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国桥梁建筑美学思考
1前言
人类土木工程的历史,就是用结构征服空间的过程和结果的历时性累积。这种“征服”除了创造美的功能、美的结构、美的工艺,还要创造美的形式、美的文化与美的生态,即在美的多维价值的共生中把这种征服纳入充分张扬人性的轨道。桥梁建筑活动即此“征服”的一种。桥梁在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中都占据着突出位置。的确,沿着高速公路和铁路,它们经常是唯一可见的结构,景观上的显眼使很多桥梁在其环境中被看作是标志物,桥梁是其建造时代的技术发展和知识风尚的强有力的反映,那些在设计中艺术效果已超越了单纯技术的桥梁已成为独特的文化纪念碑,跨越阻碍,连接宽阔河流和深谷的两岸,桥梁已拥有一种强烈的象征意义,超越了它纯粹的技术功能也许因为这个原因,桥梁许多年来一直是诗人和画家激情的源泉。
2桥梁美学的基本观点
桥梁美学与桥梁技术不可分割,它谋求工程方面和精神力方面的统一,它的基本观点是:充分满足工程规范,而外观形貌尽量完美并与环境协调。
首先,桥梁建筑应在安全经济、高效原则的恪守中,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其次,桥梁建筑应以其独特的形式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并且,这种冲击力的能量随着时间的延续递增,使不同时代的人对其产生注意、兴趣,生出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再者,桥梁建筑是数字化时代的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先进的施工、管理水平在空间构筑物上的形象体现。唯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桥梁建筑才能获得恒久的存在依据。
德国铁道工程师鲁克维德说过:“要设计美的桥梁,就必须使科学与艺术密切结合”。桥梁美学中的所谓桥梁美,应当理解为技术美,是技术与美的统一,它产生于桥梁设计过程之中。
桥梁的技术美包括“形式美”、“功能美”以及与“环境因素协调美”三个要素。
3桥梁美学的应用
(1)形式美
桥梁各构件相互之间取得充分协调,才能创造出桥梁的形式美这种协调主要借助于比例、匀称、平衡、韵律、重复、交替,层次等手法来完成。
桥梁因其水平力一向的尺度显著伸长,因而易产生比例失调,采用垂直线和倾斜线可以缓和纵、横方向的不平衡,有效地防止这种失调的出现,例如拱桥的吊杆、吊桥的主塔和吊索、桁架斜杆、斜拉索的斜线和主塔的垂直线等等对于视觉平衡都是极有利的。此外,桥梁的外形随着观看方向的不同会呈现不同的形态,例如从斜向看,斜拉桥的竖琴式拉素显得格外美观。通常在进行美观设计时,不但要考虑从桥外横桥轴力一向的构型,也不可忽视过桥时沿桥轴方向的形态。南京长江大桥,自引桥方向最佳视角可将整座桥梁的景观尽收眼底,自然是设计中的上品。
(2)功能美
功能美是遵循力学理论,在取得平衡并有紧张感的结构中求得内在美,在外观上体现一种力动感。
例如拱桥的动势表现在拱的优美弧线上,清新悦目,井且有一种典雅的气质,其中抛物线拱最富有力动感,圆弧拱则显得宁静,斜拉桥的力动美主要由加劲梁、主塔和主索来体现,这种桥型水平方向特别长,而主塔和主素起了协调作用,使之遵守美学的比例法则,保持纵、横方向的和谐。
(3)功能和形式的统一
桥梁最基木的使用功能是通车、行人、通航行洪。在进行桥梁美学设计时首先注意的是不能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功能。形式服从功能,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梁、拱、悬、浮四大基本体系均有其内在的优势,相互结合可以形成史多不同的桥型。为获得较好的外观,在桥梁设计中应注意尺寸的比例,如黄金分割比法,从局部调整结构的各部位的比例来达到结构整体上的美学效应。
(4)色彩和装饰
桥梁的色彩设计也是桥梁美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配色时首先应根据环境及桥梁本身的形象、功能确定主色调,然后搭配其它颜色,既要注意整体上的平衡,又要突出重点,协调相同色、相似色及补色的统一,舍去多余的色。美国金门大桥的基准色采用了与其雄伟气魄相一致的红色,与金门大桥的背景色彩一湛蓝的大空、海洋相得益彰,显得分外瑰丽。
装饰的恰当也是体现桥梁美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在桥体表面或栏杆、墩台加上雕刻、铸件等饰物,来丰富视觉的内涵。
4桥梁美学在我国的应用
在我国桥梁建设规模和技术创新成果令世界瞩目的同时,注重桥梁的美学价值和桥梁建造的品质已是当务之急。桥梁设计师在桥梁结构设计时必须注重桥梁美学价值的体现。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施工工艺的不断革新,设计理论不断走向成熟以及计算方法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大跨度桥梁横跨于大江、大河、甚至海湾之上。桥梁已经不仅仅是用于交通运输的构筑物,同时也作为一种空间艺术融入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她以独特的方式将美学融入结构之中,并通过不同的桥梁造型客观生动地表现出来,达到美学与结构的完美结合。
