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邓小平理论发展传承思想分析论文(共6篇)

 

 第1篇: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精髓之我见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质与核心。精髓是贯穿事物始终并使其得以形成和发展,同时又体现出理论体系中最本质的东西。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因此,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涵


  毛泽东在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内涵作了科学界定。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清楚地指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凭主观想象和一时热情,不能靠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而要依据客观事实。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结合要考察对象的实际,探索事物的本质和事情的规律。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实事求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决不能把自己想象和主观臆断强加给客观事物;二是要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邓小平指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强调:“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既要自觉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转变观念,更新思想,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又要在遵循客观事实基础上解放思想,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我们无论是教学、行政管理、财会工作或是其他的任何工作,都要着手于实际,判断与研究问题不仅要再认识原先的东西。要在研究新情况和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观点和新认识。实践已表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如党中央号召的深化供给侧结構性改革,就是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一特例。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非常重视,同时也是这样做的。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要表现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抛弃了违背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和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确立了以生产力为中心的工作重点。并且恢复了党民主集中制传统,确立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思路。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要不断地立足现实,总结经验,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应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法宝,我们要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借鉴世界新兴国家和地区,为我所用。又要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邓小平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党正是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从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中解放出来,才敢于实践、实战、实干,从而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如“一带一路”的践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并运行等,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的源动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理解了的,用心用做的,都会有收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勇于突破和打破过去的束缚,探索和创造崭新理论。立足于新形势和新情况,善于解开思想包袱,冲破传统约束,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实践中,离开本国实际、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是非对错的衡量标准,决不能简单地拿马克思主义文本中的一句话或一段话来判断,必须要以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和具体国情而定。教育我们的党员、联系我们的群众都是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始终要牢记的,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是中国人的财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的源动力。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法宝


  在新时期,我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改革难点,如何顺利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需要我们再一次结合中国实际、世界实际制定出科学的路线和正确的方针政策。实践证明,我们只能立根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充分地认识世界发展形势,正确把握国内发展局势。针对性地、有效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各行各业,都要加深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再认识,重视他,运用他,发展他,记住邓小平,记住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世界人民做出榜样。


  我们要深刻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一切从新实际出发,科学地运用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邓小平指出:“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因此,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一定要重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永远都不要忘记,这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作者简介:骆雪武

  第2篇: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和思想渊源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


  1、国内背景


  1956年以后,我国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转入了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就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在同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曾试图解决这个历史课题。八大深刻地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路线,所以后来就出现了1956年、1957年经济发展较好的形势。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后来的发展形势并为能按照八大的路线走下去。反“右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运动等等,这一连串的运动把八大的发展路线斩断了。


  这里我们要特别关注“文化大革命”的反面教育。“文化大革命”被广泛认为是自1949年建国以来最动荡不安的灾难性时期。“文革”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工作的破壞,怎样估计都不会高。但是,这场运动也有一个深刻的好处,那就是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左”倾的错误。“文革”十年,把“左”推到了极端,最终使矛盾激化并暴露无遗。这样,人们就清楚的看到了“左”倾错误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并且要下定决心纠正它。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文革”的反面教训,要纠正党内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左”倾错误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克服“左”倾错误的指导,回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正常轨道上来,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即使提出了邓小平理论,那也会被视为“异端”、“邪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20年的实践活动和经验教训,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足条件。理论的产生来源于实践,邓小平理论在本质上是一种崭新的理论,因此如果没有崭新的实践是不可能被创造出来的。而这个崭新的实践最重要的标志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开展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从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六中全会,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为新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材料。实践的呼唤和实践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得新理论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现实性。


  2、国际背景


  邓小平理论虽然主要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践,但也绝不是与世隔绝的,它也是当代世界主流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反映。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人民历来热爱和平,反对世界大战。而且,在二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发展要求和平,和平促进发展。邓小平曾多次讲过,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正当世界迅猛发展、周边国家和地区迅猛发展的时候,我们中国却关起门来搞“以阶级斗争为纲”,搞“文化大革命”,耽误了许多时间。因此现在要集中力量发展自己,而且要抓紧,不能耽搁。


  邓小平理论还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不可分。二十世纪是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伟大时代,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既有辉煌的成就,从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是,也由于社会主义国家自身的食物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社会主义国家又慢慢被打倒了,最后所剩无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到了严重挫折和危机。而邓小平理论就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变化这样的背景下,对其提出的问题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进行探索、深思的硕果。


