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地方高校教育创新要以教育科研为基础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国家顺应时代潮流,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创新型国家建设涉及思想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等。但任何创新都离不开人,最根本的是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原始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担负着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必须不断推进地方高校的基础教育课程创新。
一、教育科研是实现地方高校教育创新的基本途径
1.地方高校教育创新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基础。所谓教育创新就是创造出一种不同于前人和他人的新的教育,它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管理创新,其目的是培养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原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炼、归纳,形成新的思想观念,找出新的方法途径,提出新的想法和意见,最后得出新的结论,找出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方法。这一过程就是教育科研的过程,它是教育创新的基础,没有扎实有效的教育科研,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创新。
2.教育科研是解决教育基本矛盾,实现教育创新的基本途径。人类社会就是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地方高校也是在解决各种教育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事业发展需要大批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担负了扩招的主要任务。通过改革、创新、发展,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多元化、区域化趋势逐渐明显,高等教育也必然要改变原有单一的发展模式,进行多元化、区域化发展,地方高校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改革和创新,这也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观点为高等教育区域化、特色化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尤其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社会稳定,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还不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足,与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目标,这是高等教育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认真研究和落实的。教育创新是无止境的,地方高校今后的发展也必须要通过教育科研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
3.教育科研是培养教育工作者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高等教育创新是一项实践活动,必须是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教育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决定着创新活动的成败。我们知道,教育科研的基本途径是实际调查、理性思考和实践运用。深入社会教育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把大量的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从中得出具有创造性的促进教育快速发展的结论和意见,独辟蹊径。在此过程中参与者就会潜移默化,形成创新意识和方法。
二、当前地方高校教育创新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1.教育思想观念创新研究。教育创新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创新,思想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有这样几个观念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1)我们长期接受的等级制度教育,这种教育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期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但却影响了青少年乃至整个民族的创新意识;(2)教学观,一千多年来,我们给教师赋予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用今天的观点看,教学是否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个要求,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增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创新的功能?(3)人才观,长期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普遍认同的“听话”就是好孩子好学生的观念,是否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4)高等教育功能,目前把现代高等教育的功能概括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否在服务社会的基础上赋予它引领社会包括科技文化前进的第四功能,从一种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承担起提升社会,引领社会前进的重任?这些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实际上他决定着全部的教育行动,包括教育内容、方法及模式,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索和研究。
2.教育管理创新研究。管理是一门科学,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高校的管理是落实办学思想,保证创新体制有效运行,促进教育创新的根本保证。第一,要研究地方高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创新。教育管理不能把学校管成一潭死水,也不是仅用现成的规章制度,按部就班,只要不出乱子就好,无错即有功。而是要大胆开拓,提出具有创意的管理思想,实现教育创新的管理目标。第二,要研究地方高校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模式创新。无论是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都要有利于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创造思维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毋庸讳言,目前地方高校大多实行的量化管理、目标管理,规定教师完成多少教学工作,出多少研究成果。这样的管理在地方高校扩招期间对完成教学工作任务,提高学校的科研数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却难以保证质量,更难出现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再如,对不同的办学单位和千差万别的学生实行整齐划一的管理,注重了工作的规范性,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当前地方高校要把教育管理作为重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套能够促进地方高校教育创新的管理内容和方法。
3.教育教学创新研究。教育教学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因为教育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而教育教学活动是培养人才最主要的形式和最基本的途径。教育教学创新包括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方法模式创新等等。近年来地方高校把使用统编教材作为规范要求,缺少适合不同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教材,在知识传授中,注意了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但总体来说,内容偏旧,灌输性内容多,缺乏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内容。从方法上看,偏重于灌输和说教的方式,缺乏与学生平等交流,鼓励学生探究未知、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方法。结果是各地方高校教学缺乏特色,教师缺少特点,学生缺乏个性,创造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因此,教育教学创新需要引起教育科研的特别关注。
4.教育评价创新研究。教育评价既是对教育实践的检验,又对教育发展起促进作用,教育评价的本身就是一个指挥棒,评价的方式和标准至关重要。目前由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是我国高校评估的主要形式,也是最具权威的评估。但从整体上说,此方案是在高等教育大发展,新生事物不断出现的形势下出台的,它的主要目标是规范办学,而不是创新。虽然也设立了特色项目,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但它没有进入一级指标,只是作为附加项目作为参考。尤其要防止对各类地方高校一刀切,在规范办学的同时,忽视不同高校、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差异、特点和个性。研究教育创新的评价方案,尤其是已经接受过评估的学校,更应该积极思考研究教育创新评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这项工程中,教育科研理应担当起研究的重任,这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王学成 来源:职业时空 2008年3期
