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古代服饰观念探讨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服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审美意识的改变。服饰不仅遮身避羞,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可以说,从服饰出现的那天起,人们就将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信念等都沉积在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内涵。 
  服饰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大多以树叶草葛遮身,后来用狩猎所得的兽皮、羽毛来包裹身体。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用磨制的骨针来缝制衣服。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已经掌握了葛麻布的纺织技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殷商时期的纺织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熟练地掌握了丝织技术;改进了织机,发明了提花装配。随着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与之相适应的,又形成了一套冠服制度。这一套冠服制一直延续到明清。 
  从冠服制度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堆积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技艺、灵感和非凡的创造力。它是中华民族鲜明的外在标志,也沉淀着一种普通的文化心态。 
  一、“分等级,定尊卑”的原则在服饰上的体现。 
  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六 定公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 正义)在物质文化方面,使森严的等级官制深入到穿衣戴帽,在华夏文明中形成衣冠之治的传统,这是中国服饰制度的特色。《周礼·春官·典瑞》:“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唐贾公彦疏:“设其服饰者,谓……人之衣服之役也。”可见,衣冠服饰被纳入“礼制”的轨道,成为统治阶级用来“昭名分,辨等威”的一种标志。 
  从历代的服饰颜色、形制、材料、制作工艺,甚至穿靴、戴帽、着装、佩饰的烦琐规定,莫不是深入到生活的每一细部,维持森严的阶级统治,体现着尊卑有别的等级差异。例如,冠。其形制是前高后低、倾斜向前形,名目很多,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有供文官戴的进贤冠,供武官戴的武弁大冠等。再如,冕。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区别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古代的人们以“布衣”表示平民,“冠带”、“缙绅”等表示身份地位高,“玉带”、“乌纱帽”、“红顶”表示高官,“冕旒”“龙袍”等表示皇帝。 
  违反服饰规定的必会遭到杀身之祸。如,雍正皇帝赐死年羹尧,就有擅用鹅黄小刀荷包,穿四衩衣服,纵容家人穿补服的罪状,将其处死。 
  中国古代的人们以一种理所当然或者说都在自觉地扮演者不同的服饰角色。在服饰上体现着自己的思想、气质、身份、追求等。依据服色把握着自己的人际关系、职业,尽量不做出僭越身份地位的举动,都在固有的条框中生存者。所以从服饰上来看,没有奇装异服,不会穿着与周围形成强烈反差的服装。 
  二、和谐、统一在服饰上的体现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 
  服饰的和谐、统一特别在胡汉交融、民族大融合的大背景下表现的明显。魏晋时期,主要由于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汉交融,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此而发生了变化。穿褶皱服,本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窄腿裤,传入汉族地区后演变为肥腿裤。为了方便行动,人们在膝盖上扎一个带子,成为当时一种时髦的打扮,并且逐渐成为主流,流行起来。隋唐时期,开放宽容、兼容并蓄。表现在女子服饰上:女装富有时装性,女子爱打扮,衣领宽大,穿时坦露上胸。并且十分流行胡服新装。明清时期,更是民族融合的一个典型时期,旗袍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女子的袍服,至清代满族承袭了这种服装。满族入主中原后,实行的是八旗制度,凡编入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被统称为“旗袍”。而今,只要有中国人在的地方,你就不难看到旗袍的影子,旗袍不仅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其独特魅力在于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人们依据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与社会阶层、职业、集团的相应一号人对号入座,从不生非分的奢望。“士、农、工、商”,商贾位居四民之末,社会地位很低,尽管有钱,买得起锦绣绮,却不准他们穿。平民只准穿布衣。明清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鞋子也有了完备而严密地制度,官员上朝一律穿朝靴,一般百姓不许穿靴,只能穿一种长筒的皮履。戴什么,穿什么,佩什么,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才表明他站在人的阶梯的哪一级。旧时有句俗语:“只认衣衫不认人。” 
  很少有人大幅度的超越自我,追求奇装异服,使自己明显超越与同阶层的人。即使有一些大胆尝试的人,对他们的服饰加以修改,如谢灵运发明的活齿屐,孙中山的中山装等,这些服饰在之初虽然得不到肯定,但是随着穿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也就都跟着穿戴起来。 
  三、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 
  服饰文化仅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某一个细小的方面。但从纵向上看,中国历代服饰文化均有较大的差异。就以中国近三千年以阶级社会为形态的服饰“制度形态”演变的轨迹而言,周礼和汉服不同;唐制与清制差别也大,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礼仪要求。 
  从横向上看,由于中国地大域广,民族众多,其对服饰款式的追求上、对服饰色彩的忌讳上、对服饰材料应用的技术水平上,以及对服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场所的意象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例如,从服饰上看出:有的民族强悍,有的民族坚毅有的民族粗扩,有的民族细腻,有的民族平和,有的民族热情,有的民族含蓄,有的民族洒脱-…这种多样性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四、重礼仪的传统在服饰上的体现 
  中国古代服饰被寄托了太多的礼制功能。至迟从邹衍开始中国古代各朝代都有了尚色的习俗。黄帝土德,尚黄色;夏禹木德,尚青;商汤金德,尚白;武周火德,尚赤;秦始皇水德,尚黑。秦朝的犯人衣服都是褚色。后来王朝更迭都得改易服色。 
  衣裳有“十二章”之制。十二章就是十二种图案。十二种图案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即雉)、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凿(亚形),天子之服十二种图案都全,诸侯之服用龙以下八种图案,卿用藻以下六种图案,大夫用藻火粉米四种图案,土用藻火两种图案。上可以兼下,下不得兼上,界限十分分明。 
  古人的服饰有祭服、吉服、丧服等,标志着人的礼节、气节、伦理道德等,可见具有很强的重礼仪特征。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服饰史》[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范晔 .《后汉书》[M].中华书局.2011 
  [3]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 . 
  [4]贾淑荣 田宗会.《社会生活史》[M].内蒙古民族大学出版.2003. 
  [5]黄玉龙.《中国服饰史略》[M].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 
  [6]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发展中心 《话说中国—古代服饰》 [M].远方出版社 2007.

上一篇:STC理念下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共2篇)
下一篇:漫画教学应用策略探索论文(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