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省级公立专科F医院为案例对象,分析、总结公立医院面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如何调整医院财务与信息管理模式,以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财务与信息化管理的挑战,探讨化解困境,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的建议。
【关键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公立医院;财务与信息化管理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和蔓延,公立医院不仅要派出多学科支撑的医护专家团队去疫情严重的前线参与联合抗疫,自身也肩负本地的抗疫和医院日常医疗保障任务,抗疫压力与责任重大。
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公立医院的挑战
疫情期间,医院的收入下滑支出增长,资产与人力资源效率下降,现金流短期内减少的状况,给医院运营管理者主动作为带来了新的挑战。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1~2月,F医院的医疗收入较上年同期降幅在60~70%之間,相应的医疗支出入不敷出:一方面日常办公、水电等费用因疫情影响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刚性人员支出水平保持不变,而抗疫工作使防护、消杀用品等卫生材料支出大幅增加。F医院医疗收入与医疗支出出现多年来不曾出现的负差异,经济运行压力加大的同时,F医院承担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开展新院区基本建设支出水平高于往年同期水平,一是财政投入仅占3.74%,二是新院区建设96%资金来源于医院自筹。F医院财务部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思考解决医院经济运行财务与信息化应急管理的困境,做出相应对策。
二、公立医院财务与信息化管理现状与调整
1.确保财务工作正常开展。
疫情爆发初期,F医院财务部门重点抓收费窗口人员的结算,会计核算,资金报销等基础性工作;为避免人群聚集及时调整财务工作机制,每日安排1~2名财务人员现场值班,其余人员通过线上办公、视频会议等形式保证财务工作正常开展,确保一线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抗病与救治工作有序开展的财务支撑。
2.基本数据统计与分析。
F医院财务部门及时组织财务指标等基本数据统计和分析上报工作,设计调整医院经济运行基本数据指标和表格,包括医院收支情况、在职职工人均工资性收入情况、参与疫情防控人数情况、疫情防控拨款使用情况、疫情补贴发放情况、院内疫情防控支出情况、发热门诊人次等情况。充分利用财务数据分析和预测未来医院经济运营趋势,摸索经验,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1)做好医疗收支预测。一是及时进行了未来数月的医院医疗收入预测,预计医院将在2020年6月逐渐恢复至疫情前收入水平;二是考虑2月底本省各单位基本已经全面复工,药品、医用耗材等采购趋于正常,预计从3月起医院医疗支出将恢复正常水平,考虑人员增加、新院开业、运行成本上升等因素月均医疗支出应较2019年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2)提示F医院管理层。在运营报告中指出:本院不排除疫情结束后,疫情期间医院积压的病患大量就诊,有可能导致门急诊、住院人数集中式大幅增长。医院要做好应对大量病人集中就诊的应急准备。比如医院部门之间要协同并深入调研,改进就医流程和管理方面的不足,向医院提出实行分时段就诊、预约就诊,优化日常诊疗服务等若干优化方案。
3.改进专项经费管理。
特殊时期,F医院专项经费的管理遵从“特事特办,简化流程”原则,加快资金审批支付,保证医疗物资及时采购,严格开支范围、标准、审核,资金使用进行两次公示,确保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专项经费,包括患者救治补助、抗疫医护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对抗疫设备与试剂等补助资金,切实做到专款专用。特别是对援鄂和参与一线医护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严格按照国家政策,经院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在全院进行公示后发放,保证专项经费科学严谨、公平合理的使用。
4.调整物资储备管理。
疫情期间,F医院财务部门提出:医用物资采购、储备应摒弃零库存管理模式,调整选择具有应急服务能力且实力较强以及对医院应急物资采购予以积极支持的供应商,考虑优先纳入《医院合作供应商目录》,逐渐淘汰通过低价中标法选择的一些没有应急物资供应和服务能力的供应商,以利科学合理储备医院应急医用物资。
5.提升医院信息化支撑水平。
(1)搭建远程会诊通道。
疫情期间,F医院信息部门迅速搭建连通省内两家省级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远程会诊通道,通过病例及检查检验报告传输、视频通话的方式实现双方或多方会诊。按要求接入省支援随州远程会诊平台。医院可直接通过省内远程医疗系统——“远程影像会诊+人工智能”云平台,对口支援随州市9家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开展远程医疗工作,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培训、视频会议、人工智能等功能,提高医院支援工作效率和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开通线上问诊。