“不必刻意争高、争长、争大;意在争品质、争创意、争特色。”这是已达成共识的桥梁总体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桥协副主席项海帆教授在分析我国桥梁建设的成就与不足时谈到,桥梁美学、设计创新、工程质量是当前存在的二个主要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桥梁美学摆在首要位置。可见,提高桥粱的品质和体现桥梁的美学价值已成为我国桥梁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提高,要求桥梁设计师在考虑桥梁结构的可靠性和经济要求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桥梁美学价值的提高。
回顾我国的桥梁建筑的历史,在设计和施下技术上也有很多突出的成就,在桥梁美学方面也写下了光辉的一篇,留下了宝贵的财富,1300年前修建的河北赵州安济桥,在布局和设计构思以及装饰艺术方面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获得了“如初月出水,长虹饮涧”和“奇巧因护甲于天下”的美称,现已被世界建筑学界公认为古代建筑的珍品,也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一颗明珠。
近年来我国的桥梁建设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设计与施下水平迅速提高,在美学方面也有了深的探索,并且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厦门海沧大桥、武汉自沙洲大桥、钱塘江四桥(复兴大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等在桥型的选择,孔径布置等方面也有独创的特点,在继承中有发展和创制,同时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桥梁结构和环境的和谐,增强了美感。另外,一些桥梁的附属设施如厦门大桥巨大的金字塔型收费站,和着各具特色的雕刻也非常壮观,特别是桥头的自然地貌和原有的建筑物溶为一体,厦门海沧大桥东锚锭锭旁边的游乐园,使桥梁不仅具有通行的功能,而且具有休闲娱乐等综合功能。
结语
虽然我国桥梁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在设计中对桥梁的美学要求不够高,缺少建筑师的参与和进行各种比例的多方案比较,留下了不少遗憾。许多缆索承重桥梁的桥塔缺少美学处理,给人以笨拙、呆板和粗糙的感觉。中国桥梁因设计仓促上马和施下层层分包所造成的质量问题(其中也包括美学质量)将会严重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
作者:李毅
第2篇:中国桥梁建筑美学初探
一、桥梁建筑美学简介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桥梁工程作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重要的标志,已经不仅仅满足人们跨河跨湖的交通需要,同时也作为一件艺术品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要。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
桥梁建筑美学属于技术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桥梁在建造、设计过程中有关美学问题的应用美学学科,是在上个世纪随着桥梁工程迅速建造而发展起来的学科。纵览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史无不透露着美学的思考,中国隋朝时期建造的赵州桥采用的圆弧拱敞肩设计,始建于金的卢沟桥的石狮,近现代时期的上海南浦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青岛胶州湾大桥,美国金门大桥、日本明石海峡大桥、英国伦敦桥,这些桥梁结构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地区的标志,成为珍贵的艺术品。
二、桥梁建筑美学的观点
