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教具让小学科学教学更自然
发布时间:2024-02-18 11:03  

摘 要:自制教具能不断地弥补教具配置的不足,在制作和运用的过程中注重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激发了学生兴趣,密切师生关系,达到教学相长。自制教具缩短了实验时间,更好地体现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科学教学更自然。

关键词:自制教具 弥补不足 激发兴趣 促进成长 体现有效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具是不可缺少的,好的教具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特点、体现教育思想。在教学中运用的常规教、学具以及标本、模型、实验训练器材等统称为教具。自制教具就是师生一起手脑并用,巧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或相应的设备,采用简单易行的办法,自己动手研制的一般意义的教具、学具以及标本、模型、课件、各种媒体、实验训练器材,还有生产、生活用具、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切工具和材料等。自制教具在现有教学仪器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师生共同参与制作自制教具,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实践活动,在“做”中“学”,为自主学习、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增添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培养了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一、自制教具不断地弥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教具配备不足。
  开展实验就要有相应的教具或仪器,由于经济条件制约和教材内容不断更新,教学仪器和教具的配备很难尽善尽美,导致一部分实验无法进行。师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各种废旧材料或相应的设备,在充分钻研教材、了解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实用的教具学具,弥补实验教学仪器的不足。生活中易得材料多种多样,如:塑料饮料瓶、易拉罐、花草树木、橡皮筋、乒乓球、汽球、废纸盒、各种文具、儿童玩具、废旧电器零件、蔬菜水果、鸡蛋、建筑和装修的各种下脚料、各种昆虫等等。
  在教《加热和冷却》一课中,通过做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为了让实验做得有趣,我设计了自制教具《有趣的“喷气船”》,准备了一块长方形硬泡沫板,一根铁丝,一只金属易拉罐,一片正方形塑料片,一支较粗的短蜡烛,小刀,钳子等。先将铁丝用钳子弯成一只支架,支架的高度要比蜡烛高一些,支架的大小以能放上一只横着的金属易拉罐为宜。再把长方形硬泡沫板一侧削成半圆形当做船头,用小刀在另一侧的中点处划出一道小口子,插入正方形的塑料片做船舵。接着,找出硬泡沫板的重心,将较粗的短蜡烛固定在硬泡沫板的重心位置,然后放上支架。在支架上横放着盛有少量水的金属易拉罐,易拉罐的拉口位于罐体的正上方,并且朝向船尾。调节支架和易拉罐的位置,使船体保持平衡。最后,点燃蜡烛烧易拉罐中的水,一会儿“喷气船”就慢慢地前进了。原来,盛着少量水的金属易拉罐相当于一只“锅炉”,点燃蜡烛烧开易拉罐中的水,水加热后由液体变成气体,体积增大,水蒸气就从易拉罐的拉口中喷出,喷气的反作用力使小船前进。小船后的“船舵”保持了小船前进的方向,避免了小船在水中打转。此“喷气船”具有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操作方便,趣味性强,形象直观地展示科学现象,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化抽象为直观,易使学生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师生要坚持利用课余时间自制教具或学具,保证实验教学的开展。
  二、自制教具注重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激发了学生兴趣。
  小学科学的教学要重视把自制教具与实验教学的过程融合在一起。一般情况下,自制教具的过程应在小学科学课前的准备阶段完成,为课堂教学留有更多的时间,但也可以把较为简单的自制教具的制作过程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边讲边做,边教边学,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愉快。学生在制作自制教具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
