性延伸,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实践调查理论方法的讲授、学生对与“毛概”相关的实践课题的选题(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调查报告——以某某大学为研究个案”等)及其实践调查和调查报告的撰写等。教师要讲授实践调查理论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3~5人),就相关选题开展课外实践调查,搜集和分析材料,撰写调查报告。实践课时间通常安排在该学年第二学期第 17、18 周(即所谓“小学期”),共 16 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合,既是“毛概”课程基本理论与理论应用在实践课题研究中的反映,也是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之一,这种能力是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辩证统一中获得的。理论离不开实践,实践也不能脱离理论,“毛概”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反映了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理论课是教师在课堂上主导完成的,而实践课是由学生主导完成的,教师仅作为指导者存在。
4 结论
笔者对基于辩证思维的“两主导六结合”教学法有六点认识:
第一,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效为目标的,衡量“毛概”课程教学质量与实效的主要标准是三个要旨是否达成。
第二,不主张教师“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讲授内容多而糙浅,加重了学生疲倦懈怠的心理,降低学生听课的投入度和教师授课的受欢迎度,削弱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
第三,不主张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全程的“被主导者”和“知识接收器”,否则会抹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愿,导致学生缺乏展示自我能力和知识的机会,不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第四,教师课堂授课的积极性与学生听课的投入度和教师授课的受欢迎度存在正比例关系。降低教师“填鸭式”“满堂灌”的频次,提高学生听课的投入度和教师授课的受欢迎度,是增强教师课堂授课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第五,坚持把学生作为课堂预留时间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这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促使学生喜欢“毛概”课、专注听课的有效途径。
第六,“毛概”课的“两主导六结合”教学法,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学习汇报相结合、教学重点与次重点相结合、教材中的“论”与“史”相结合、教师理论讲授与学生原典阅读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将教师与学生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通过“有限主导”的方式,降低教师“满堂灌”的频次,提高学生听课的投入度和教师授课的受欢迎度,调动教师课堂授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课堂特定时段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主导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自我展示机会,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效。
参考文献
[1] 熊晓琳 .充实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做法与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60-64.
[2] 武香兰 .参与式教学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运用: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6(2):153-156.
[3] 李海涛.案例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的运用[J]. 学理论,2010(34):314-315.
[4] 李仕波 .PBL 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的运用[J].六盘水师范学院
学报,2014(6):68-71.
[5] 吴群,朱翠贞“. 自主分析抉择”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的运用研究[J].学理论,2010(26):289-290.
[6] 齐改哲.专题教学法的运用及实效:以《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4):103-105.
[7] 孙晓芳 .主题讲演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60-62.
[8] 安娜“. 经典著作阅读”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的运用[J].赤子(下旬):2016
(4).
[9] 徐凤江 . 探究式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探索,
2013(8):49-50.
[10] 周志文 . 论项目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应用[J]. 文教资料,2010(21):207-208.
[11] 张辉 . 问题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48-50.
[12] 彭付芝“.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 思想教
育研究,2013(5):44-47.
[13] 杨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全景式”教学法研究[J].文存阅刊,2018(8):
116.
[14] 唐建兵.论情境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为例[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78-180.
[15] 王晓青.启发式教学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8(Z1):102-106.
[16] 反思教学法的运用: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10):66-69.
[17] 刘燕.基于翻转课堂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为例[J].决策探索,2020(6):68.
[18] 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