1.桥梁建筑美学与桥梁工程技术应该是统一的,即桥梁建筑技术与美是统一的。首先,桥梁建设和设计应在满足规范的基础上,外观形貌尽量完美。其次,桥梁建筑应在经济、、安全、高效的原则下,全方位多层次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同时桥梁建筑是现代土木工程技术集中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施工技术的进步,桥梁建筑的形式与人们的审美观念会发生变化,因此桥梁建筑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工程应当具有适当比例和尺度。人们的审美和桥梁的尺寸比例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建筑物的尺寸我们能够发现桥梁建筑的美学特征。在桥梁设计时必须给人以稳定的安全感,能够体现静态均衡的特点,我国古代桥梁多能够体现对称均衡的特点,例如桥梁多为奇数孔。同时在设计规范中也明确规定了梁高和梁长的经济比例、塔高和桥长合适比例、边跨和中跨的比例等。
3.功能美和形式美应该是统一的。桥梁最基本的功能是通车、行人、通航。在考虑桥梁艺术造型时,应首先考虑的是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功能。不同结构形式的桥梁有其不同的内在的优势,因此在设计时应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通行能力、成本、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选择合适的桥型。
4.桥梁建筑在美学设计时要强调统一和谐、韵律优美。多样统一的和谐规律和人类社会和自然一切规律是相互一致,桥梁建筑必须和周围的环境秩序实现有机的统一,否则则会产生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感觉。实现这一点还应该做到结构体系要统一,各桥梁结构要实现要素的统一。
5.桥梁的色彩和装饰应根据周边的环境及桥梁本身的结构形式确定合适的主色调和装饰特点。桥梁结构的配色首先应该注意整体的平衡,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同时要突出重点,实现相同色、相似色、明暗的统一。桥体表面的路面、栏杆、墩台、铸件、路缘石、雕刻物应该实现有机的统一,从而实现桥梁色彩和装饰的美感。
6.桥梁建筑的风格特征。桥梁建筑的风格是桥梁外部形态所表现出的美的特性,一般包括两个方面。(1)历史性,桥梁建筑是特定时期人类物质生产的产物,反应的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思想、美学观念和生产水平。因此在桥梁设计或者建造时应该考虑到周边环境历史特征,实现有周围环境在历史形态的统一;(2)地域性,即使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条件、社会风俗、民族习惯不一致,也会导致人们审美观念的差异。
三、桥梁建筑美学的应用
如何把桥梁的建筑美学应用到桥梁设计中,一般情况下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设计师应该尽可能多的收集桥梁建设地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了解当地的人群构成、人的审美观念,为设计符合当地人的审美观念的桥梁奠定好的基础;第二阶段,依据第一阶段的资料,对桥梁的形式进行构思,制定出备选的几个方案。通过对桥梁建筑进行技术、经济、建筑美学分析,以技术可行为基础确定较为合理的桥型;第三阶段,根据实地的地质条件和道路走向确定合适的平面线型,结合周边环境特点确定桥梁竖向曲线;第四阶段,基于与环境相协调,同时注意防洪、通航、经济、技术要求,确定桥孔的布置,进而确定合适的主梁长细比;第五阶段,结合第一阶段采集的资料对桥梁进行细部设计以及装饰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桥梁工程不仅要满足其基本的交通功能,同时应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在满足工程的要求的前提下追求桥梁的美感。因此在桥梁设计中,桥梁设计工作者应和建筑艺术工作者通力协作,创造出即安全可靠,又经济美观的桥梁。
作者:王百田等
第3篇:中国桥梁美学与人文思想主义的辩证统一认识与研究
0引言
哲学作为研究人的思维及意识形态的科学,其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但同时也不再局限于具体的逻辑关系和发展规律。桥梁美学作为以实体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体现传统自然科学(具体表现为工程学科背景)的前提下,凸显工程师的设计思维本源,亦即其哲学基础。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对桥梁的美学行为的发展过程和存在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认识,并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
1桥梁美学的认知