  自制教具就地取材,利用废旧物品等生活中易得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和实验,学生亲历制作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激发学生勤于动脑、乐于探究的愿望,培养创新精神。自制教具从构思到动手设计、制作、使用,最后成型,都要反复钻研教材和查阅相关资料,并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论证。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设计出新颖的教具,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自制教具拉近了教与学的距离,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师生一起研制教具,在“学中做”与“做中学”中,强化“做中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做”与“学”, 注重自制教具实用性,更好地突出重点,巧妙的化解难点,把做出的教具更好用于观察和实验教学,用好自制教具,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密切师生关系,进一步拉近了教与学的距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一度起着主导作用的专门配置的仪器(教具),显得越发不足。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设计制作的自制教具在教学中就能容易地解决相应的问题,教师教得轻松、舒畅,学生学得扎实、透彻。师生在一起制作教具的过程中,从每张图稿的设计,每一部件的拼合,每件教具的完成,从构想设计、选材制作和实验操作,都要注重适用性、直观性、探究性、廉价性、创造性。自制教具制作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从小学科学课程和教学需要的实际出发。自制教具,要简单直观、便于操作和学生的观察、理解和记忆,它传递给学生感性、形象而具体信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制教具要与学生的课内外探究相融合。小学科学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更注重课外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亲历探究的过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自制教具经济实惠、实用性强,有较新的创意,这就要求师生有极大的耐力和韧性,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全身心的投入。同时,自制教具必然涉及很多相关的科学知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所以,自制教具是科技知识与教学经验融合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也是训练、考验和提高师生各方面素质的过程。自制教具的制作和使用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也为教学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四、自制教具缩短了实验时间,更好地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实验尽量用较短的时间真实再现或模拟事物变化的过程,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实验时间较长,效果和趣味性差,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自制教具巧妙运用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教学密度,增强了教学效果。
  在《空气的性质》一课“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的教学中,教师制作了教具《神奇的“气垫船”》,气垫船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其它船舶无法航行的沼泽地上行驶。为了初步了解气垫船的原理,现在我们准备了一只塑料盖,一支圆珠笔笔杆,一支已用完油墨的圆珠笔芯,一张吹塑纸,一卷双面胶带,一盒百得胶,一只气球,锯条等。先将圆珠笔的塑料笔杆锯下一段,截取长约三、四厘米的塑料圆管。在塑料盖中央钻一个刚好能插入塑料管的圆孔,涂上百得胶后,插上圆管,做到接合处没有任何空隙。用细针将圆珠笔笔尖中的小钢珠推出来,在塑料盖侧面的中间钻一个正好能插入圆珠笔芯的小圆孔。再用吹塑纸和双面胶带做一个船底呈椭圆形、底的宽度要大于塑料盖直径的小船,在船底稍微靠近船头的位置轻轻地画上两个同心圆,外圆的直径与塑料盖的直径相等,内圆与外圆的半径差等于或稍微小于塑料盖的高度(内圆和外圆之间的吹塑纸是用于船底与塑料盖相粘合的部分),用刀沿内圆的边线划开。然后,用双面胶带将塑料盖和船底粘合在一起(盖子侧面的小圆孔朝向船尾),在船尾的竖中线上钻一个小圆孔(船尾的小圆孔与塑料盖侧面的小圆孔到船底的距离相等),把圆珠笔芯从该小孔穿过,插入塑料盖侧面的小孔中(笔头向后),调节笔芯的长短,使“气垫船”的重心在船的中心位置(笔芯过长可切去多余的塑料管),用百得胶粘合好。在笔杆上套上气球,并用线扎紧,“气垫船”就做成了。最后,给气球吹足气,用手捏住气嘴处,不让气球里的气漏出来,然后把“气垫船”放在玻璃台板上(“气垫船”与玻璃台板接触处要平整光滑),松开手,“气垫船”就在玻璃台板上滑行了。原来,气球放气时,“气垫船”靠着气流的反作用力离开了玻璃台板,减少了与玻璃台板之间的摩擦力。这样阻力小了,速度也就快了。气垫船既能在水中依靠螺旋桨旋转时产生的动力行进,又能收起螺旋桨在水面上方利用尾部喷气产生的反冲现象推动船体前进,它当然也能在沼泽地上行驶啦!这个自制教具的展示,学生直观的体会到压缩空气的力量。
  自制教具既补充现有教学仪器设备的不足,经济适用,又能直接服务实验教学。小学科学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参与到这项富有创意的科技活动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手段,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汲取新的科技知识,巧用多种废旧、易得材料自制教具进行实验,自身素质及创新意识得到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让小学科学教学更自然。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