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影像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ANFH患者的13髋先常规行股动脉DSA,后在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侧动脉内灌注溶栓、扩血管药物,治疗后行股骨头X线平片及/或CT随访半年以评估疗效。结果:术后患者患髋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关节功能不同程度改善,股骨头X线平片及/或CT随访1-6个月(平均4.4个月)示FicatⅠ、Ⅱ期患者介入治疗后股骨头修复明显。结论:股骨头供血动脉内的介入治疗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的方法[1]。
作者:吕祥山,韩振波,许国文
【关键词】影像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73-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患者,男5例,女8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45岁。左侧5例,右侧8例。按Ficat分期Ⅰ期3例,Ⅱ期5例,Ⅲ期5例,13例患者均经X线、CT检查明确诊断。临床表现主要为关节疼痛和功能活动障碍。
1.2方法:在X线电视监视下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在患侧对侧股动脉穿刺,在短导丝引导下,将动脉鞘送入股动脉,拨出短导丝,将5-F型蛇型导管经患侧对侧股动脉、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进入患侧髂外动脉,调整导管进入旋股外侧动脉和旋股内侧动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20mL手推造影点片,确定股骨头血供情况及病变部位,固定导管。分别在旋股外侧动脉和旋股内侧动脉处推注罂粟碱25mg、尿激酶25万u、低分子右旋糖酐80mL、血栓通0.15mg。术毕,拔出导管,局部加压包扎,送回病房平卧。介入术后第2天开始辅助治疗,每日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血栓通0.3mg及肝素钠4500u,连用5d。
2结果
本组13例患者,术前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及活动功能障碍。介入术后随访1-6个月,FicatⅠ、Ⅱ期患者关节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基本缓解,行走步态正常,活动范围正常,FicatⅢ期患者关节疼痛有很大程度缓解,活动功能改善。13例患者均行CR检查,5例行CT检查,见骨小梁生成良好,坏死区明显减少。
3讨论
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主要有闭孔动脉发出的圆韧带动脉,旋股内侧动脉及旋股外侧动脉构成的旋股动脉环。介入治疗是局部灌注扩血管药及溶栓药物,首先使供应股骨头血管扩张,继而溶解微栓子,使软骨下区血管数目增多、口径增粗,改善了股骨头的供血情况,有利于坏死骨质吸收,新生骨形成,患者在短时间就能收到明显的效果[2]。通过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3例临床分析,介入治疗术后,再配合辅助治疗,能使股骨头坏死FicatⅠ、Ⅱ期患者症状缓解,甚至达到治愈效果。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比较复杂。创伤可导致股骨头坏死,如外力撞击引起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髋关节扭挫伤等,创伤是造成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因素;药物致股骨头坏死,如因哮喘、风湿、类风湿、颈肩腰腿痛等疾患,而需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酒精刺激导致股骨头坏死,由于长期大量的饮酒而造成酒精在体内的蓄积,导致血脂增高和肝功能的损害,造成了血液粘稠度的增高,血流速度减缓,因而可使血管堵塞,造成骨坏死。虽然病因不同,但其共同的病理表现是股骨头缺血,比较一致公认的理论是血液供应受阻[3]。本文来自《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