桥梁美学的形体语言是基于点、线、面、体的层次构架,其整体性和局部性的相互影响。1)点在视觉效果上的集聚感彰显了体的饱满度,但体的大小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会突出某一点的视觉冲击,形成了一个“破”和“连”的逻辑关系,其哲学认识中则体现为“质变”与“量变”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均不再简单的归纳为“因果关系”,而是上升到对事物采用发展的认识观来评判。2)线作为点的运动轨迹,或面与面相交的结果,被认为线是一切对比的结果,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切构图元素的起源和结果【1】。相对于点的局限性,线已经将其评价范围扩展到空间范围,形成方向概念体。3)面作为二维空间的产物,其作为线与体的过渡体,在实际设计的应用最为广泛。
桥梁美学首先本身即是规则与自由之间的矛盾。桥梁的美学是依附于工程学科的基础而存在,其美学的表现首先受到包括力学、材料性能以及相应规范的限制,即“束缚的美丽”;其次,桥梁美学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矛盾,即作为评审主体的人与评审客体的桥梁在审美关系上的矛盾。人作为主观性极强的个体,其审美具有时间性、地域性、阶级性,而桥梁作为一个实体的存在,其审美标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审主体的主观认识和知识背景。
2人文思想对桥梁美学评定的影响分析
我国桥梁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认为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一)“合”与“分”的辩证思想。中国传统思想中认定“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合始终是一个整体,是以更好的统一为最终目的而分。对于桥梁美学而言,则体现为对桥梁设计类型的包容性;(二)阴阳互动的观念。阴阳观念认为事物有正就有反,事物的本质体现在两种力量的作用,而正反又可以互相转化,美与丑相对的出现在了同一个事物身上。桥梁的美观评定在很大程度局定于其是否与周边环境协调的存在。艺术是人文思想的具体化,桥梁则是艺术的实体化、形象化的代表。我们在桥梁设计中要时刻注意审美对象与审美艺术的呼应关系,把握中国三种文化艺术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为桥梁创造合乎时宜的美。
从马克思认识论我们可以发现,坚持认识从实践中产生,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任何桥梁构造的美观性均是基于一定基础上,即结构受力明确,耐久性、安全性都比较高。桥梁的美观性必须经受实际的检验,而且由于其美学处理方法简单,适合于规模较大且审美要求较低的地区的中小桥梁的建设,包括梁板腹造型要求连续顺畅,高宽比例适当,尽量做到轻盈而不轻浮,稳重而不沉重。在城市桥梁中,尤其要避免产生沉闷和压迫的感觉,同时避免由于跨径过大带来的不安全感。以周边环境为依托的美学设计理念正是对以桥梁本身为设计对象的设计方法的一种很好的补充。
3桥梁美学与人文思想主义的建构
根据关联理论,桥梁美学的评估过程是一种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环境交织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桥梁是包括结构安全和整体美观性两方面,两者根据设计要求和结构可靠度完成平衡,从而调整结构安全和整体审美理论之间的矛盾。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增加,设计人员对桥梁美学的研究日益增多,桥梁美学与人文思想主义的评估模型的重要性被逐渐重视。
桥梁美学与人文思想主义的构建过程有以下几方面具体影响:
1.人文思想主义组成因素对桥梁美学影响
(1)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者从人的内心感受出发,认为一切可被感知的事物都是由感知者的内心所创造出来的。“存在即被感知"是其著名论断。对桥梁美观与否的评价完全由评价主体主观认定,不依赖任何客观评价指标;(2)客观唯心主义。客体确实能够被感知,但是却绝不是因为被感知而存在。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我之外存在一个不生不灭;(3)机械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初级形式,即物质派生意识,并且将世界的组成归纳为一种或几种简单元素,桥梁的美观纯表现为景观性,即与周边环境协调和谐存在,在与周边环境相互映衬的同时却又自成一景,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而这一点也是唯物主义的灵魂所在。
2.人文思想主义在桥梁美学评价中的意义