  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


  恩格斯在谈到哲学同经济条件的关系时曾指出哲学是受经济、政治、法律和道德所支配影响的。“但是,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一个特殊的分工部门,都有由它那些先驱者传授给它,而它便以此出发的一定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恩格斯虽然说得是哲学,但这也同样适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虽然是崭新的理论,但它也有思想渊源,而不是凭空臆造的。这个思想渊源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1、马克思主义对邓小平理论的影响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的理论为依据的。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在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他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论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一直都很流行。然而,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又一次把“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提了出来,而邓小平却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重新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索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正式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其命题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力方面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方面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本目的就是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


  再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将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制度、全社会要按计划生产和分配的著名理论的同时,还强调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运用时“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他们的晚年,特别是当他们看到落后俄国革命高潮的出现时,就设想过在俄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强调,像这样的国家,必须积极“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成为统治阶级后,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制度方面,他们着重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不断变革的社会。


  2、列宁主义对邓小平理论的影响


  由列宁直接领导的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时间不长,但也有了一些正反面的实践经验。列宁主张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然后结合俄国实际,诉诸群众,诉诸实践,在探索中加以解决。依据这一思路,列宁一开始采取了直接过渡的方法,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是实践了三年多之后,证明此路已行不通。于是他改用迂回过渡的方法,实行新经济政策,最终取得了重大突破。由此看来,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更具体也更宝贵。其思想在与俄国革命实践相适应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列宁的思想很灵活,出现了错误,立即纠正,不断在实践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思想理论,这一点对邓小平在我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所做的一些政策调整影响极大。


  3、毛泽东思想对邓小平的影响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探索是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的理论来源。从总体来讲,毛泽东没有解决怎样去很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还犯了许多错误,但是,他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也提出过许多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思想,虽然这些思想没有得到贯彻,但其理论的正确性还是值得肯定的。


  邓小平曾说过:“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讲,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没有做得事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纠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作者:刘姝君

  第3篇:略论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贡献


  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转折关头,结合国际形势的重大发展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这是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


  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这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根本原则和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的目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就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邓小平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他说:“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他还根据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還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通过改革,选择好的体制和政策,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巨大成就。邓小平更加坚信决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谈论社会主义。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语”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邓小平围绕在中国条件下如何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范畴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根据世界现状,强调科学技术在当今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提出判断各项改革的成败得失要以“三个有利于”标准来衡量。他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从所有制形式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三资”企业、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应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格局。从经济体制看,过去实行的一套是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最后,从发展方式上看,邓小平针认为传统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制度必须打破,应当鼓励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三、邓小平理论通过改革开放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标志着我们党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思想。后来,他在介绍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时,强调、重申这一原则。


  邓小平基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与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选择的现实出发点。第二,社会主义是不断改革的社会,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推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强大动力,是一场新的革命。第三,社会主义必须通过对外开放,自觉学习和借鉴当今世界的一切文明成果。第四,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五,党的领导是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应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作者:郝万喜

  第4篇: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理论的传承分析


  前言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依据,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邓小平理论等成功的治国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新一代的领导团体在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之后,总结出了其理论的核心观点与思想内涵,并将其加以创新发展,继而应用于当前社会注意的建设当中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构建,就是建立在对邓小平理论体系进行探究与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却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1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首先,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问题一直都是我国历代领导人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当中最重视的核心内容,這主要是因为发展问题对于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经济快速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科学发展观就将发展问题当作第一要义。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中,反复强调了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搞建设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就成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再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只针对于当前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而制定的理论体系,其实际上具有更长远的发展目标。最后,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五个统筹”的思想内容,强调社会主义的建设要拥有纵观全局的眼光,统筹兼顾,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1]。


  1.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改革是推动发展的主要动力。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其目的是从经济改革入手,逐步推进到其他各个领域,想要获得发展,就需要摒弃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不断深化改革,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新的内容。第二,坚持“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邓小平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落实“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是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按照解决温饱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实现扎实基础,稳定发展的目的[2]。第三,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始终认为生产力是决定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而大力发展生产力并不是盲目追求生产总值的提升,而是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第四,将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与尺度。邓小平强调政府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取信于民,“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才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态度。


  2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研究,我们会发现科学发展观的许多内容与邓小平理论是相通的,这实际就是科学发展观所保留的邓小平理论中的思想内涵。


  2.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都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强调的发展问题和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内涵。邓小平理论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但是其包含的“对人民负责”理念实际上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而科学发展观则将这一思想直接确定为理论的核心内容。


