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关于民办高校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伦理道德教育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高校伦理道德教育的水平直接关系并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对民办高校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素养,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认知水平,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是一项任重道远且需常抓不懈的工程。


  关键词:民办高校;伦理道德;大学生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坚持和弘扬伦理道德教育对高校而言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使命。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对民办高校而言,在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


  (一)个性突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自我意识较为明显


  笔者通过在民办高校从事学生工作与学生接触和长期的调研了解到:民办高校大学生大多思想较为开放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但是同时也存在过多自我关注的现象,这将导致该类学生无法正确、有效地处理自身与周围人的关系,出现集体主义和社会价值淡化的不良现象。


  (二)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进入校园文化缤纷多彩的大学环境后,有部分学生在对新鲜事物强烈好奇心的驱使和他人影响下,盲目追求新鲜事物,将重心转移到了玩乐享受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大大降低。部分学生因受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法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对满意的回报,从而丧失奋斗拼搏的信心,转而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虚拟环境中,寄希望于从虚拟世界中获得满足。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更加缺失,更有甚者,产生厌世、轻生等极端行为。同样,因为缺乏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交流,导致其与周围同学和朋友的人际关系紧张。


  (三)价值导向出现偏差,功利性动机趋向明显


  随着社会开放性日益显著,浮躁心态和功利化行为已经影响、扩散到了高校大学生群体当中。在民办高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笔者觉得这些“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愈发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倾向,功利性动机趋向较为显著。部分学生在学习或是担任职务工作中动机性较为明显。有些学生坦言担任学生干部是为了在入党过程中获得先机、争取拿到奖学金或是在日后求职过程中增加自己应聘成功的筹码;有些学生刻意追逐名利,而忽视了与周围同学的友好相处;有些学生在与对方交往过程中过分看重物质需求,甚至因此做出一些损伤他人自尊心的事情。


  (四)心理素质较为薄弱,抗挫折能力欠缺


  “90后”在校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遭遇挫折时,往往有父母的庇护。当踏入民办高校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时,部分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出现社会适应性障碍;遇到挫折,会轻易选择逃避或是妥协,焦虑、恐惧心理由此产生。当前因学生心理产生问题而做出极端行为,进而导致一些严重后果的事例时有发生。这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应及时对该类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用关心、爱心、耐心去教育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主动进行关怀和帮助,以增强其抗挫折能力。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现象


  (一)个人价值观的选择障碍


  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处在形成和完善时期,如何摆脱违背社会主流发展的价值观,选择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就家庭经济条件而言,民办高校大学生相对优越,但在多种非主流的价值观影响下,部分学生有些迷失自我,不顾家庭反对,盲目消费、过度享乐,这些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父母同子女间的关系。


  (二)诚信问题日益突出


  第一,弄虚作假现象严重。即便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始终把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作为重要任务,但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仍然层出不穷。部分学生为了在求学期间取得荣誉和奖励,摒弃个人诚信原则,通过不正当竞争方式为自身“创造”条件,以达到获取自我满足感、荣誉感的目的。


  第二,信用意识缺乏。部分高校学生为取得助学贷款,想方设法开具不符合事实的贫困证明,有些甚至利用助学贷款从事资金安全系数保障低的商业活动,后期一旦资金亏空,将无法偿还助学贷款,从而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较高。在求职过程中,部分学生置用人单位信任于不顾,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随意违背就业合同约束,影响用人单位岗位运转的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人力成本的浪费。


  (三)婚戀观模糊


  婚恋观心理导向方面出现偏差。笔者在与民办高校学生交谈中了解到,部分学生恋爱盲目、随意、缺乏正能量,存在快餐恋爱、多对象恋爱情形,对婚恋没有正确的认识,显得过于盲目和浮躁。这样不仅会使恋爱的对方受到伤害,同时也会使自己今后陷入恋爱困难的境地。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一)家庭结构变化对伦理关系产生影响


  20世纪后期,随着社会变革,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多兄妹家庭,转变为独生子女家庭。通过走访了解到,民办高校学生中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占大多数,父母过于关照子女,认为其作为自己的唯一孩子应获得所有的关爱和照顾,有时甚至抛开个人原则无条件地满足子女的一切要求。这就导致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进入校园后无法很好地照顾身边人的情绪,从而产生矛盾。


  (二)信息化社会下多元思想的不良影响


  “互联网+”社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但是,一些弥漫在网络上的不良思潮也对我们产生了影响。大学生群体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但若被一些非法的、暴力的、影响身心健康的观念所影响,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在养成阶段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危害极大的。


  (三)民办高校伦理道德教育的不彻底性


  高校里有部分学生为了获得荣誉、考取高分而盲目追求学业成绩达标,不注重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招,未能做到合理分配生师比,实验设备利用率低,导致教育资源不平衡,教育教学水平下降。另外,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教学范围广,教师质量参差不齐,加之课程理论性较强,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影响课堂效果。


  四、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优化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方式


  事实证明,理论满堂灌和空洞说教的传统教育方式存在局限性。优化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方式应从根本上明确教育的主体性,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树立主人公意识,从被动的接受教育到主动地渴望教育,使之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发展教育。同时,我们应重视利用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影响力,创新网络多媒体道德教育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伦理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二)拓宽伦理道德教育路径


  如果将课堂教育教学比作“线上”,那么实践环节的伦理道德教育就应作为“线下”环节而存在。目前,国内众多民办高校均在积极探索“线下”道德教育,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教室,到群众中去,到组织中去。不少学校与企业、政府开展紧密合作,创造社会实践机会,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在集体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创造了机会,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让理论知识延伸到实践场所,使学生生动、直观地理解理论概念。


  (三)发挥优秀学生的典型示范作用


  通过道德模范、德育之星等评选活动,挖掘校园先进个人和群体,通过课堂、宣传栏、网络等方式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使榜样的力量真正影响到每一个人。不断积累先进典型事例,深入开展以典型促教育、以先进谋共赢的育人“第二课堂”,从而使先进的、榜样性的主流价值观在广大学生群体中愈发彰显和清晰。


  (四)完善民办高校德育规章制度


  在校园伦理道德教育建设过程中,应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以约束高校学生的行为。积极鼓励倡导品德端正、行为规范的文明行为,大力弘扬先進校园文化,帮助和引导校园志愿者组织发展。同时,针对触碰道德底线、品行不端的行为也应严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进行严肃处理,由此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营造文明和谐、师生互敬互爱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作者:张岩


  参考文献: 

  [1]李利平.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 

  [2]何莲.论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现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14). 

  [3]张怀平,周亚夫.关于新时期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3,(6). 

上一篇:留守老人需求问题及对策调查研究及论文(共3篇)
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