哲学思想在对待美的认知与桥梁美学把控上存在着共同点。苏格拉底认为:美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建筑之美在于重量和支撑,最动人的美好像是最完善的表达材料的强度和荷载之间的斗争所形成的,可谓百家争鸣。即本概念认为一切美与丑的概念都依托于可被感知的外在形象。当外在形象改变的程度足以影响到它的“节奏”时,我们对审美客体的感受就会变化,其实用本定义的观点看来,“意境”与“神韵”依然仅仅是依托外形象的一种美的特别形式而已,脱离了物质形象这个层面,空无一物。外在形象对于美,就像物质之于精神,锋利之于刃。由于审美理论的相对滞后,相当多的桥梁设计者,尤其是决策者认为桥梁的美化就是增加繁琐的雕刻,华丽的栏杆,建造宏伟的桥头堡。因此,所有桥梁反映在美学上主要表现为对美的存在形式及美是否是物质的属性等问题的回答上。
桥梁美学与人文思想主义的评估模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控制参数的平衡协调问题。兼顾两个主要因素:桥梁美学体系和人文思想主义体系,其具体考虑包括桥梁线形美观度、桥梁造型,与相对应主体与客体的契合度、认知真理性的可靠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最终通过评价体系库来完成关联性体现层次。如果四个评价参数缺乏认识就会导致最终评价体系的误差,因此必须意识桥梁美学体系和人文思想主义体系对于建构出的目标指标的重要作用。
4结束语
桥梁作为以承重为主的力学结构,其力的传递路线的合理性必然也是美学考虑的一项重点。桥梁美学的核心表现为心理引诱力。其主要目的在于,使桥梁在感觉上达到受力清晰,结构安全稳定,富于表现力与动感。最后,在认真总结前人工作成果和深入剖析问题根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以对比为美学核心的桥梁美学新认识,通过由表及里的层层递进,将包罗万象、杂乱纷呈的美学现象归本溯源,找到了统一的根本形式。
作者:王琛锐等
第4篇:浅谈中国现代桥梁建筑的美学设计
1、引言
对美的意识和追求,是人类本质活动发生的一种主观意念。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桥梁结构在实现其跨越和承载两个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更要充分发挥其艺术表现张力。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推动下,人们对美的需求越来越高,在这种需求的驱使下我国桥梁造型与景观设计也在快速前进着。
但是,目前的这种景观设计多是局限于感性小面上的,进行理性的、系统的造型和景观设计,并能与结构设计有机结合,才是最为理想的桥梁设计。目前我桥梁建设在造型方面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
尽管大型桥梁和一些景观桥梁在美观上受到特别的重视,然而这多局限于感性的层面而缺乏理性的思考。
大量的中小桥存在着美景上的缺陷。
在景观受到强调的桥梁设计中,往往是主体结构标新立异而附属结构草草处理,桥梁各部分之间缺乏统一与协调。
统一高速公路上各跨线桥,或者桥位临近多座桥梁,在设计中缺乏统一的考虑和相互协调。
互通立交各匝道桥之间缺乏个性和呼应。即便有较好的平面线形,在实际布设中也往往会造成墩林密布和匝道错综繁杂的结果,大型立交工程尤为严重。
桥梁景观由于周围小环境的破坏和恶化而受损,假如没有良好的环境,造型上无论多优美也谈不上美丽。
2、桥梁美的原则
桥型结构布置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保持不同名胜地区景观风格,掌握好与周围建筑空间组合变化规律等,是桥梁环境美学构思的主要内容。在客观的美学规律中,以下原则最为重要:
2.1和谐统一
从本质上讲,多样统一的和谐规律与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发展规律是相一致的,桥梁结构也是如此,从复杂的结构中提出各种可以相互统一的因素,起到衔接、联系和协调的作用,使整体看起来“天衣无缝”,如桥梁中栏杆、灯柱、桥墩、跨度一般采用整齐划一、形态相近的形式,从而起到整体统一协调、简介明快的效果。当然也要避免单纯的“同一”而产生的单调、刻板,适当的同中求异,才能营造情趣与韵味。
2.2稳定均衡
桥梁建筑是一种空间实体结构,通过它的外在形态所展示的体量就有一种均衡稳定感。左右的对比存在着是否均衡的问题,上下的对比就产生了是否稳定的问题,二者相互关联。
桥梁建筑作为视觉艺术,应注意强调均衡中心,或者说只有容易察觉的均衡,才会令人满意。人们常使用的手法便是对称形式处理得当的对称美,会表现出令人印象颇深的肃穆、端庄、均衡、稳定感。此外,国内外也涌现出很多打破对称的尝试,涌现出许多造型新颖别致的佳作,如许多独塔斜拉桥、异形拱桥和人行桥等。
2.3比例协调
在建筑、桥梁、景观园林、城市规划、雕塑、艺术以及绘画等领域,比例协调这一个基本原则都可以说是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在许多关于建筑方面的著作找到关于比例的论述,现在,“比例协调”已经成为了建筑界公认的一条审美法则。
2.4加强桥梁建筑的功能设计