  2.2保持发展的重要地位


  邓小平理论中包含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评价性内容,这就是对发展问题的重要性加以肯定,而在科学发展观中,发展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要义。由此可见,从邓小平理论到科学发展观,发展的重要地位始终不曾动摇,发展成为了解决我国各类社会问题的决定性因素,这也就决定了科学发展观主要的思想指导就是全心全意求发展。


  2.3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从邓小平理论中对于人民群众地位的高度重视,到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的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性因素,而人民群众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进一步肯定人的价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才能够切实提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水平,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3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3.1树立新理念


  在传统的发展观念中,普遍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画上了等号,但事实上,经济建设只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经济的发展水平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对此,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理念,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加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提出在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他领域的同步推进,这是对邓小平理论中没有明确的内容所进行的创新性发展。


  3.2寻找新思路


  虽然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都强调了发展的重要地位,但与邓小平理论有所不同的是,科学发展观探究的重点并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着重讨论如何发展的问题[3]。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囊括了生活的各方各面,要想取得一定的建设成绩,就要改变单一发展经济的建设模式,转而采取统筹兼顾的新思路来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


  3.3开辟新境界


  纵观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目标,这其实是一种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念,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地位是不被重视的[4]。虽然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对人民负责”的理论,但是并没有直接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人民的实际地位依然没有十分明确。科学发展观突破了以物为本的传统观念,直接将人的地位放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位置,肯定了人的价值,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境界。


  4结论


  综上所述,邓小平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而科学发展观则是邓小平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与发展,二者实际上存在着传承的关系。虽然邓小平理论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但是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并且都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我们应进一步探索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之间的传承关系,体会其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与内涵,明确科学发展观对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作用,这有利于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作者:梁萌

  第5篇:邓小平理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之后,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探索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毛泽东思想完全不同,新的时代背景呼唤新的理论的产生,新的理论是实践进一步发展的先导。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对社会主义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这为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和保障,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吸收和借鉴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吸收和借鉴了毛泽东思想,从毛泽东手中接过建设社会主义的接力棒,从此社会主义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其∶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方面


  毛泽东指出:“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矛盾,不能一概而论,要区别对待,必须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着重解决主要矛盾。”[1]七七事变的爆发,拉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此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对国内外现状,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的旗帜,毛泽东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组织并切实推动全民族抗战。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当时最主要的矛盾,国共矛盾成为当时次要矛盾,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国共合作的实现就是毛泽东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是活学活用的马克思主义者。此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我们只有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事求是地把握事物的主次矛盾。针对党内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毛泽东明确指出“没有做过实地调查,就不会有发言权”[1]。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抓准主次矛盾。


  实事求是和抓主次矛盾的思想也是邓小平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面对社会上存在“两个凡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邓小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拉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序幕。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就要求各项工作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任务,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以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主要任务。但是这一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没有很好地贯彻下去,且出现一系列失误。出现这些失误归根结底是因为违背了八大正确的路线,搞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面对国内人民对于发展经济、渴望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愿望,邓小平审时度势提出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到紧要关头绝不可轻易放弃经济建设。


  邓小平在深入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两者是统一整体,不可分割。“两个基本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方向和强劲动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强劲动力,是社会主义社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成为当时最为紧迫的任务,也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关键。


  (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科学运用方面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振奋了中国人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曙光。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成功实践给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带来了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其中城市包围农村就是俄国革命胜利的重要经验。民主革命初期由于共产党力量弱小,其政策深受共产国际的影响,由于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现状,导致他们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针对在革命道路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毛泽东先后进行了丰富的调查和实践,撰写了一系列既接地气又富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的文章,从理论上解释了中国革命为什么不能走俄国这条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并提出中国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历史性伟大理论成果。


  邓小平也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一系列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都是通俗易懂又意义非凡的理论。邓小平理论不仅体现出中国特色,同时也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而且都独具中国味道。邓小平提出:“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2]社会主义究竟用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方式,哪种资源配置方式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摆在邓小平面前的复杂难题。邓小平提出的“猫论”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积极回应社会上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存在的种种质疑,提出来的切合社会实际的一个形象比喻。他提倡发展市场经济,突破姓资姓社的束缚,提出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重要标准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


  二、邓小平理论发展和创新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毛泽东的一些过失是邓小平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邓小平汲取毛泽东的思想是为了更进一步发展毛泽东思想;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当中没有的理论,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因此根据这两方面进行分析,邓小平理论对于毛泽东思想至少有三大发展。


  (一)第一次完整地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经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及新经济政策之后的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此来抵制市场经济的作用,完全违背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中国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所实行“一大、二公、三纯”的政策,一方面是客观上受到了苏联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主观上机械、教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果。尽管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出现一些挫折。


