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吸引群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4-04-09 09:13  

     前言 
  文化是保证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振兴民族的重要动力。而文物作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的浓缩,是不可多得的不可再生资源。想要保证中华民族这張厚重的文化名片能在现代社会中得到良好的弘扬与保护,博物馆必须切实加强文物保护的工作力度。其中,博物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来吸引人员参与进文物保护工作中不是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文物实行群众保护的理由 
  (一)文物保护隶属于国家 
  文物是先人智慧成果的体现,在不断的渊源流传中得到得到了弘扬与发展,同时中国的世世代代也伴随文物的历程不断繁衍。文物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流传过程中,其思想精髓不断的滋润了每一位后辈[1]。国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家庭,每一位人民在这个大家庭中都应充分发挥主人公的意识,切实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对于文物这般有利于我国提升中华儿女精神与人文水准的产物,中华儿女必须要切实的发挥自身的力量保护文物能够不断的流传下去。 
  (二)文物分布的广泛性 
  针对不能移动的文物分布单位来说,我国省级的保护单位有7000余家,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有6万多家,其在全国的分布具有分散零散的现状,对于博物馆的保护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要求。相对于繁重的文物保护工作来说,全职与兼职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数量寥寥,唯有积极的吸引群众参与进全国各地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才能起到众人拾材火焰高的效果。 
  (三)《文物保护法》决定了每位群众的义务 
  我国在2002年中颁布了有关规定即一切组织、组织与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正是这样的规定,明确了每一位工作中人员对文物保护应该承担的责任,换言之,文物不仅仅需要群众观摩与学习。还需要观众切实参与进文物的保护工作中来。 
  二、吸引群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式 
  (一)增加公共教育服务空间 
  想要积极的激发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热情,博物馆应该合理的设置其展示与服务空间。博物院是群众城市生活中的一片幽静之地,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与文化。但是往往流于表面的文化交流很难与群众产生深刻的互动,为此工作人员切实需要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与收藏空间之后,建立公共服务空间,保证读者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通过多种便捷在线媒介来了解博物馆文物的不同面层,来提高群众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向往与热情。 
  (二)开辟文物修复空间展示 
  文物由于保管不当或所处环境的影响会产生霉变与腐蚀的现象。这些潜伏的危害对文物的价值造成了严重的损毁,为此,文物修复人员也为文物保护投入了大量的心血。经过最近风靡中国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可以看出,我国群众不单单对文物的参观与展览有浓厚的兴趣,同时对文物的由来以及修复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为此,文物修复记录片经过广泛的传播后,有越来越多的人想参与进文物修复的工作中来[2]。通过为群众开辟文物修复的空间,对于吸引群众参与进文物保护工作当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博物馆可以通过展示青铜以及陶瓷等珍贵文物的修复流程,使群众能深刻感受到文物的来之不易,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加群众的责任感,并不断的感化越来越多的群众,来推动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 
  (三)举办多种活动吸引公众 
  博物馆日常的气氛往往过于单一、刻板,为了有效提升人们对博物馆的关注力度,博物馆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积极开展与文物有关的主题活动,通过与群众相互交流互动的方式,来保证群众转变对文物保护的刻板认知,在丰富的文娱活动中加深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正确认知,从而在社会中形成蔚然成风的文物保护风气。例如,博物馆可以根据当下热播的古装电视剧为基点,开展对应年代的文物展示活动,并对影视剧中任务穿着的服饰等元素进行展示与剖析,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近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群众之间的具体,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群众文物保护的主观能动性。 
  (四)与学校合作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热情,博物馆可以积极的与学校进行合作,引领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走进博物馆,通过展示博物馆文物的深刻内涵,来加深学生对文物的认识。同时,学校为了提升学生对文物保护的热情,可以将历史课程转移到博物馆中,通过对某一文物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述,来引申出更为复杂的历史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文物保护的热情。 
  结语:庞大的文物保护工作对国家以及博物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为了切实提高文物的保障力度,博物馆需要切实激发群众的热情,通过展示文物的修复过程、设定特色主体开展文娱活动、积极与学校合作的方式全面激发每位群众对文物保护的热情,保证文物能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得到良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刘楚珊.浅谈如何吸引大众参与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J].大众文艺,2016,04:51. 
  [2]王丽敏.浅谈文物的社会保护问题[J].文物春秋,2009,06:47-49. 
  作者简介 
  张志蕊1986.03,女,满族,籍贯:河北省秦皇岛市,职称:文博助理馆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保护管理与宣传。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