第2篇: 基础教育创新型教师培养刍议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基础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在完成培养塑造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这一使命过程中,创新型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可以说创新型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创造型教师在人才培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决定着一个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有无后劲。大量创新型人才的拥有,足以推动科技、经济的进步;反之,只能是“走别人的老路”,使经济、科技滞后。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笔者认为教育者的创新素质直接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创造型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曾经指出,“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试想,如果教师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善于运用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逐步养成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同时,以教师自身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开放的人格、机变的思维、民主的管理艺术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那么很容易使聪慧、有个性的学生脱颖而出,并取得良好发展;相反,教育者如果缺乏创造力甚至没有创造力,只是照本宣科,搞“满堂灌”、“一言堂”,压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忽略了学生是一个能动的主体,把一个传统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强加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创造性慢慢磨灭,取而代之的是“少年老成”、“驯服和平庸”,教育活动失去了创造性,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只是“死读书”、“读死书”、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的人才,这种人才绝对不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二、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特征和培养
什么是创新型教师?笔者认为,创新型教师除具备高度使命感、责任感、具有爱岗敬业等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明确培养目标,具有创新的教育思想。(2)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知识体系广博,具有创造性汲取、吸收、传播新知识的能力,能够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3)具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活动,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4)具有开放的人格,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工作,有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5)善于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
培养创新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更新教育管理理念,优化教育评价体制与机制
目前,全社会提倡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并逐渐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为此,我们也应该积极更新教育管理理念,优化教育评价体制与机制,把评价改革作为新课改的突破口,努力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教育评价体系,突出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形成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良性评价机制,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抛弃那种只以分数论短长的办法,对教师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全方位加以考核,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得以充分的发挥。
2、优化现有教师队伍,提高创新素质
首先,要搞好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走出学历教育的误区,突出时代特征。认真研究教育与时代需要的切合点,从教育理论、知识结构、心理品质等方面,加强培养、锻炼和提高,使自己达到具有敏捷的思维、准确的表达、组织的严谨、教学的创造,以及完备的人格。其次,不断地改造教学方法,推陈出新。教师的创造对象是学生,学生又千差万别,那种“一本教案几本书,题海战术都应付”的教学方法根本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学生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观点,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引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积极动手、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彻底改变“手把手”式的教学方式,真正进行一次教学的革命、学习的革命。
3、以战略的眼光,培养创新型师范生
今天的师范生,就是明天的教育者。前瞻21世纪,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培养创造型教师是21世纪对师范院校提出的任务和挑战。师范院校作为教育工作的“母机”,应以培养创新师范生为己任,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很快适应要求、进入角色。尤其是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回归”,为新形势下的教师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它的影响下,师范院校的教育培养模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培养更为时代所需求的创新型教育人才和未来的教育家,为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将成为必然。为此,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进行教学改革。从过去强调专业知识的“单打一”型向注重学生包括人文知识在内的“发散型”转变;从过去的依靠掌握知识多少、分数的高低衡量教学质量向考核综合素质、综合能力转变;在原来的“全面发展、共同进步”基础上向鼓励学生各有所长、各有所专的因材施教的方向转变,鼓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并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去探索未知,真正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型学习”转变。在教学中要不断拓宽专业口径、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改进考核方法,使之更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其次,要开拓三种课堂,使之成为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要充分发挥以教室为空间的第一课堂的作用,使学生在这一课堂中,不仅获得必要的科学知识,还能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以丰富的校园文化为空间的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进行系统的科学实验、科技制作、科技小发明等活动,真正把书本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科学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以面向社会和中学为主要空间的第三课堂的作用,使学校教育向社会延伸,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宽阔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创新空间,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要求,适应时代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创新是发展经济的关键,是民族繁荣、国家昌盛的动力。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全体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有义务培养、教育广大青少年,造就出大量的创新人才,为共同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
作者:闫东利 来源:中国人民教师 200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