  邓小平从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中清醒地认识到回答社会主义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重大理论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本质从目标、方法、手段、任务上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概括。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而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第一次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不发达的阶段和比较发达的阶段。毛泽东当时从理论上提出不发达的阶段是完全正确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的阶段。但是遗憾的是毛泽东没有指出中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哪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毛泽东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导致产生过高的生产关系和过低的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极不协调。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前人对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纠正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自此以后党的历届人代会对此进行了系统补充和完整的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备两方面的理论价值,一方面体现出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能脱离这个根本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我国始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立足于这个最大的实际,一切政策的制定必须依据这个最大的实际,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毛泽东认为生活资料和某些生产资料应该是商品。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尽管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认识,但是始终未能打破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这一意识形态上的固有思维模式。


  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实际是邓小平考量的立足点,他明确纠正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具有制度属性的观念,突破了明显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观点。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有效调节资源利用的方式和方法,资本主义与计划手段并不冲突,社会主义与市场手段并不排斥,计划手段占比多些与市场手段占比多些不是社会制度之间的本质区别。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这是“一个伟大创举”,实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跨越式发展。


  作者:原亚峰等

  第6篇:论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渊源于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思想有很多继承。但同时又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对毛泽东思想有诸多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


  毛泽东思想主要回答了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作为集体智慧结晶的邓小平理论融合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第一代领导人的诸多智慧。1977年邓小平复出工作后,曾经在很多场合强调毛泽东思想不能丢,要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在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时候,邓小平努力从毛泽东思想中汲取智慧,尽力继承毛泽东思想的优良传统,由此也使得邓小平理论打着深深的毛泽东思想烙印。


  (一)继承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深谙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他依据中国社会实际,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念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等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并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也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反击右派、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被搁置,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文革以后,邓小平在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地位。他多次强调:“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为突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邓小平对其做了凝练概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思想路线。”


  (二)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路线


  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毛泽东思想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邓小平复出之后,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他反复告诫全党:“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邓小平强调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任务必须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并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独立自主的原则


  独立自主意味着要走自己的路。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必须坚定不移地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路。”邓小平也深知中国的社会主义能不能建成关键也要靠自己,在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邓小平多次重点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四)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针对当时中国的具体实际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对社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将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社会主义和发达社会主义两个阶段。这些有益的探索对以后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思想来源,是邓小平理论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目标等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五)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理论


  毛泽东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强调了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对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党的作风、民主集中制、党的建设等问题给予了详细和认真的论述。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邓小平也非常注重党建工作,他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面临着更多的考验,更应把党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他认为在党的建设上政治路线是党的建设的依据、思想路线是党的建设的先导、组织路线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党建的关键、群众路线上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党建的原则。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党建的思想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致的。


  二、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邓小平理论不仅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基本精神,而且还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结合毛泽东思想,并依据中国社会实际,邓小平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认真回答,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一直是毛泽东的重大愿望,但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党走了一些弯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直未能给予清晰的认识。邓小平充分结合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看法,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而消灭贫穷的主要途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由此,从1978年的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就努力扭转毛泽东晚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对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深入探索的过程中,邓小平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邓小平又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至此,邓小平不仅对什么社会主义做了非常精辟的阐述,也使得社会发展的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要不要发展商品经济、要不要借鉴资本主义,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争论的热点问题。毛泽东在早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也提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定的商品经济,但由于后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左倾,致使商品经济几近被完全消灭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商品经济,也需要借鉴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并强调要根据中国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强调“计划多一点和市场多一点并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两种手段而已”。由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成为党内共识。


  (三)邓小平理论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


  毛泽东认为矛盾是社会的发展动力,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矛盾运动的结果。借鉴毛泽东矛盾论的观点,邓小平也深刻地认识到社会要发展就是要解决两大基本矛盾的动力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推动社会发展,就必须解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破除旧的体制束缚。社会发展的障碍没有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找到,社会就会危机四伏,甚至带来严重的政治危机、社会动乱和生产力的严重破坏。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就是社会主义的改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理论可以说造就了我国今天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无比辉煌。


  (四)邓小平理论深入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外关系的理论,做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深刻阐述了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性。但由于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开放的步伐相对比较谨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依据中国实际以及世界发展的大潮,认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要抓住机遇,对外开放,发展自己。从此,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为我国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吸引资金、交流人才等提供了很多途径。通过对外开放,我国经济逐步和世界融为一体,并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大潮的重要因素。


  总之,邓小平理论渊源于毛泽东思想,又依据时代特点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重大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朱明坤

上一篇:“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运用影响研究论文(共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