疫情期间,F医院面对主要是孕产妇和儿童这类特殊群体,积极探索研究,借鉴互联网诊疗思路,及时通过在医院微信公众号上开通“线上咨询”、居家医学观察指导等服务,实现孕产妇及患者通过线上问诊与医生沟通给出诊疗判断意见。上线远程胎心监护系统,实时监测网络数据并给出诊断意见,守护母婴健康。
(3)改造医院信息化系统。
F医院信息部门通过多渠道完善患者身份信息、微信流行病学调查、开发“发热病人统计查询”小程序、改造电子病历系统、开通企业微信中的视频会议功能,以多种形式对医院信息系统的功能进行改造升级,及时掌握医院就诊患者信息,减少人员聚集,避免交差感染,提升信息技术和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
三、未来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2020年1~4月,F医院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数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下,自3月起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同期比仍然有一定差距,也未完全恢复疫情前水平(见下图)。
1.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运行效率。
(1)药品和医用耗材取消加成,在医院不再创造经济效益,医院要强化运营管理手段,压缩药品耗材等采购成本支出,切实增加开展手术、检查、治疗等技术含量的医疗服务项目,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以DRG为主导的付费模式已经是明确的医保支付改革方向,公立医院在成本观念、成本把控上要加快转变观念,破解绩效改革的新难题,适应新的政策要求。既要管医疗质量,也要兼顾经济效益。
(3)公立医院要重视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科室调整病种结构,鼓励开展新技术项目,重点鼓励三、四类手术量的提升,提高重大疾病及疑难病症诊治治疗水平。
(4)有条件的公立医院要加快推进HRP系统建设,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医院的经济运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加快实施医院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的精细化管理。
2.加强成本管控,提高资源效率。
(1)医院要在各部门建立若干有效的成本责任中心,围绕各责任中心的活动实行自我控制成本,将权责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严密的内部成本控制制度。实行责任成本控制与考核,使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與其相关主体人员的利益直接挂钩。
(2)药品和医用耗材取消加成政策后,成为医院的直接成本,但是,公立医院要切实重视资产配置使用效率,重视医院各科室资产投入产出比,此乃是医院改革发展、压缩开支、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一是将科室专业设备日常维修、保养管理责任到人,严格执行贵重医疗设备每日使用保养情况登记制度,将科室成本节约率指标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二是通过提高资源(人力及资产)使用效率,利用本次疫情的阵歇期调整医院科室之间资源配置,开展与医院定位相适应的诊疗业务。重点考核三、四类手术量占比、CMI值等品质指标及平均住院日、百元资产医疗收入、人均诊次/床日等效率指标,通过目标管理,逐步提高医院资源配置使用效率。
3.调整绩效方案,争取财政支持。
(1)公立医院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应急绩效方案进行调整,在医院现金流充盈的前提下,一是相应增加医务人员,尤其是一线抗疫人员的绩效奖励;二是对一些特殊科室,比如产科和新生儿科,在疫情期间仍有大量的病患需要诊治,应当考虑这部分工作量绩效。因此,可采用以岗位为导向,结合工作量绩效与医院补贴的方案来发放疫情期间的绩效。
(2)未来医院的绩效分配方案中,要着重于对不同岗位的劳动强度、风险、技术难度和质量等多方面的考核,坚持预算管理,将绩效激励与考核指标约束相结合,体现“多劳多得、兼顾公平”原则。
(3)政府经过本次疫情,将重新规划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区域里疾控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资源,形成有机的抗疫联合体,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方式和投入力度,公立医院应积极参与、积极建言献策,争取财政支持。
4.发展“互联网+”医院,推进智慧医院运营。
疫情特殊时期加大了患者对互联网医疗需求,医院要坚守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底线,抓住时机挖掘医院医疗服务收入的增长点,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坚持以实体医院为依托,发展“互联网+”医院,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
5.发展特需服务,延长医疗产业链。
今后,在保证医院日常医疗业务开展的前提下,挖掘医院特需医疗服务的潜力,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比如F医院面对的主要是孕产妇和儿童这类特殊群体,可通过宣传推广孕妇学校、发展产后月子中心、开设儿童健康辅导、设立一对一的健康咨询服务等方式拓宽医疗服务链条,补充助推医院主业提升发展,提高医院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