桥梁建筑并非是借助于其空间所构成的形式美便可,还需要明显的将其自身所具备的功能显现出来,并且要有着勃勃生气的力量形象,简单的来说就是要具备“功能美”。所谓桥梁建筑的“功能美”也就是在对力学理论加以遵循的基础上,不仅要与结构功能的诸多需求相满足,还应当在具备紧张感与平衡感中实现内在美,并且在外观上要将其动感体现出来。桥梁建筑的功能是在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通航、行人、通车是最基本的桥梁建筑使用功能,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对使用功能与结构承载能力造成影响,形式与功能要统一和谐,形式要真正的服从功能。四大基本体系,即浮、悬、拱、梁均具备着其自身的内在优势,四大体系的互相结合能够将不同的桥型构成。在桥梁建筑的设计中,要最大限度的求得美学方面与工程方面的统一,比如拱桥的动势展现于其优美弧线上,气质典雅而悦目清心。悬索桥的动力美则是由主索、主塔和加劲梁来展现出来的,以主索与主塔自身的磅礴气势来对桥型的过长水平比例加以协调,使其能够与美学法则加以遵守,并且保持竖向和谐与纵向和谐,比如香港的青马大桥以及美国的金门大桥等。
3、桥梁力学美[2]的呈现
力学是桥梁的基础,脱离桥梁结构的力学原则而去谈桥梁造型没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桥梁的力学美,就是在力学原理的约束下,在有限的空间将桥梁的这种力的“形”通过桥梁的实体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审美感受。桥梁的提醒是里的“形”的外在表现,体形的高度最能表现力度,力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力学上的平衡是有严格的理论根据的,而美学意义上的“平衡”是由主观把握的,把握的尺度很难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但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例如,桥梁的主梁采用闭口箱梁时,箱梁的翼缘板在合适的范围内,会达到一种很轻盈的效果;但是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尺度范围,不仅保证不了力学上的平衡,也破坏了视觉上的“平衡”,这个“平衡”是要我们去感受它。当桥梁的局部在满足力学上的平衡而打破了视觉上的“平衡”,这时会出现危险感,随之也有了动感,桥梁也就被赋予了生命。所以,平衡固然庄重肃穆,但不平衡也不失生动变化。当前许多城市跨河桥梁都采取了不对称的布置,加上特殊的造型,就表现了这种不平衡的美感,显得生动活泼,富有变化。桥梁造型的多变,是桥梁造型发展的一个趋势。
此外,力学中的重心在桥梁反映出来有中心的意思,而我们感受到的桥梁的“重心”,不一定与力学意义上的中心相重合。重心与中心重合的桥梁,给人以庄重、威严及神圣的感觉。桥梁主要支撑着自身重力,力的传递是沿着其作用线的,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所以竖向直线尤其能表现桥梁的力度。桥墩及桥塔就是桥梁力度表现最为直接的部位。桥梁的力学美最主要表现在桥梁的墩柱及桥塔上,桥塔直指天空的线条竭尽地显示出力学美,有时在塔顶收缩成一个尖顶更透视出神秘与高不可攀的气势
4、现代桥梁造型设计趋势
结合时代特征、地域文化、审美要求等,现代桥梁造型设计的发展趋势有以下特征:
4.1科技赋予的结构性造型。
现代大型桥梁的发展得益于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高程度地满足着桥梁造型设计的需要。现如今创作出了许多以精湛建桥科技为支撑、以凸显桥梁结构骨架形式美的结构性桥梁造型。如鱼骨式弹性结构、不对称斜拉结构、歪塔斜拉结构、新型传动方式开启结构等桥型。这类结构性造型设计,势必也会成为桥梁造型的一大亮点和创新趋势。
4.2承载地域文化的造型
现代桥梁的设计建造大多追求一桥一景。由于各桥梁所处地域的经济和人文环境皆不相同,在进行现代桥梁造型设计时,应对所在区域的环境进行勘察,应充分了解当地的人文特征、周边气候、地形地物特点、珍稀动植物以及地矿资源、建设规划等情况。结合这些地段的观景,利用桥墩和桥面组成框景,使它们能最大可能地与周边人文环境相协调、融合。因此,创作出能承载桥址地域文化特征的桥梁造型,成为当下桥梁造型设计的一大趋势。
4.3超越功能主义的造型
时至今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各种类型的桥,这些桥在造型上大都让人感觉有些似曾相识、大同小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我国对各种物质、材料的性能有了透彻的了解及运用,拥有越来越精湛的世界级建设桥梁技术。桥梁造型设计经过千年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沉淀,有了不同风格的变化,人们早已对建造和使用仅仅满足跨越功能牢固的桥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设计出凸显时代特征和超越功能主义的造型,是现代大型桥梁的另一大创新趋势。
作者:杨彩虹等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